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权唐 >

第214章

权唐-第214章

小说: 权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俶不待孔晟回话,径自面向皇帝慨然道:“父皇,儿臣以为,必须严惩郭子仪李光弼诸人,否则不足以平民愤,不足以正大唐律法!”

李俶这番话一出口,刚才叫嚷着的群臣顿时又鼓噪起来,纷纷附和开口,殿中再次乱成了一锅粥。

孔晟摇头苦笑不语,默默退到了一旁,任由这些情绪激动的朝臣跟皇帝直接博弈着,他知道这其实是楚王李俶的一种逼宫手段,在这种朝会上,节奏完全被李俶把持,皇帝有心也无力控制局面。

孔晟抬头望向了皇帝。

皇帝嘴角在轻轻的抽动,他身后的李辅国正在与李俶交换着叵测的眼神。

孔晟心道:都到了这个份上了,皇帝难道还不能下最后的决断吗?既然你这么优柔寡断,老子就算是有心帮你也无能为力。

孔晟有些失望地垂下头去。

却听丹墀之上传来砰地一声,声响震动全殿。朝臣吃了一惊,都纷纷闭住了嘴。

皇帝愤怒地手击案几,铁青着脸霍然起身来扬手指着众人,一字一顿咆哮道:“你们嚷嚷什么?你们眼里还有朕这个皇帝吗?看看这朝堂,看看你们这些食朕之俸禄的满朝文武大臣,你们自己像个什么样子?!”

皇帝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失态发怒过。他一向以柔弱无力示人,面对群臣的“围攻”,多数时候只能摇头叹息,如今却暴走了。

无数朝臣愕然。

李俶的眉宇间掠过一抹奇色,他默默地抬头望向了皇帝,然后率先跪拜了下去:“父皇请息怒!”

一干朝臣赶紧呼啦啦跪倒了一地,山呼万岁不止。

李亨黑着脸望向了孔晟,他阴沉的目光与孔晟交汇,从孔晟眼眸中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李亨便冷笑起来,浑身陡然爆发起铺天盖地的威势:“不要再争了。郭子仪等人固然有过,但还不至于一棒子打死。至于他们这些人如何处置,容后再议。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安抚善后,抚恤所有阵亡将士,以安军心。”

“传朕的旨意:李嗣业,植操沉厚,秉心忠烈,怀干时之勇略,有戡难之远谋。久仕边陲,备经任使。自凶渠构乱,中夏不宁,持感激之诚,总骁果之众,亲当矢石,频立勋庸。壮节可嘉,将谋于百胜;忠诚未遂,空恨于九原……谥号忠勇,交礼部策议,追封武威郡王。长安候,你代朕走上一趟,去李嗣业府上宣诏吧。”

皇帝最终还是拿出了几分魄力。虽然对郭子仪等人的处置还留了一道活口,没有直接跟李俶这些人决裂,但在李嗣业的问题上却坚定不移。

孔晟躬身下去:“臣领旨!”

虽然皇帝表示郭子仪等人如何处置,容后再议,但皇帝公开宣召表彰追封阵亡的李嗣业,这无疑是一种信号。连阵亡的李嗣业都获得追封了,郭子仪这些人哪里会受到什么严惩?

群臣尴尬地拜了下去,山呼陛下英明。只是更多人将复杂的目光投射在李俶身上,李俶面色阴沉,嘴角勾起一抹怒气的弧度。

李俶抬头望着神色冷漠的皇帝,眸光闪烁。

而李亨在这个时候,也向李俶投来深邃的一瞥。父子目光交汇,李俶略一迟疑,还是垂下头去。

李亨冷冷一笑,起身拂袖断喝:“退朝!”

李辅国赶紧扯着尖细嘶哑的嗓音高呼:“陛下退朝回宫!”(未完待续。)

第三百七十六章谁是最后的赢家(6)

第三百七十六章谁是最后的赢家

皇帝态度的变化,推动着朝臣重新站队,朝中局势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这是楚王李俶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肯定李嗣业的功绩,这说明皇帝的宽容,对于三军将士而言,这无疑意义重大。在孔晟代表皇帝去李嗣业府上宣布诏命之后,长安百姓的群情鼎沸到了一个极致。

而一种无形的声音在坊间悄然传播。

越来越多人倾向于朝廷应该重新册封孔晟为领军之将,率军出征平叛。这种呼声越来越高涨,以至于在孔晟去李嗣业府上宣布诏命之后的第三天,就陡然间上升到了一个极点,在某种无形之手的推动下,长安百姓商贾联名制作万民伞,呼吁朝廷重用孔晟,送进宫去献给皇帝。

含元殿。

李亨面对数名宫女太监执掌着的色彩斑斓的万民伞,神色微微有些古怪。

所谓万民伞,背后必然有人在幕后操控。皇帝对此心知肚明,孔晟在长安,在朝中,几乎没有朋友,这是孔晟刻意洁身自好的结果,也是皇帝幕后推波助澜的结果。因为李俶的关系,朝中人几乎大多数都对孔晟怀有排斥之心,那么,究竟是谁在背后导演了这一切呢?

