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仕妖娆-第2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要彻底掌控王国,就要灭高氏。
而皇子想要登上帝位,却要借助高氏之力。
但是……今夜之后,这都将改变。
段正兴挥手,示意侍候的宫女太监暂且退下,仅留下一个心腹太监,两人一起安静的等着崇圣寺传回来的消息。
父亲出家为僧多年,却始终没有放弃灭高氏之心。
如今自己在皇宫,一举一动都逃不开高寿昌的眼线,恐怕就是刚才挥手下去的宫女和太监里,就有高寿昌的人。
但父亲在崇圣寺就不一样了。
一者在高寿昌眼里,父亲已没多少权柄,二者崇圣寺尽僧人,又有大量武僧和高手,寻常人要去监视父亲难度极大。
所以,父亲才能策划今夜之事。
只是……
等了许久许久,直到天黑前,也再没有谍子回来,而自己又派去崇圣寺的谍子,也没有了消息。
段正兴有点忐忑,有点惊恐。
难道出意外了?
看了看天色,如今已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就算没有父亲的消息,高观音隆是不会管的,他一定会为了相国之位全力出手。
无论怎么说,这都是个机会。
段正兴深呼吸了一口气,“苏锥,取朕宝剑来。”
身后的老太监苏锥,从太上皇时期就一直在皇宫,是父亲留给自己可以信任的心腹太监,闻言道:“陛下,时候尚早,不如先吃些饭食。”
段正兴脸上涌起一股潮红,“不用了,取剑来。”
片刻后苏锥取来三尺带鞘长剑。
段正兴以手抚剑,脸上的潮红越发清晰,眸子里闪烁着一股难以形容的兴奋。
还有紧张。
“智兴可有消息传来?”
苏锥答道:“陛下,没有。”
段正兴点点。
没有消息便好,现在就怕智兴处传来消息。
段智兴是自己最为看重的儿子,也是天阙上将,统率两千天阙军,是整个大理最为精锐的部队——至少在明面上如此。
从制定这个计划,段智兴就一直在待命,直到昨日自己和父亲确定计划,自己又密信指使了高观音隆今夜行事。
届时,以为自己是全力支持他的高观音隆肯定会起兵直扑国公府。
等高观音隆和高寿昌两败俱伤时刻,自己带领两千天阙军,打着平叛旗号,一举剿杀高观音隆和高寿昌。
如此,大事可成!
只是唯一让段正兴有点担心的是,大宋使团带来的一千神卫军。
在自己暗示下,高观音隆真的去和大宋使团的两位副使达成了协议,借到了神卫军,虽然只有五百,但足以助高观音隆之力——整个大理城内外,兵力本来就不多。
五百神卫军,绝对可以当一千甚至两千。
但是……大宋使团还有五百神卫军,这一点段正兴始终有点介怀。
父亲也曾来信,说他和大宋使团李凤梧见过面,并且用六千五百匹的承诺暂时忽悠住了李凤梧,但段正兴总觉得有点不放心。
毕竟那是五百神卫军,在大理城三方局势下,突兀的插进五百神卫军,很可能影响最后的走势。
想到这段正兴叹了口气。
***的赵昚,多不来少不来,偏偏来个一千神卫军的护卫。
一千神卫军,对于总共只有八千兵力的大理城来说,实在是个尴尬得不能再尴尬的数字了。
若是真正的厮杀,这一千神卫军大概足以抵得上三千大理军队,当然,若是天阙军又另说。
若是高观音隆得到这一千神卫军之助,将势力大涨,加上他原有的兵力,不仅有可能将高寿昌斩于府中,甚至在自己来平叛之时,也很可能拿他无可奈何。
现在的局势是高观音隆得到五百神卫军,按照推演,大概和高寿昌在大理的兵力不相上下,双方一旦开战,最大可能是两败俱伤。
到时候自己率领两千天阙军杀出,必能一举定鼎。
所以高观音隆只能得到五百神卫军的相助,这也是父亲当初在崇圣寺见李凤梧,让李凤梧先见高寿昌再见高观音隆的目的:让李凤梧掌控的五百神卫军,不被高观音隆所用。
一环扣一环。
父亲见李凤梧,高观音隆求见大宋使团,高寿昌闭门谢客。
这三步,每一步都是精密计划。
这个计划虽然也可能存在瑕疵,但在自己看来,如今局势都按照自己和父亲的计划在走,怎么看都应该是万无一失。
况且,自己不仅有天阙军,还有段昭平前往丽江调来的大军。
至于李凤梧会不会倒向高寿昌,段正兴笑了。
正因为自己和高观音隆放出消息,所以高寿昌才不敢见李凤梧,所以两人根本不可能合作。
但是……还有五百神卫军啊。
****的赵|昚,你若只派五百神卫军前来多好……段正兴从来没想过,大宋会帮助自己灭了高家,这几乎是不可能存在的事情。(未完待续。)
第一百九十章我不答应!
