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珠玉在前 >

第131章

珠玉在前-第131章

小说: 珠玉在前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衣。山脚下有一处湿润的泥浆地,因断了水源,早已是一滩死水。在大明各级医馆年年着力宣讲各类防病防疫知识,人人几乎都耳熟能详的情况下,乡民见到这滩浅浅的,滋生着蚊蝇与眼不可视病源的泥浆水,依旧被他们视若珍宝。
  他们中有人往泥浆地上,铺开一张布,吸饱水后又换上另一张,又有人将吸饱水的布拧干。待接满一桶泥浆水,以层层纱布过滤,落入另一个桶中,桶里应该是装了细沙炭粉之类可以使水大体澄清的东西。水从上面倒下,又从下面流出,依然还带着浑浊的黄色,这些水被乡民就地造火烧开后,最后一人分得一碗浑浊不堪的水,有多余的水则都被收起来。
  乡民们喝水时,跟随乡民的一头驴,卖命地舔着还余有些湿润的泥浆。
  “离此处最近的水源在何处?”
  “二百里开外。”
  “下去告诉们方向罢。”
  朱既彰没有下山去,因为他并不是很抱希望,这些人,是但凡能活下去,就不肯背土离乡的。对他们来说,家里有房有地,有禽有畜,不是真到渴死饿死,他们绝不肯离乡。有房意味着不必陆宿街头,有地意味着当雨落下时,地可以耕种出粮食蔬菜来,有禽有畜得喂,轻易没谁舍得杀。
  果然,侍卫下山去,告知二百里外就有稳定可供长期饮用的水源时,乡民有喜有忧。今年的旱情,可以说是有明以来,最严重的一年,如长江黄河这样的干流,都有许多大型支流干涸,长江本身即使有南方的雨水充盈,水位线也一降再降,可想而知,今年的旱情有多严重。
  “二百里,若是铺自来水管网,需耗几何?”
  侍卫没法解答朱既彰的提问,他只知道,南京城的管网没花多少钱,但那是南京城地下本来就有成熟的防洪工事的缘故,省去许多开挖的人力物力。所以,这个没花多少钱,换到别处,还得加上这笔支出。
  “罢,先记下罢,回头再去跟工学院工部户部扯皮。”
  朱既彰这一行,在旱情最严重的地方整整走了一个月,当他再回到亳州时,落在孟约眼里的熊孩子,已经彻底变了面目。
  “晋王殿下?”这是怎么了,朝廷出什么大乱子了吗,怎么变成这样。才月余没见而已,弄得跟像是几年没见似的,还是风霜严,波澜阔的几年。
  “姐。”朱既彰现在直接称姐,一则是回南京后,知道自家兄嫂把孟约当作自家妹子,他自然当喊姐,二则是孟约面带担忧的样子,让他不自觉就直接喊了姐。
  “先别说了,赶紧去洗漱洗漱,我让人给你准备吃的。”孟约看着都心酸,从前鞋底都恨不得不沾片尘的熊孩子,如今这满头满脸脏乎拉的样子,真让人不敢相信是同一个人,怪不得萧皇后说是换了个人呢,真是比她还像个换了瓤的。
  待朱既彰洗漱更衣毕,又是朱冠玉面小郎君,就是瘦了很多,从前是个圆乎乎脸的风流少年郎,如今这样子真让人觉得心疼:“赶紧多吃点,别饿着。”
  孟家的饭菜素来不讲究七大碟八大碗,都是有荤有素上几碟,向来不很铺张。即使这样,朱既彰也盯着桌上的饭菜看了片刻,倒没说什么,只埋头把量并不多的三菜一汤吃了个干净。
  “够不够,不够再给你做点?”
  “够了,谢谢姐。”朱既彰喘口气后,才同孟约说起一路的见闻,说得差不多就要起身去工学院。虽然所有工事都归工部管,但工学院离西北更近,工学院也有开工事的权利,比起去南京扯皮,眼下先跟工学院扯皮要更快,也更容易快速实现。
  孟约:“行,我们一起去。”
  是得尽快让西北通自来水,至少,得先把饮用水满足,其他的倒可以缓一缓。
  工学院这边,在朱既彰过来前,就已经同王醴商谈铺设自来水管网的事:“物力都好解决,钢筋水泥工学院都能造出来,人力财力怎么说,去工部户部批文,少说得几个月,等落到实处,还得几个月。左几个月右几个月,什么菜都凉了。”
  “说起来也不难,可以发动所有百姓,开挖自来水管道。当地乡民饱受缺水之苦,想必是愿意的。”
  “这倒行,知州,这样的话我们亳州可自行承担这笔开支。”每年的税收,地方都可以留一部分用于方方面面,上任的梁知州素行节俭,州府的账面上还有不少盈余。
  “先下个告示,征询一下乡民的意思,州府这边还得向巡抚衙门上个陈文,等三五天应该能得到回复。”
  孟约和朱既彰到的时候,亳州府的事已基本开出解决方案,只等实施。朱既彰一来,带着西北重旱灾区的消息,让堂中众人才舒展开的脸又各自皱成一团。
  “只看陈文邸报真看不出来当地乡民已活得这样艰难。”
  “此事还得请殿下出面,若亳州自摊铺设管网的支出,西北州府也得能跟上才成。要不然,就得去跟工部户部左几个月右几个月的倒腾。”当然,也不能怪工部户部,南涝北旱的,工部户部的陈文堆得跟山一样,偏都是要慎重处理的,不能只批个已阅了事。
  “可以。”朱既彰直到现在才算松口气,整个人也不再绷得那紧,这一松弦,竟然倚着案几的角就睡着了。
  工学院与亳州府众人看向朱既彰皆面色柔和,院长同孟老爷说:“这孩子真不容易,糖水里泡大的,如今也有了这般担当。若我大明少年皆能如此,何愁家国不兴,民族不强。”
  是啊。
  更有幸的是,这个时代的大明少年,确实都是如此的呀。