莫非是孔晟自导自演?李亨摇摇头,暗暗否了自己的这个念头。

难道是……李亨眼眸中掠过一抹奇色。这个他一直忽视和轻视着的名字,再次泛起在他的脑海中,他站在原地沉吟良久,神色变幻不定。

站在他身后的李辅国微微有些紧张。

若是皇帝同意启用孔晟,无疑说明皇帝对楚王李俶的态度正在发生悄然的变化。这可是一种不太乐观的迹象。

这几日,楚王李俶也改变了策略。他不再坚持追究郭子仪等人的罪责,而是再三上表请求率军挂帅出征,亲临战阵,讨伐相州的安庆绪。

可皇帝却一直保持着异样的沉默。

李辅国越来越摸不准皇帝的脉搏,眼前的皇帝让他感觉到陌生。越是这样,他越是心惊胆战,不知道皇帝会出什么牌,而帝王心术之下,这几****真的是如履薄冰惴惴不安。

翌日的朝会之上,皇帝命人将万民伞竖立在殿中一侧,甚至主动提出了任命孔晟为河南河北河东三道行军大总管,披甲出征剿灭盘踞在相州的安庆绪。

与过去不同的是,皇帝的建议如今得到的不仅仅是以李俶为首的诸多反对之声,还有以谋士李泌为首的一些言官的支持。

当然,以赵王李系为首的一些宗室亲王,也一反常态的进言表示支持。

但就在两方争执不下的时候,突然传来了孔晟病倒在床的消息。还不仅如此,孔晟还托李泌上表,请求辞官辞去爵位,随恩师司马承祯出家修行。

司马承祯在大唐天下和朝野之中鼎鼎大名,不少权贵都与他有交情。哪怕是李亨昔年为太子时,也与司马承祯见过面。

孔晟竟然是司马承祯的外门弟子,这让很多朝臣吃了一惊,这也让不少人恍然大悟,难怪孔晟一介少年郎如此深不可测,原来他背后站着上清宗师拥有老神仙之名的白云子司马承祯。

皇帝自然不准,下诏派御医去长安侯府为孔晟诊疗。

散朝之后,皇帝命李辅国过府探病。旋即,皇帝又命鱼朝恩再次过府探病。而只过了一个时辰,皇帝又命赵王李系去长安侯府,宣布皇帝诏命。

一日三次探病,皇帝对于孔晟的无比重视姿态就传递出来了。

短短两三日之中,长安城中暗流涌动。

其实赵王李系过府宣召的时候,司马承祯已经携道童阿泰飘然而去离开了长安,不知所踪。当然,他走的时候,带走了一大车孔府佳酿,整整百余坛,够他大半年畅饮了。

长安候府。

赵王李系向孔晟抱拳拱手道:“孔晟,本王奉陛下旨意,特来探病,但本王见你身轻体健,哪有患病之相?”

孔晟笑着还礼,意味深长道:“殿下,孔晟偶感风寒,倒是让陛下和殿下挂念了。在眼下这个时候,若是孔晟不称病,岂不是要成为很多人的眼中钉肉中刺吗。”

赵王李系心知肚明地哈哈大笑:“长安百姓向陛下进献万民伞,让你挂帅出征的呼声甚高,朝中也有不少人支持。以本王看来,长安候何必矫情,为了早日平定天下,还大唐百姓一个朗朗乾坤,你不如当仁不让,担下这份重任吧!”

孔晟摇头微笑:“殿下,当朝名将如云,任何一个人率军出征,实际上都强过孔晟。孔某倒是以为,殿下何不主动请缨率军平叛呢?殿下文武双全,在诸皇子之中有口皆碑,若是殿下出征,他日必凯旋而归哟。”

李系愕然,望向孔晟的眸光中多了一抹凝重和奇色。

“本王领兵?长安候,你倒是说笑了。”李系旋即轻笑一声:“本王倒是有报国平叛之热忱,只可惜世人早有定论,诸皇子中只有楚王才能领军打仗,本王素来不受待见,要是主动请缨,只能遭受众人耻笑罢了,何必自讨没趣?”

孔晟深吸了一口气:“殿下,不试一试,怎么知道结果呢?同为陛下皇子,陛下必不会厚此薄彼,倘若殿下愿意挂甲,孔晟当为殿下进言!”