卧榻之侧岂容强邻。
大宋、越李朝,对大理国高氏专权都喜闻乐见,就是这一次高观音隆借五百神卫军,在大宋使团两位副使看来,也不过是扶植一个愿意和他们合作的高家人。
只是他们没想到,他们其实也是自己和父亲的棋子而已。
所以段正兴心中有点不放心。
总觉得那个大宋雏凤不是什么好货色——这源于上午使团大使节王之望的求见。
见面就直奔主题,说宋理两国世代友好,商贸互开经济共荣,大宋天子又励精图治国内对滇马数量需求极大云云。
好家伙,直接开口要求将三千五百匹的滇马贸易额提升到两万的天文数字。
这简直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整个大理,年产滇马也达不到两万。
除去大理自用,段氏皇室能做主拿出来的滇马,是父亲给李凤梧托底的六千五百匹,而这还需要高家配合才能做到。
因为有些马场并非段氏一家说了算。
真正独立的,受段氏掌控的马场,年产在五千五百匹左右。
最后和王之望达成口头协议,八千匹。
这当然是口头的,虽说君无戏言,不过等自己剿灭高家,随便找个借口,将这个数额降到六千匹,这便是最为理想的状态。
而且大宋最近和西辽达成盟约,他们会成草原蒙古诸部购买战马,对滇马的需求并不是绝对:滇马始终不如草原战马。
若要用滇马打造骑军,只能打造成轻骑。
还不能是主力精锐。
重骑和主力精锐骑军,以滇马的体格实在难以胜任。
若是用滇马打造重骑或者精锐骑军,对上金国的铁浮屠?
那简直是一边倒的虐杀。
就是对上拐子马,也力有未逮,滇马打造出来的骑军,也就能和金国最下层的骑军相争,或者作为后续支援军队。
滇马的优势也有,耐力好。
这一点赵昚不会想不到。
所以段正兴相信,大宋使团来大理,其底线很可能是五千到六千匹。
而这也是自己比较能接受的数目。
毕竟滇马贸易也是笔巨大的收入,大理的国力和地势,拥有再多的马匹也无用——整个带来的常备军也不过是两万多,比之当年的南诏尚且不如。
轻抚宝剑,寒光裂肤,段正兴以指弹剑,“苏锥,今夜随朕一起杀敌!”
苏锥满脸的皱纹泛散开来,涌起一抹潮红,“陛下,老臣愿死战。”
段正兴哈哈大笑,强抑下心头的忐忑和紧张,“昔年大理第一高手,能展风采否。”
苏锥笑而不语。
却想起了那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徒弟,他在崇圣寺保护上皇,不知今夜,两师徒是否能联手为段氏皇族清奸臣!
……
……
1165年,乾道元年。
春,正月,辛亥朔。
赵昚尽携朝臣,车驾诣圜坛行礼,大赦天下。
改元乾道。
诏书天下,随即国书送递四夷。
其中送递金国的国书,书式为“侄宋皇帝冲,谨再拜致书于叔大金圣明仁孝皇帝阙下”,岁币二十万。金人复书“叔大金皇帝”,不名,不书“谨再拜”,但曰“致书于侄宋皇帝”,不用尊号,不称“阙下”,自是为定式。
岁币,银五万两,绢五万匹。
这是宋金二次大战十万士兵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回报。
李凤梧知晓,如今已是乾道元年,只是大宋大理距离遥远,国书迟迟未到大理而已。
乾道元年,南宋最为繁华的盛世,乾淳之治似乎要拉开序幕了。
只是李凤梧有点小担心。
皇帝还是那个赵昚,只是多了一份雄心,朝臣还是那些朝臣,只不过汤思退依然相执天下,皇子也还是那些皇子,只不过势力比较均衡。
这些小小的变化会影响乾淳盛世的到来吗?
