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败家子-第2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按照礼法而言,李承乾之前入住东宫是因为嫡长子的身份,但而今……将来,自己是嫡次子没错,但上面还有一个吴王李恪居长,嫡庶分别固然重要,但长幼有序也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
而且嫡子不仅仅只有自己一个,还有晋王李治,以往总觉得他年幼不足为虑。但是这几年长大之后表现十分优秀,尤其是在谢逸的相助下屡屡办成大事,父皇对其十分疼爱,朝臣们也是交口称赞。
嫡子的身份也能让他从其他兄弟中脱颖而出。成为竞争者,绕过自己不是不可能。尤其是第一个按照礼法立的太子被废掉之后,第二个储君就显得十分重要,立储方式就未必按部就班了。
自己是以文才见长,但吴王李恪的武略无人能及,晋王李治隐约之间还有几分文武全才的感觉。在诸兄弟的竞争中。并无绝对的优势和必胜的把握,这让李泰不由自主多了几分隐忧。
“是啊,其他人……”李泰说了半句便停下了,但意思已经再明确不过。
刘轩心领神会,小声道:“殿下,属下倒是有个想法……”
“哦,你倒是说说看!”这正是李泰希望的局面,所以他顺水推舟出声询问。
“厢房的那位客人如果和吴王府有什么牵连,顺便晋王殿下再出点什么事情。那结果会怎样呢?”说完这句话,刘轩嘴角露出了一丝阴冷的笑意。
“有道理,很有道理。”李泰的脸上同样露出了笑容,如果是这样,那就再完美不过了。
当最有威胁的皇位继承人全部出局之后,自己便是唯一的选择,哪怕到最后父皇怀疑到自己头上也无所谓。
为了大唐的江山传承,父皇会很理智的。所谓仁孝这些褒奖储君的最常用词在实际面前都是屁话。当笃定了这一点之后,李泰心里放松了很多。也少了很多顾忌。
“刘轩,此事就交给你来处理吧!”显而易见,李泰已经做出了决定。
“是,殿下放心,属下一定将此事办妥。”刘轩当即欣然领命,随后又补充道:“殿下。如今查案的不是孙伏伽一人,谢逸也奉旨加入了,这事……恐怕需要适当留意。”
“没错,真是阴魂不散,没想到他有掺和进来了。”说起此事。李泰也隐约有点不安。他很清楚,谢逸是对齐州情形最为熟悉的人,而相仿的那位客人就是来自于齐州,很有可能被谢逸察觉到了什么。
尤其是谢逸此人有过人之处,非常之手段,要是真干出点什么事情倒也不足为奇。这才是最让人担心的地方,万一被谢逸弄出点什么坏了自己的好事……
不经意间,李泰心中竟有些发憷……
沉吟片刻之后,李泰沉声道:“既然如此,那我们的目标不妨再加上一个,这次也让谢逸一道彻底闭嘴吧!”
“是,殿下!”对此,刘轩也是同样的想法。
……
东宫上下最近几日都处在高度紧张之中,原本或许还只是杞人忧天,还报着几分侥幸,但现在已经算是危机重重,避无可避了。
李佑与阴弘智的指正一下子将他们送上了风口浪尖,放在了烈火之上炙烤。
谋反这种事本来就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哪怕是父子也不可避免地相互猜疑,尤其是皇帝和太子这一对天下最特殊的父子。
将纥干承基带去大理寺已经是个明显的讯号,至少说明一点,父皇已经动了猜忌之心,他没有无条件相信自己。
对此李承乾只是苦笑,算是意料之中的结果吧,他从来都没有指望父皇能够维护自己。无情最是帝王家,父皇现在心中想的最多的便是自己有没有谋反,或许心里已经打了肯定的标签吧!
他应该很清楚,把纥干承基从东宫带去大理寺会造成怎样的影响,长安本就是个无风三尺浪的地方,何况现在有了如此重大的口实。
外面肯定会有无风不起浪,纥干承基作为东宫侍卫首领,太子第一心腹被带去大理寺那种地方,肯定是有问题的。
纥干承基脱不了干系,那太子殿下能清白吗?
毫无疑问,此时此刻,东宫的声誉又再次蒙受了巨大打击,太子的形象更是一落万丈,几乎跌入谷底。
哪怕不久之后纥干承基被无罪释放,也无法彻底弥补今时今日的损失,更何况大理寺那种地方……
孙伏伽和谢逸两人联袂调查,这两个人可以说是整个大唐境内最厉害的两个角色,会不会捣鼓出点什么呢?
