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网络其他电子书 > 给你一个公司,你能赚钱吗 >

第32章

给你一个公司,你能赚钱吗-第32章

小说: 给你一个公司,你能赚钱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汛τ诹邮疲度肴椿姑飨陨儆谄渲饕赫允职俣龋廊肆粝铝宋尴抟藕丁�

铁律67 小资本创业必须跨过同质化这道坎

对很多创业者而言,同质化是难以绕过去的坎儿。产品与别人没有太大的差别,成本方面不占优势,自己又起步较晚,如何在此基础上实现差异化,让客户识别和认同我们,是小老板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大多数创业者所从事的领域,其实都已有很多运营成熟竞争者。在目前比较成熟的市场环境下,无论是产品也好,还是服务也好,要想从根本上做到差异化,都非常困难,当今早已是一个同质化严重的时代。实际上,这一现象不光困惑着我们这些草根创业者,很多跨国公司也大多面临着产品严重同质化的问题,但他们往往是通过强化某一方面的概念,或者是创建新的组合来解决这一问题。

就拿汽车发动机油产品来说,事实上都具有润滑、密封、抗磨、清洗、耐高温和抗冻等功能,但如果同时介绍这些功能,一来暴露出产品同质化的弊端,难以有效突出自己产品的特色,二来所传递的信息太多会导致消费者和受众难以记住,因此那些大品牌都从中选择一个特性来强化和放大,以作为自己区别于竞争品牌的鲜明特色,并由此来实现产品的“差异化”竞争。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壳牌润滑油着重强调自己产品的清洁和清洗功能,与目标受众所有的沟通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虽然许多年以来,其具体的传播诉求已经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但所要表达的这个功能却一直没有改变。而嘉实多润滑油则更加强调他们产品的良好的启动性能,一句“未启动,先保护”足以让受众记住他们的产品“个性”。

洗发水同样也是同质化程度很高的一类产品,飘柔的卖点是丝发柔顺,海飞丝的卖点是去头皮屑,潘婷的卖点是修护秀发,还有很多消费者不断去用个人体验来论证这种诉求的正确性。而事实上,几乎所有大牌洗发水都同时具有这几种功能,只是你接受了厂家的宣传和心理暗示之后,更愿意从他们所说的角度去体验这种功效。

同质化现象在流通企业可能表现得更为突出。像家乐福、沃尔玛、卜蜂莲花、世纪联华这些超大终端,在产品种类和所涉品牌方面并没有太大区别,甚至可以说基本一样,他们所不同的是在各大城市的网络分布密度、店面所处地段以及产品排列组合方式,并由此带来了不同类型消费者不同的商家偏好。

在目前市场上,也存在这样一些知名品牌,所经营的产品实际上同时含有五六种不同的功能,但他们为了显示自己的专业化,并强调产品细分群体的独享性,将同一产品细分成五六种包装,按照不同的产品线进行销售,而且相互间还存在较大的价格差异,这一方式看似没有技术含量,将简单问题复杂化,而从市场反应情况来看,销售效果却要远远好于产品单一包装模式。

以上谈的都是非常简单、易行和常见的技巧,这些大公司早已玩得非常熟练的方法,对草根创业者来说更为实用,可以解决项目定位过程中的很多困惑,弥补由于研发和创新不足而带来的劣势。比如同样是酒精类产品,就首先细分出来一个玻璃水产品,说是擦玻璃专用的,有人又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家庭专用和汽车专用两大类别,还有人将汽车用产品进一步细分为去虫胶、防静电、防尘土和冬季专用等几个种类。每一次概念上的细分,都为新进入者开辟一片天地,都会产生一个相对优势的品牌。事实上,无论概念如何炒作和细分,本质上都是乙醇和水的混合溶液,都具有清除虫胶、防电防尘、防寒抗冻的功能,说白了,用一瓶价格很低的白酒去擦玻璃,会起到同样的效果,这种所谓的创新无非是概念上的创新,这种差异化实际上更多的还是概念上的差异化。尽管产品本身并没有实质性创新,但总归给创新者提供了立足之地。

