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网络其他电子书 > 冯友兰人生智慧书 >

第5章

冯友兰人生智慧书-第5章

小说: 冯友兰人生智慧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满齿不存,舌头犹在,无为而作,才能完成当为之事。一切作为,应如行云流水,只做应当做的事。做过了,如雁过长空,不着丝毫痕迹,没有纤芥在心,正如泰戈尔诗中所写,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但鸟儿已经飞过。对中国哲学而言,冯老所做的便是“无为”,他未反驳谁,也未力挺谁,只是简简单单地加以解读与普及。这远非常人所能做到,却也正是这种“无为”成就了他。无任意妄为,是一种大智慧,也是超脱社会、关注自然的天地大境界。

物我两相忘,合内外之道

“儒家之理想境界,即是如此。此境界非仅是天然的,亦非仅是人为的,而乃是天然人为,两相和合,所构成者。”这就是儒家所说的“合内外之道”。

——《三松堂自序》“20年代”

人与自然的关系,向来是哲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当西方提出“人是环境的产物”这一观点时,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却站在人与环境统一的角度观察自然,即所谓的“天人合一”。

对于冯友兰先生而言,在这一哲学界长期以来始终不懈地研究的问题,他亦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认为:“人和天然,从一方面看是对立的;从又一方面看,人也是天然中之一物,人的存在也是天然的一部分。人的创造也是天然的延续。人的科学技术,战胜天然,但仍是依照、利用天然的规律。从这种观点出发,进行修养,逐渐克服人与天,自己与别人的界限,就可以得到一种精神境界。‘儒家之理想境界,即是如此。此境界非仅是天然的,亦非仅是人为的,而乃是天然人为,两相和合,所构成者。’这就是儒家所说的‘合内外之道’。”于冯老而言,便是人生四境界中的“天地境界”。

然而,要做到真正的“天人合一”、达到所谓的“天地境界”,就需要放下人与自然对立的成见,站在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的立场上,逐渐消除人与自然的心理界限。在这一点上,古希腊哲学家、犬儒学派的代表人物第欧根尼,无疑是个典型的代表。

第欧根尼拒绝一切社会的东西:他主张不要政府,不要私有财产,不要婚姻,并鄙弃奢侈与一切人为的对感官快乐的追求;他拒绝接受一切的习俗,无论是宗教的、风尚的、服装的、居室的、饮食的、或者礼貌的。第欧根尼将自己置身于人类社会之外,以最原始的生存状态,一如原始人般生活,实践着他“返于自然”的理念。他的卧室是一个当时用来埋葬死人用的大瓮,白天以行乞为生,一边行乞,一边宣扬友爱,包括人与动物之间的友爱。第欧根尼以最纯粹的、近乎于动物的方式生活。即便是高高在上的君王,在他眼中,也只不过是与人无异的凡人一个。

一个冬日的早晨,对第欧根尼仰慕许久的亚历山大大帝亲自来拜访他。这时,第欧根尼刚从睡梦中醒来,他从大瓮中爬出来,躲在墙角处晒太阳。亚历山大上前自报家门:“朕即亚历山大。”第欧根尼答:“我是狗崽子第欧根尼。”亚历山大大帝问:“有什么我能为您效劳的吗?”第欧根尼看着眼前的这个人,干脆地答道:“滚开,别挡着我的阳光。”

对第欧根尼而言,阳光的重要性远远胜过世间的那个政治巨人——亚历山大大帝;享受自然的美好远比接受世人的尊敬来得重要。他曾说过,他决心像一条狗一样活下去,此即为“犬儒”的来历。

或许如第欧根尼般的犬儒生活,并不适用于现代社会,毕竟人不可能从社会中脱离,去过鲁滨孙般的漂流生活。但在面对自然的问题上,第欧根尼无疑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正确的态度——享受自然、热爱自然。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是一种极致:漫步于充满诗意的大自然中,呼吸森林吐出的清新气息,静听溪水的细语呢喃,尽享山风的轻柔抚摸,碧绿的草丛、波涛的云海、雀跃的鸟儿、绚烂的野花,一览无余。此刻,俗世的纷扰顿时消退,急行的脚步不由得放慢,喧嚣的心境渐归宁静与平和,被尘世覆盖的心灵得到洗涤。大自然纯美的诗篇,给予我们“重生”的力量,当然,享受与获取的同时,也应有所作为与付出,以保证自然之美的永恒不灭。

日本诗人谷川俊太郎有一首诗,叫做《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森林寂静无语,屏住呼吸/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人还在继续铺路……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天空在静静地涌淌泪水/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人还在无知地继续歌唱。” 鸟儿可以沉默,森林可以沉默,天空可以沉默,山可以沉默,水可以沉默,但是,人类却不能继续无知下去了。

与其伸手摘花,不如让它继续绚烂地绽放;与其躺在翠绿的草坪上休憩,不如站着欣赏绿色带来的宁静。让我们手下留情、脚下留青,尽情享受那份失落已久的鸟语花香,随性品味那份清新与宁谧;弯腰撒一粒绿色的种子,绿色就会覆盖在每一片土地上;挑一担绿色的希望,就能将其播撒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所有人都能如冯老般体会到物我两相忘的快乐时,“合内外之道”的天地境界便能永久地延续下去。

行平常事,且不被羁绊

圣人虽然做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不执著于这些事,也不被这些事羁绊。

高明与平凡,人们总是钟情于前者。远离庸碌、摆脱平凡,几乎是每个人的愿望,但其实高明就深藏于平凡之中,正如人生的道德与天地境界源于自然与功利境界的升华一样。最高明的人,也最平凡,平凡到极点的人就是最高明的人。老子说过:“大智若愚。”智慧到了极点时是非常平实的。然而,世间之人却总是会被表面的耀眼与繁华所迷惑,不自觉地掉入“高明”的陷阱之中。

