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网络其他电子书 > 不知道会被人笑话的700个熟语典故 >

第7章

不知道会被人笑话的700个熟语典故-第7章

小说: 不知道会被人笑话的700个熟语典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万岁”一词,开始为皇帝专用。但是人们并不全按照他的意思,到高兴的时候,人们还是欢呼“万岁”。

到了宋朝,“万岁”一词在严格意义上成了皇上的专用词。如果谁再随意地欢呼“万岁”,就会有杀身之祸。到明朝之后,规定就更加严格,甚至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清王朝被推翻后,“万岁”还原了其本来的用法,人们还是把它作为一种欢呼语使用。

■ 问津

典出《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春秋时有两位隐士,一个叫长沮,一个叫桀溺。一次,俩人正在地里干活,孔子正好经过,孔子叫学生子路去向他们打听渡口的位置。长沮问子路:“驾车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又问道:“是鲁国孔丘吗?”子路回答道:“是。”长沮说:“他天生就应该知道渡口在哪里。”子路再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我是仲由。”桀溺问:“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是。”桀溺说:“如今礼崩乐坏,有如滔滔大水到处奔流,但是谁又能改变这种趋势呢?你与其跟随避人的人,还不如跟随我们这些避世的人呢。”他边说边不停地播种。子路回来把这些话转告了孔子,孔子失望地说:“人不能和鸟兽同群,我不跟那些贵族统治者在一起又能跟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合乎正道,我孔丘当然就不会和他们一起去改变了。”

“问津”本意是打听渡口,现用来比喻探问或尝试。

两字篇 第七章(1)

■ 牺牲

“牺牲”一词源于古代祭祀的活动。

在古代,“牺牲”是指用来祭祀、盟誓、宴享的牲畜。而“牺”“牲”又各有所指,略有不同。“牲”指供祭祀用的纯色牲畜。《国语?周语上》:“使太宰以祝、史帅狸姓,奉牺牲、粢盛、玉帛往献焉,无有祈也。”韦昭注:“纯色曰牺。”“牲”指供祭祀用的整只的家畜。

古人祭祀时,对于祭祀用的飨宴,不仅要是纯色的,而且要是全体的,即整只的。可见,古人对于祖先的享宴是非常隆重而讲究的。《周礼?地官?牧人》:“凡祭祀,共其牺牲。”

郑玄注:“牺牲,毛羽完具也。”

由上述可见,“牺牲”的现代意在古汉语里是没有的,这个现代意是根据古代宰杀牛、羊、猪以供作祭祀一事而引申出来的。

现在,人们把因公或为正义的事业捐躯称为“牺牲”。

■ 洗耳

典出《琴操?河间杂歌?箕山州》:以清节闻於尧。尧大其志。乃遣使以符玺禅为天子。於是许由喟然叹曰:“匹夫结志,固如盘石,采山饮河,所以养性,非以求禄位也。放发一优游,所以安己不惧,非以贪天下也。”使者还,以状报尧,尧知由不可动,亦已矣。於是许由以使者言为不善,乃临河洗耳。樊坚见由主洗耳,问之:“耳有何垢乎?”由曰:“无垢,闻恶语耳。”坚曰:“何等语者?”由曰:“尧聘吾为天子。”坚曰:“尊位,何为恶之?”由曰:“吾志在青云,何乃劣为九州伍长乎?”于是樊坚方且饮牛,闻其言而去,耻饮于下流。

在唐尧时期,有一个人叫许由,由于他很有才能,尧就想把天下交给他来管理。可是许由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他就逃到山林里隐藏起来。尧又召他做九州长,许由又不想听到这个消息,于是跑到河边去洗耳朵。正在这时,有名的隐士巢父牵着牛到河边来喝水,看到许由在河边洗耳朵感到很惊讶,就问其原因。许由说:“尧要召我做九州长,我不想听到这个消息,所以就到河边来洗耳朵。”巢父说:“如果你隐居在山谷中,与世隔绝,又有谁能够知道你?而你却到处乱跑,让人家了解你的名声。真是很虚伪啊。你在这里洗耳朵,我的牛在这里喝水,会玷污了我牛犊的口。”于是就把牛牵到河的上游去喝水了。

