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声-第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卷名记 第099章【不是冤家不聚头】四
杜庚这两天有些上火,嘴巴里面竟然生出几个脓疮来,吃饭喝水都很痛苦。
他前一段时间从京里得到消息,据说拆除高架桥推进城乡一体化布局已经成为中央高层的共识,所以,刘彦来滨海采访并撰写了批评滨海拆除高架桥的报道,他并不怎么放在心上——不仅没有放在心上,反而觉得这是一个炒作滨海知名度的机会。
为此,他甚至还让滨海日报的社长孙继亮组织了日报几个资深的笔杆子飞进京里,联系了另外一家中央媒体,花不少钱疏通关系,发了两篇正面评价滨海拆除高架桥决策的文章,目的是想要炒作起来,跟刘彦的批评形成呼应,造成短时间的舆论争鸣现象。
但他没有料到,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滨海日报的这几个笔杆子根本就不是刘彦的对手,写出来的文章像极了中规中矩的八股文。看了滨海方面发表的文章,刘彦不屑一顾地又写了一篇言辞更加激烈的评论,题为《建了又拆,是不是意味着拆了又建?》,批评滨海拆除高架桥浪费大量公共财力,属于某种“政绩性冲动”。
这一声“政绩性冲动”,就将矛头直接指向了滨海市委书记杜庚。
当杜庚收到滨海驻京办传。真回来的刘彦的见报评论,这才有些慌了神。而之后不久,滨海高架桥拆除事件引起了国内很多媒体的关注,很多媒体都联系滨海,要来采访。
实话实说,杜庚力主拆除高架桥。当然是有树立政绩的因素在内,但也不能据此就说,他全是为了自己的政绩。高架桥阻碍滨海经济发展,影响城乡整体规划,造成城市交通拥堵,这是事实。
望着电传上的那几个“政绩性。冲动”的字眼,杜庚气不打一处来,用红笔狠狠地画了几个圈圈,又抬头扫了孙继亮一眼,摆了摆手,“你先回去吧,日报作为市委机关报,安逸得时间太久了,没有一点活力——我看,你们也该学学滨海晨报,进行体制改革了,要是再这样下去,都快成养老院了……”
孙继亮尴尬地抹了一把头上的冷汗,应了一声悻。悻离去。
孙继亮推开门,见安在涛默默地站在走廊中,讶然。道,“小安?”
安在涛的订婚宴会上,孙继亮也有出席,自然认。得他。
安在涛脸上浮。起温和的笑容,眼角的余光突然瞥见市委办主任宋亮正从走廊的那一头走来,低低打了个哈哈,“孙部长,我来找宋主任办点事情……”
孙继亮哦了一声,回头瞥了宋亮一眼,也没太在意,点了点头,定了定神,端着方正的步子慢慢向楼梯处走去,跟宋亮擦肩而过的时候,笑吟吟地跟宋亮握了握手,寒暄了两声,挨训的郁闷之色一扫而空。
安在涛定了定神,轻轻敲响了杜庚的办公室门。
“进来。”杜庚沉静而威严的声音传来,安在涛推门而进。
……
……
安在涛从市委出来,又接到了李湘的传呼,李湘让他赶紧赶到滨海第一人民医院,说是尚承强的医疗费茂元集团只支付了5000块后就不再支付,目前医院已经不愿意再给尚承强用药,一连下了三次催费单子,说要是再没有钱到账,就要求尚承强搬出医院的病房。
尚承强还处在半昏迷状态,类似于植物人。如果现在断了治疗,后果不堪设想,说不定,他真的就此成为植物人甚至面临死亡。
安在涛赶到医院,尚承强的老婆正拉着李湘的手哭成了一个泪人。而尚承强2岁多的儿子,就坐在冰凉的走廊过道上玩着一个药瓶子。
安在涛并不是一个同情心泛滥的滥好人,更不是什么慈善家,他也明白天底下这种不公平的事儿太多太多,他就是想管也管不过来,况且他只是一个小记者。但是这事他已经插手,就这么半途而废撒手不管,也不符合他的为人。
就善始善终吧。安在涛心里暗暗叹息,大步走了过去。
坐在病区走廊上的塑料座位上,安在涛听着张艳菊的哭诉,心头突然一动。他轻轻摆了摆手,把张艳菊叫道了一旁,小声说了几句。
张艳菊泪眼婆娑地望着安在涛,幽幽道,“安记者,这样行吗?”
