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网络其他电子书 > 西方哲学初步 >

第11章

西方哲学初步-第11章

小说: 西方哲学初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只狗、一个茶杯、一个苹果,以及张三李四等等都是实体;亚里士多德又把具体和个别的事物称为“第一性实体”

    ,而将人对这些实体的感觉(如色、声、味等)和概念(抽象的共性)看作为第二性的东西、被派生的东西,从而把概念归结为不同于第一性实体的“第二性实体”。第二性实体(即概念)不能脱离第一性实体而独立存在,它是从属于后者的。例如,“人”

    (第二性实体)不

…… 74

    07西方哲学初步

    能离开“苏格拉底”

    “柏拉图”

    (第一性实体)这样一些具体的人而存在。

    承认具体事物的第一性存在,即不依赖任何其他东西而存在,就是肯定了事物的自在性和整个世界固有的本然状态。

    这种作法似乎已远离了自泰勒斯以来那种寻求事物背后的本质(即本体)的本体论思路,而倾向于一种自然的唯物主义。

    然而,第一实体的提出并不能满足亚里士多德深邃的理智追求,他仍然要苦心孤诣地去探究事物的形成、运动、变化和灭亡的原因,也就是要解释第一性实体如何得以存在和变动的理由。在他一头扎进这个问题时,他还是一个内因论者(即承认事物的自在自为和自动性)

    ,可当他自以为解决了问题而抬起头来时,他倏忽之间又变成了一个外因论者,似乎又走回了他已经远离的本体论的道路。

    亚里士多德认定,任何事物都必须具备四种原因才能形成和存在,这四种原因是: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例如,人们在建造一座房子时,首先必须有砖、瓦、沙、石、灰和木料等原材料,这便是质料因,它是事物的由来和物因;然后,还需要有房子的设计蓝图,即形式因或原型、本因;其次,还得有房子的建设者,这是构成事物的动力,即动力因或事物变动的动力源;最后,不能没有建造房子的目的,即目的因,事物之所以成的缘由。

    在这四种原因中,质料是消极被动的、不定形的东西,它犹如一块刚从山上采回来的大理石料。形式是积极的,它能使质料从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就像大理石料被雕成一个塑像那样。既然能动的形式是质料变为现实的推动者,那它又

…… 75

    西方哲学初步17

    成了动力因了,同时它也是质料在这一转化中所要追求的东西,即所要实现的目的,因此,它便成为了目的因。如此一来,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三者合一,“四因”之中就剩下质料因和形式因这两个最基本的原因了。

    质料因是事物的基础,缺了它事物无以构成,恰如没有砖瓦无法盖房子那样,而形式则是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性质由它决定,就像设计图纸决定楼房成品那样。事物形成过程就是由质料转化为形式的过程,同时也是由潜能变为现实的过程。例如,将泥制成砖、便是质料(泥)转变为形式(有一定形状的砖)的过程,在其中,泥作为一种潜在的砖变成了现实的砖。

    因此,这个过程又表现为质料追求形式的过程,它在追求自己本质的实现。当然,亚里士多德认为,形式与质料的关系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相对而言的:相对于砖,泥是质料,砖是形式;但相对于房子,砖是则是质料,房子才是形式;房子又是构成城市的质料……如此追溯下去,岂不没完没了?亚里士多德可不想这么飘忽不定,他终于搬出一个“纯形式”

    ,以截断这种相对主义的思路,给出一个最终的原因。

    在质料追求形式的无穷系列的尽头,存在着一个没有任何质料的形式,它以世界万物为质料,又是万物追求的最高目的,它是一切形式的形式,因此它便是“纯形式”。纯形式本身无所追求,不变不动,但它却是促使万物追求各自目的而运动的推动者——即第一推动力。

    这样一个玄乎的玩艺儿,说穿了就是神的代名词。这个“纯形式”看来与柏拉图的“善”的理念似乎只有一步之遥了。

…… 76

    27西方哲学初步

    从批判柏拉图的理念论开始,最后走到纯形式,亚里士多德也从朴素自然的唯物主义落入神学唯心论的窠臼,将他引入这个泥淖的,便是那条勾引过泰勒斯、巴门尼德等人的寻求世界本原的形而上学思路,希望找到脱离万物而独立存在的本体这种强烈的理智要求,使他从万物中抽引出了“纯形式”这个最一般性的概念,后来为中世纪的神学家们大加利用,以便证明上帝的存在。