李系目光闪烁起来。

孔晟又道:“孔某与殿下相交,贵在坦诚。若殿下并无野望,就当孔晟什么都没有说。可殿下若是有此心怀抱负,就不能不争。而要跟楚王争,殿下缺的其实不是陛下的宠信,而是军功威望!”

李系嘴角一挑,却是长叹了一声:“长安候,不是本王不想争,也不是本王不敢上阵杀敌,而是——就是本王主动请缨,不要说楚王会竭力反对,就是陛下也不会允准。”

孔晟忍不住笑了:“孔某断定,这一次,陛下会准的,一定会给殿下这个机会。在孔某看来,陛下或者早有决断,用不了三两日,陛下就会下诏,誓师出征……至于领军者——”

孔晟欲言又止。

李系摇摇头:“主将人选,不是楚王,就是长安候。本王更倾向于父皇会册封你为三道行军大总管。”

孔晟轻笑一声:“楚王不可能,孔某更不可能了!殿下,这是一个机会,若是你不能抓住机会,日后恐怕就难了。”

李系面色变幻不定。孔晟平静地盯着他,心道李系啊李系,你若是连这点气魄都没有,凭什么跟李俶去争储君之位?而若你只是扶不起的刘阿斗,老子对你的支持也就仅限于此了。

片刻后,李系牙关一咬,断然道:“那么,本王就斗胆一试!明日早朝,本王就主动请缨,且看父皇怎么裁断!”

孔晟闻言哈哈大笑,点点头。

没有人比孔晟更清楚李系在幕后小心谨慎的布局了。他从来没有放弃与李俶争夺储君之位,但一直却不受朝臣看重。虽然李俶对李系也有所警惕,但真正放在李俶心中能有资格成为他走向储君之位的真正对手,只是张皇后和张皇后所生的两个皇子。

这是李系的聪明之处,但也是他的最大弱点。

谁都不把他放在眼里,这也包括皇帝。如果他一直默默无闻,储君名单上怎么会列上他的名字呢?

楚王府。

李揆等朝中重臣齐聚,南衙禁军和北门禁军诸将也都在场。李俶环视众人,目光阴沉。他已经竭尽所能利用各种手段去向皇帝施加压力了,但皇帝却一反常态,迟迟没有动静。而且,种种的迹象表明,皇帝还有再次启用孔晟领军出征的念头。

若是让长安候孔晟带兵出征,一旦孔晟再立战功,他在朝中的威望就无人能及。而到了那个时候,恐怕楚王也难以真正向他下手了。

班师回朝之后,长安候至少要封国公。而大唐兵马大权,至少有一半会落在孔晟的手上。

“诸位,若是长安候孔晟掌握兵权领军出征,将来,必成本王的心腹大患。所以,本王不能坐以待毙,你我众人必须要再次联名上书,请父皇早下决断!”李俶一字一顿道:“事不宜迟,明日朝会,请诸位助我一臂之力!”

李揆等人纷纷开口附和。

李适在一旁看得心情沉重,不知为何,他突然觉得自家父王在这件事上的努力和各种经营,会化为泡影。若是皇帝肯让楚王披甲出征,又何必至今还没有明确的态度。皇帝一直没有下决断,至少说明皇帝不肯轻易将兵权再次赋予尾大不掉的皇长子。

无论楚王如今的权势如何冲天,但皇帝始终还是皇帝,皇帝对臣下起了猜忌之心,不是好事啊。

李适望向了父亲李俶,见李俶神色冷漠,眸光中闪烁着坚定不移的杀气,心头更加沉重。他知道,父亲李俶对太子之位志在必得,若是有人阻碍他登临大业,一向手段果决心狠手辣的父亲绝对不会心慈手软。

哪怕面前阻挡的是皇帝。

与至高无上的皇权相比,父子的亲情根本不值一提。(未完待续。)

第三百七十七章谁是最后的赢家(7)

第三百七十七章谁是最后的赢家

然而,翌日早朝,李俶等人还未来得及再次联名上表,提出由楚王披甲出征的朝疏,逼皇帝就范,赵王李系一反常态的主动上疏,请缨挂甲出征,讨伐安庆绪叛逆。

一语既出,满朝文武震惊,几乎是炸了锅。

从来都不引人瞩目的赵王李系,竟敢当众挑衅楚王的权势,主动请缨挂甲出征,这意味着李系已经与李俶唱起了反调——他怎么会有这个胆量?他这是要干什么?什么时候轮到赵王冒出来了?

很多朝臣都在瞬间涌起如是强烈疑问。

李亨倒是神色平静。他端坐在龙椅上,目光深邃,在李系的身上一扫而过。

李亨的手头上捏着一张孔晟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