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网络其他电子书 > 神学与当代文艺思想 >

第6章

神学与当代文艺思想-第6章

小说: 神学与当代文艺思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注 释:① 施莱默尔(18-1943)

    :德国构成派画家。② 保罗。 蒂利希(186-1965)

    :德国神学家、哲学家。③ 马里奈蒂(1876-194)

    :意大利作家。1906年发表第一篇未来派宣言。④ 瓦尔特。 本雅明(1872-1940)

    :德国社会哲学家。⑤ 安迪。 沃霍尔(1928-1987)

    :美国大众波普艺术家、作家和电影导演。

…… 42

    六、为人效力的艺术

    艺术是意义的继承、预识和朗显。 您们看到:在学院派的固守风格与反学院的无风格之间有一条中间道路,艺术家和艺术观赏者们既无需屈从于过去的伟大,也无需屈从于未来的魅力,更无需屈从于当前的直接性;我们仅仅作为历史的存在,有义务在充满了窘识、危险和临在的灾害处境中,坚持重新走这条路——走出所熟悉的过去,走进清醒的现在,走向既令人担忧又令人欢欣的敞开的未来。考虑到艺术中和生活中的定向与危机,我想为这条路提供一个基本方向。 在此我不想表示赞成或是反对某一种特定的艺术方向,神学既不是鉴赏力的裁判者,也不是艺术品的裁判者。 对于今天许多人来说,有一点是深信不疑的,即:“伟大的抽象”和“伟大的现实性”——早在康定斯基时代就被认为是20世纪艺术的两个极点,同时也是两条道路,但它们绝不是非此即彼的。19世纪是具象艺术——20世纪是非具象艺术,艺术本身向具象性激动人心的回归已证明这种过于简单化的区分是错误的。 在本世纪的艺术中,曾经失去了的人的形象正在变得清晰可见,即使是随着时代的变更,人的形象日益变得走样和陌生。 但是,无论是具象的,还是非具

…… 43

    为人效力的艺术53

    象的;无论是构成主义——理性式的,还是个人主义——非理性式的,现实与非此现实性、肤浅的外观和深刻的象征之间的张力地带无论如何总是存在着——请允许我在此用命令语式,最好用祈愿语式来论证许多艺术家应将什么看作是他们创作的决定性的事物,艺术应该是、愿意是人性的,真正人性的艺述,属人的艺术!可以严肃地对待人性,也可以不严肃地对待人性;可以积极肯定地对待人性,也可否定批判地对待人性。 但愿既非传统性、亦非新颖性或现在性,而是人性成为人的艺术的至高标准。 有一种人性是建立在神性基础上的,受神性保护并珍藏在神性中的。 人性实际上在人类的共同体中发挥着作用,在人的交往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发挥着神性作用。但愿艺术是人性的,因为这便意味着,艺术愿意——无论是以什么主题或什么风格手法——为人服务,愿意反抗今天所有丧失人性的东西,使人至今尚未获得的更人性的东西发光。 在大众传媒时代,造型艺术肯定已不再具有信息价值——在大众只能读书和观画的时代所需要的那种信息价值。但也正是在这个大众传媒时代,造型艺术逐步体现为一种方向性价值和生活价值,现时代的人更需要这种价值,艺术的这一功能是政治所不能取代的。 如今大量的人涌入艺术博物馆和层出不穷的艺术展览会这一事实便说明,艺术具有它自己的明证力和影响力。艺术为人类的这种独特的效力在于,它不会带着虚假的安慰和虚张声势的庄严去描绘尚未存在的——诸如人和社会能成为什么,人的渴慕期待着什么。 在这个充斥着目的和重

…… 44

    63神学与当代文艺思想

    负的世界应有一个敞开一切可能性的游戏的自由空间。 一件伟大的艺术品远不只是“一个观念的显现”

    ,远不只是“表面游戏”

