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之门1619-第1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魏忠贤专门挑了个皇帝陛下做木工兴头最足的时候前去禀报计划变更的事情。果然,天启皇帝不耐烦的摆着手告诉魏忠贤说:“朝政一切都由大伴承担,别来烦朕了,你自己看着办吧。”
魏忠贤解决了皇帝的问题,立即就下达了新的命令。他命令秦良玉带兵重入贵州,协助贵州巡抚处理奢安叛乱。同时,他又命令五省军务总督朱燮元统合五省兵力,即日解决武昌兵乱。
魏忠贤的看法是,朱燮元和秦良玉,这两个人都有打仗的能力。把他们两个安排在一起,不是因为武昌兵乱有多么难以解决,而是在当时有快速漂亮的解决武昌兵乱的需要。
现在,西南地方特别需要秦良玉的白杆兵去解决问题,那么只用一个朱燮元来平定武昌兵乱,这个效率和速度肯定会相应的降低。可是魏忠贤觉得,以朱燮元的能力,他还是能够解决武昌兵乱的。
朱燮元在襄阳府五省总督驻地接到朝廷旨意的时候,心里面是一片苦涩的。
朱燮元这个人,在历史上是留下名字的人物。在《明史》中,明末西南地区的安定,完全是在他的手下实现的。可是,满清编的那本《明史》就是那么经不住推敲。
实际上,只要是智力正常的人,用心的想一想就能知道事实是什么情况了。
历史上,朱燮元掌控了西南西北几个省份的军事力量,头顶上顶着总督和尚书的头衔,手里头握着生杀予夺的尚方宝剑,下面又有大明朝唯一可以对东虏女真以少胜多的天下第一强兵的白杆兵。在这么多优势的情况下,此公居然前前后后折腾了十年左右的时间,才把两个山里面的叛乱村长给镇压住。
就是这样,他还在西南留下不少的尾巴。到了明朝灭亡之后,西南地区又弄出一个土司造反的沙普之乱来。
就单从这角度来说,就能看出这个被《明史》吹上天的朱燮元到底是个啥水平了吧。
第229章四省攻鄂6
朱燮元这个人打仗的本事没有,只会胡乱指挥瞎参合,之后再跟在秦良玉的白杆兵屁股后面捡功劳。可是这好几年的时间参合下来,他也是积累出了相应的经验的。
比如,朱燮元就清楚的知道,想要平定叛乱,想要打仗,自己手里就必须有这么几样东西。第一是银子,第二是粮食,第三是兵器,第四是士兵。
大明朝的军事制度早就已经从义务兵转变成雇佣兵了。卫所制度崩坏之后,手里面想要有几个能打仗的兵,就必须自己花钱去招募,然后自己下力气去训练。
原本朱燮元之所以敢于接下魏忠贤这个平定兵乱的任务,原因是他知道负责打仗的是秦良玉和白杆兵。可是接到朝廷最新的旨意之后,朱燮元就得认真的想一想这个武昌兵乱到底要怎么解决才行了。
从1621年到1625年,朱燮元好说赖说的也参合了五六年的军务了。和程绍、姚宗文这些一丁点儿军事经验都没有的纯文官相比较,朱燮元的军事修养肯定比他们都要高很多。比如他就知道别看自己头上挂着兵部尚书、五省总督的牌子,手里面还有尚方宝剑,可是各省的文武官员还真就不一定会全心全意的配合他的工作。
朱燮元知道,就是各省官员真的全心全意的配合他的工作,以各省那破破烂烂的军队状况也没办法向他提供合格的兵员。所以,想要打仗,他还得自己去招兵练兵。
朱燮元在西南多年,和程绍、姚宗文不同,他在军队当中的人脉不错。不像程绍和姚宗文那样无人可用,朱燮元到襄阳的时候,手底下已经有了两员武将,也有一支总人数两千人左右的,上过战场相对比较靠谱的总督亲兵营。
带领部队的两员武将都是有着战功的人物。一个是曾经随贵州巡抚王三善平叛的先锋大将,游击将军刘泽清。一个是曾经被人弹劾下狱,但是却被朱燮元救了一命的原贵州都司黄运清。
在朱燮元眼里,这两个大将一个善于打仗,一个善于练兵。只要自己手里有了这样两个人,那么想要组建出一支能打仗的部队,就比较简单了。
朱燮元接到朝廷的旨意之后就立即向魏忠贤要粮要饷。
魏忠贤这几年把大明朝的家当的还算不错,北边得给九边的军队提供粮饷,各地的灾荒不断经常收不上来税,可是因为紧紧的盯着江南地区的赋税,所以目前大明朝的资金还算充足。
魏忠贤也知道皇帝不差饿兵的道理,所以他还是按照一万人的规模给朱燮元拨发了相应的粮食和军饷。