安在涛笑了笑,“虽然很无奈,但这却很有效——你就不妨一试。”
=
第二天上午,安在涛在家里收拾行装,下午,他就要跟宋亮一起进京去完成杜庚交代的任务。下午3点的飞机,晚饭可以在京里吃了。
安雅芝和竹子都在上课,家里就他一个人。电话铃声骤然响起,安在涛接了起来。
电话那头传来李湘惊慌的叫声,“安在涛,不好了,尚承强的老婆爬上了医院住院大楼的天台,要跳楼自杀……”
安在涛笑了笑,“哦,我这就过去。”
安在涛的笑声传进李湘的耳朵,李湘皱了皱眉,正要说几句,安在涛已经挂了电话。
安在涛赶到滨海第一人民医院的时候,医院门口已经人山人海。住院部大楼前的广场上,停着好几辆警方的警车和消防车,一大群警察正在那里用喇叭不住地喊话。很多媒体的记者都蜂拥而至,滨海电视台的记者甚至架起了摄像机。
安在涛挤了进去,抬头望去,只见14层的病房大楼天台外的铁栏杆处,坐着一个女人,正是张艳菊。而几个警察,正试图慢慢靠近她,但却被她歇斯底里的哭喊声给又逼了回去。
张艳菊一手抓住铁栏杆,坐在那里,两只脚在半空中晃荡着。一条横幅飘了下来,上面写着“黑心茂元还我男人的医疗费!”几个大字。
安在涛皱了皱眉。这样太危险了,这娘们似乎有些投入太深。他只是让她做做样子以跳楼相威胁,只要能让滨海舆论强烈关注,就能引起市里领导的介入。在安在涛生活的前世,农民工跳楼讨薪或者堵路讨薪的事情太多,但是却很有效。你跑上数百趟的政府机关,跟欠薪企业纠缠上大半年,未必会讨回一分钱来,但如果你表演场跳楼秀,就会很快解决问题。
领导一批示,相关部门立即动起来。
尤其是在现在这个敏感的时刻,如果滨海再出什么风吹草动,最烦恼的还是杜庚。只要有杜庚批示,茂元集团就是有再大的后台,在滨海的这一亩三分地上,他也只能老老实实掏钱。
果然,这事儿旋即就被杜庚得知,杜庚大怒,立即让宋亮去了解情况。宋亮将尚承强的事情匆匆跟杜庚说了一遍,杜庚当即就开始骂娘,差点没把桌上的茶杯给摔烂。
杜庚马上就让宋亮给分管劳动和社会保障的副市长打电话,让他赶紧召集劳动局、建委、卫生局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开会,立即着手解决尚承强的医疗费问题。同时,给公安局的黄韬下了死命令,无论如何要他在最短的时间里解决这一事件,不能让事态扩大。
宋亮连声应着,刚要去打电话,杜庚又急急道,“通知李焕文,严禁各媒体对此事进行夸大宣传。”
宋亮嗯了一声,心里明白,虽然老板并没有说封锁舆论,但是这已经等于是封锁舆论的命令了。这话儿没有必要说的太直白,宣传部长李焕文就会心知肚明。而有了宣传部的招呼,滨海各报和电视台、广播电台还怎么报道?顶多是在版面上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发个简讯罢了。
安在涛站在人群中,见警车呼啸而来,不仅黄韬赶来,就连市委市政府都来了好几辆车,就明白肯定是杜庚插手了。他嘴角浮起一丝微微得意的笑容,又向楼顶上的张艳菊扫了一眼,然后悄悄挤出人群离开。
张艳菊被警方成功“劝”了下来,被一群警察簇拥着上了一辆警车,不过,警车没有开进公安局,而是直接开进了市政府。随后,来自市委市政府的一辆辆黑色红旗轿车,又一辆辆地开走,人群旋即散去。
而滨海第一人民医院的几个高层领导,院长副院长们这才松了一口气。如果张艳菊真的在他们医院跳了楼,无论事情起因如何,他们这几个领导都别想再干了。
没有多久,医院接到了卫生局长打来的电话,无条件对尚承强进行医治,所有费用由市财政先行垫付。
而就在当天下午,滨海市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劳动局、卫生局、建委、工商局等相关部门主官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正式介入了尚承强的事件调查。
而这个时候,安在涛已经和宋亮还有市委办的一个工作人员一行三人,登上了进京的飞机,并在血红血红的残阳仍然残留天际的时候,抵达了燕京机场。
