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网络其他电子书 > 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九种教育方法 >

第47章

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九种教育方法-第47章

小说: 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九种教育方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从实验中观察了猴子间的交流与其智能发育和社会化能力的关系,从中得到了一些极为有趣的结果。
    哈洛博士将隔离室的四周用木板围成栅栏,里面只放入哺乳瓶的奶嘴。实验的第一步,就是观看在此养了3个月的小猴,当它被放在一般小猴群中生活时,会有怎样的情形发生。
    从实验中发现,起初,这只幼猴感到彷徨无措。但不到一个星期,它就大胆活泼地与同伴玩了起来。
    第二步,就是把一只隔离了6个月的小猴放入一般普通小猴子中。发现这只猴子完全不和其他小猴玩耍,它只是蜷曲着身子,害怕地缩在角落里,试图冲出栅栏。
    还有一只在隔离室养了一年的小猴,同样将它与隔离室的猴子关在一起时,它也无法与它们相处。
    第三步,博士又把一般小猴放入隔离室内的猴子中,结果,这些小猴根本无法忍受与它们相处时的孤独感,甚至显示出神经衰弱的征象。
    接下来,博士还测验了它们的智商,也发现,隔离6个月以上的猴子根本不如一般的小猴。
    井深大认为:这项实验结果,对我们婴儿的培养也提供了启示。那就是,在缺少人际交流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无论在性格还是智能的形成上,都会遇到很大的障碍。
    这一点对于城市父母尤其应该引起重视,因为在城市生活环境中,邻居之间往往彼此不相往来。为此,那些有婴儿的母亲们,应该尽量主动到外面去,让自己的孩子多与其他孩子接触与交流。

第九部分 井深大:早期教育法
为幼儿提供“可以看得见的场所”
    每个做母亲的,都喜欢把刚出生的宝宝放在满是雪白天花板、雪白墙壁、隔离一切外来声音的宁静房间里抚养。但是事实上,全无刺激的环境,对婴儿是有害无益的。
    美国的布鲁纳教授指出:婴儿智力的发达程度,因其生活环境是否有刺激而有显著的差别。他还通过一个实验证明了这种说法。
    首先他将婴儿分成两组,一组放在如同前述绝无刺激的房间,另一组则放在可以看到玻璃窗外护士、医师在工作的房间。在后面那间房子里,其天花板、墙壁和被褥上都绘有色彩缤纷的美丽图案,并且在里面还不断地播放着音乐。
    像这样将婴儿分开养了几个月后,再去测量他们的智力差距。方法是,在婴儿面前放置一个发光物体,看看他们什么时候产生捕捉它的意念,借以测定智力的发展情形。结果,两组明显的有3个月的差异。它表明,在欠缺刺激的地方成长的婴儿,比在有刺激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智力发展慢了3个月。
    据一些幼儿专家的研究表明,1岁至3岁间的智力发育要比4至17岁岁间的智能发育更快也更为关键。因此可见以上的例子显示的在此时期智商会相差3个月其意义有多大。
    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这种幼儿时期的智力差距可以借由后天的教育拉平,这种说法尽管也有道理,但它势必使孩子承受过重的负担。
    类似的实验,除了布鲁纳教授外,尚有许多心理学家做过,它们都证实了有无刺激确实会影响幼儿能力的大小。
    还有些研究企图探讨何种刺激对促进幼儿智能发育更为有效。在这些实验中,研究者使用了各种各样的道具,如:摇动的床、用明亮色彩点缀而成状似香荷包的串串、闪闪发亮的球、五光十色的纸等等。参与实验工作的专家们大多认为,带有音乐的风车、有花纹的窗帘等,都是极有效的刺激促进物。
    为此,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怀特,还做过如下的断言:“我们已经明白,布置一个热闹的环境,可使初生婴儿的早期发育产生显著的效果。”
    从幼儿的角度来看,他们总是渴望从周围的景象接受一些刺激,喜欢尽量用眼睛盯着要看的景物,大人这时一定要设法满足婴儿的这种好奇心。对父母来讲,与其拿着东西得意洋洋地在他眼前摇晃,不如给孩子一个可以看到外界景观的场所。
    井深大还发现,越是专心照顾孩子的母亲,她们越爱收拾房子,把婴儿的四周收拾得一干二净。这一方面是她们出于对幼儿的溺爱,另一方面是她们怕家里东西太多会给幼儿造成危险。的确,从学会爬到会走路这段期间的婴儿,其所作所为确实危险万分,叫大人的神经一刻也不敢放松。他或她一年到头不是弄翻花瓶,便是用嘴咬电线或滚落床下,做妈妈的唯恐宝宝发生意外,便会小心翼翼地将所有能想到的危险物品,都从孩子身边移开。
    井深大指出:这种作法当然无可厚非。但若因此而使婴儿周围一无所有,或让孩子能触摸到的东西,尽是一些坚硬物的话,结果也大多是负面的。应该让幼儿能用手接触到东西,光是那种触觉,对他而言就是一种可贵的体验。因此,大人应该下意识地给宝宝各色各样的刺激,诸如表面粗糙的、尖形突出物,或轻的、重的东西等等。
    事实上,幼儿对周围的物品感到稀奇而带着好玩的情形去摸弄它,有时即便将它推倒、弄坏,都是他的探索心与创造性的表现。
    如同杂乱无章的房间可以给艺术家新鲜的灵感一样,那些在大人看来毫无意义的甚至是有危险性的物品,对孩子来讲,却能激发他的想像力,促进其智慧的成长,而且还有可能成为提升他们创意的重要刺激。

