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圣父的垮掉[快穿]-第1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城里每天供应的救济粮不多,十三岁以上每人每天可以领二两米或两个馒头,六十五岁以上及十三岁以下的每天可以领一两米或一个馒头,一岁内的孩子每个月可以领两罐奶粉,这些粮食只能保证人不被饿死。”
他们巡逻队的待遇不错,除了原本的工资外每个月还能多领五斤米,这是为了保证他们能够有力气巡逻,维护治安,但是普通工人上班族这会儿早就和失业无异了,除了救济粮根本没有其他食物来源。
“而且救济粮不是每个人都能领的,现在救济粮只供当地居民以及拥有暂住证的外地人,一部分人领不到粮食,也没有存粮,只能想办法弄粮食回来,你刚刚看到的那些老人孩子很大一部分都是外来务工者的家属,少部分当地人,他们也是为了把自己的口粮省下来,让家里的壮劳力能够吃饱,还有一部分确实是贪便宜,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谁会嫌粮食多呢。”
那个小队长感叹了一句:“不过暂时城里也没什么大乱子,小偷小摸有不少,咱们巡逻队的人加班加点巡逻,可总有顾不着的地方,大叔你带这么多人进城是正确的,你们人多,还带着武器,一般人不会动你们。”
作为巡逻队小队长,他自然知道城里有那么一些人每当夜晚出动,向一些好心人讨要粮食,但讨东西不犯法,加上粮食紧缺,看守所和监狱根本就不想再收人进去增加伙食消耗,巡逻队的人就对那些人睁只眼闭只眼,只要他们不闹出乱子来就好。
“这样啊?”
李东的表情有些凝重,原来城里的救济粮不是所有人都能领的,就李东所知,当地没有暂住证的外来务工人员可不少,这些人大多数都是从事重劳力的青壮年,这些人要是没粮食吃,时间久了,会闹出大乱子的。
而对于这些没粮食的人来说,除了城里那些开超市粮店,囤积着大量食物的商人个体户,就属乡下人有足够的存粮,或许在那些人眼中,他们早已成为了香饽饽。
李东不知道城里的警察能不能压制住那帮人,但要是到了连警察也拿那些人没办法的时候,他们就危险了。
看来是时候琢磨村兵的事了,他得把村里的年轻后生集中起来,还得在村子附近设置一些拦人的路障。
“对了,城里现在就没什么店开着吗?”
乡下虽然有粮食,但缺少其他物资,比如柴油、电池等平日里不会想到囤货的物品。
还有食盐等调味料,冰箱恐怕不能正常使用了,冰箱里不易保存的食物得尽快处理,这需要大量的食盐辣椒等调味料。
“你知道肃芳街?”
肃芳街是原来的农贸一条街,县里最大的菜市场就在那条街道上,一些水产店、卤味店大多聚集在那儿,只要是本地人,就没有不知道的。
因此李东很快就点头表示自己清楚。
“那条街现在还开着不少店,还有很多居民在那摆摊,交换自己家不需要的物品,不过那里现在不接受人民币了,只收粮食和黄金,所有物品没有具体定价,得你们自己和物品的主人协商。”
小队长看着李东等人带着的几袋粮食,面露艳羡。
虽说现在国家单位还坚持人民币为结算货币,可实际上私底下的买卖早就不承认人民币的价值了,现在的市场只认准粮食、黄金以及水,不过现在自来水还没停,水的需求量并不大,就算有需求,要的也都是瓶装桶装的饮用水。
“肃芳街上有城管队的人看着,安全有保障,但出了肃芳街就很难说了,我建议你们以后要是换大物件多带点人,像今天这样就很好。”
这个小队长真的是厚道又贴心了,给出的建议很诚恳,也告诉了很多李东之前不知道的消息。
“谢谢你了小同志。”
李东这人有点贪,但绝对不是坏人,他咬咬牙,掏出口袋里那包还剩几根的烟,从中掏出一根放在自己的口袋里,将剩下的小半包递给了那个小队长 。
对方也没推辞,坦然地收下那小半包烟,等从同事们口中确定江流等人的身份证没问题后放人。
******
“这城里人可真不容易啊。”
刚刚的对话大伙儿都听见了,原本羡慕城里人的那些乡亲们心有戚戚然,想当初能有一个城市户口多让人骄傲啊,谁家城里亲戚多,那就是家室好,家族兴旺发达的象征。
没想到一场异变到来,城里人反而不如乡下人好了,至少乡下人家家户户都有存粮,目前不用担心饿肚子的问题。
只是谁家没几个城里亲戚呢,想到自己那些亲戚现在生死不知,大伙儿心里难免有些难受。
“先去供电所,然后去肃芳街上瞧瞧。”
李东开口道,然后一行人骑着自行车加速朝供电所赶过去。
第183章 丧尸王15
“为什么停电; 这样的日子停电了让我们怎么活啊!”
