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龙兴华夏 >

第346章

龙兴华夏-第346章

小说: 龙兴华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噢?借洋债?”醇亲王看着林义哲,显得有些惊讶,“林义哲,难道说,你办船政时,这造船的银子,也都是借的不成?”

林义哲听了醇亲王的问话,不由得心中一凌。

“回王爷的话,船政用银,除去归于西征协饷之银,每月所剩者,仅够日常运转开销,造船是根本不够的。”林义哲答道,“然船政为国之重务,海防用船,不可就此停废,臣姑父沈葆桢是以多方筹措,请用船各省接济,又从闽省洋药税中抽银,臣又于海内外诸殷商处多方募集,得报效银以实船政,故能成此有数之船。周转困难之时,也于外国商行借了少许洋债,事后全部归还。此是权宜之计,臣也是思前想后,万不得已才如此的。”

这位醇亲王,光绪皇帝的亲爹,听说可是颇有些“清流”气息,今日头一次听他说话,便知端的!

“原来如此,我说呢,这没有银子,也不能凭空的变出来这许多兵轮啊!”醇亲王呵呵笑道,“这借了洋债么,也就借了,总是把船造出来了,还派上了大用场,现在想想,这船要是没造出来,这台湾弄不好也就丢了呢!”

听到醇亲王的这番话,林义哲不由得在心里暗自感叹。

这人要说变,也是很快的啊!

晚清时代,参与到中枢之中的四大王爷(恭亲王、惇亲王、醇亲王、******)中,恭亲王为人最为周正严谨,这也源于他从28岁开始就挑起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重担。恭亲王待人宽厚,这点连西方人都大为认可。这令他的周围凝聚了一批精英,在内忧外患中,支撑起了政府的运行。恭亲王自身崖岸高峻,洁身自好,既不似四哥咸丰皇帝那样“绯闻”不断,也不似后来的******奕劻那样“丑闻”绵绵。

与聪明外露、果决刚毅的六哥恭亲王相比,排行老七的醇亲王似乎多了些“老气”,表现得更为低调、更为绵里藏针,也更为大智若愚。

在打倒肃顺等顾命大臣“八人帮”的“祺祥政变”中,醇亲王奕擐的功绩往往被掩盖在慈禧和恭亲王的光环背后:正是他带兵将肃顺和端华从热被窝中抓住,完成了政变中最艰难、最有风险、也是最为关键的任务。在之后的“叔嫂共和”体制中,他执掌首都卫戍部队的主力“神机营”长达30多年,实际上形成了恭亲王掌握外交、醇亲王掌握军事的基本格局。

大清帝国现在的这个“叔嫂共和”的特征是“垂帘听政”和“亲王辅政”两制并存,“亲王辅政”是满清亲贵们能接受“垂帘听政”的条件和前提。而醇亲王不仅是皇叔,也是慈禧太后的妹夫,这注定了他能被最大多数的人所接受。在慈禧眼中,这无疑也是对恭亲王的一种制衡,尽管他在恭亲王早期两次被慈禧修理的时候,都义愤填膺地站出来为六哥说话。

醇亲王在“出道”前,给世人的感觉相当地“左”,比较保守、排外。对恭亲王的改革,尤其“外敦信睦、隐示羁縻”的外交政策,他总是嗤之以鼻,建议太后“摈除一切奇技淫巧、洋人器用”,甚至两次秘密上书,建议削弱恭亲王的权力。野史中说他“疾其兄之专权,久有眈眈之意”。毫无疑问,这样的互相监督,正是慈禧最希望看到的。

之前以高调的“极左”面貌出现的醇亲王,一旦主政,便令人惊愕地实现了大转身。在对外战略上,他几乎完全继承了此前所批判的恭亲王的“投降路线”,甚至走得更远,令海内外观察家们跌破眼镜。

对于自己当看客时的“极左”言论,挑上担子的醇亲王承认自己“尝持偏论”,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但事实上,从醇亲王变脸之迅速和彻底来看,其之前的“极左”面貌,极有可能只是为了赢取“基本教义派”支持的一种手腕。在野的时候,站着说话不腰疼,可以指点江山、挥斥方遒,而一旦亲自执政,为了儿子的江山社稷,他也就只能成为、或者还原为一个现实主义者。

