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网络其他电子书 > 西方哲学初步 >

第35章

西方哲学初步-第35章

小说: 西方哲学初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据了,把反映在概念中的事物的一般本质变成的决定具体事物的精神实体。这显然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说法。

    黑格尔在将整个世界都囊括在客观思想(即绝对理念)

    ,这个范畴的同时,也把人的主观思想包括在其中,只不过他把人的思维视若客观思想发展的最高产物,即绝对理念进展到人这种最高层次的精神性动物的心灵活动的产物。既然事物的本质就是一种客观思维,而非康德那个与人的思维格格不入的物自体,那么所谓人的思维去把握事物的本质,就变成了主观思想去领会客观思想,因此就是极其自然和完全可能的了。

    黑格尔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在绝对理念(客观思维)

    的基础上阐明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将康德由于设置自在之物而导致的现象与本质、思维与存在分离的二元对立抹平了。

    但是,黑格尔又不完全赞同谢林那种排斥差异和矛盾的绝对同一说,他坚决主张思存统一本身是一个矛盾发展和完成的过程,在里面思维不断地在存在中实现自身、同时不断地使存在符合自己。在黑格尔看来,事物只有从整体的角度来看才是完整的、绝对的,而任何一个具体物都只是相对和有限的,是受一定条件限制的东西。这表明一切具体物都不可能与它的概念完全符合,因为概念是对所有同类事物的一般性规定,而个体事物本身不能囊括这些一般性质。

    譬如,任何一个人无论他多么完美无缺,他都无法穷尽“人”这个概

…… 246

    242西方哲学初步

    念所包含的全部丰富的内涵:他是男人就不可能是女人,是老人就不再是小孩;他或者富于成就,但未必很有德行,等等。因此,从可能性上讲,任一事物都会因为其内在的思维与存在的矛盾而运动、发展和变化,最终归于消亡,从而为另一个更高级的、更符合概念发展要求的事物所取代。这样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是一个无止境的矛盾发展过程,是绝对理念在事物的新陈代谢中不断实现自身,逐步地使事物与其理念相符合,使思维与存在渐渐地迈向同一的过程,是一个从相对通向绝对的过程。

    围绕着思存同一这个基本命题,黑格尔建立起其令人叹为观止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这个体系主要讲述绝对理念整个的辩证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历经逻辑、自然和精神三个阶段,相应地,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也分别由“逻辑学”

    、“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这三大部分构成。

    作为整个体系的第一阶段,“逻辑学”

    着重阐述绝对理念如何以纯粹概念的形式自我发展的逻辑过程。

    在此阶段中,绝对理念经历过许多不同的发展环节,而在每一个环节中本身都包含有否定自身的因素,这使它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然后相互对立的二个方面达到了统一,这个新的统一体已经综合了前面两个环节的内容,成为更高级的阶段和往后发展的新环节。可以看出,这纯粹是一种概念和逻辑推演,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在方法上它继承了费希特和谢林的一些东西,例如正题、反题和合题这种三段论式的公式,它成为黑格尔推演自己体系的最基本的逻辑方法。就拿“逻辑学”中的第一个环节来说明。

    “纯存在”

    (或“纯有”)是整个逻辑学中的

…… 247

    西方哲学初步342

    第一个环节的第一个范畴。显然,它是一个最抽象、最贫乏的概念,似乎没有任何规定:既非人又非物,既无重量又无形式,非红非黑,不存在感官可以知觉的实在性质,也缺乏思维能够描述的具体内容,因而充其量只是一个空洞无物的观念。如此说来,它实际上就等于是一个“无”。于是,正题“纯有”就自然地过渡到了反题“无”

    ,这说明“有”本身就包含了其对立面“无”以及转化为“无”的内在必然性。尽管如此,“有”与“无”

    ,又不能完全等同,因为它们毕竟是有差别的,“纯存在”虽看不见摸不着,但其中早已隐含着以后将要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东西了。打个比方说,一颗种子未曾荫芽时可以说还是个“无”

