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妃的荣华路-第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夫妻笑语几句,用了早膳,时间已经差不多了,该出门登车。
太子妃有孕在身,车驾是特制的,东宫派人去全程监造,造好以后来回检查多次,确定再无一丝纰漏。
纪婉青对这车驾的最大感觉,就是减震程度有所改善,再加上软塌上铺了厚厚的锦被,虽热些,但她已不怎么感觉到颠簸。
她挺满意的。
高煦也满意,更放心,亲自把妻子送上车驾以后,嘱咐一番,又严令车内宫人好生照顾,他才返回自己的车辇。
古代到底技术所限,纪婉青这车驾减震是好了,不过也不是没有其他缺点,它更慢了。
不过好在皇帝銮驾出行,速度本来就不快,且昌平帝还下了口谕,尽量慢一些,好照顾怀孕的太子妃。
说实话,皇帝虽不见得多期待东宫添嫡子,但他也不至于去害自己的亲孙,再加上满朝文武都看着,他无论如何也得体恤些。
昌平帝不英明,但还真没愚蠢到这地步。
纪婉青不在意皇帝怎么想,反正她得了实惠,这就可以了。
这一路,她走得还算舒适,虽疲惫在所难免,但总体感觉还算好的。
昌平帝为了体现他为人父祖的慈爱之心,特地遣了御医来,天天给太子妃诊平安脉。
结果是好的。
等进了京城,进了皇宫,再回到阔别几月的清宁宫,在后殿正房安置妥当后。御医给太子妃诊了最后一次脉,说娘娘母子均安,有些疲乏,歇息两日即可,便回去给皇帝复命了。
孩子很好,高煦纪婉青当然高兴,躺下一意歇息了两日,她精气神便回来了。
只不过,问题也随之来了。
后日开始,便是一连三天的万寿节了,她到底是出席不出席呢?
纪婉青当然不想去的,她身怀有孕,在自己地盘才能确保安全,在外面是不能完全保险的。
她这胎无论男女,都是皇帝头一位孙辈,若是男孩,就更加了不得了。
东宫嫡子,皇帝长孙,代表江山后继有人,完全巩固了皇太子的位置。
这孩子注定是纪后一党的眼中钉,有了机会,人家会轻易放弃吗?
当然不会,肯定是要挖空心思算计的。
纪婉青本人不愿意出席,高煦亦然,但现在问题是,太子妃身体康健,不去,于孝道有大碍。
当初,高煦不愿意妻子留在岫云宫养胎,除了夫妻难舍难离以外,还有很重要一点,就是担心他远离以后,防卫有所欠缺,出了事鞭长莫及。
他必须要把娘俩带回京城,放在眼皮子底下看着,才能安心。
只是既然要随御驾折返,太子妃就不能继续表示不适了,她必须舒坦康健起来。
一切以皇嗣为重,这句话对谁都起作用,即便身怀皇嗣的纪婉青本人,亦如此。
身体不适还强撑着上路,拿皇长孙来冒险,是不行的。
于是,太子妃在临行前,及时表示,经过几月时间调养后,身体已完全无碍。
太医肯定了这一说法。
于是,太子妃顺利出发了。
夫妻二人本来打算,回到清宁宫后,就让刘太医诊脉后,说太子妃与皇嗣虽无碍,但到底旅途疲劳,应卧床五六日为宜。
这样就能顺理成章避开万寿节了,后面再如何继续闭门不出,就随意纪婉青说的。
但计划赶不上变化,昌平帝为了表示自己慈爱,遣了御医过来随行,一路伺候着。纪婉青身体养得极好,御医表示,歇两天就行,完全不影响出席万寿节。
御医复命已上达天听,如此一来,纪婉青再表示不适,就不大妥当了。
大家都不是傻子,太子妃明显不乐意出席万寿节啊。
古代是皇权至上,加之孝道一重,这种行为是很不妥当的。硬要靠皇嗣暂时过关不是不行,只是这么一来,就会让昌平帝心生膈应了。
于东宫,于皇太子,于纪婉青本人乃至她腹中孩儿,都是极不利的。
这万寿节,原则上她应该出席的。
“青儿,万寿节你还是不要出席了。”高煦拥着纪婉青,低声在她耳边说话。
这一路从承德返回京城,虽路程不远,但随銮驾出行,也耗费了十一二天。