林义哲知道,大清帝国第一轮“改革开放”,历时三十多年。以“甲申易枢”为界,醇亲王主政的后十年,与恭亲王主政的前二十年相比,几乎所有改革措施都没有被中止,而且在海军、铁路、电信等基础建设方面,得到了更为长足的进步,尤其在新疆和台湾先后建省,大大加强了对边疆省份的控制。外交方面,醇亲王也展现了与恭亲王一般的灵活身段,以至于后世的主流史学家们批判这位“爱国王爷”一挑起管理国家的重担,怎么就和乃兄一般软弱、一般“卖国”。这类似于恭亲王当年发动政变,处决了肃顺等人,却几乎完整地继承了肃顺的所有政策,尤其是重用曾国藩等汉臣的政策,将权力斗争与政策连贯有效地进行了区隔,不因人废事,更不因人废制。

更为吊诡的是,野史把恭亲王、醇亲王哥俩争权传得有鼻子有眼,实际上这哥俩时常聚会,并且共同感慨挑担累、挑这付看客多多的大清担子更累。或许,那种留在纸面的“争执”,只是“前人撒土、后人迷眼”罢了……

“可这洋债,只怕是不那么好借的罢?”慈禧太后皱了皱眉,说道,“洋人的钱,是不肯白借的,定是要有质押之物吧?”

“回皇太后的话,借洋债并非全要质押之物,”林义哲答道,“洋人甚重信誉,若是有担保,洋债还是可以借到的。左宗棠所借洋款,便是以诸通商口岸之税务司为之担保,虽无质物,却济了大事。”

“左宗棠前例,正不知利弊如何,”慈禧太后说道,“仅这利息一项,所费甚是高昂。只怕不妥。”

听到慈禧太后流露出了对左宗棠借款西征的不满,林义哲心中暗暗佩服慈禧太后的眼里不揉沙子。

左宗棠率军西征时,一直吵嚷着要求朝廷给予解决他的财政和后勤问题的保证。由于在饱受战祸的陕西和甘肃两省,食品匮乏,物价腾贵。左宗棠声称:必须有三个月的粮饷在手,他的部队才能打大仗。不仅军火,甚至大量粮食也得从其他省份运入陕西和甘肃。左宗棠为了筹措给养,明确地要求北京同意从古以来历代王朝所通用的一个惯例:即以东南之资源,供西北之军需。是以1867年,清朝政府要求东南沿海五省对“西征饷项”每年助银342万两。这款项在清代财政上称为“协饷”,但只实行于这些省份已经征足北京或其他省份需要的各种捐助饷额之后。

左宗棠早在1867年就谋划促使各省提出满足其军事需要的定额。他要求并得到清朝政府批准从外国商号得到一次总付的贷款安排;这笔贷款由通商口岸各税务司担保,并经各省巡抚加盖印信批准,限期由各省还款给外商。1867年5月,左宗棠派胡雪岩就以这种方式获得了120万两的洋商贷款。但是,在同年12月当左宗棠要求在同样安排下再次借贷外债200万两时,清廷反对胡光墉所开出的高利息,而只批准了此借款的半数。四个口岸的税务司奉命借给左宗棠要求的余下的100万两,不付利息。因此,左宗棠暂时不得再向外商谋取另外的借款了。但是为了应付他的需要,清朝政府拼命筹措了每年总数达624万两的“西征饷项”,增摊了原来五省承担的定额,还要求另外两省也予以捐助。虽然其中大多数省份并未迅速解足它们的饷额。但是,左宗棠从这些省份平均每年收到了400万两(从左宗棠最初于1866年9月被任命来陕甘就职起到1874年2月止)。

对于左宗棠在这上面玩的猫腻,朝中已有不少大臣颇有微词,但碍于西征的“政治正确”,都没有“深究”,但对于其中的缘由,身为最高统治者的慈禧太后,却并非一点都不清楚!只不过是暂时的隐忍不发而已!

“臣深知办理洋债之难,然若能予洋商一定之方便,这债息甚至亦可免付。”林义哲说道。

“林义哲,你说这债息可以不用付?”慈禧太后紧盯着林义哲,似乎是以为自己听错了,“难道竟有这无息之借款不成?”

“回皇太后的话,正是如此。此前船政无款可措,欲修大石船坞而不得,坞一日不成,巨舰一日不得造,后得法兰西国之款接济周转,放才得以兴工。而法人借款之初,所求者为其国兵轮可随时入坞修理。以此便利,折抵款息,是以石船坞已然如期完工。”林义哲在这里小小的打了一个马虎眼,答道,“若能照此法办理,不但可解海防一时之急,亦可收两利之效。”

“你的这个办法,便是以利权为质物了。”慈禧太后明白了过来,说道,“法兰西国现下与我大清如同盟邦,我大清得其助益甚多,其兵船入坞修理,理宜然也。然借巨债非同于修船坞,若是为了借款,利权多丧,孰利孰害,可就难说了。”

“皇太后圣明!”林义哲道,“借洋债乃一时权宜之计,这当中只须做到权操自我,只予其便利,便不会受其妨害。”

“我听明白了,这借洋债之奥妙,全在这当中的火候把握。”醇亲王笑了起来,“林鲲宇,是不是这个理儿?”

