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网络其他电子书 > 中国地脉 >

第26章

中国地脉-第26章

小说: 中国地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谡狻八劳龅钐谩敝谢氐吹姆缧ド慷质窃谑裁词焙颍娑悦髁痢⑷忌盏奶簦涝兜睾仙狭怂郏空俏搜罢艺庋恍┪侍獾拇鸢福也爬吹酱说靥较铡*�
  楼兰古城很快成了冒险家的乐园,随后,整个西域变得热闹起来。
  1979年,中国考古学家王炳华带队继续在楼兰盘桓,突然发现一根木棍露头,一个排的战士用手推车推了15天,终于推出了一座由42座墓组成的墓葬群,更奇特的是,墓穴由7圈排列有序的同心圆木桩环结,一座墓竟用木690棵!而且,据检测,这些都是距今3800年的遗存!显然,楼兰古城比人们想像的时代更久远!仅仅只凭这些墓葬的年代推测,在它变成一座商旅繁华的都市以前,人们已在这块土地上耕耘了2000多年!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个被命名为“古墓沟文明”的人种体质属古欧洲人种类型。也就是说,古欧洲人是楼兰早期遗民。
  有学者认为,楼兰也许并不是一次废弃的。前期发现的“楼兰古国”是秦汉时期在原居邑地上重建或扩建的,因为在新建此城前2000年前,此地已有人居,从女尸身上的穿着来看,距今4000年前的楼兰人已进入了一个发达的文明时期。
  然而,楼兰故国还不能认为就是旧石器时代的先祖聚居地。从前述的楼兰遗址上的坟墓冢用木桩围护的情形来看,当时的楼兰之地肯定已经遭到沙尘暴的袭击,只是还未遭“灭顶之灾”,而当时的人已是最后坚守在祖地的一批了。
  找寻的步伐不能就此停下,丝路之上被黄沙掩埋的古城绝不止于楼兰古城。在著名的天山东部火焰山下,由于吐鲁番盆地东连河西走廊、西接塔里木盆地诸国,因此汉朝与匈奴在此曾展开过长期的争夺。5世纪初,高昌国在此建立,并迅速占据了整个吐鲁番盆地,而在此之前更早时还有一个师前国,依交河河床作屏障,两国与匈奴、突厥国,以及汉朝唐朝等长时间的争战,风云附会,分分合合,但最终都或败于汉,或亡于唐,只留下著名的交河故城、高昌故城。

梦中楼兰(2) 

  交河故城被废弃于元明之际,其遗址至今保存完好,其最后居民为维吾尔人,前后兴盛1500年,已成为丝路文明兴衰和西北古代城市建筑的稀有标本。
  地处火焰山下的高昌故城城墙犹存,分外城、内城、宫城三部分,夯土为墙。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献,或为研究丝绸之路历史文明积淀的宝贵“文书”,只是至今还未完全破译。

  除了楼兰、高昌、交河故城,丝路之下还隐藏着另一些古城,如位于昆仑山北麓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于阗,位于现今塔克拉玛干安迪尔牧场的安迪尔古城,位于今吉木萨尔县城北10公里的“破城子”,位于今库车县城附近的皮朗古城,位于喀什葛尔河附近的托库拉萨来古城,位于今乌鲁木齐西面的冒吉古城,位于霍城县克干山南的阿力麻里古城,位于伊宁市北的磨河旧城,这些故城或为一国之都,或为一朝一代的军事要塞,或为治所,时间跨度从汉至元,记录下了整个丝路的文明的脚印。
  从这些遍布西域的早期的故城来看,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那就是至少在唐代,西域的很多地方还是水草丰茂、适于人居的,当然,我们也完全可以再往前推,比如在汉代以前,整个西域都可以说是人类生活的乐土。