    相对于柏拉图的“灵魂回忆说”认识理论,亚里士多德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蜡块说”的感觉认识论。他批评了柏拉图,指出了知识并非天赋而来的,不可能由回忆获得,而只能来源于感觉,感觉是认识的基础。人的心灵就象一块“蜡块”

    ,而事物就像一只金戒指,金戒指印在蜡块上的印痕就是感觉。然而,感觉只能感受事物的形式,而不能认识事物的质料,正如蜡块上印的是金戒指的图纹,而不是金戒指本身一样。因此,感性认识必须发展到理性认识,只有理性才能认识最普遍、最一般的东西,认识事物的原因。不过,正如前述,由于他割裂了形式与质料,所以,他坚持认为,正是因为感觉只能触及事物的形式而不能深入其质料,所以人不可能认识事物本身。显然,亚里士多德这种唯物反映论是不彻底的,甚至是自相矛盾的。

    除了在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建树以外,亚里士多德在逻辑学、政治学、伦理学、美学等领域也都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他被称为“逻辑学之父”

    ,同时又是西方美学思想的奠基人之一,他所提出的“人是政治动物”的定义及其政治学体系对西方政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亚里士多德作为一个古

…… 77

    西方哲学初步37

    代思想的集大成者,善于做兼收并蓄、杂揉改制的功夫,而他的性格也不急不忙,言词极有分寸,从不为激情所左右,因此我们对他所提倡的生活上的中庸之道,便不会觉得奇怪了。

    亚里士多德说过“中庸即美德”这样的名言,他的伦理学就是围绕着这个中心原则建立起来的。何谓中庸?既非过度,亦非不足,不多不少,而居于两个极端之间,就是所谓“中庸”的适度状态。亚里士多德也把“中庸”称为“居间者”

    ,也就是数学中所指的中点。当然,它并不是以精确的数字计算出来的准确平均数,而是一种依据不同对象的不同力量变化的一个变量,要由具体的的力量对比情形而定。如一个人吃一斤东西太多,半斤又太少,那么要吃多少就得由他自己觉得适宜而定了。中庸的东西因为是适度的,所以总是好的,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譬如,一个体形完美的人应该不高不矮,不胖不瘦;吃饭太饱了伤身,太少了饿胃,适中最好;一支乐曲,太激昂显得粗暴,太低沉又变得萎靡,应该抑扬顿挫、高低兼顾。在道德生活上,中庸更是应该提倡的美德。愤怒、恐惧、快乐和痛苦之类激情太少或太多都不好,一个有德的人应该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大悲大喜,无所节制。勇猛过头便是鲁莽,胆气不足又成怯懦,唯有适中的勇敢才是美德;同理,过分的节制导致禁欲,放任自流又沦为纵欲,能适宜地控制自己的欲望和要求就是美德;慷慨作为美德处于浪费与吝啬之间,文雅在粗野与卑屈之间,自尊则在傲慢与自卑之间,等等。总而言之,恶行的特点是过度与不足,而美德则表现为中庸适度。

    亚里士多德认为,中庸的伦理原则同样适用于社会政治

…… 78

    47西方哲学初步

    生活中。

    例如,由豪富者或者赤贫者掌握国家大权都不好,只有中产阶级当政才能保持更好的平等。富豪当政,往往会专横跋扈,践踏法律,惘顾群众生活,容易沦为个人独裁和暴君统治,还可能因财富太多而招人嫉妒甚至谋杀,致使政权摇荡不稳。

    相反,那些两手空空的赤贫者,无知识无教养,只适宜被人统治而不懂治理国家,而且他们一旦手中有了权柄,很有可能用之于掠夺别人的财产,或者演变为类同暴民专政那样的极端民主政权,使社会陷于混乱。