后来人们就用“洗耳”一词来比喻以接触世事为耻辱,指代超尘脱俗,不问世事的人。

■ 先生

“先生”一词,由来已久,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记载。

在各个历史时期,“先生”一词是称呼不同对象的。如《论语?为政》中有:“有酒食,先生馔。”这里的“先生”指父兄,意思是有酒肴,就孝敬了父兄。《孟子》中有:“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这里的“先生”是指长辈,并且是有学问的人。

到了战国时代,“先生”一词均是称呼有德行的长辈。《国策》中有:“先生坐,何至于此。”

其实在古代,“先生”这个词主要是称呼老师的。第一个用“先生”称呼老师的,始见于《曲礼》:“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注:“先生,老人教学者。”

清初,人们称相国为“老先生”,到了乾隆以后,官场中已少用“老先生”这个称呼了。

辛亥革命后,“老先生”这个称呼又开始盛行。人们彼此见面,对老成的人,都一律称呼为“老先生”。

现在“先生”的用法更为广泛,凡是德高望重的人,都可以被尊称为“先生”。妇女也将自己以及别人的丈夫称为“先生”。

两字篇 第七章(2)

■ 小康

典出《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中,“小”是稍稍的意思,而“康”是指安乐、休息、安宁。这里的“小康”并未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化符号。

西汉儒家学者记载战国、秦汉间儒家言行的《礼记,礼运》中,有段孔夫子对“小康”的专门论述。孔子参加完祭祀活动后,对子游说:“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孔子所说的“小康”,更多的是注重精神内涵,即“圣人定法、世人守法”,与现代所说的“小康”,无论从其本源,还是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完全不同。

后来,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用“小康”这个词,十分形象地描述了未来我国将要出现的广大人民安居乐业,家庭经济生活比较富足的喜人景象。

“小康”是一个相对概念,现在通常指某一个社会历史时期家庭处于中等宽裕、能够安危度日的生活水平。因此,不同历史时期的小康水平是不同的。

■ 悬壶

典出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费长房传》: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及市罢,辄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

壶公乃是东汉时一位卖药的老翁,有道术,善用符治病。东汉时有个叫费长房的人。一日,他在酒楼喝酒解闷,偶见街上有一卖药的老翁,悬一壶于市头卖药,等集市结束时,老翁就悄悄钻入了葫芦之中。

费长房断定这位老翁绝非等闲之辈。于是他买了酒肉,恭恭敬敬地拜见老翁,老翁知他来意,领他一同钻入葫芦中。他进入葫芦一看,只见葫芦里富丽堂皇,奇花异草,宛若仙山琼阁。后来,费长房随老翁十余日学得方术,临行前老翁送他一根竹杖,骑上如飞。

等费长房返回故里时发现,时间已经过去了十余年。从此,费长房能医百病,驱瘟疫,令人起死回生。

后来,民间的郎中为了纪念这个传奇式的医师,就在药铺门口挂一个药葫芦作为行医的标志。如今,虽然中医大夫“悬壶”已很少见到,但“悬壶”这一说法保留了下来。

“悬壶”现在即指行医、卖药。

■ 丫头

“丫头”一词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源于古代女孩子的梳头方式;一种说是,“丫头”是“鸦头”的讹传。

其一,古代女孩子在及笄之前,头上都要梳着两个“髻”,左右分开,对称而立,像个“丫”字,所以称为“丫头”。唐代刘禹锡《寄赠小樊》诗云:“花面丫头十三四,春来绰约向人时。”另外,古代婢女经常梳丫髻,所以“丫头”又成为婢女的称呼。

其二,据《潜居录》记载,大约在五代之前,吴越一带的妇女以黑发为美。每年除夕,她们便提一只乌鸦,用米面果子好好喂养,待过一段时间,早起梳妆,便以梳篦木节理乌鸦的羽毛,边梳理边祷告,然后以五色缕系于鸦颈放飞,看它飞行的方向,来卜算一年的吉凶。