清者自清?李承乾已经不敢说这个话了,在齐州李佑谋反那件事上确实是清者自清,但是……
前几日自己刚刚下定决定,做出了一个大逆不道的决定,而这件事纥干承基最清楚不过……(未完待续。)
第三八六章 事到临头
风起云涌之时,涉水的皇子们都开始有了心事,其中以太子李承乾的心事最为严重。
纥干承基被大理寺带走之后,他心里不免有几分紧张,李佑和阴弘智是在冤枉他没错,这一点他并不担心。
可纥干承基却知道另外一件事,那就是自己准备在必要的时候谋反,而且是弑君弑父的绝对大逆不道。
这原本是被逼无奈时的最后一击,是最危急情况的保命手段,但在事情还没有发展到那个地步的情况下,这无疑是个巨大的风险。
万一纥干承基在大理寺说点什么,后果会怎样简直是不堪设想。
突然之间,李承乾有些后悔,当初密谋兵变之时为何要告诉纥干承基呢?当时只想着他是自己的绝对心腹,从一开始便没有牺牲他的打算,但他忽略了大理寺或者说父皇的反应,甚至忽略了这件事可能的调查流程。
在没有实质性的证据之前,父皇是绝对不会对自己怎么样,甚至不会派人问话。但是东宫里的其他人就不同了,所有人都会成为调查对象,其中就包括纥干承基。
结果这个掌握了东宫最大秘密的人被带入了大理寺,彻底不在自己掌控范围内。
纥干承基会说吗?
虽说李承乾还是比较信任纥干承基的,毕竟这是自己的侍卫首领,多年以来都一直忠心耿耿地跟随在身边。
但是,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的绝对的忠诚,当利益诱/惑在面前的时候,有多少人能够抵挡呢?纵然不会被许以高官厚禄,单单是身家性命这方面的威胁便足够让人崩溃。
当此之时,还存在绝对的信任吗?至少李承乾心里已经开始有所动摇了。长期处于惊弓之鸟的状态,使他很难对他人有足够的信任和信心。
毫无疑问,这成为一个隐忧,尤其是杜荷有意无意提起一件事的时候。
“殿下,进大理寺之前纥干承基可有表露为殿下承担一切的信心?”杜荷的这句声音不大,但意义重大。
李承乾沉吟道:“没有。孤本就没打算让他承担什么?毕竟此事与东宫无关,确实是栽赃陷害。”
“话虽如此,但身为从属该有个态度,万一有人费尽心思污蔑东宫,他该想办法替殿下承担的……”杜荷的意思很明确,当东宫遭遇危险的时候,纥干承基该有做替罪羔羊的意识。不管李承乾有没有这个意思,他都该这座为主人分忧解难。
但进入大理寺之前纥干承基并未有这样的表态,在杜荷看来不免有几分不够坚定的意思。所以自然也就不能放心。
“纥干跟了孤很多年,他应该……”李承乾很想表现出一副坦然镇定的态度,可是话说到一半,他不由自主便有些泄气了。
“殿下,如今大理寺审案子的可不止孙伏伽一人,还有谢逸在,此人想来诡计多端,且对殿下不睦。焉知他会不会弄出什么非常手段让纥干承基……万一他说出点什么,殿下和我们都将万劫不复……”
李承乾虽然没说什么。但脸色阴沉,显然是赞同这样的说法。纥干承基无疑成为东宫如今最大的风险,但偏偏这把悬在头顶的利剑还是自己一手造成了。
“那……你的意思是?”李承乾不得不在乎杜荷的态度,这个时候杜荷还能在东宫不离不弃已经说明些许问题。
要知道,他们现在商讨的可是谋逆的大事,是要抄家灭族的。杜荷愿意冒着这样的风险支持自己实属难能可贵。而且未来杜荷背后会有整个京兆杜氏的支持,这对于自己十分重要。
加之杜荷还有另外一层身份,他是城阳公主的驸马,是李承乾的嫡亲妹夫,算得上是真真切切的自己人。所以必须要考虑杜荷的态度。这个时候紧密团结真的太重要了。
“如果纥干承基透露出什么,那么一切就完了,我们准备的一切豆浆前功尽弃,而且会万劫不复,与其如此……”
杜荷略微停顿,沉吟道:“与其如此,还不如早些动手,来一个措手不及……”
“这……”李承乾下意识有些迟疑,尽管他已经下定决心做这等大逆不道之事,但到底有些惊天动地,事到临头之事不由自主有些犹豫。
“殿下,现在已经没什么好犹豫的了,更没什么情分可讲,我与李安俨商量过了,为今之计唯有如此……”
杜荷沉声道:“相信去问潞国公,他也会是相同的答案!”