在产品本身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包装规格上的变形,来实现消费者认知上的差异化。比如在食品和饮料领域常见的针对儿童这一消费群体,设置小包装产品,并加上适当的卡通图案,来打造儿童专享品牌概念,方便面、果汁饮料、面包、果干、豌豆、花生都比较适合来这么做。据一位朋友介绍,长沙的一位小学老师,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了一个小小的秘密,社会人员承包的学校食堂给学生打的盒饭量比较大,大多数人根本吃不了,每顿饭都要剩很多,日久天长,还造成了巨大的浪费。而这些搞承包的,受传统思维影响,认为做学生的生意就应该价低量大,没有过多考虑小学生这一群体的具体情况。于是这位老师就突发奇想,认为将一份饭的量改小,而将盒子改成各种时尚的卡通图案和造型,一定好卖,决定投资运作这个项目。结果项目一上马,生意就火得不得了,以高于正常价20%的价格去销售,还是大受欢迎。

通过产品组合进行创新,借以打破同质化困局的例子在我们周围也比较常见。譬如将常用的几种厨具做成几种不同组合的套装进行销售,将尺码不同的服装组合在一起开发成情侣装或亲子装进行推广,将电热水壶、茶壶和茶杯组合成套装进行推广,再如卓越亚马逊将盗墓系列的图书组合在一起按照特价进行销售。

作为创业者,最为重要的不是抱怨,而是考虑在现有的框架和条件下,如何最大程度规避不利因素,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变型和提炼,在实质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的基础上,与现有市场主体展开差异化竞争,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

铁律68 营销决不能替代产品本身

好的名称、字号和VI体系,对项目固然有着巨大的帮助和促进,可以节约大量的资源投入,但这些东西绝不能替代产品自身,不能脱离产品而独立存在。如果将太多希望寄托在这些领域,而忽视产品自身的提升,最终还是难以将项目做好。

大多数朋友创业,都会想方设法为自己的公司和产品起一个好名字,并设计一套富有传播力的VI体系,认为有了这些东西,项目也就成功了一半。这种看法是非常有道理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人疯狂地去抢注商标、域名、企业和产品名称,才有品牌价值评估这一说。然而,所有这些都是建立在一个共同基础之上的,那就是产品自身品质过关,并不存在明显的瑕疵,它们能起到的作用只能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这就如一个人的姓名,你可以将它起得很有内涵和品位,但如果自己的素质、能力和潜力都非常平庸无奇的话,还是对自身发展没有多大帮助。

有位亲戚在家乡开了家面馆,名字起得很有意思,叫“168荞面馆”,取时下比较时髦的谐音“一路发”之义,迎合了世俗的大众文化,既为自己和顾客图个吉利,也是为了方便记忆,能够打出自己的品牌,逐渐做大做强。他这家面馆从1997年就开始营业,十多年来也一直坚持了下来,虽然每年都在赢利,但利润不是太大,老是处于原地踏步的状态,不过还是积累了一定的信誉和客户,慢慢地也算是一个老字号了。到2006年,他自己到另一地段又开了一家“168荞面馆”,将经营接近十年的老店转让给了他姐姐。本来这是一个现成的摊子,相对来说要好打理得多,早已到了守成阶段,只要将原有的一些东西坚持住就是了。

但事情往往出乎意料,他姐姐接手之后,一来这几年粮油蔬菜价格上涨比较大;二来想提高利润空间,多赚些钱,在降低质量标准的同时,还新上马了莜面、烧麦、汆饺子、炖骨头等品种,但口味比较一般。同时,由于十年左右没有重新装修,店内已经显得有些破旧脏乱。刚开始,受她弟弟多年苦心经营之惠泽,老顾客光顾较多,生意还算不错。但一年之后,生意就开始明显变差,由此进入了恶性循环,这位大姐天天抱怨生意难做,同时给的量变小了,价格也变高了。时间到了2008年年底,生意拿比较差来形容已经不恰当了,基本上处于惨淡经营状态,又支撑了半年多,到2009年秋季店面悄然关门,老板被迫寻找其他发展机会去了。