旅途到底疲惫,高煦连连催促妻子好生歇息,这么一来,又是两天。
高煦旷了半月,年轻男子血气旺盛,见纪婉青小脸泛粉,精神奕奕,已全无妨碍,自是要好生亲近一番。
他自制力固然强,但也不是放在此处的。
这场敦伦轻且缓,但耗时颇长,磨人得很。好不容易鸣金收兵,高煦亲自伺候妻子梳洗罢,再将人抱回床榻上。
夫妻紧密相拥,前胸贴后背,像是两个一式模样的汤匙。
“万寿节人多手杂,极易被人窥了空隙。”
他的大掌轻轻抚摸着妻子高耸的腹部,低声说道:“在孩儿诞下之前,我们应谨慎些。”
妇人身怀六甲,正是最脆弱的时候,且纪婉青腹中骨肉已六月大,身子日趋笨重,行动多有不便。
在高煦心中,妻儿安全最重要,至于其余衍生的难处,可日后再行一一解决。
“嗯,殿下说的是。”
纪婉青万分赞同,她也不喜欢硬逞强,毕竟自己不是没有其他选择。尤其是用腹中骨肉逞强,这就不是一个母亲该做的事。
只不过,她却认为,可以适当用些方法,将日后难处降到最低。最好,是完全消弭。
“殿下,你说我们可不可以主动一些。”
纪婉青这两日一直在想这个问题,琢磨了两天,她认为可以混淆视线,将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上。
皇后不是肯定会出手吗?
自己不去趟对方的算计,反而自己“谋算”自己一番,在宫门前晃一圈,提前“中招”。
上演一场苦肉计后,不但顺理成章不出席万寿宴,且也避开了日后种种难处,最后还顺手给皇后泼了脏水。
一箭数雕,不过说泼肮水也不太对,毕竟人家本来就打算动手的。
“青儿这计策不错。”
其实这个方法,高煦不是没想过,只是他犹豫了。
按他本人意愿,他情愿日后多些难处,也不愿折腾怀孕妻子。毕竟如今东宫根基稳固,势力不可撼动,他有自信应对麻烦。
但问题是,昌平帝心生膈应,不仅仅是东宫的难处问题,还涉及到了纪婉青母子。
皇帝不喜,对她母子总归有影响的。
他并没有擅做替妻儿决定,正打算提出来商讨一番,不想纪婉青倒是早一步开了口。
夫妻俩想到一处去了。
现在无需细述,就能确认她的想法了,不过,高煦还是低声询问两句。
“我只是在清宁宫门口晃一圈,确保安全无虞。”
纪婉青不会用自己与孩子冒险,安全必须放在第一位,这是要保证的。只不过若在这个前提下,费点心机,就能避免日后很多麻烦,她还是很乐意的。
高煦颔首,“这是必然。”
既然确定了行动方向,那下一步就该具体策划了。
夫妻商议一番,总体来说,计划还是趋向保守的,以安全为第一位,一应行动须小心谨慎。
纪婉青嘀咕,“若是能知道皇后在何处动手,我们这边就方便许多。”
这点是当然,哪怕不知道行动步骤,能获悉对方策划事件的地点也足够了。毕竟,他们打的是提前避开的主意。
高煦轻拍了拍她,“时候不早了,快歇了罢,或许明日有消息也未定。”
他这话说准了,次日午膳前,还真来了一个消息。
纪婉青处理妥当内务,正命人传膳,何嬷嬷匆匆撩起门帘子进了屋,给主子打了个眼色。
她心中一动,立即屏退屋中宫人,接过密信一看。
“嬷嬷,你赶紧到前面去,把殿下请回来。”
纪婉青大喜,这回遂了人愿,消息是坤宁宫崔六娘传过来的,说的正是有关皇后在万寿节前的异动。
第八十三章
坤宁宫。
皇后扫一眼前来请安的后宫大小妃嫔; 坐在右下首头一位的正是丽妃。这位成功分割了宫权的宠妃,表面恭谦; 实际腰背挺直,
她心里一阵无名火起; 蹙了蹙眉心,抬手将诸女挥退。
皇后心情阴郁; 不过很快; 便阴天转晴了。
陈王来了,魏王也来了。
魏王被皇帝勒令闭门思过; 一晃眼已有数月,终于在銮驾返回京城时,悄声无息被放了出来。
原因无他; 万寿节到了; 后面紧接着就是魏王娶继妃的吉日,继续关着不行。
昌平帝经过几月时间; 火气消了不少; 就把他放出来了; 这是头一回进宫给皇后请安。