李凤梧不知道,也不愿意去想,就算影响乾淳盛世,那么自己努力一番,辅助赵昚打造出另外一个盛世又如何?
位置多高,责任多大。
自己既是天子近臣,那就得有天子近臣的责任。
穷者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
秘书少监,那就做好秘书少监的工作,使团正使,那就处理好宋理两国的事务,若是走入中枢,那就治国。
修身齐家,自己做到了。
治国,自己在路上。
平天下,那是梦想。
不过此刻,这些都离自己很远:现在的当务之急,是一场大理内乱。
这本来和自己无关。
可柳子承和钱象祖掺和进去了,那就和自己有关:敌人强大,则自己弱小。
因此宗平离开后,李凤梧没有立即回国宾馆,等待王之望归来,知晓段正兴的意向后,李凤梧沉默了许久,才对王之望说道:“段正兴是在忽悠咱俩。”
王之望点头,“某深以为然。”
段正严答应自己六千五百匹,段正兴答应王之望八千匹,其实都是忽悠,麻醉自己。
他们的目的大概只能是一个:稳住自己掌控的五百神卫军。
但是……别说我不答应,赵昚那老小子也不会答应啊。
我若答应了,柳子承和钱象祖这两货必然立功!
假若高观音隆借助神卫军和高寿昌的兵力大战,最后两败俱伤,神卫军估计不会全军覆灭,但到时候段正兴率领天阙军杀出,平乱。
李睿率领的神卫军还敢和天阙军开战不成?
只能作壁上观,眼睁睁看着段正兴剿灭高家,若是柳子承和钱象祖聪明,这两货必然会让李睿倒戈,残存的神卫军和天阙军一起平乱。
这样内乱结束之后,段正兴必然要昭告大宋,感谢李睿、柳子承和钱象祖,在滇马贸易一事上,功劳便全部成了这三货的。
如此一来,就算因此回到临安的柳子承和钱象祖必然高升。
相应的,自己就弱小。
所以,我不答应!
其次,按照这个局势下去,大理段氏很可能将王国牢牢掌控在手上,这样的大理,是赵昚不愿意看见的。
所以,赵昚不答应。
我不答应,赵昚不答应,那不好意思,自己掌控的五百神卫军,只能站在高寿昌一边。
毕竟高寿昌还有几十年好活。
毕竟柳子承和钱象祖站在了高观音隆一派。
最重要的一点:十年之后的事情提前上演,打死李凤梧都不相信,羽翼没有丰满的高观音隆能抗衡巅峰初期的高寿昌。
别看现在高寿昌没有动静,也许今夜之后杀招一出,段正严父子和高观音隆都要懵逼。(未完待续。)
第一百九十一章偷梁换柱
此时已是下午。
距离今夜之大事渐近。
王之望有些失神,也不知道想起了什么。
直到李凤梧打断他的思绪,“王学士,接下来恐怕还得麻烦你做一件事。”
王之望清醒过来,“李使但说无妨。”
李凤梧看了看窗外,笑了笑,“王学士看看外面,可有何异常?”
王之望走到窗边看了看,不解,“一切都很正常啊。”
李凤梧摇头,“王学士且看,那里有对卖樵父子,他们的樵木是松木,干燥易燃,按说应该很好卖,但从我们进入酒楼,他们一直在那里,怎么都卖不掉。”
王之望讶然,“是吗?”
李凤梧又道:“那边那个卖针线的小娘子,对,就是那个穿着很朴素的小娘子,王学士你仔细看看,她头顶发髻上的那枚钗子,是不是有点眼熟。”
王之望思忖片刻,“似乎是大理宫廷制式?”
“是的,当然不是妃嫔所用,但也是寻常人家少见的稀罕物,想来这小娘子的身份大概和我们赵镰的镰子差不多。”
“再看看那个耍猴的卖艺人,他倒是没问题,我是说他身后的那个小哥,一直在那里看,耍猴真这么有意思,可以看一两个时辰?”
王之望悚然动容,“都是……”
李凤梧笑道:“那个小娘子应该是段正兴的人,那个卖樵木的父子,大概是高观音隆的人,而那个看耍猴的小哥,虽着大理国的服饰,但其形太仪貌,都隐有神卫军风采,应该是李睿的人,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想必也有高寿昌的人。”
王之望大感头疼,“真是一锅粥啊。”
李凤梧哈哈一笑,“五百神卫军,在今日大理乱局中,确实重要非凡。”
王之望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