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一个帝国的生与死 >

第35章

一个帝国的生与死-第35章

小说: 一个帝国的生与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辶耍暗男值茉诎送踔抑写蠖妓赖袅耍凰屐镜垩罟闵谔绞⑹溃赏孟劝烟痈绺缪钣吕侣恚惶瞥┑厶瓢У劾顤牵侵煳赂傻羝涓柑普炎诶铌屎蠓隽⒌摹

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讲究的是名正言顺符合正统,这点赵佶可以打满分。

当然,这也是北宋政治的一个显著特点,在文官政治下的北宋帝国,皇权的传承可谓是平稳安全,竟然没有一位皇帝废立太子,难能可贵(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太监势力和后戚势力的严重被打压)。

其次,亡国之君,大多上台之初便权力丧失,大都是权臣、太监篡政,要么指鹿为马,要么挟天子以令诸侯,一生没当家做主过几天,但是赵佶当了二十多年皇帝,他的地盘始终是他自己做主,蔡京也好,童贯也罢,一切皆在掌控之中,去留罢任尽在徽宗皇帝的一纸诏书。末代之君中能掌控天下如赵佶者,唯炀帝杨广与崇祯皇帝朱由检了。

对于封建帝国来说,皇权的稳定和政权的稳定息息相关,从这点来看赵佶得分也很局。

从国力和财政上来看,赵佶从来不差钱,哪怕是在经历征方腊、征辽等一系列大耗国库财力的军事活动后。金军东路军围困开封,开出天价赔偿,最初赵桓说拿不出来,在东京城里大掠民财以满足女真人的要求,但金军撤退的时候,赵桓赔偿给金军的黄金二十万两、白银四百万两却是从国库里支付的(民间收搜的那些不知跑到谁的口袋里去了,成了谜案)。不仅如此,东路军撤退后,帝国随便组织了两次大规模解救重镇太原的军事行动,并没有感到财力的困乏,实在令人吃惊。

事实上,后来南渡的赵氏王室能很快在南边建立稳定的南宋帝国,和各地稳定丰硕的财政收入关系很大。南宋王朝能在失去一半土地的情况下保持高额的财政收入(一度超万亿贯),离不开北宋时期打好的夯实基础。

仅仅官府有钱,当然不算数,还得老百姓吃得上饭,在所有的末代王朝中,北宋帝国的境况弇得上最好的。商业繁荣兴盛,农民也基本吃得上饭(在封建王朝这很不容易),从《清明上河图》《东京梦华录》及宋人的一系列笔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是一个黄金时代。蔡太师说徽宗皇帝执政的前二十年是繁华太平盛世,倒也不是完全的浮夸,末代王朝流民遍地的情况并没有在北宋帝国末期出现。

更直观一点的是农民起义,比起其他末代王朝铺天盖地的农民起义,如陈胜吴广绿林赤眉黄巾黄巢,徽宗时代的宋江方腊起义差了不止一个档次。山东巨盗宋江,张叔夜只用数千兵力就轻松搞定,方腊也只不过花了西北王童贯两三个月的时间。

北宋末农民起义规模小的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大部分农民都还吃得上饭,只要这样,中国的农民真想去“均贫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并不多。赵佶是典型的文人,性格相对柔和,当政期间除了玩石头有些劳民伤财并逼反方腊是重大污点外,“劣绩”其实并不多。

再来看看帝国的文化。如果赵佶不是皇帝而是任帝国的文化部长的话,他完全是合格的。徽宗时代,各种文化活动活跃繁荣,官办太学发展到了顶峰,而由于他本人就是一名杰出的书画家,北宋的书画艺术也发展到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顶峰。

军事上来说,帝国拥有“百万雄兵”,还有几百万预备役军人,雄踞西北的更有二十万精英部队,在徽宗朝将一向顽固的西夏人压得喘不过气,一改仁宗、哲宗、神宗、英宗四朝以来对夏的颓势。

赵佶二十年的执政生涯如此雄起,确实会令其他王朝的亡国之君们汗颜。

而赵佶从天堂到地狱,只用了一步。

这真是赵佶个人的昏庸所导致的吗?