要在有影响力的中央媒体上发表这种有针对性的稿子,不是那么容易的。进了滨海驻京办事先安排好的建国门大酒店,安在涛一人进了房间闷头写着自己的稿子,而宋亮则心急火燎地与滨海驻京办主任刘永宁一起宴请某中央媒体的一个副总编。
第二卷名记 第100章【不是冤家不聚头】五
联系发表媒体是宋亮他们的事情,安在涛只管写稿。在来的飞机上,他前前后后地梳理了一遍思路,他觉得,滨海日报那几个笔杆子之所以在跟刘彦的交锋中落了下风,不是文笔或者什么文采有问题,而是发力点错位。
刘彦的观点其实并没有立足于高架桥的优劣,是该建还是该拆,她很聪明,她将矛头死死抓住滨海高架桥建设时间不足十年就拆掉浪费大量财政资金这一点,等于是抓住了滨海人的一个七寸咽喉。
这是否认不了的事实,可谓是百口莫辩。
而那几个人老是在美化滨海拆除高架桥的行政举措本身上下功夫,而没有抓住重点,所以,这样的稿子一发表出来,非但没有“纠偏”,反而让刘彦“政绩性冲动”的观点从一个侧面得到了某种验证和反衬,更加引起舆论的共鸣。
安在涛显然不能走他们的老路。
在稿子的第一部分,他首先肯定了高架桥的历史作用:“高架桥为何建了又拆?公道地说,当初建高架桥对缓和城市交通拥堵的作用不容抹杀,但是,物极必反,随着城市交通结构和流量的不断变化,当初有利于疏导交通的高架桥,如今已经成为交通的障碍……”
在第二部分中,他笔锋一转,“从国内的高架桥来看,许多是必须建的,建了之后确实发挥了效益,但也确有不少是短见和一窝蜂的产物。比如滨海的高架桥,在城市车辆不多的时候,还能起到疏导作用。然而,随着车辆剧增,高架桥就走向了反面。滨海市民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高架桥下等着上桥的车辆排成了长龙,而高架桥上的车辆却早已挤得密不透风。高架桥成了阻塞交通动脉的血栓……”
第三部分,安在涛切入了很。多滨海高架桥危害的现实数据。而在第四部分,他才渐渐套入正题,“当然,纠偏除弊不能因噎废食。对高架桥不能一棍子打死,必要的高架桥该建还是得建,该要保留的还是要保留。滨海高架桥建了又拆给我们的启示是:第一,高架桥要建在非建不可的地方,不能搞一窝蜂;第二,建高架桥不能目光短浅,只看三、五年不行,要想到数十年后的高架桥是否还能发挥作用;第三,必须把环境评估作为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对于严重破坏城市景观和环境的高架桥绝不能建;第四,对弊大利小,广大市民侧目而视、怨声四起的高架桥应果断拆除、毫不手软……”
安在涛相信,这篇稿子如果见报,。就等于是给滨海拆除高架桥的做法正名了。无论刘彦怎么咬住“财政浪费”不放,她都不能再重提什么“政绩性冲动”了。
……
……
第三天一早,署名为安在涛的。这篇深度报道就在中央某报见报,而且是二版的头条。本来,为了发这篇稿子,宋亮他们花了不少心思也花了不少钱送礼打点,但当这家报纸的副总编拿到这篇稿子后,就被稿子本身所吸引,建议要闻部发在了二版的头条上,这倒是意外之喜,是宋亮没有想到的事情。
稿子见报后,影响很大,因为安在涛的稿子没有泛。泛地或者说直接为滨海正名,而是从高架桥本身入手进行正反两面的分析论断,从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据驻京办反馈回来的信息说,当天中央某高层领导就对这篇报道进行了批示,而京里那些个主张拆除高架桥推动城市发展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也纷纷如获至宝,纷纷将这篇报道保留下来,以期充实进自己的议案中,在几个月后99年初的**上重提。
在安在涛和宋亮他们看来,刘彦所在的经济日报。肯定会立即展开回应,安在涛已经在着手第二篇跟进报道。但令人奇怪的是,刘彦并没有任何动静。而在三天以后,安在涛才明白,这口才跟文笔一样锋利和骄傲的女记者竟然又赶去了滨海。
……
……
这天下午,闲的没事,宋亮他们便约着安在涛一。起去京里的一些著名景点是游玩,安在涛没有答应,因为他已经跟燕大的孟菊教授约好,要去她家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