侯君集会是这样的回答吗?李承乾不知道,但既然杜荷和李安俨都这么认为,想必确实会如此吧!
只是……
李承乾沉吟片刻,问道:“杜荷,你觉得我们能成功吗?”
这是第一次,李承乾第一次问起,或者关心此事的成败。在此之前,他只是想着除此之外没有另外的路可走,如此算得上是死里求生。反正横竖都是死,还不如搏上一搏,是一种有些无所谓的态度。
但事到临头,仔细想想,李承乾心中不由有些忐忑,毕竟现在做的事谋反之举,是儿子要谋害自己的父亲。
说严重点,此举比之当年的玄武门之变可能更为惊天动地,能否成功也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成功了自然是好,除了善后有些麻烦之后,自己至少能够坐稳皇位。但如果失败了,那可就是……
死无葬身之地吧!
能不能成功呢?李承乾不知道,此刻他心中突然泛起了这个问题。
杜荷沉吟片刻,表情无比冷静道:“殿下莫要多想,李佑在齐州距离长安千里之遥都敢动手,东宫距离大内不过一堵墙的距离,总比他容易的多吧?李佑都敢起兵,我们有什么不敢的?
臣与李安俨手下都有兵卒,潞国公在军中门生故吏不少,也能动员不少心腹兵卒。到时候只要安排妥当,肯定能一击得手的。”
“哦,是吗?”是这么容易吗?恍惚之间,李承乾只是下意识地点点头,似乎还有几分将信将疑的样子。(未完待续。)
第三八七章 委以重任
当谢逸和孙伏伽对李佑和阴弘智开始分隔审问的时候,局势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个名叫冯孝约的人出现了,此人曾经是东宫千牛备身,也就是东宫侍卫,后来逐渐提升到简州担任司户,最终的官职是洛州密县令,此人出面证实太子李承乾和齐王李佑之间确实有勾结。
而自己也是他们的属下,在洛州匆忙转接呈递消息,声称李佑谋反之时也曾要求他做好准备,在洛州接应。
后来李佑谋反失败,被留在洛阳养病之时,李承乾曾经要求他注意观察李佑的行踪,并且准备袭杀事宜。
他们一直尾随在刘德威等人之后,可惜在此之前一直没有机会,所以不得不一直尾随,直到到了华阴地界上才带到一个好机会。可惜到底有点仓促,没有把李佑和阴弘智彻底杀死。
为此太子殿下怪罪自己,甚至要杀人灭口,为了自己和家人能够活命,冯孝约决定出面自首,澄清事实,并愿意领受罪责,但请皇帝陛下饶恕自己的家人云云。
这件事逻辑上是通顺的,东宫和齐王府之间如果真的有勾结做这么一件大事,肯定是有其他从属的。冯孝约这种亲信出身,又在关键地区做地方官的人物是很有效用的。
在勾结谋反的过程中,冯孝约帮着传递消息,甚至里应外合。在起兵失败后,太子利用他来清除李佑和阴弘智,从而杀人灭口自保,这完全是合情合理的。
李佑和阴弘智在洛阳耽误了许久,这也给了冯孝约尾随的可能,华阴那场预谋已久的袭杀似乎也就顺理成章,合乎情理。
而事后太子殿下为了保密。杀人灭口,要将冯孝约杀死也合乎情理,一切看起来是那么的严丝合缝。
更为要命的是,冯孝约还拿出了一封纥干承基亲笔的书信,内容正是指使其对李佑和阴弘智动手。
据说信已经被快马加鞭送去大理寺,国子监已经请来多位擅长坚定笔迹的老学究严阵以待。准备鉴定书信是否真的出自纥干承基之手。
加之先前李佑与阴弘智信誓旦旦的指正,只要坐实了笔迹,纥干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