文明的宝瓶 

  莫高窟自建立以来,就是一个标准的佛寺,只是时序演进到1900年左右,这地方却又跟一个叫王圆的道士连在了一起,这也可以说明这个地方已然失去了民间的正统地位,另一方面也预示着一些不平凡的事情就要发生。
  王圆本是湖北麻城人,曾是晚清的一名军人,只不过后来解甲后没有了回家的路费,因此就近留在了莫高窟,成为这个战乱年代凋敝的寺庙的一名住持。王圆和他的助手一样,都 
粗通文墨,助手姓杨,靠给寺院抄写经文为生,就在这种像是单调重复而毫无生气的一天,也就是当他们百无聊赖地清理到第16号洞窟的甬道时,突然显出一幅宋代的壁画,两人正犹疑间,突又一声巨响过后,刚清理干净的洞壁突然又裂开了一条大缝!两人胆战心惊地顺着洞隙往里看,又看到了一扇紧闭的小门——随后,他们就进入了这道掩藏着敦煌藏经室文献的房间。
  宝藏大开,立即吸引了各种各样的目光。仿佛这里是一个中华文明的宝瓶,宝贝是取之不尽的。所有的黑手都及时地伸向了它。地方官员不停地索要,王圆又胡乱地送了一些人,随后,全世界的大盗小偷就齐齐地赶往这个中国西北的小地方,最初嗅到气味的是法国青年伯希合,这个精通汉语的年轻人来之前就已通过清朝官员得到了部分手抄本,他一下就认出了这些东西乃是唐朝珍品。然而,当他来到敦煌时,才发现另一个中国通斯坦因已把这里的东西运走了一大车,伯希合立即花了一个月时间精心挑中了一批文物,以500两纹银换走了24箱,当这批东西到达北京时,因中国学者罗振玉慧眼识金,清政府这才下令将劫后余生的8000卷宝藏运往北京,可一来一去的中间,文物在继续流失,中国人偷,外国人更要偷,更恶劣的是,德国人冯勒柯克凡看中一幅壁画,就使用鹤嘴锄、手锯等工具将壁画和墙壁一同割走。此间专为敦煌宝藏而来的外国人有很多,有名的有日本的橘瑞超、吉川小一郎,俄国的奥登堡,美国的华尔纳等,举凡文书、绘画、壁画、塑像等,很快就流向了伦敦、巴黎、圣彼得堡、新德里、纽约等世界主要的博物馆。在这个中国最混乱、最气息奄奄的年代,一门有关中国民族文明、华夏文明的敦煌学问就以这样的方式走向了世界。
  敦煌是中国20世纪考古的重大发现,与楼兰的情况差不太多,当近代人们发现它时,实际上只发现了莫高窟等几处离地面较高的建筑物和石窟,后来又相继发现的几百座洞窟,都是从沙地中挖掘出来的。据参与发掘工作的人员认定,敦煌一地向外围延伸出去,还应有多处类似遗址,可惜都已被埋在厚厚的积沙下,难以发掘,目前发现的多个洞窟都分布在多处的沙山上。
  敦煌南接祁连山,西连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临北塞山,东南靠三危山,显然,这里也是早期一个较适于人类聚居之区,自北魏伊始,下历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直到14世纪,一代一代的人在这里开窟修院,香火不绝。
  莫高窟现存石窟492间,壁画总面积约45000平方米,彩塑像3000多幅,内容多为佛经故事,藏经洞共存有5万件左右的珍贵文物,史涉宗教、历史、文学、艺术、地志、民俗等内容,文字则有汉文、吐蕃文、回鹘文、突厥文、于阗文、叙利亚文、西夏文、梵文、粟特文、蒙古文等。
  初到敦煌旅游或考察的人,走到她身边,首先是对她精美的壁画和宏大的龛窟规模表示惊叹,紧接着也许就会低头沉思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为什么古人要把这么精美的建筑和艺术品建在一个风沙肆虐、毫无生机的地方?今人前往朝拜还要趟越一段距离很长的沙漠才能如愿,古人是怎样修建她的?如果当时也是这样的环境,人居尚且困难,如何进行这样大的工程?材料、工具怎样运输和加工?施工人员的生活用品怎样解决?又为什么要建在这人迹罕至的地方?盖建寺庙圣地的根本目的就是供信徒朝拜,可是建在这样一个偏僻以至拒绝信徒朝拜的地方有什么意义?
  这些问题只能有一个答案,5000年前,这一地区还是一片水源充足的绿洲。
  现今的沙漠也许就是早年人们生存的乐园。地球上只要有人的地方,也许早晚都不免于被破坏得不适合居住。这并不是什么危言耸听,大漠为我们敲响了警世之钟。

西部探险史(1) 