除了粮食和军饷,招兵练兵还需要军械。魏忠贤在这方面一点儿也不小气。他直接命令南京镇守太监给朱燮元拨发兵甲器械。
本来,朱燮元是想就地使用襄阳地区的卫所储存的军械的。可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因为湖广巡抚姚宗文组建自身部队的需要,襄阳地区的军械早就被搜刮一空了。不得以,朱燮元才向魏忠贤请发军械的。
说起来,他不愿意使用南京军械的原因也很简单。
使用本地军械,质量差点是差点,可是却不用花钱。南京那边的军械,离得远运送困难不说,而且还得花费很多额外的钱。毕竟南京那边一大堆的各级太监和文官也都讲究个“水过地皮湿”。不给他们好处,军械你是见不着的。
朱燮元看到姚宗文第二次组建的巡抚标营士兵用的武器比较齐整,原本他是想着能不能先用人家的武器的。可是朱燮元也知道,自己这个五省总督在魏忠贤面前并没有人家湖广巡抚姚宗文的面子大。虽然自己有权力这么做,可是从官场规则和自我保护的角度出发,他还是没有那么做。
等到把朝廷拨发的,已经缩水百分之四十的粮食和军饷拿到手中之后,朱燮元这次难得的清廉了一回,没有对这笔钱进行提留,而是从中拿出一大笔钱来,与最近在襄阳城中赫赫有名的汉水航运公司和长江航运公司签订了合同,雇佣汉水航运公司和长江航运公司帮助新军从南京运送军械到襄阳。
朱燮元不知道的是,因为成功的帮助新的湖广巡抚衙门安全的完成了运送全省的税银工作而在襄阳打出了名声的汉水和长江航运公司,实际上是复兴会下属的企业。
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不仅位于襄阳的整个湖广巡抚衙门,就连刚刚成立不久的五省总督衙门,也已经被复兴会情报机构全面的渗透了。
说起来,汉水航运公司进驻襄阳,可谓是帮了湖广巡抚姚宗文一个大忙。自己抹脖子上吊的程绍,可是给姚宗文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烂摊子。程绍一闭眼一蹬腿死犊子了,可是那四千多河南乞丐兵就那么直接的扔在了襄阳府。
程绍死后,河南兵的各级文武官员就全部逃散了。彻底的失去了组织的四千多河南兵在襄阳地区真是好一通肆虐。把襄阳府和周边的百姓可是坑苦了。
最后,还是突然出现的汉水航运公司出面收拢了四千多个河南兵,把这四千多人组织成了劳工队伍,在襄阳府外的汉江边上修建码头和仓库。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由头,非常懂事儿,给姚宗文大人送了不少佛郎机银币的“南洋商人”,才能够顺利的在襄阳府成立航运公司,并且承揽了整个湖广地区的税银运输业务。
封建时代的官员也不是缺心眼儿。姚宗文虽然不是现代那些有着招商引资任务的地方官员,可是他也知道,像汉水航运公司这样能够促进本地就业,增加本地税收,给湖广巡抚衙门上下的官员增加灰色和黑色收入的大企业,自己必须是要进行扶持的。
所以,汉水航运公司用极低的价格买下了襄阳府城外汉江边上的大片土地。除了修建了规模庞大(在古代人眼中)的水运码头之后,相应的纺织厂、水泥厂、砖瓦厂、玻璃厂和粮食加工企业也纷纷在码头附近成立。
一时间整个襄阳府地区的就业情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不仅原本肆虐地方的河南兵转化成了码头工人和工厂工人,汉水航运工业还从襄阳周边地区吸纳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这样的情况,使得整个襄阳地区的经济环境得到了巨大的改善。以至于最近一段时间,新任湖广巡抚姚宗文在朝野中很是获得了一番能臣干臣的称赞。
姚宗文固然因为治理地方有办法而得意了起来,可是需要招纳士兵的朱燮元却高兴不起来了。
第230章四省攻鄂7
后世人说起古代来,总觉得古代人会普遍的有“好男不当兵”的概念。似乎古人对于当兵这件事情非常的抵触。实际上呢,就像老百姓常常戏谑的说“皇帝轮流做,今天到我家”一样,这种话,更多的是一种情绪的反应,而不是说大家真的就会觉得皇帝这个位子自己也有机会坐。