“就是,今天停电后我家孙子热的哇哇直哭; 大人受得住; 可孩子呢; 让孩子们都饿死不成!”
江流等人赶到供电局的时候已经有一堆人将供电局团团围住,要求供电局的人给个说法。
“如果可以,我们也不想停电的; 又不是只有你们家里有老人孩子。”或许是怕暴动,供电局的铁门上了锁,员工在里头安慰外头的人。
“市局的通知下来了,以后南区10到16点通电; 北区12点到18点通电,如果有变动,会另行通知。”
供电局的副局长拿着高音喇叭在里头说道:“这已经是供电局能够做到的极限了; 大家再闹也闹不出个所以然来; 咱们这里没条件建设风力发电站,而除了风力发电站,火力发电; 核能发电或是水力发电本质上都离不开水; 现在地表的水越来越少了; 局里也是没办法啊。”
这些天副局长急的头发都快掉光了; 愁工作上的事,愁家里的事。
他的小孙孙才八个月呢,今天停电后直接热中暑了; 整个小身体滚烫滚烫的,偏偏现在医院也不正常开门了,还是他找了很多关系才找到的儿科医生,帮孙子看病。
现在他把孙子儿媳妇安置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借由职务之便在办公室开了空调,可他也知道这不是长久之计,在全市用电紧张的情况下因私废公,底下人早晚会有怨言。
这一急,嘴上又是一串燎泡,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消下去。
“那可怎么办啊!”
“没活路了!”
“又是缺粮,又是断电,这就是逼人去死啊。”
供电所的副局长都那么说了,可见这已经是最后的处理结果,可一天只供应六小时的用电,其他的十八个小时怎么办呢。
尤其令大伙儿惊慌的还有副局长话语中透露出来的令一个消息,那就是水。
供电局因为缺水的缘故都开始限制用电了,那自来水厂呢,会不会因为水库里的水蒸发光,又没有新降水的缘故停止供水呢?
停电了,挨一挨没准也就过去了,可要是停水呢,这可是会死人的。
想到这儿,大伙儿也顾不上围着供电所讨要说法这件事了,赶紧各回各家找出家里所有的容器把水盛满,至少要在自来水厂真的停水前,把水藏足了。
“村长,咱们怎么办啊?”
本来特地进城就是打听停电这件事过来的,现在也听到了靠谱的消息,再挤过去找供电所的员工打听也没意义了。
“去肃芳街。”
李东脑子里琢磨着刚刚那个副局长的话,随口应付了一句。
于是一行人又改道,去了肃芳街。
“太阳能发电机,可带空调等一系列家电使用,包安装,包教程。”
“柴油发电机,大功率小功率型号任选,购买赠送十斤装柴油。”
……
一进入肃芳街,后安村人就听到了一声声高音喇叭的叫卖声。
“太阳能发电机,好东西啊!”
李东当即眼神就亮了,他居然忘了这一茬,别看现在天上多了三个太阳,水资源少了,导致火力发电厂没办法提供充足用电,可也因为太阳多了,太阳能的资源变丰富了,如果这时候购买一台太阳能发电机,是不是意味着之后家里就不用担心停电风险了。
倒是柴油发电机从一开始就不在李东的考虑范围内,柴油发电机顾名思义是用柴油的,现在这世道,柴油就是和粮食一样的金贵物资,他是傻了才会弃太阳能发电机不要选择柴油发电机。
显然只要有脑子的人都是李东这个想法,因此在太阳能发电及的摊位前还站着几个人,而柴油发电机即便搞买赠柴油的活动也无人问津。
“看功率,你们要是想要能带动空调的太阳能发电机,一口价1000斤粮食,你们要是只想要能带动普通小家电例如电磁炉电风扇的太阳能发电机,一口价180斤粮食。”
在李东他们之前就有人在询问发电机的售价,那个看上去依旧保持异变来临之前得体打扮的西装男语气坚定地说道。
“1000斤粮食,这不是抢钱吗?”