第260章 这是怎么发生的
  铺设自来水管网,工学院已经有经验,并不需举全院之力,各种小家电的发明创造就一直没停过。在发明他造的整个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有些他们可以从学过的知识中找到答案,有些却是需要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的。
  所有的电器,孟约都属于会用,但多半不知道其中什么原理的。就好比正在兴修的水电站,她也是一样只能够看个热闹,最多再呐喊助威,所以,所有的问题,科学狂人们都只能试探着一步一步摸石头过河。
  幸而,大明自太祖以来,学校里就从来不止教人如何习文作赋读经颂典,数学和工学理学在这几百年里,发展得可能比太祖想象的要好。人们总是在实践中发现,那些看似无用的学科,各有其一展伸手的地方。
  所以最近科学院的画风深奥到一般人别说插话,就是听都不很能听明白:“不好意思啊,这样我就完全没办法做你们的外挂了,只能靠你们自己去攀登天梯。”
  “小姐,快正午了,是去同老爷一起吃,还是去寻姑爷一道?”
  这会儿,孟老爷根本没工夫,反倒是王醴,工学院忙的时候,他还能偷着一点空闲:“去找师兄罢。”
  去州府衙门的路上,要经过宝云楼,宝云楼的水牌昨天刚换过,再过几天就是《龙戒》倒数第三场戏首演的日子:“明天提醒我一声,记得来看首演,连着两场首演我都没看,也不知道现在戏迷票友都怎么谈论的。”
  作为一个合格的绘本大手,倾听粉丝的心声,绝对是值得颂扬的职业精神。
  “是。”
  州府衙门里,王醴已经收拾停当,正准备回家去吃饭,才动念孟约就来了。两人遂一道去州府衙门左近的饭馆,点菜后上菜的间隙,饭馆里有谯郡本地人语带唏嘘地跟人讲大明的西北如今怎么艰难。
  “沟沟坎坎里,但凡有点水,都恨不得拿舌头舔干。除了大片大片的林子还能看着绿色,别的地一片黄,别说庄稼禽畜,人都快活不去。诶,肯走的能走得动的,都往水源迁徙,剩下的都是不肯走走不动的。”说话的人看起来是个行商,一身风尘仆仆,言谈间总是要叹气。
  “故土难离,连年大旱的,谁知道这离了家还能不能回。”
  “大多数委实是故土难离,但也有没法离的,我往回走的时候,见过三个凑一块的老人家,尽是被儿孙辈丢下的。有心带将他们带到有水的地方,他们又担心将来儿孙回家去,他们却再回不去家,不肯同我一道走。”
  “唉,虽粮食不缺,这水缺起来,也是千难万难呐。”
  “这天灾都几十年了,几时能过去?”
  “别想这事,还是想想怎么扛过去吧。”
  “听说工学院在琢磨铺自来水管,应当能解决问题罢。”
  “这得铺到什么时候去,就算明年能有,今年的旱灾也得生受着。”
  “总有个奔头,比现在看不到光亮强。”
  “咱们现今这位王知州,得算是能干的,听说黄湖肥水那边已经在开挖土方,两县的男女老少尽数上阵,我看照这劲头,没准有个三月五月也能通自来水。”
  “不是我说,年轻人就是不一样,比梁知州更有干劲,什么事说干就干,都不带多说句话的,也不像梁知州有那么多考量。”
  “咱亳州可算是来了个好女婿啊!”
  孟约看王醴,轻声笑道:“好女婿。”
  王醴:“你应当叫好郎君,这声好女婿得留岳父。”
  “吃你的吧。”