    ,更非赤裸裸的“谎言”。只要它是审美的和内在完美的,游戏便是对一个自有其完美性的世界的预示和预见。 完美的艺术品在今天已成为对未来的完美的预显和朗现,我在此想引用一段我们这个世纪的一位图宾根哲学家的话:艺术作品“产生于对完美存在的渴慕,这一完美存在不是人们因种种失望而臆想出来的东西,它必须是:存在者可以由此达到其完满的真实的东西,它是现实因此而隶属于本质性的那种东西。 画布上的树不同于户外田野上的树,它根本不是‘在此’,而是被看见,被感受,被存在的秘密所充盈;它站立在一个想象空间中,画家赋予它可视的形象,用画布上线条和颜色的构造将它表现出来,以致于它可以在观赏它的人的想象中出现。 但这颗树没有因为它的非实在性而枯萎,它在唤醒这样一个希望:如果世界确实应该存在的话,那么它总有一天会复生,就像它必须存在的那样。 因此,艺术预先勾勒出了那尚未存在的东西。 艺术不会说,尚未存在的东西该是什么,然而艺术赋有一种充满奥秘的予人慰藉的允诺,尚未存在的将会来临。 尚未存在的东西在每一幅艺术作品背后敞开了自己,有某种东西涌现出来,人们虽不知道尚未存在的东西在何处,但人们可从中感受到希望。”

    这段引文不是出自马克思主义哲学家E。 布洛赫(ErnIstBloch)

    ①,而是——您们肯定已经猜到——出自天主教哲学家R。 瓜尔蒂尼(Romano

    Guardini)

    ②,。

    这两个人,马克思主义者布洛赫与基督徒瓜尔蒂尼尽管思想的前提和结论都截

…… 45

    为人效力的艺术73

    然相反,但在对艺术的规定上却走到了一起。 他们都将艺术视为一个比现在、比现存世界更美好的世界的预显,都将艺术视为一个早就翘盼着的“新天”和“新地”的希望表达。

    注 释:①E。 布洛赫(185-187)

    :德国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②R。 瓜尔蒂尼(185-1969)

    :意大利裔德国天主教神学家;宗教哲学家。

…… 46

    结束语

    艺术与意义的问题:在一个受无意义威胁的时代,艺术有助于(既使是通过表面的无意义形式)使“意义”问题出场,有助于激发对“意义”问题的追问,有助于面对“意义”问题。在这一个受无意义威胁的时代,艺术(既使是通过表面的无意义形式)

    有助于感性地重新唤醒和保持对意义的感觉。为此,我们作为艺术的观赏者需要艺术家的幻想(创造力)

    、勇气和正直。 因为艺术家能够以他们个人独特的方式,用他们如此迥异的表现手法来帮助我们,帮助这些因行动主义而想象力贫乏、迷惘的人,帮助我们审视人应该如何对待生活,对待实在,特别是对待自己的态度;帮助我们认识自身的异化状态,帮助我们寻找对自身的认同。 艺术家能够用他的有意义的密码、符号和象征,色彩、形式和形象,去创造更多的生活意义,更多的生存活力,更多的生活裨益与更多的生活乐趣。我一开始的着眼点,是基于一个已不再富有人文性质的文化中艺术的病态与死亡问题,而我现在想以对一个虽然已不再具有人文性,但却可能具有新人性的文化,以及对这一

…… 47

    神学与当代文艺思想93

    文化中艺术的新生命寄以希望来作为结束。 我们信赖为一个新艺术生命而效力的艺术,信赖为一个新的更人性的艺术而效力的富有活力的艺术,它作为完满的序幕,死去的艺术也属于它。 我深信:“即使在今天,艺术能够,艺术只能够成为一个伟大的意义的图像。”

    这一意义的图像使我们人类在一切困境和反抗中回忆起过去的遗产,记起尚须争得的未来,想起此时此在我们生活的意义、价值和尊严。这一意义的图像能唤醒我们对自由和真实的激情,唤醒我们对平等和仁爱的渴慕,唤醒我们对团契和解及和平幸福的冀望。这一意义的图像也许甚至会使我们预感到那些“无论如何与我们相关的”事物:它是在我们心中尚隐匿着的无可把握的奥秘——当然,这一奥秘存在于我们的一切实在性之超感性所基本定义的感性之物中。

…… 48

    附录:不再诱惑

    ——与H。 克吕格尔就B。 布莱希特的一首诗交流看法

    B。 布莱希特

    抵抗诱惑

    你们不要被诱惑!

    返回的路已不存在。日子伫立在门前,你们已能感到夜里的风:清晨却不会再来。。电子书

    你们不要被欺骗!