  这片土地留下过太多外国人的名字。
  最先来到这片土地的外国探险者是俄国人:普尔热瓦尔斯基于1876年首次进入罗布泊,此后又来过一次,他的探险成果汇于《从伊犁翻越天山到罗布泊》,其后是科兹洛夫的《罗布焯儿》,别夫佐夫《喀什葛利亚和昆仑旅行记》,罗布罗夫斯基的《1893—1895年俄国皇家地理学会中亚考察队纪要》,格卢姆求什麦罗兄弟的《中国西部旅行记》,著名的无政府 
主义者克鲁泡特金也于1876年到达过塔里木,俄国人之后,便主要是瑞典人,稍后还有美国人亨廷顿,写有《亚洲的脉搏》、《气象与文明》,以及日本人释子橘瑞超,英籍匈牙利人奥利尔·斯坦因等。
  这是一个地理大发现的伟大时代。所有的探险者都把目光投向了这块人迹罕至、但传说动人的毛荒之地,只不过,在追寻这些不管出于何种目的的探险家的时候,我们的视线首先集中投向了瑞典。
  第一个需要说到的是斯文·赫定,他出生于瑞典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886年入大学,师从柏林大学地理学教授李希霍芬,1890年,斯文·赫定经由俄国到达中国的喀什葛尔,行程较短。1893年,斯文·赫定第二次到达中国喀什,横穿沙漠抵达了今天的和田一带,这一次对他来说是“死亡之旅”,险些丧命。1899年,经过更充分准备的斯文·赫定再次来到新疆,这次行程得到瑞典国王及诺贝尔的资助。次年,一个极其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楼兰古国时期的重要遗址,随后,楼兰古城响彻世界探险界。
  1926年冬天,斯文·赫定在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的资助下第四次来到中国,他这次带来了一个考察团,并在六个月的艰难谈判之后,由中瑞两国共同组成了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
  斯文·赫定一生热爱中国文化,并对中国古老的文明情有独钟,以至于他总是忙碌地进出于中国,而他本人终生未婚。也有人拿这个问题问过他,他的回答是:“我已经和中国结了婚!”
  斯文·赫定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都和中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系,“他近乎无法理解的工作能力,独一无二的奋斗方向,明确的目的、力量和决心”(瑞典学者彼得腾贝里语),都献给了中国。当然,他的画家身份,以及作家、地理学家、地图测绘家等头衔都使他和中国取得了一个广泛的联系。他的作品共计有如下一些:《穿越亚洲》、8卷本《1899—1902年中亚科学考察报告》、《长征记》、《皇城热和》、《丝绸之路》、《大马的逃亡》、《游移的湖》、《亚洲腹地探险八年》等。他的著作曾被译为30多种文字,此外,他还绘就了5000余幅速写和水粉画作,以及往来各地的五万封信,这些都是研究西北的第一手资料。
  在《亚洲腹地探险八年》中,斯文·赫定满怀深情地这样对罗布泊念想着:“去罗布泊对我们来说意味着出现了光辉的前景,在原计划中,我就曾向南京政府提出过塔里木河下游和孔雀河的利用问题。引水进入罗布沙漠,使2000年前的古楼兰城附近的村庄复活,把那里的冲积平原变成良田和花园,这情景在34年前——1900年3月28日我发现楼兰废墟时——就曾梦想过。
  “在我给南京政府的备忘录中涉及到的另一个强烈吸引着我的问题是:让汽车公路经过楼兰,使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复苏,建立起中国内地与喀什葛尔之间的交通运输和联系纽带。”
  这是一个大胆的梦想。这个梦想至今值得实行。
  1899年至1902年间,斯文·赫定在走遍塔里木河下游的每一道河汊的同时,还一一测绘出了其间主要的湖沼原来的水位水量以及水质等数据,他尤其对罗布泊做出了全面的考察和推测,他认为,他所得出的几万个数字可以证明,虽然这个湖泊眼下已然干涸,但在此地,在唐代时期,一定是一个水草丰茂的洼地,也就是说,这里,在它附近,一定有一个历史上的繁华时期的聚居区。1905年,《罗布泊探秘》出版于他的祖国,其篇幅几可相当于中文的80余万字。
  就在这部有关罗布泊的全景式科学考察报告出版的同年,美国学者亨廷顿也抵达了罗布地区,他在经过较长时间的探险考察后,发现了一群今天依然赫赫有名的楼兰墓葬,随后,他将他的研究成果汇成一本名叫《亚洲的脉搏》的书,他在书中也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理论,认为罗布泊在汉代以前范围极为辽阔,后一步步收缩,至中世纪再次扩大,然后再次进入收缩期。
  罗布泊一时间成为了一个探险考察的热点地区,英国人斯坦因第三个到达此地,在接近十年的时间中,他两次进入罗布泊,最后他提出自己的观点,即,楼兰古城因自然气候原因被放弃后,影响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