诚实的讲,在封建社会这种阶层全面固化的环境中,除了一部分富裕的自耕农、富农的家庭,可能会有机会通过读书参加科举考试的形式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社会地位转变之外。占绝大多数的普通国人想要实现自身社会地位的转变,实实在在的办法,还真的就只有当兵打仗这一条路可走。
当然了,就是抛开这个微弱的社会地位转变的可能,对于底层百姓来说,当兵也是一个不算最差的选择。特别是在封建王朝末期,对于最底层的百姓们来说,当兵固然极有可能会死在战场上,可是可能死在战场上和一定会饿死相比较,当兵自然不算是个最差的选择。
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这样一个道理来,除了活活饿死之外,对于底层百姓来说,当兵是除了饿死之外的一个不错的选择(当土匪那种选择其实和当兵是一样的)。在老百姓生计无靠,两手空空的情况下,他们一般只能选择去当兵。而且当兵这种事情还不是总能遇到的。
明末农民起义中,无论是作为镇压起义的一方的明王朝还是作为起义者方面的农民军,动不动的就有十几二十几万人的规模。这一方面当然是因为双方军队对地方民众的裹挟导致的,可是从另一个方面考虑,百姓能够被裹挟,默认自己被裹挟的这种状况,未尝不是那种无奈中的被迫选择的表现。
在人员方面,朱燮元手下有两员武将和一营两千多人的总督标营。在资金方面,朱燮元有朝廷拨发来的,可以实打实的支撑五千人规模部队的粮食和饷银。
按照朱燮元对行省都司部队状况的了解,他大体上推断,武昌叛兵的人数最多也就在两千到三千人之间。所以,他觉得自己手里已经有两千多人了,自己再招纳三千人左右组成一支五千人上下的队伍,那么镇压这场兵乱就完全可以了。
朱燮元总体上的想法不错,他从成本的角度考虑,准备就地在襄阳地区征召士兵,以本地兵平本地匪。原本他觉得在当前这种环境下,征召士兵的工作不会很难做。可是让他没想到的是,因为复兴会对襄阳地方上的建设吸纳了襄阳地区大量的劳动力,以至于他派出的招兵人员在襄阳周边地区折腾了很长时间,才招到了不到两百个质量还算凑合的兵员。
为什么我们要说朱燮元这个五省总督算是个比较知兵能够打仗的人物呢。这就是因为朱燮元这个人懂得在军事行动里进行成本方面的考量。
就以招兵为例,大部分人都知道南方兵以川折两地的兵员为最佳。朱燮元当然也知道这样的道理。可是呢,身处湖广襄阳的朱燮元更知道,想要在四川和浙江征兵,那是需要更多的经济支出的。
所以说,从这个角度考虑,朱燮元主要还是希望能够在湖广省内招兵,以减少自己的支出。
问题是,不仅襄阳地方相对剩余的劳动力已经被复兴会所吸纳。就整个湖广地区的长江以北地方来说,西部从荆州府到襄阳府之间的广大地区,已经全部成为复兴会的势力范围。
除了两府之间的一些呈点状分布的县城之外,两府之地的广大农村,不是复兴会的农场就是复兴会的基地村。
对于复兴会来说,承担着大明王朝最基层的行政职能的县城,对他们没有任何的意义。
在复兴会的眼中,中国最强大的力量不在那些据点一样的县城里,而在于广大的农村地区。无论是人口还是资源,这些东西都在农村分布着。所以,一直坚持以农村包围城市政策的复兴会,在五年多的时间里,向荆州和荆州周边地区的广大农村进行了全面的渗透。
因为有枝江县的例子摆在那里,所以复兴会这几年对荆州府以及周边土地的渗透非常的顺利。除了个别地主们负隅顽抗被复兴会以土地革命的形式所消灭并在该村建立基都村以外,在荆州府和荆州府周边的土地上,复兴会通过土地置换的手段,大批量的兼并土地。
复兴会对这些土地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并组织这些土地上原来的农户和安排从外地吸纳来的人力,建立了一大批国有农场。
也就是说,朱燮元想要在湖广行省的长江以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