有人给赵佶假设了很多如果:如果他的老爸赵顼多活四十年,他的七哥赵煦多活三十年,赵佶当不上皇帝,那帝国不会亡;如果不重用蔡京、童贯等奸人,帝国不会亡;如果不利令智昏与女真人结海上之盟灭辽,帝国不会亡;如果不仓促禅让狩猎南方把烂摊子给没有任何经验的胆小儿子赵桓,帝国不会亡。

其实无论怎样假设,当家掌舵的是谁,都无法直面解决北宋帝国真正的几大危机。

第一是在长期的士人政治下,重文抑武和守内虚外的基本国策导致的军事力量的“积弱”。

第二是中后期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和军事上的积弱进行的不成功改革导致新旧两党之争。旧不起来,新不彻底,时新时旧,导致了整个政治局面的反复混乱以及士人集团行政效率的下降和品德的颓败。在军事上则体现为战不彻底、和不死心,随时在战与和之间摇摆,这才是帝国真正的致命伤。

第三是用金钱买回来了宋辽之间百年的和平,使自古以来历代中原王朝最重视的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对北军事防线形同虚设。即便没有海上之盟,一旦女真人平灭辽人,这条防线也经不起新兴而强悍的女真人的冲击(所以说其实对于北宋帝国来说,军事上的致命伤不是与女真人联合灭辽,而是帝国过百万有薪水拿的兵士的战斗力和掌控军事指挥权的文官们的军事指挥水准)。

几种危机环环相扣,在女真人的崛起面前爆发,让这个看起来体格强壮的中年帝国顿时暴毙。

赵佶不过是一个不太适合当皇帝的文人,在不合适的时间地点被错误安置在了皇帝的位置上,潇洒而写意地过了大半生,最后以凄惨屈辱结束,惨淡收场。

是帝国毁灭了赵佶,还是赵佶摧毁了帝国,这是一个问题。



北宋帝国的宫闱,一直很安静。

在强大的文官政治的压迫下,皇宫中原本一直是中国政治舞台上吸引人眼球的主体的后系势力和太监势力失去了它的风采。

北宋一朝,除了真宗朝的刘皇后刘娥和徽宗朝的童贯,北宋后宫中除了皇帝本人,其他女人和不是男人的男人在政治角逐中基本没抬起过头来。

这样的政治格局有一个重要的影响,相比较其他王朝,皇帝本人基本可以做到后院无火,从而创造了北宋九帝的零废太子率和皇后金板凳的超稳定性。

赵佶的家庭生活也一如其他七个皇帝一样,可以用家中红旗不倒各处彩旗飘扬来形容。

端王赵佶十七岁的时候,娶德州刺史王藻之女为妻,后来当了皇帝后,立王氏为皇后。王皇后相貌平平,和赵佶感情一般,但性格平和,是块当皇后的料,只可惜福薄,没当几年皇后就病逝了。

赵佶的第二个皇后是郑皇后,郑皇后原来是向太后身边的贴身小秘书,相貌清秀又略有文采,赵佶当王爷时很孝顺,常去老太太那儿敬孝,和郑秘书眉来眼去的就有了火花。向太后是精明老太太,怎能没察觉?端王当皇帝后,老太太就顺水推舟把郑秘书赏给了赵佶(另外还有一个王秘书)。

郑皇后也算得上一个贤内助,能主持后宫,能舞文弄墨,还能偶尔帮助皇帝处理简单奏章,替赵佶省了不少心。赵佶对郑家人也关爱有加,其堂兄郑居中曾官拜太宰出阁入相,一度与蔡京水火不容,也是反对收复幽云的保守派领袖之一。

后来赵佶退位,郑皇后变成了郑皇太后,郑皇太后后来随不争气的丈夫和儿子被女真人带去了五国城,在那儿生活了四年后病逝。公元1142年,赵佶与郑氏的遗骸运回南宋,两人合葬于永信陵。

除了两个皇后,赵佶比较宠爱的妃子还有大小刘妃,大刘妃入宫不久就极受赵佶宠爱,从才人连升七级为贵妃,可惜命薄,没当几天就病逝了,多情的赵佶悲痛了很久,特加四字谥号“明达懿文”,并作了纪念刘贵妃的长篇诗文,令乐府谱曲,时时奏唱,以表对阴阳相隔的爱人的怀念。

大刘妃逝世没多久赵佶又遇见了小刘妃,小刘妃出身很低贱,是一个酒家女,在太监杨戬的引荐下赵佶见识了这酒家女小刘的倾国倾城(皇帝、太监、酒家女的北宋版),很快掉入情网,把小刘收罗至宫中。小刘除了貌美,还有一个绝活是搞服装设计,经常设计出很多款式新颖的衣服让赵佶眼前一亮,这使得她和皇帝的爱情之花长开不衰。一时间,小刘妃设计的服饰引领了帝国时装界的潮流,为东京的贵妇们所追捧。