一位著名的教授曾在某高校做过一次深刻的演讲。教授拿了两杯水,一杯黄色的,一杯白色的,故作神秘地对学生说:“待一会儿,你们从这两杯水中选择其中的一杯尝一下,不管是什么味道,先不要说出来,等实验完毕后我再向大家解释。”随后便先问甲乙两位同学想喝哪杯水,甲乙二人都说要黄色的那杯,教授接着又去问丙丁两位同学,丙丁二人也同样要尝试黄色的那杯。就这样,总共有200多个同学做了尝试,其中只有三分之一的同学选择了白色的那杯。

之后,教授问同学们,黄色的那杯是什么水?三分之二的同学伸出舌头回答:“是黄连水。”“那你们为什么想要尝试这一杯呢?”教授接着问道。那些同学又回答:“因为它看起来像果汁。”教授笑了笑,接着又问尝过白色的水的同学,这些同学大声答道:“是蜂蜜。”“那你们为什么选择尝试白色的这杯呢?”“因为掺杂了色素的水虽然好喝、好看,但是并不能解渴呀!”这些喝过蜂蜜的同学笑着答道。

听完同学们的回答,教授又笑了笑,说道:“绝大多数的同学选择了很苦的黄连水,因为它看起来像果汁;只有极少数的同学尝到了蜂蜜。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在我看来,人生的过程也就是选择两杯不同颜色的水,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有颜色的耀眼的那杯,只有极少数才会选择不太起眼的、不招人喜欢的、很平常的那杯。要知道,浮华过后的朴素才是真正甘甜的。”

事实确是如此,所有的高明都是由平凡而来的。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的贡献,以及在哲学界的声望与地位,都明显地印证出:他是不平凡的。然而,就是这个不平凡的学者,仍然过着与平凡人无异的生活。他也会在面对事功之时,有不舍之心;他也需要如普通人般养家糊口;他也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与赞同;他也会如常人般,被病魔所困扰;他也如其他成功的人一样,需要妈妈与妻子的照顾……冯老过得是与常人一样的平凡生活。

但的不平凡,就是从这众多的平凡中一点点地孕育出来的,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圣人虽然做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不执著于这些事,也不被这些事羁绊。”唯有那些能将平凡之事,做到高明的人,才能于平凡中逐渐凸显出来。

有位刚刚退休的资深医生,与自己的得力助手分开看诊。一段时间后,专家发现指明挂号让年轻医生看诊的病患者比例明显增加。专家心想:“为什么大家不找我看诊?难道他们以为我的医术不高明吗?我刚刚才得到一项由医学会颁发的‘杰出成就奖’,登在新闻报纸上的版面也很大,很多人都看得到啊!”原来,年轻医生的经验虽然不够丰富,但因为其有自知之明,所以问诊时非常仔细,慢慢研究推敲,跟病人的沟通较多,也较深入,且为人亲切、客气,也常给病人加油打气:“不用担心啦!回去多喝开水,睡眠要充足,很快就会好起来的。”类似的鼓励话语,让他开出的药方更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回来看看专家这边,情况正好相反。经验丰富的他,看诊速度很快,往往病患者无须开口多说,他就知道问题在哪里,资深加上专业,使得他的表情冷酷,仿佛对病人的苦痛已麻痹,缺少同情心。整个看诊的过程,明明是很专业认真的,却容易使病患产生“漫不经心、草草了事”的误会。

年轻的医生,正是用最平凡的“医者父母心”收获了高明。人生亦是如此,只有真正的智者,才能发现平凡的珍贵,也才能超越平凡,走向高明。高明其实就在最平凡的生活中,是如空气、水、阳光一般最平常无奇又最最重要的生命养分!

生命各有各的境界绽放恒久的自我美丽

佛家说,每人各有其自己的世界。实际上,各人的世界,是各人的世界。

——《理想人生》“境界”

冯友兰先生除了提出人生的四个境界之外,还道出了人与人之间境界的不同。他借用佛家的话语,说:“每人各有其自己的世界。在表面上,似乎是诸人共有一世界;实际上,各人的世界,是各人的世界。照我们的说法,就存在说,有一公共底世界。但因人对之有不同底觉解,所以此公共底世界,对于各个人亦有不同底的意义,因此,在此公共底世界中,各个人各有一不同底境界。”

就以与冯友兰先生同时代的学者为例,虽然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相同,但其所过的人生却各有不同,有人以哲学为生,有人以国学为旨,有人以针砭时弊为职,有人以潜心研习为业。即便是同一领域之人,也因成长环境、求学经历、个性特征等诸多因素的不同,而使得人生境界大不同。

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严格地说,没有两个人的境界,是完全相同底。每个人都是一个体,每个人的境界,都是一个个体底境界。没有两个个体,是完全相同底,所以亦没有两个人的境界,是完全相同底。”既然生命的差异是必然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世界,并在那片天地间活出自己独特的人生。

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在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的边上,不知何时,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刚诞生的时候,如同杂草,但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唯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

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百合的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脑长瘤了。”它们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

偶尔也有飞过的蜂蝶鸟雀,它们也会劝百合不用那么努力开花:“在这断崖边上,纵然开出世界上最美的花,也不会有人来欣赏呀!”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在野草和蜂蝶的鄙夷下,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

终于有一天,它开花了,它那灵性的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风景。这时候,野草与蜂蝶再也不敢嘲笑它了。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

年年春天,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