第九部分 井深大:早期教育法
画线练习可以锻炼集中注意力
    井深大先生一直积极倡导对孩子加强画线练习。
    他认为画线练习可以锻炼孩子的集中注意力,同时,通过随便画曲线或直线的练习,也可以为将来写一手好字或画好画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孩子拿着铅笔或蜡笔对写写画画开始表现出有兴趣,这就是开始的好机会。
    首先,请家长理解,所画的线是有感情的。比如画图画,孩子的画看上去只不过是到处抹的毫无意义的线。尽管如此,也肯定是幅出色的画。
    上幼儿园以前的孩子几乎都很喜欢画画儿。这些孩子的画实在有声有色。一条线,一个点,都洋溢着孩子们跳动的生命和活力。哭也好、生气也好、笑也好、害怕也好……孩子们每时每刻的心理状态,都与线或点息息相关。孩子的心理活动都原原本本地反映在画里或线上。因此,不能评价这个画的好与坏,而是要看是否充分表达了心理活动。我们应该站在这个角度来欣赏孩子的画。
    画东西不单是手指的活动,而是与大脑的活动密切相关的。比如,画苹果时,首先在脑子里浮现出苹果的形状(印象),然后大脑通过神经向手传达如何动的命令,手接到这个命令后才开始动起来。
    一旦长大了,这套程序习惯化,手几乎无意识的就能画出苹果的形状,但是在小的时候,就不能画得那么快、那么流利。对孩子来说,画一条线要比大人想象的要困难得多。因为必须要花费很大的精力记住调整手的运动。为此,练习起着关键作用。
    手能运用自如,而且可以画出表达自己感情的美丽的线——这就表明孩子的巨大能力已经发挥出来了。绘画、写字、数字,以及美的感情都是从一条线里产生的。是否能愉快地、不厌其烦地画线,将关系到大脑的发育,同时也是锻炼集中注意力的第一步。