    ,但就它已经包含有一棵大树的基因而言,又不能说它是纯粹的无和一个绝对的零。

    归结起来说,“有”与“无”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它们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因此,这种对立统一便叫做“变易”。这样,辩证的逻辑过程就从“无”过渡到“变易”这个概念,它既是“有”与“无”二者的统一,又是比它们二者都更高级的概念,即正题“有”和反题“无”的合题。从“纯有”

    这个第一环节出发,绝对理念便在单纯的概念逻辑推演中,一步步地由低级上升至高级、由简单进展到复杂、由抽象演绎出具体,从而一直推进到一个集合了前面一切阶段发展的全部内容的东西,这便是“逻辑学”里面最后最高级的范畴——“绝对理念”。至此,理念本身再也不可能以纯粹抽象概念的形式继续推展下去了,而必须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才能发展自身。于是,很自然地,逻辑阶段就过渡到自然阶段;相应地,“逻辑学”也就此结束而让位给“自然哲学”。

…… 248

    42西方哲学初步

    “自然哲学”

    是黑格尔体系的第二阶段,它详细地描述了绝对理念外化(或异化)

    自身为自然界后的整个发展过程。

    绝对理念在这个阶段不再是纯粹的理念,而将自己演化为外在的自然界,表现为感性物质的形态。根据黑格尔的观点,各种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互为一体的,自然界的发展过程也是具有阶段性的;然而,这种联系和发展只是绝对理念本身的联系和发展的外部表现。换言之,自然界的纷纭变化在空间中确实呈现出无限多样性和繁复丰富性,可是在时间上并没有真正的发展,因为,自然界每个阶段中的事物和现象并非自身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起来的,而只是绝对理念进展到各个阶段时所建立和表现出来的。这也就是说,真正发展的是绝对理念而非自然界,自然界终究只是绝对理念的物质外壳和表现形式。对黑格尔而言,自然的发展阶段恰如公路上的里程碑,它们仅仅标志着绝对理念这个旅行者的行程,但各个里程碑之间却没有任何联系和发展的关系。

    基于这样的立场,黑格尔只讲绝对理念自身的进展,却闭口不谈甚至否定自然界的历史发展,这种态度导致他激烈地反对方兴未艾的进化论思想。对这样一个主张发展进步的思想家来说,产生这种观点确是相当怪诞的。

    在自然阶段的最后产生了人,人的出现标志着绝对理念否定和超越了自然界,而进入到绝对理念发展的最后阶段——精神,这就是“精神哲学”所描绘的情形。

    “精神哲学”

    主要讲述人的意识从低级的感觉到高级的思维发展过程,包括有关国家、道德和法律等社会政治观点,以及宗教、艺术与哲学等意识形态的发展。精神阶段是整个绝对理念发展过

…… 249

    西方哲学初步542

    程的第三个阶段,也就是作为合题的最后阶段。在第一阶段的逻辑阶段中,绝对理念从纯概念的客观精神形式开始,经过自然界这种客观化的阶段,终于又回归到人的思维这种主观的精神形式。当然,这种回复早已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有机地综合了前两个阶段的内容,进入了一个更高更完善的阶段:在逻辑阶段,绝对理念纯粹是一个抽象空洞的概念;到达自然阶段,绝对理念就体现为具体而呆板的物质宇宙;而进入精神阶段,绝对理念就完全摆脱了抽象和僵死的特点,而变成既具体又主动的东西了,因为这时它已经体现为人类社会,而且在人类精神之中最终认识和实现了自己,即绝对理念在人之中实现了自己的目的,也就是人最终认识了世界的本质。

    我们已大略地勾画了黑格尔的绝对唯心论体系,在这个博大而森严的体系中,黑格尔首先虚构了一个绝对理念,然后从这个概念中一步步地推演出整个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以及人的精神,并通过人的主观意识来把握绝对理念本身,从而最终实现思维与存在、现象与本质、世界与自我的统一。

