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辛亥之钢铁基地 >

第301章

辛亥之钢铁基地-第301章

小说: 辛亥之钢铁基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成立军事研究委员会被认为是协约国和美国最明智的决定,它暴漏了本国大量珍贵甚至是无价的技术,但同样吸取了外界先进的技术和工艺。技术水平最高的英国贡献度最大,这种看似不可能的奉献来自于德国和华国的刺激——如果不这么做,英国与华国的差距将被越拉越大。在抵抗外星人的入侵中,地球人往往会在巨大的打击下团结起来,互通有无,在英国人看来,华国就像入侵的外星人一般,那些装备之先进,更是充满了科幻意味。

军事委员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努力向那些政客和军方将领解释,华国的装备根本不是外星产物,也并不科幻,事实上科学家们能够解释那些装备的原理,甚至可以拿出相近的样品。但要达到华国装备的程度还需要一番努力——却不是无法超越的。

军事研究委员会的科学家们有这个自信说出上面一番话,他们来自于工业文明国家,有着上百年工业发展的熏陶。对于技术和机械有着天然的敏感,许多发明需要某个科学家的灵光乍现,而英国、美国、法国等工业国家的科学家们聚集起来呢?紧密合作之下能够产生多么大的成就?毫不意外的说,如果没有钢铁基地,军事研究委员会将大大加快人类文明进程。

1910年5月试验成功的10号坦克被协约国陆军和美国陆军同时相中,这种坦克采用76毫米口径坦克炮,技术来自英国。强劲的坦克发动机技术同样来自英国,低盘技术来自正在被华国侵略的日本,美国、荷兰、比利时的科学家也贡献了不少智慧。最终形成的10号坦克被命名为“火炬”,并将在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的坦克制造厂同时开工建造。在英国的对比试验中,火炬坦克可以轻易击败已经装备的现役所有英国坦克,而在法国战场上的试验证明,火炬坦克的性能超过了德国的三号坦克,不仅击毁了一辆德国坦克,还证明了其在战场上的可靠性。这对于刚刚接到法国投降的不利消息的英国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福音。

美国陆军向制造厂下达了五千辆火炬坦克的订单,英国人也准备装备两千辆左右,甚至远在圣彼得堡的尼古拉二世也知道了这款坦克,要求协约国帮助提供一千五百辆火炬。可惜如何运过去还是个问题,现在北海和波罗的海遍布德国战舰,从太平洋运送还要考虑华国的态度,这个难题还得交给尼古拉二世,让他想办法摆平华国。

装甲部队需要更多类型的坦克和装甲车,根据战斗环境的不同,选择性能侧重点不同的车辆和坦克。好在日本战场上有上百名战地观察员,而这里又是华国装甲部队肆虐的重点区域,有足够的场景供那些观察员们观摩学习。国内会根据观察员提交的报告,选择性的研制本国装甲车,军方会根据报告制定本国装甲部队的战术运用。从这个方面看,他们还是华国的学生。

飞机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从历次战斗来看,华国的飞机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吃透了华国飞机发动机技术的军事研究委员会拿出了最完美的双翼战斗机和轰炸机,而且速度更快、航程更远、盘旋性能更强的新式单翼金属战斗机也正在试验。

技术的进步并不是单方面的,孤单的德国人得到了华国大量技术援助,他们进步的速度不亚于协约国和美国。新式的坦克、飞机、火炮、防空火炮和战舰正在逐渐进入现役,取代老式装备成为德军主力。获得了部分制海权的他们可以从外界获得更加充足的原料,低地三国和法国的工业基础帮了大忙,初步整合之下,德国人的工业实力大大增加。

和华国一样,资源是制约德军扩张的主要因素。因此在灭亡法国之后的第三个月,德军发起登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战斗,挪威成为德军攻击的主要目标。在亲德的瑞典的帮助下,德军出动一个坦克师、九个步兵师、一个骑兵师,一千一百多门火炮和六百多架飞机,气势汹汹的扑向挪威。这里丰富的优质铁矿石资源是德国战车势在必得的资源。

中立的瑞典向德国提供了运输方面的协助,德国运输船打着商船的名义,利用瑞典的港口运输军队和物资。这种掩耳盗铃、破坏中立法案的行为受到了协约国的谴责,但也只是谴责而已,协约国对于瑞典毫无办法。从这也能看出欧洲国家正在倒向德国,法国的战败让许多欧洲国家领导人认为协约国必败无疑,比如协约国重要成员之一的意大利,战争开始后无所作为的它见势不妙,立刻开始接触德意志和奥匈帝国,要不是英国极力拉拢,恐怕意大利已经倒向同盟国——它是协约国控制地中海的重要因素,决不能倒向同盟国。