“钧儿。”
皇后几个月没见大儿子,忧虑牵挂; 眼圈微微发红; 握了魏王的手,“好孩子,快快起来,让母后好生看看你。”
魏王双膝着地; 没有依言起身,“孩儿不孝,让母后担心了。”
“那你下次便多谨慎些,莫让母后多劳神。”
“是,孩儿知晓。”
母慈子孝,二人真情流露,陈王一直微笑看着。
朝堂大事果然十分锻炼人,他独挑了几个月大梁,成长速度飞快。如今不管心内作何感想,表面也不露丝毫痕迹,反倒上前劝道:“母后,二哥出来了是好事,我们该高兴。”
“对对,该高兴的。”
皇后连声应和,抽出丝帕抹了抹眼角泪花,把大儿子搀扶起来,“你们兄弟都坐下,陪母后好好说话。”
又欢喜了一番,陈王主动开口,“母后,既然二哥出来了,重返朝堂想必不远,我先把手头上诸事整理一下,二哥重掌也不会千头万绪。”
魏王虽放出来了,但昌平帝还没开口让他重领差事。
不过想来也不会远了,继妃秦氏之父是英国公,颇有些能量,到时候双方一起使劲儿,皇帝必然会顺势下台阶,把魏王召回来。
“好,好好。”
皇后看着面上隐带关切的小儿子,极为欣慰,“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她拍了拍陈王的手,“你哥哥重新接掌,难免忙乱,幸好有你多协助着。”
陈王微微一笑,“刑部陈条之事正到关键时候,那我便先掌着,其余诸事,就整理一番 。”
“好。”皇后点头。
魏王拍了拍兄弟的肩膀,笑道:“辛苦你了,三弟。”
陈王笑意不减,“我长大了,正好为母后二哥分忧。”
算计了一场,他终究不是一无所获。
母子三人笑语晏晏,大殿气氛和乐,随后魏王话锋一转,蹙眉道:“母后,儿子听说太子妃有了身孕。”
他虽然被遣回京城,闭门不得出,但不代表耳目蔽塞,皇后临江侯会传消息给他,他自己也有信息渠道。
这所谓的“听说”,不过就是引起话题的说法罢了。
这个话题,让和乐气氛陡然一滞,皇后瞬间阴沉了脸,“没错,如今已经六月了,听说胎相稳固。”
魏王这么多年来,吃尽了嫡次子的亏,虽元后继后不可逆转,但母子几人难免耿耿于怀。
这种前提下,再加上皇长孙的位置相当重要,这五六年来,皇后魏王都为此废了不少心力。
前头是很成功的,魏王顺利成为头一位成婚的皇子,比太子还早了一年,只可惜后面触礁了。
魏王日夜耕耘,甚至不限于王妃屋里。王妃虽没怀孕,但倒有几位姬妾怀了,只可惜总会出各种各样的意外,终归是流了。
一句话概括,颗粒无收。
后面不等他继续努力,前一位魏王妃就要“病逝”,而刚大婚不久的皇太子,却传出大喜之讯。
这是何等让人咬牙切齿的消息。
纪婉青翻脸,边城眼线被郑毅设法拔除,皇后已无法掣肘对方的法子,要生的气早生过不少了,再多说也没意思,她如今的关注点在另外一处。
“这个孩子若顺利诞下,就是陛下头一位孙辈了,若是男胎,就是名副其实的嫡出皇长孙。”
意义之重大,不必细叙,她缓缓说来,眸中有化不开的忧虑。
夺嫡进行到如今,已有近十年时间。
因一开始有皇帝倾斜,坤宁宫甚至能隐隐占据上风。可惜皇太子不是吃素的,不过两三年时间,东宫便稳稳站住脚跟。
那时候,双方还能平分秋色,可是随着时间推移,太子逐渐占据上风。
到了近两年,东宫根深蒂固,已然是个庞然大物。即便昌平帝本人想动,都得拿上个短处,才能发作一番。
反观纪皇后一党,屡屡遭遇挫折,不进反退。
好在得益于皇帝的平衡之道,过后总会大力扶持坤宁宫,倒还能与之抗衡。只不过,每每双方交锋,临江侯皇后母子皆有隐隐的力不从心之感。
这源于高煦一直执行的低调策略,皇后一党能察觉到的,仅是东宫势力的一部分。诸如霍川等文武要员,都是秘而不宣的,以免刺激到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