  吃过饭,王醴仍回衙门去,孟约是吃饱就有点犯困,王醴便叫孟约回去睡午觉,孟约一边打呵欠一边点头:“那我先回去了。”
  孟约一打呵欠,眼眶里就满是眼泪,看着怪可怜的,王醴见她这样,舍不得撒手:“看你,站着都能睡着,还是我送你回去罢。”
  “哪有。”孟约却也不拒绝,揉几下眼睛便登车,王醴随后跟上。
  车上,王醴同孟约说起晋王:“再没有变化更大的,前后判若两人,从前非是个能吃苦受罪的,如今跟着工学院的助教学员,能灰头土脸的和乡民一起蹲田梗上吃韮菜合子。”
  “说起来,他这回没带莠娘来哦?”林莠这时候应当在南京手撕男女主呢。
  “四处奔波,怎么会带林氏女在身边,我倒听晋王身边的侍卫提过一句,林氏女到南京后,并没有进晋王府。”
  那是,进了晋王府,一心一意向着阳光做向日葵,哪有闲工夫撕男女主。
  孟约正要开口说话,马车忽然停下来:“怎么停了?”
  “小姐,姑爷,有人拦马车。”
  “拦马车干什么?”要王醴坐的是官轿,孟约还能理解,拦轿告状什么古来有之,但他们乘的是马车,还是普普通通的一辆,没什么标识。王醴自己不探头出去,谁能知道车里坐着王知州。
  “拦的不是咱家的马车,是走在前面那辆,人挺多的,看着要出事。”
  王醴一听自然坐不住:“你绕路回家去,我下去看看怎么回事。”
  孟约困是真犯困,可也好奇出什么事,王醴见状,笑道:“回头告诉你。”
  “那行,我先回去睡个午觉。”
  孟约便自回家去,可惜她今天这午觉得,注定没法睡成!
  看着眼前唇红齿白,依旧还是那么可爱的小孩儿,孟约油然而生起一股想骂娘的冲动:“殿下,你真是官家让人送过来的?”
  朱载宥眨着闪闪发亮,跟黑珍珠一样的眼睛说:“真的是啊,姑姑。”
  孟约:老天爷,求你告诉我这是怎么发生的?
  这会儿,她是震惊得连困意都没了,半晌半晌,想起来问小孩一句:“吃饭没?”
  “吃过了。”朱载宥又不是一个人来的,有侍卫还有东宫的随从,怎么会饿着大明的太子殿下。
  孟约领着朱载宥坐下,然后看着小孩儿太阳穴直跳,头疼得快要炸开。宣庆帝和萧皇后这是搞什么名堂,居然把才十岁出头的太子送来,这可是太子,就这样给她送家里来真的能行吗?
  这到底是要干什么啊!


第261章 师兄你好甜哦
  从浪荡几年的朱既彰身上,宣庆帝与萧皇后看到的,是于市井中才能磨砺出来的悲悯。这份悲悯会让人不自觉心系民生,关心他们的粮食蔬菜,忧心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份悲悯宣庆帝和萧皇后都希望太子朱载宥也能够拥有。
  另外,长于宫禁,永远不可能让一位皇太子,太过深入地了解民间疾苦,知道一个鸡蛋多少钱,一斗米价几何,其中米又分陈米糙米,早中晚稻米,每种米的价格都不一样。更不会知道,现今百姓每月月入几何,是不是能够一家上下生活之外还薄有盈余。
  光因为这些,其实也不必送朱载宥到孟约这里来,宣庆帝与萧皇后发现,以上这些,朱既彰其实早就看到了,知道了,明白了。是孟约让朱既彰抓住了沉下心来思考这一切的机会,孟老爷又恰到好处地让朱既彰知道,生活有再多的苦难,也不会把人压垮,所以不必心怀沉重,只需负重前行。
  解释完以上,朱载宥才喝着西瓜汁,跟他的孟姑姑说明父母送他过来的原因:“爹说,只有姑姑会真的把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