挪威的战斗意外的激烈,五个步兵师和一个骑兵师、一个坦克旅的英军部队被派往这里,与五个师的挪威部队共同抵抗德国人的入侵。挪威人表现出的战斗力让德国人震惊,双方激战半个多月的时间,德军终于推进到奥斯陆附近,但已经没有余力继续进攻。

很快施里芬向这里增派了六个师的部队,再勇猛的北欧海盗也挡不住德国战车的推进,英*队首先败退,他们在这里丢掉了三万多人,也算是战争开始以来打得最艰苦、最出色的一场战斗了。让出防线的英国人让挪威军队腹背受敌,经受了英国人背叛滋味的挪威被迫投降,德军进入奥斯陆,获得了梦寐以求的钢铁产地。

获得铁矿石产地后,德军总参谋部将目光对准了欧洲的石油产地之一——罗马尼亚,这里的油田开采历史很长,后来又被英国石油公司扩大了开采规模,其石油产量在欧洲仅次于沙俄的巴库油田。

在国内动员了更多兵力,并得以从法国战场上抽调大军的德意志军队有充足的军力南下。在法国留下两个集团军后,德军将主力调往东线,在南下进攻南欧还是向东进攻沙俄的问题上,总参谋部内部产生了分歧。

施里芬主张南下进攻巴尔干,拿下罗马尼亚的油田后进攻塞尔维亚,与奥斯曼帝国会师。并随后集中兵力进攻埃及和北非,彻底截断英国的物资运输通道。这个战略还有另外一个重大的意义,那就是攻略中东地区,获得那里更加丰沛的石油资源,并拉近与华国的距离。

可惜这个建议被威廉二世否决,德军的进攻方向不可能只考虑军事意义,还要更多的从政治角度考虑。德军进军南欧会引起盟友奥匈帝国的顾忌,他们已经与意大利在南欧地区的利益产生冲突,德国人走进去,会加大利益分配的复杂程度。而且进军北非和中东将于奥斯曼帝国的利益相冲突。

该死的政治!施里芬只能放弃原先的计划。那些猪队友根本没有能力击败敌人,在巴尔干地区,奥匈帝国在德军的支援下才勉强击败了塞尔维亚。在东线俄军正对奥匈步步紧逼,他们有更多的力量进攻罗马尼亚。

在欧亚分界线地区,奥斯曼帝国在大高加索山脉折戟沉沙,他们庞大的军队被俄军南方集团军轻而易举的击溃。在西线还被希腊军队打得惨败,根本配不上帝国的称呼。

第四百八十九章被捅了一刀

9月底,同盟国第一次首脑会议在维也纳召开,根据政治需要进行军事部署,是这次首脑会议的主要议题。而政治需要,完全可以解读为利益分配,政治需要,完全可以解读为利益分配,威廉二世急需解决同盟国内部的利益争端,以更快的获得石油资源,进而发动更大规模的征服战争。

争吵持续了三天时间,最后德国、奥匈帝国成了赢家,保加利亚也获得了不错的蛋糕份额,只有奥斯曼土耳其不满意,但战绩让他们没有底气反驳。

根据维也纳会议制定的秘密协议,盟军将首先对准南欧,德军出动两个集团军的兵力,配合奥匈帝国和保加利亚,完全击败塞尔维亚,并出兵罗马尼亚。攻占罗马尼亚后盟军将和奥斯曼土耳其夹击希腊,从而威胁英国的地中海航运和生命线一般的苏伊士运河。

赢得巴尔干之战后,德国将获得罗马尼亚的全部石油份额和希腊的克里特岛,奥匈帝国和保加利亚平分罗马尼亚的领土,另外奥匈帝国获得塞尔维亚的四分之三和希腊北部一部分。保加利亚获得塞尔维亚东南边境一部分国土和希腊塞萨洛尼基以东领土。而奥斯曼土耳其只获得希腊中部一部分领土,保留一部分国土的希腊将在同盟国的支持下成立新的政府,并成为同盟国的一员。

分赃协议制定后的战斗非常顺利,除了盟国之间的配合、后勤不便和指挥系统混乱外,盟军没有别的麻烦。不过那些问题已经够盟军头疼的了,好在塞尔维亚军队和罗马尼亚军队麻烦同样不小。