现在,“丫头”泛指女孩,另外,“丫头”也指男友对女友的昵称。

■ 映雪

“映雪”的来源与晋朝御史大夫孙康借雪光刻苦读书有关。

在晋朝,有一个御史大夫名叫孙康,在他年幼的时候家境非常贫寒,但是他却非常喜欢读书。白天的时候他要到田地里去干活,上山去砍柴,到了晚上他就拿出时间来苦读。虽然晚上读书安静,然而在古代并不是像今天这样,有电灯非常方便,古代需要油灯,由于孙康的家境贫寒,他买不起灯油,因此他看书的时间也是有限的,他多半时间都是在心中默默地回忆书中的内容。经常要很晚才能睡觉。有一次,他又躺在床上回忆学过的功课,突然发现窗外很亮,他想正好可以趁此光亮来读书,于是他推开窗户一股寒气迎面扑来,这才发现是下雪了。雪光把外面的树木、山川、房屋照得通亮一片。孙康想这雪光不是不需要灯油吗,不是也可以用来作为照亮读书用的光线吗?此时虽然已经是夜深人静,孙康却没有一点倦意,他穿好衣服借着雪光开始认真地读起书来。尽管是寒风刺骨,孙康也从来没有放弃过。

两字篇 第七章(3)

后来每逢下雪的日子,孙康都会利用雪光来读书,由于他不畏艰难困苦,学而不倦,他的学识也大有长进,后来终于当上了御史大夫。孙康映雪读书的故事广为流传。“映雪”也被借用为勤学苦读的意思沿用至今。

■ 知音

典出《吕氏春秋?孝行览第二》: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一个中秋的夜晚,俞伯牙所乘的船停泊在汉阳。他一边欣赏月色一边对月弹琴。后来,他发现一个樵夫躲在芦苇丛里听他弹琴,就问他:“你听得懂吗?”樵夫说:“您弹的是《孔子注颜回》。”俞伯牙对樵夫的回答十分吃惊,当时以礼相待。

过了一会儿,俞伯牙接着弹琴,请樵夫欣赏。他望着月光下的青山,动情的弹琴,樵夫说:“峨峨兮若泰山!”俞伯牙俯身看滚滚的江水,动情的弹琴,樵夫说:“洋洋兮若江河!”俞伯牙大喜,激动地说:“您真是我的知音啊!”后来询问得知,樵夫名为钟子期。于是两人结为兄弟,并约定来年中秋再见,不料,第二年,伯牙赴约时,子期已病故。伯牙于坟前祭拜后,摔琴以谢子期知音之情。

“知音”原指精通音律的人,后来用“知音”指了解自己的人。

■ 钟馗

“钟馗”是由古代“终葵”一词的偕音发展而来的。

“终葵”原为古时一种家用器物,今称之棒槌。据说古时家中若有人病了,便以为鬼在作祟,即用棒槌(终葵)去赶鬼。自终葵被公认为有驱鬼避邪的作用后,从六朝开始,很多人都给孩子取名为“钟葵”。

据《逸史》记载,唐开元年间,唐明皇染上了恶性疟疾。一天夜里,他梦见有小鬼偷太真的紫香囊和小玉笛,这时又赶来一个大鬼把它吃掉了。大鬼说他是终南山的进士钟馗,因应试武举不第,自己触阶身亡,他发誓变成鬼后要帮皇帝除尽天下的妖孽。唐明皇醒后,病也好了。于是便命吴道子画出钟馗的像,并印发钟馗捉鬼图,发给大臣每人一张,在除夕的晚上悬挂在大门上以驱妖除邪。随后此法传入民间,钟馗便成了各家各户的守门神了。

现在,人们所说的“钟馗”即是中国民间传说中驱鬼逐邪之神。

■ 足下

“足下”来源于晋文公怀念介子推。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名叫介子推的大臣,曾跟随晋国的公子重耳流亡过国外十九年,在流亡的过程中,介子推曾经割下自己腿上的肉来让重耳充饥,并且骗他说是麻雀的肉。后来看见介子推一瘸一拐的走路,重耳才知道他吃的是介子推的肉,重耳非常的感动,说在回国以后一定会重重的赏赐介子推的。后来重耳真的回到了晋国,并且做了国君,可是他竟然一再的疏忽介子推,介子推在很伤心的情况下,离开朝廷,过上了隐居山林的生活。重耳知道后曾多次派人去请介子推,都被他拒绝了,于是重耳就派人在介子推所隐居的山林放火,想用此办法来逼迫介子推出山。没想到介子推性情刚烈,宁死不愿意答应晋文公的请求,于是晋文公抱着大树烧死在山林里。晋文公听说以后,悲痛万分,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