在北京海淀清河那边,曾有一对维吾尔族兄弟,开了家新疆风味的面馆,靠近某大型企业,最先起了个名字叫“哈桑拉面”,后来又改成了“吉祥斋”。由于他们量大味美、色香味俱全,旁边既有小区又有企业,生意红火得不得了,赶上吃饭时间,还需要天天排队,在他们周围的几个街区渐渐也成了“知名品牌”。他们从1999年开始在那里开店,一直干到2009年,整整经营了十年之久,虽然没有增开什么分店,但效益还是非常不错的,可以说是财源滚滚。到了2009年春季,原老板由于别的事情回新疆发展,离开了这座他们已经待了十年之久的城市,将店面整体盘给了同是维吾尔族的一位朋友。但仅仅又过了半年,这家店面就彻底关门了。其原因也非常简单,就是因为面食质量和口味下降得太厉害,那个地段过路人很少,消费能力基本是依靠附近居民、企业和机关来支撑的,因此服务质量下降的恶果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爆发出来了,而且打击非常沉重。

在我国最近十多年的营销实践中,不断有新项目,采取山寨版的方法,注册公司和品牌名称、商标,设计VI体系和包装,对一些耳熟能详的名词进行抢注,甚至还诞生了一批专门靠抢注和买卖商标为生的投机商人。但从这么多年来的实际效果来看,这种方式并没有发挥出理想的作用,注册了一大堆所谓有价值的商标和域名之辈,手中的“货”绝大多数一直处于休眠状态,靠这些东西来“敲诈”著名企业的行为也很少有得逞的,因为这些东西具有专属性,山寨版的企业不可能掏高价买这些东西,而那些名企也越来越懒得理你,因为类似的东西只能卖给他,他不理你,你也基本不会给人家带来多大的损失。

现在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品牌价值评估非常多,逐渐给人的感觉是好的品牌可以直接带来价值,同时可以按照那个价格将牌子卖掉。其实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误解,品牌是一个附着在企业、产品和各种资源配套之上的东西,去掉这些东西,品牌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甚至还可能会一文不值。在自己传统领域非常强势的牌子,在介入新领域之后却遭遇巨大挫折的例子并不鲜见,还有一些曾经牛气冲天的牌子,因一些突发性事件,一夜之间品牌价值归零,超低价格转让都没有人要,被“三聚氰胺”事件击倒的三鹿品牌就是如此。

我们每一个创业者,一定要破除对好的名称、字号和VI体系太多的幻想,即使你在这些方面做得非常好,在其他领域的努力还是不可或缺,特别是在涉及产品核心价值的质量上,最起码还是应该坚守底线,并要持续改进,不断创新,否则最终还是难以摆脱失败的命运。事实上,目前那么多响亮的牌子,都是从默默无闻的状态发展起来的,这期间花费了太多的资金、精力和心血,而在他们挟品牌优势进入新领域,同样会遭受艰难曲折,比创立一个新品牌难度小不了多少。这就如同一个人的名字,即使你明天改名为李世民、奥巴马、戴高乐,也并不意味着要比别人发展顺利,同样还是需要在各个方面坚持不懈地作出努力。

铁律69 项目一旦定位之后,就不要轻易调整

项目的定位一旦确定之后,就不能轻易改来改去,胡乱调整,特别是向截然不同的方向变动。那样不但会使受众觉得定位模糊不清,而且还会引起原来定位消费群体的误解和反感,造成资源投入的巨大浪费。

某个项目一旦进行定位之后,无论是好是坏,都不要轻易进行大幅度调整,一个较为现实的选择就是进行微调,并想方设法去解决其他方面的配套问题,使其更为适应现有定位的要求。倘若不考虑目标消费群体的感受,而强行调整定位,一方面容易引起原有消费群体的反感,另一方面新的目标消费群体可能也难以接受。

在北京朝阳路财满街那边,曾有一家规模较大的海鲜饭店,位于靠着路口的底商,从其装潢风格和经营品种来看,定位还是蛮高的,目标主要是拓展商务餐客户。奈何时值2006年年底,财满街刚投入使用不久,商户很少,而附近居民消费能力有限。从理论上讲,这家饭店的定位很好,也实现了抢先占位。但遇到了现实中的经营烦恼。经过半年多时间的惨淡经营,老板有些撑不住了,终于想到了变通。这一变不要紧,变得太离谱,早上外面架个朝天锅,卖油条、小笼包、馄饨、豆浆、豆腐脑、小米粥,晚上在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