战斗进程乏善可陈,精锐的德意志士兵在前面快速推进,奥匈帝*队跟在后面打扫战场、收拢战俘、接收城镇。以往奥匈军队几个月不能突破的敌军阵地,德军在几天之内就将其占领,战斗力的差距让奥匈将领羞愧不已。

罗马尼亚、希腊等国立刻向协约国求援,英国也知道现在不是畏首畏尾的时候,立刻调派大量物资运往塞尔维亚和希腊,并从非洲殖民地和亚洲殖民地调集了十五个师的殖民地军队,前往巴尔干半岛支援。

事实证明巴尔干这个火药桶不过是当地民族和国家之间的低劣厮杀,精锐的德军一到,低水平的势均力敌立刻变成一边倒。罗马尼亚首先被二十万德军士兵和十五万奥匈士兵、五万保加利亚士兵攻克,俄国人将兵力集中在边境地区,专注于防御和建设工事,就是不派兵支援罗马尼亚,眼睁睁的看着这个邻国失陷。

希腊和塞尔维亚的抵抗也没有持续太长时间,1910年底,奥匈皇室宣布塞尔维亚成为其领地,1911年初,希腊宣布投降。英国人前后调派了二十一个师的殖民地军队,伤亡九万多人,五万人成为盟军的俘虏,仍旧没能阻挡希腊的沦陷。

盟军鲸吞欧洲大陆的架势让协约国恐慌,亚平宁半岛上的意大利就快变成意大利面条,在德意志军队面前战战兢兢。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西班牙和葡萄牙虽然没有表现出倒向同盟国的态势,但英国人没有掉以轻心,这里关系着直布罗陀海峡航线的安全。事实上西班牙内部已经有人表现出亲德的态度,这个中立的国家发了一笔不小的战争财,但经济形势的好转并没有给平民带来生活上的改善,国内矛盾日渐突出。

在这种情况下,以巴塞罗那为中心,一个名为军官洪达即军官集团、军官工会的组织出现,并逐渐成为一股举足轻重的势力。他们不满军队现存制度,不满军队中阿谀奉承、纪律松懈、盗窃国家财产等状况,不满将军们的无能,对军队上层生活奢侈而中下层军官生活贫困更是群情激愤。而校级以下步兵军官组成的军官洪达,表现出对德国明显的好感,这显然是英国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在欧洲大陆上只剩下一个沙皇俄国在抵抗者同盟国,这是协约国的救命稻草,是协约国最后的希望。一旦沙皇俄国投降,协约国将再也没有战胜同盟国的可能,将来最好的可能就是两强对立,这也超出了英国的底线。

尼古拉二世顿时感觉亚历山大,同样非常自豪,看到没有,欧洲的希望掌握在我尼古拉二世大帝手里,伟大的俄罗斯将成为欧洲的救世主,没有我,欧洲将再次进入黑暗时代。

自豪的同时,尼古拉二世没有忘记向英美要好处,单凭俄国的力量很难挡住德军的进攻,之前的战斗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他可不想和拿破仑时期一样,用空间换取胜利,拿破仑在莫斯科失败,不意味着威廉二世也会失败。他盘算着在边境地区就击败德军,所以,更多的灰色牲口被征调动员,在边境地区,俄国已经聚集了三百多万大军,其中四分之三是新征调的士兵,没有经过像样的训练,没有像样的武器。

“我们需要武器,需要弹药,需要军装,需要钢盔,需要坦克飞机大炮,什么都要,没有这些,就不要期望俄国用一己之力抵挡同盟国!”俄国的外交官在伦敦和华盛顿态度强硬,现在是英美有求于俄国,必须拿出真金白银!

英美能够拿出来的东西很多,俄国需要的各种物资都堆积在世界各地的港口,但问题是怎么运过去。大西洋航线不用考虑,北海和波罗的海被德军经营的铁桶一般,北冰洋航线上利用挪威的港口,德军的潜艇和战舰同样将其封锁起来。

也就是说,只剩下太平洋航线和西伯利亚大铁路可以利用,虽然效率低下,但总归是一个不错的方式。这里的阻碍就是华国,华俄两国虽然经贸往来频繁,大量物资和军火被运往俄国腹地,但这需要俄国付出大量的财富,而且坦克飞机等许多军事物资不能从华国进口。再者,两国之间的军事对峙一直存在,在远东、蒙古和中亚,两国漫长的边境线上,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