第九部分 井深大:早期教育法
将兴趣持续下去
    兴趣是幼儿的最佳意志促进剂。但是要使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能继续维持下去,那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如果父母放任不管,孩子的兴趣对象很快就会改变。这是无可奈何的事。不过,若是勉强要他把兴趣集中于某一事物,反而会让幼儿在心理上产生逆反心理。况且,正因为有了那样的旺盛好奇心,孩子才能从外界获得心智、身体的成长所不可欠缺的各种刺激和体验。
    大人们一般都以为,幼儿会从很多外界的事物中,自然找到可以作为自己兴趣的对象,并且会自动加深兴趣以将之持续下去。然而,在多半情形下,父母似乎都应以某种方式为他们提供帮助。
    具体而言,对幼儿所最感兴趣的事物,做父母的能否很快发觉,并发表出予以支持的反应,对幼儿维持长久的兴趣具有很大的意义。
    孩子的兴趣是瞬时即变的,即,在一瞬间萌生,瞬时之后又会萎缩。做父母的,应该适时把握住那萌芽的一刻,给予适当的辅助,使其兴趣能继续茁壮成长。
    话虽如此,但事实上,要让孩子的所有兴趣都作均衡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尽管我们不知道哪一种兴趣最后会变成他长久的兴趣,但做父母的还是应该尽量多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在广泛的兴趣中,试试哪一种兴趣可以持续下去。
    有一位父亲曾以自己的切身经历向井深大谈了这一看法:
    他的儿子在1岁两个月时,偶然对“之”字发生了兴趣,从此,凡是看到各种场合有“之”字出现的,做父亲的便指着那个字告诉孩子,并教他念“之”的发音。
    过了两个月,他的孩子已经认得ABC三个英文字母,父亲便趁机用折尺上的英文字,教他继续再学XYZWTFHNM等,孩子马上就学会了。
    到了1岁半时,孩子又对各种汽车、家电制品的标志发生了兴趣,父亲就举出厂家名称,让他猜测商标,有时向他出示商标让他猜厂名。
    由此可见,这位看似“天真的老爸”,在孩子兴趣的培养上还是下了一番工夫的,他使得幼儿的兴趣即能持续,而且还能更为浓厚。
    井深大通过研究还发现,婴儿期的一再重复,有利于加强他们的脑部智力组织的功能。婴儿之所以对反复地灌输不觉得厌烦,主要是因为他们还处于不懂厌烦的阶段,因此,我们才可以用反复的做法,以提高他们的智力。
    即使出生才3个月的婴儿,只要每天重复播放几次音乐给他听,过了一段时间,任何深奥的音乐,他都会记得。由此可见,婴儿的吸收力是十分惊人的。
    这一时期的一再反复,除了有助于孩子的智能发展外,还有助于培养他们对某一事情的兴趣。
    通过不断的反复而记住了各种音乐与童话的婴儿,就会渐渐地着迷于自己所喜欢的音乐或故事。也就是说,反复的作用,一方面使得孩子能熟记故事,另一方面也同时增进了他们对该故事本身的兴趣。
    经常反复听故事的婴儿,随着不断的长大,会对画本渐渐感兴趣,进而再对画本上的图画、文章产生好感,最后就会激发出想亲自去读的意念。
    井深大还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对双双在外工作的夫妻,一直把自己一个年仅1岁2个月大的孩子寄养在育幼院,当他们将孩子领回家时,孩子已近乎处于白痴的状态。可是,等孩子到了四五岁时,他却突然对音乐表现出浓烈的兴趣,一下子想学小提琴、钢琴的欲望,狂热得近乎异常。
    他的父母觉得十分奇怪。后来经过调查才发现,这个孩子在育幼院时,在睡前和运动时间,院方曾不断地播放舒伯特和莫扎特的摇篮曲,以及冰上华尔兹等音乐。
    正是这种不断播放的音乐,使这个智能并不高的孩子对音乐产生了独特的领悟力。

第九部分 井深大:早期教育法
玩具不宜多
    谈到玩具,我们就不得不评论一种令人担心的情形,那就是:现在的父母,似乎给孩子过多的玩具。我们在百货公司或街上,常可看到儿童在玩具店前,吵着要买玩具,最后,大人拗不过,也只好给他买了。
    遇到这种情形,若是西方的父母,就不这样,他们无论孩子是哭是闹,除了生日与圣诞节以外,好像都不给孩子买玩具,更别说会把小孩带进玩具店了。
    他们这样做自有他们的道理,因为在他们看来,孩子想要的东西样样都给,那绝不是父母爱心的表现,反而会给小孩带来不良的影响。
    井深大的研究指出,拥有太多玩具的小孩,性格比较散漫,他会精神不集中,容易见异思迁。玩具一个接着一个,兴趣也会跟着瞬息万变。
    幼儿的玩具不必太多,哪怕只有一种,他也能变换各种方式来玩。即使是个硬瓶盖,一片木头,在孩子看来,或许都比玩具店买来的昂贵东西还要好玩。
    井深大认为,帮助幼儿发展种种创意,才是做父母的最大义务。给予孩子形形色色的玩具,孩子想要的东西样样都可以得到,这样的孩子绝不能算是幸福的。
    常言道:“喝酒的人被酒喝。”我们倒觉得,玩具过多的小孩不是在玩玩具,反倒是被玩具给玩了。
    井深大见到一些家长,他们绝对不给孩子买现成的玩具,只给他们买只有自己动手组合才能玩的那种,这样孩子在得到它之后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