第四百二十章太后圣明

“王爷所言极是。”林义哲知道醇亲王这么说,有意是想帮助自己,他小心地措着词,尽量打消慈禧太后对于向外国借款的顾虑,“涉及国家根本之利权,自然让无可让,而在我为小,在彼为大者,则不妨商让,换来借款,以求互利。”

慈禧太后似乎从林义哲的解释当中听出了什么,她看着林义哲,笑了笑,问道:“林义哲,关于这借洋债的事儿,你是不是早就在琢磨了?”

听了慈禧太后的话,林义哲的心中不由得一凛。

“皇太后圣明,”林义哲道,“臣出使欧洲时,见英法诸国王室贵及政府,用度不足之时,每每商借于钱商,多能转危为安。臣心甚奇之,是以多多留意,方知其中奥妙,是以斗胆提此建言。方才臣所言,只是大略,至于具体经办,臣当具备详细条陈,请皇太后同枢臣会议。”

“呵呵,林义哲,你既然可弄出详细条陈出来,说明这事儿已是有谱儿了啊。”慈禧太后笑道。

“皇太后圣明,只是稍有头绪而已。”林义哲听到慈禧太后已是有意允准,心中不由得一块大石落地。

说动慈禧太后同意借洋债,实际上是他和内森所定的“东方耶路撒冷”计划中的让罗特希尔德银行进入中国的重要一步!

“林义哲,你且说说,是泰西哪一家的钱商,能有这么大的手笔?”慈禧太后问道。

“回皇太后的话,是泰西钱商罗斯柴尔德氏。”林义哲答道,“该钱商专营金钱借贷业务,资财雄厚,泰西诸国政府多与其往来,其信誉在欧洲为第一。”

“林义哲,这罗斯柴尔德氏,如何愿意借款给大清呢?所谓‘无利不起早’,他们借给咱们款子,所为者何?”醇亲王插言问道。

“回王爷的话,这罗斯柴尔德氏,乃属犹太族,其国早亡,族人流徙于世界各地,唐宋时便有留居中国者。”林义哲道,“犹太族擅于理财经商,又失其国,是以于欧洲多受歧视,唯独留居中国者受到善待,是以对中国颇为感恩。此次愿意出力,有报恩之意,亦是想为中国办事,求得中国怜悯,得一方其族人可安居之微地存身。”

“这犹太族既是擅于经营,广有财富,在泰西诸国,难道不可置地买田存身吗?”醇亲王奇道,

“回王爷的话,这犹太族因国之不存,一直饱受欺凌,虽有资财,其所在国却不许其购买土地,是以一直无存身之地。在欧之犹太人,倘逢一二明主贤君,则生活得好些,若逢暴君奸佞,则多为被掠之对象,境遇颇惨。”林义哲道,“三年前,俄罗斯便寻口实夺其财产,大规模驱逐其族,死者枕藉于路,情形极为可怜。而我****仁德布于四海,是以其倾心向慕,愿意来华出力。”

“原来如此,想不到个中还有如此曲折。”慈禧太后听了林义哲的回答,不由得对犹太人生了怜悯之心,“这犹太一族,境遇竟会如此悲惨……”

“皇太后圣明,一族失其国,犹如子失其母,无得佑护,人人欺之。”林义哲道,“臣建言借洋债,非为图一已之名利,乃是欲行非常之法,借其财力,兴我大清。当今世界,各国争雄,若不破除旧见,奋发自强,国家前途堪忧。臣深知如此办事,定会身背卖国贼之骂名,然一已之声名受损,总好过去当亡国之臣!”

林义哲说着,自然而然的进入了慷慨激昂的状态(演技堪比剧团出身的),并连连叩首于地,慈禧太后微微一笑,“李莲英,快扶林义哲起来。”

李莲英上前扶林义哲起身,慈禧太后看着林义哲,和颜悦色的说道:“林义哲,这事儿,你便放手去办罢,不要害怕被人骂,总有我们这些人给你顶着就是了。这一次成立海军衙门,怕你资历太浅,升迁太速,镇压不住下边的人,是以要七爷帮你撑着,你便安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