    与这两个阶级不同,中产阶级是最适宜掌握政权的阶级。他们人数最多、力量最大,既有知识教养,又有适量的财产,既不会产生过分的野心去侵吞别人的财富,也不会因太富而被谋杀,因此,他们适宜作协调不同阶级利益的掌权阶级。由中产阶级掌权,既可防止暴君出现,又可避免陷于极端民主化,能得到穷人和富人的首肯,使国家稳定昌盛。这种政治理论显然出自亚里士多德身处其中的中等奴隶主的立场。不过,在当时似乎并不曾实现,倒是在当代一些发达国家普遍地出现了中产阶级掌权的现象。这恐怕也是亚里士多德始料不及的吧!

    其实,远在亚里士多德之前,中庸之道作为一种伦理原则虽然还没有明确提出来,但它所蕴含着的和谐的观念却早已是希腊思想的一种传统了。公元前7世纪的“七贤人”

    ,是古希腊早期最高智慧的象征,他们在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上就刻下了“物极必反”的箴言,从而奠定了中庸的传统。赫拉克利特强调对立面的统一与和谐,也渗透了这种传统,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等人也都相当重视和谐的观念,事实上也都遵循着这种传统。亚里士多德从传统中提炼出中

…… 79

    西方哲学初步57

    庸之道的伦理原则,使人们能更明确地把握住它的思想精髓。

    中庸的道德理想也是古代中国道德哲学的重要原则,孔子之孙子思就作有《中庸》一书,因此,当西方哲学在近代传入中国之时,学者们便顺理成章地把亚里士多德的原则翻译为“中庸之道”。

    作为弟子,亚里士多德虽然继承了老师不少的东西,但他的思想却有许多与柏拉图是大相径庭的,如果说后者是个理想主义者,那么前者便可算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者。文艺复兴时的大画家拉斐尔创作了一幅名为“雅典学派”

    的名画。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整幅画的中心,一群弟子环绕着他们,柏拉图左手拿着他的著作《蒂迈欧篇》①,右手直指苍穹;亚里士多德则右手向前平伸,左手握着自己的名作《伦理学》。柏拉图的形象表明,他所追求的真实世界在天上,在观念界中,他手中所拿之《蒂迈欧篇》象征着他的宇宙论对西方的深远影响,其两重世界的划分在欧洲思想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亚里士多德平伸的右手,意味着他认定真实的世界就是人们脚踏其中的平实世界,而非遥远而深不可测的观念界,而《伦理学》一书则表明,他更关心具体生活中人的道德问题。

    尽管如此,亚里士多德的系统在中世纪时还是与柏拉图的思想一样,被神学家们搬来论证基督教的教义。他的“第一推动者”被证明为就是上帝,他的“目的因”用以解释神创天地的目的,而他的逻辑学则成为教父们进行严密而繁琐的论证的有力理论工具。作为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

    ①《蒂迈欧篇》是柏拉图的一篇对话录,主要讨论以“善神”为中心的宇宙论问题。

…… 80

    67西方哲学初步

    多德不仅融汇贯通了前此哲学家的许多学说,形成了自己空前绝后的理论,而且在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中也作出了不少开拓性的贡献。因此,他对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

    在他死后长达100多年的时光里,他的权威几乎与基督教教会的权威一样不庸置疑,这又使他在许多方面构成科学和哲学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自公元17世纪以来,几乎每一种知识的进步都必定从攻击亚里士多德的某种学说而起步。这恰恰应验了这样一句箴言:“一个天才的出现往往会窒息数代人的思考。”可不是吗?

    亚里士多德这个伟大的天才,竟令欧洲文化匍伏在他思想的阴影之下长达两千年之久,直至近代才出现大约可与他匹敌的哲学家。

…… 81

    西方哲学初步77

    第三章 古罗马的哀歌

    一代天骄亚里士多德的仙逝,倏忽之间带走了希腊文化的辉煌。

    从泰勒斯开始的古希腊哲学,300年后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达到了顶峰,瞬即就走向了下坡之路,在随后的300多年间的晚期希腊和罗马帝国里,哲学后继乏人、一蹶不振,只剩下一批二三流的哲学匠人在拾人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