    尽管黑格尔的哲学著作也许是哲学史最晦涩难懂的,但其逻辑是清晰的、论证是严谨的,因此他的整个理论体系有一种混然天成、滴水不漏的特色。黑格尔本人毫不掩饰其体系的根本概念——绝对理念的精神属性,他时常把它称为上帝,虽则这个上帝与宗教的神不是一回事,而是渗透进万物之中而又构成万物的精神性东西。这种特点奠定了他的哲学的客观唯心论基调。另一方面,他用以构筑其体系的方法则是唯心的辩证法,这种辩证法特别强调矛盾的对立和统一,强调否

…… 250

    642西方哲学初步

    定之否定的关系。正如所见,这种辩证法所突出的是,任何事物都包含有其对立面(例如“有”隐含着“无”)

    ,对立的双方有一种否定与被否定的关系(如“无”是对“有”的否定)

    ,最后通过对这个否定的再否定(即否定之否定)

    ,矛盾的双方又达到了新的统一。黑格尔在论述每一个概念、事物和整个体系的发展中自始至终都贯彻了这种辩证法的原则,而这种辩证法所传达的是一种发展变化的精神,即把事物和世界看作为一个整体的不断进化发展的过程的观点,这与以往哲学中那种静止、片面的、把事物割裂开来的形而上学方法确实有所区别。问题在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建立在唯心论的基础上的,因而是相当可疑的。后来,费尔巴哈和马克思从左边来批判黑格尔,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马克思将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改造为唯物辩证法。

    而且,从总体的角度来看,黑格尔哲学仍然表现出了那种企图通过理性的推演,去一步步地构筑整个世界和人生体系的形而上学的特征,通体透露出那种自以为把握了永恒真理的绝对化色彩,这是一种与现代科学和文化中流行的相对主义思潮背道而驰的传统哲学倾向。因此,纵使黑格尔以近代哲学最后一个形而上学体系君临于德国唯心论的顶峰,并对整个19世纪欧洲思想产生了无出其右的深远影响,然而,反叛的种子早已埋下,现代科学和文化的迅猛发展,冲破了黑格尔庞大森严的思想大坝,花样百出、流派林立的现代哲学终于从黑格尔这个“绝对化的死狗”身上穿膛而出,于是,哲学的新时代就水到渠成地降临了。

…… 251

    西方哲学初步742

    第十章 哲学新大陆探险

    西方哲学并没有终止在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体系中,倒是从这个体系中穿膛而出。新时代的哲学的万花筒是从反黑格尔的导火索燃起的,但究竟反黑格尔的什么东西呢?不先在时代哲学的场地中巡游一番,要回答这个问题是不可能的。

    然而如果我们真地乘上哲学的马车,就会发现黑格尔绝对精神的驿站之后,竟是密密麻麻的哲学流派的丛林:马克思主义、意志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生命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实证主义、马赫主义、逻辑实证主义、语言分析哲学、人格主义、新托马斯主义、新黑格尔主义、新康德主义、实用主义、解释学……绝对理性的坦途尽头是羊肠式的林中小路,有的路消失在林中,有的路又歧出几条小路,要想一条走到底,不迷路才怪呢。

    20世纪既不是什么分析的时代——尽管有很多哲学家推崇实证与分析,也不是什么非理性的时代——尽管也有很多哲学家热衷于阐发意志与本能,20世纪是个多元化的时代,多元化并不是杂乱无序的,而是有章可循的,反黑格尔主要有两条基本线索,一条是欧陆的生存论的反黑格尔主义:以费尔巴哈(L。

    Feuerbach)

    、马克思(K。

    Marx)为代表的实践论的自然主义将黑格尔的绝

…… 252

    842西方哲学初步

    对精神还原为人的现实存在的物质实践活动尤其是经济活动,尤其马克思,他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加以头脚颠倒,以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取代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辩证法,以叔本华、尼采、弗洛依德为代表的意志论的自然主义则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还原为人的意志活动(生存意志、权力意志、性本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