当然,后宫三千佳丽并不能满足赵佶那丰富的感情世界,花儿总是路边香,后来他常常微服出访,寻找自己新的春天。

在烟花柳巷的灯火阑珊处,他回头看见了李师师。

李师师是北宋末年最具知名度的歌妓,在南宋元明的众多笔记和野史中均有提及,《东京梦华录》中便提到:“李师师,本角妓也……小唱:李师师、徐婆惜、封宜奴、孙三四等,诚其角者。”小唱,就是歌妓,以唱当时的长短句即宋词为主,而李师师则是当时无可争议的头牌。明人梅鼎祚的《青泥莲花记》(一部撰写名妓的传记)中则对李师师的情况交代得更为详细,说李师师是北宋末住在金线巷的角妓,色艺冠绝,在政和年间受到徽宗皇帝的青睐,成了皇帝赵佶的小三。

作为北宋帝国的天后级女歌星,李师师和当时的著名文人都有交流往来,当时的大词家周邦彦、晁冲之都有诗词相赠李师师。李师师和大词人周邦彦的交往甚密,是北宋词坛的一段佳话。

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在徽宗朝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周邦彦是北宋末期的大词人,是婉约派和格律派的集大成者,开南宋姜夔、张炎一派词风,对后世影响很大。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而在当时“贵人、学士、妓女,皆知美成词为可爱”,是帝国的偶像级文人。

在李师师成名时期,周邦彦已经六十多岁了,初见李师师,老周便灵感激发,填下《玉兰儿》一首来赞美李师师:

铅华淡伫新妆束,好风韵,天然异俗。彼此知名,虽然初见,情分先熟。炉烟淡淡云屏曲,睡半醒,生香透玉。赖得相逢,若还虚度,生世不足。

此后二人交往甚密,对彼此才华的欣赏让他们成了忘年知己,据宋人陈鹄《耆旧续闻》中记载,周词人晚年曾长时间住在李师师的金线巷,弹唱吟和,度过了周词人最欢乐的一段时光,其间周美成曾填词《洛阳春》给这位小了他近五十岁的红粉知己:

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莫将清泪湿花枝,恐花也,如人瘦。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欲知日日依栏愁,但问取,亭前柳。

词中已看出二人关系的亲密,词中的老周对李师师的描述已经超越了美丽的外貌,更加关注这位高处不胜寒的佳人孤独的内心世界,以及对她的未来的关心,希望他的红粉知己能早日找到好的归宿,找个好人就嫁了吧!

而宋人张端义笔记《贵耳集》则记载了周词人与李师师和赵佶之间的一段三角绯闻,更成为了北宋词坛最脍炙人口的佳话。

那夜月半弯,老周夜访李师师,二人交谈正欢,突然丫环来报说皇上也来了。

李周二人都有些慌,虽说两人是忘年之交,但孤男寡女夜处一室,被赵佶撞见恐怕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让老板知道自己勾搭他的小三,自己以后还想不想混了。

随着皇帝脚步声的临近,正门被堵,跳窗不敢,周大词人顾不得自己的文人形象,选择了一个很不雅观的办法——躲床脚。

那晚赵佶心情很好,亲手给李师师带来了江南进贡的新橙。他惊喜地发现,一向冷艳的美人今夜脸上竟然浮现出了莫名的羞涩,如初恋的少女,是另一种绝艳的美。

那晚赵佶在金线巷和李师师温存缠绵呆了很久,三更方离去,可苦坏了躲在床脚的老周。

大词人就是大词人,李师师和赵佶刚走,从床脚爬起来的老周灵感忽来,提笔写下了他词作中的代表作之一《少年游》后方离去: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李师师回来后看到这首词作,又羞又喜又爱,便经常弹唱起来,很快,这首由周邦彦填词谱曲李师师主唱的情歌便风靡东京,成为年度最受欢迎歌曲。

赵佶听说自己的小三出新作了,便特意跑来金线巷,要听原唱,李师师脸红说听了你会生气的。

赵佶傻笑说我的小宝贝,最新的作品我听了怎么可能生气呢?快唱给我听。

不出李师师所料,听了李师师唱这首《少年游》后,赵佶醋劲大发,拂袖而去,很快就找一个名由把老周贬出东京。

贬走假想情敌后,赵佶屁颠屁颠跑到金线巷,李师师却不在,去给老周送行了。赵佶在金线巷坐了一下午,李师师方回来,愁眉泪睫,憔悴可掬。

赵佶最看不得心爱的女人伤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