    生命残薄。尽快地啜饮生命吧!

    你们不会感到满足,当你们不得不离开生命时。

…… 49

    附录:不再诱惑14

    你们不要接受骗人的安慰!

    你们没有太多的时间!

    让腐烂成为拯救者吧!

    生命最伟大:拥有的已无多。

    你们不要被诱惑去干苦役让自己精疲力竭!

    还有什么能使你们畏惧?

    你们会与所有的动物同死此后什么也不会再来。

    H。 克吕格尔

    抵抗诱惑?

    这首诗就它的风格来说是完美的,写得非常美,非常明晰。 但是,是不是也非常真实?这首诗表明了布莱希特与死亡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在此被如此简单地、形象地、甚至如此带有民歌味地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是颇为罕见的,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们总是用一大堆概念来论述。“日子伫立在门前你们已能感到夜里的风”——这些富K

…… 50

    24神学与当代文艺思想

    有韵律的形象是采纳自歌德以来的德国抒情诗传统,其中也不乏浪漫派的情调,那种浪漫主义的不满和躁动着的生活欲求。“尽快啜饮生命吧你们不会感到满足!当你们不得不离K开生命时。”

    这首诗与布莱希特的其他诗一样,属于教寓诗一类。 它表达了一个论点,并想要启蒙开智。 确实如此,它以说教格言式的基调体现了教诲的极端形式。 这首诗的活力完全在于那种启蒙、开启式的说教激情。“你们不要被诱惑”

    ,——从第一行到最后一行都令人感到是在用教导的手指指点着,提耳命面。 整首诗都充斥着这种论调:你们就应该这样看!这好似一位教师在训斥一班学生,或是一位社会革命家站在他的阶级面前。尽管如此,这首诗并没有一处显得仅仅是在教训,或只是干枯的理论和启蒙,恰恰相反,在诗中,死亡主题的戏剧化和展开仿佛最终释解了诗人的深切体验。 是智慧,而不是知识在驱迫着训诫,这是一种知足常乐的智慧:“你们会与所有的动物同死此后什么也不会再来。”

    K这首诗所宣扬的马克思主义启蒙的历史语境是很明显的:这种启蒙针对的是教权主义和神秘主义。 它据理断然驳回教会为可怜众生,同时也为僵化、保守的占有关系而提供的美好彼岸世界的安慰。“你们不要被诱惑去干苦役让自己K精疲力竭!”

    这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号召,号召这个尘世的人看重此岸世界,看重尘世性,充分享受它,享受每一个人只有一次的生命,从而使自己成为尘世的充实的自由人。“尽快地啜饮生命吧!”

    这些狂热的觉醒利用了马克思主义人类学中极

…… 51

    附录:不再诱惑34

    稀有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人类学只是一般地将人理解为经济过程的一部分。同时,这首诗使我感到它具有革命的爆发力。它以在今天来看颇为奇怪的句式去表达这种革命的爆发力,批判基督教的市民意识形态。 对“彼岸的安慰”的攻击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性和真实性。 然而,倘若人们要从一个成功的社会主义(已消灭了经济剥削)出发去追求乌托邦的话,那么这首诗也指出了它的界线。 我一直很欣赏这首诗——尽管如此,我却不能附从它,并且最终不能苟同它。 死亡竟被如此简单地当作句点而实体化了:“你们会与所有的动物同死!”

    ——这种说法只对了一半,它将一扇人们本应让它继续敞开的门关上了。 这是我的看法。无论是用布洛赫的“希望原则”或是雅斯贝尔斯的“临界经验”

    的说法,尽管死亡被近于独断地宣称为绝对的句点,但它毕竟也带来一丁点儿由本质所造成的东西——我不禁要问,真的反抗了诱惑吗?

…… 52

    4神学与当代文艺思想

    汉斯。 昆

    抉  择①

    如果我不是在复活节前的一个讨论会上与评论布莱希特这首诗的评论家H。 克吕格尔不期而遇的话,我或许不会在一个星期以后带着同样关注的震惊来读这首诗和对它的评论。 我耳边现在仍回响着我与克吕格尔在从科隆到美茵茨火车旅程中的谈话。 我们的看法既有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