李东听到了,忍不住惊呼。
能带动空调的家用太阳能发电机在末世前也就一两万的价格,便宜点的甚至四五千就能买下来,现在粮食多贵啊,现在钱成了废纸,一两万恐怕都买不到十斤大米呢。
“这话就不对了,粮食值钱,电难道就不值钱吗?这位大叔,你家里有孩子老人吗,咱们青年人挨得了炎热天气,老人孩子挨不了啊,所以我觉得这个定价很值。”
那个人咬定这个价格不肯松口。
“太贵了。”
村里人聚一块小声讨论,他们当然眼馋这个太阳能发电机,要是家里能够装上一台,以后都不用担心停电的问题了,只是这个售价太高,他们虽然当初听了村长李东的提醒没有将去年秋收的粮食和年初的番薯卖掉,可算起来每家每户能有两三千斤存粮也顶天了,一下子让他们花费近半身家去买一台太阳能发电机,这显然不现实。
而且供电所不是说了以后每天供电六小时吗,大不了挨一挨,比起受热的痛苦,显然是支撑他们活的更久的粮食更重要。
“这样,你给我留一个电话。”
李东问那个卖太阳能发电机的人要了一个号码,他觉得这应该不是最低价,再说了,买发电机这样的大事大伙儿都该回去好好跟家里人商量商量。
那人也没拒绝,看李东等人一个个身强体壮的,不像是挨过饿的人,应该家里都是有点存粮的,十分豪爽地给了李东一张名片。
之后李东等人就在肃芳街逛了起来,两三人组一小队,买各自需要的东西。
这条街上开着的店铺不多,倒是街道两旁有不少人摆地摊,这些人多数都是县城里的居民,因为家里的存粮不够多,拿家中的一些物品来换取食物。
上万的貂皮大衣、数万的名表玉器、珍贵手办……在这条街上应有尽有,只可惜绝大多数都无人问津。
倒是和江流他们同行的人当中有一个人没忍住,花十斤大米买了一块玉佛,这块玉佛在和平年代起码值个十几二十万,一系列证书都是齐全的,应该不是假货。
因为一个人买了玉佛,跟着过来的那些汉子们不少人都心动了,一个个盯着那些大金链子名牌表,也想买一个过过瘾,还是李东气的骂人,才把这些人压制下来。
“我得去买点盐,我家的猪得杀了。”
开口说话的是村里的杨三汉,他家养了五头猪,不吃饲料,只吃他精心调配的猪食,一头头养的十分精壮肥硕。
他养猪很有一手,每年家里养的猪从刚开始养的时候就已经有人预定猪肉了,他家猪肉香,不同于饲料激素喂养出来的那种养殖猪,口感好的出奇,普通猪肉卖十几块一斤,农家土猪卖二十左右一斤,他家的猪肉更贵,能买上近四十块钱,几乎是市价的一倍。
原本杨三汉那五头猪还得再养两个月才能出栏,可现在不行了,天气太热,五头猪没有吃饭的胃口,肥膘肉眼可见少了许多,再加上养猪废粮,现在植物都被太阳晒枯萎了,想搁鲜嫩的猪草都没办法,杨三汉只能忍痛将五头还未养成的肥猪给宰了。
“三汉,你那猪肉卖吗,我想买半扇猪排,两条猪后腿,你是收粮食还是收食盐呢?”
江流的空间里不乏冻猪肉,只是那些猪肉的口感都没有杨三汉养的土猪口感好,来到后安村后他听说了不少关于杨三汉养的土猪的传闻,就是没有亲口尝过。
再说了,家里还养着一个馋嘴丫头呢,这么好的猪肉,不买可惜了。
“你有食盐?”
杨三汉的眼神亮了亮,他并不打算将猪肉全卖光,而是想要卖一部分,自己再留一部分,毕竟以后也不知道还会不会有人养猪养鸡,家里总得保存一些荤肉,既是为了解馋,也是为了补充体力。
因此食盐很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