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网络其他电子书 > 西方社会思想史 >

第65章

西方社会思想史-第65章

小说: 西方社会思想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上观点是大部分符号互动论者所共同持有的,而它们大多又可在詹姆士、杜威、库利、尤其是米德的思想中找到其起源。

    一位学者常会因他的著作而被人们誉为伟大的导师,

…… 469

    264西方社会思想史

    而如果他教育和培养了伟大的弟子,似乎更应配享有这一殊荣。米德的情况便是如此,他生前几无独立的著作出版,但他造就了一批令任何时代的任何教师都感到自豪的学生。他们不仅整理出版了老师的著作,而且在符号互动论的研究纲领下传播和发展了老师的思想。

    布鲁默无疑是米德最杰出的学生之一,以及符号互动论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米德思想的社会学意义》一文对符号互动理论作了最具权威性的阐发。布鲁默概括了互动论的三点假设:第一,人类对待事物的行为是以事物对他们的意义为基础的;第二,这些意义乃是社会互动的产物;第三,通过个人对各自所遇到的符号所作的解释过程,这些意义得到修正与运用。

    这三点大致相应于米德《心、自我与社会》一书的三个部分。

    与米德一样认为社会在个人间的互动中不断改变着,布鲁默继续强调社会的“过程”性质,反对功能主义多少刻板的结构分析。社会本质上不是一种具有功能的结构,而是一个动态的展开过程。社会结构——角色、地位、规范、权力等——并非作为行动的决定因素而是作为互动的结果而存在的。对布鲁默来说,意义并不是客体所固有的,客体之有意义归于个人对情境的定义,仅在人们对某一特殊客体,无论是一块砖、一把椅子还是一个观念,取得一致的定义的限度内才存在意义问题。

    布鲁默说,借助于诸如各种个人的文件、案例分析、局内观察及生活史的研究等各种方法,旨在达到对我们研究的社会环境中的个人间互动的定义。

    布鲁默认为符号互动论的主要特征是:第一,人类社会

…… 470

    第十四章 美国主流社会学(一)

    :互动理论364

    是由具有自我意识的个人组成的。自我是使人能用象征表示其生活环境中的事物、解释他人的行为、并用指示物指导他自己行动的主要机制。第二,个人的行为是构造而非不经意的举动;它是个人经由自我定义、注意与解释其行动的处境而一步一步地构造而成的。第三,群体或集体行动是由联合个人行动而成的,由人们彼此解释或考虑各自的行动所产生的。通过扮演角色,个人弄清了他人行动的意图和方向,并在这种对他人行为的解释的基础上形成他自己的行为。

    符号互动论至少有三种不同的形态,布鲁默及芝加哥学派、库恩(M。

    Kuhn)及衣阿华学派与戈夫曼的拟剧论。各种不同形态各有不同的重点。如果说布鲁默着重于互动过程与解释过程,注意意义发展与改变的方式,那么库恩则尝试将这些见解转化为可测量的变项。衣阿华学派的基本理论取向与芝加哥学派大体一致,但对后者的方法论持批评态度,认为他们太多直觉,过于含糊,缺乏科学应有的精确性,库恩坚持社会学方法应追求以可靠的手段对行动者的符号过程加以测量。他们对诸如“自我”

    ,“社会行动”和“普遍化的他人”等符号互动论的关键概念制定了方法论上严格的操作定义,发展了结构化的测量手段,如问卷表等,以便对关键变量进行可靠和有效的测量。库恩测量方法尝试的例子之一是运用“二十条陈述测验”

    (Twenty

    Statement

    Test,缩写为TST)

    ,把对自我的研究客观化,这道“我是谁”

    的测验题,要求受测者选出最能准确地描述他们自己的二十条陈述,并且必须在限定时间内完成,然后主测者及研究者将结果与受试人的社会地位加以对照。芝加哥学派批评这是用定量的和

…… 471

    464西方社会思想史

    静态的方法将本质上动态的与有机的过程对象化,衣阿华学派则批评芝加哥学派的方法缺乏判断力。

    两个学派之间还有其它一些重要的差别。布鲁默强调自我的过程性质与变化的特征,库恩则强调“核心自我”

    (Core

    Self)

    并把它规定为一套相对稳定的意义与态度;布鲁默赋予人的行为以自发的非决定论的潜质,把人视为世界的能动的创造者,库恩视人格为有结构的和相对稳定的,强调人类行为的连续性和可预言性;布鲁默认为行动是由主动的自我取向的一种“构建”

    ,库恩则认为行动多少是集体力量影响下的一种“反应”。同样,布鲁默强调社会组织的过程性质,库恩则强调其结构特征;前者的非决定论观点将社会结构描绘为可解释、筹划与改变的对象,后者则认为社会世界是确定的,“核心自我”主要是塑造而成的。

    戈夫曼通常被视为原始芝加哥学派的最后一位大师。戈夫曼的老师布鲁默于1951年离开芝加哥转任伯克利的教授,第二年,戈夫曼获得芝加哥的博士学位,不久,戈夫曼也去伯克利,与布鲁默合作发展出另一个符号互动理论的中心。

    但好景不长,自1952年后,这一理论未能逃脱没落的命运。

    就在符号互动论普遍走上没落之途时,戈夫曼却在当代社会学理论中获得一个强有力的地位。在50年代到70年代之间,戈夫曼发表了一系列的著作与论文,诞生了符号互动论的变形理论:剧场分析。戈夫曼有关拟剧理论的最著名文献是1959年发表的《自我在日常生活中的表演》,此外还有1961年的《庇护所》,1974年的《框架分析:关于经验组织的论文》等。在戈夫曼看来,社会世界并不是一个自我条理

…… 472

    第十四章 美国主流社会学(一)

    :互动理论564

    的世界,意义也不是行为中固有的。人将重要性归于社会秩序和特定行为的意义,后者才变得重要起来。因此,个人在互动中不仅互相表现他们自己,而且还试图“管理”他们表现的形象。

    戈夫曼关心的首务是印象管理的过程,也就是说,行动者据以操纵其举止以在一特定的社会场景中创造出一种印象的方式。这样,社会行为多少类似于剧场的表演。戈夫曼使用了许多戏剧的术语,如剧本、观众、演员、表演、前台、后台、面具等。戈夫曼运用刷场语言,描述了自我在日常生活中的表演,说明行动者如何使自我概念变得有效,如何通过举止使自己的行动显得合理,如何控制和适应各种不同的社会情境。戈夫曼最关心的是面对面的互动。他也把个人的观察、经验当作其资料的第一来源。批评者认为戈夫曼提供的是一幅过于狭隘和主观的人性图景:人类充满着他们给予他人的印象。

    正如布鲁默所说:“由于过分强调了人们在相遇时对别人的看法的考虑,而认为人类在对待自己时主要关心的就是这种自我认识,这种看法是有些牵强的。团体中的人们并不总是注意别人怎样看他,以及他如何来影响别人对他的看法。在有的时候他们会是这样,有些人可能更甚于他人。但是,这并不能构成一个人在与自己互动时的中心内容。”

    ①

    对符号互动论的典型批评是说它对社会结构的宏观特征不加注意,因此无力处理权力、冲突、分层、变迁等问题,并且批评它的理论陈述的暧昧、柔顺多变。符号互动论的反驳

    ①引自波洛玛:《当代社会学理论》,第189页。

…… 473

    64西方社会思想史

    是,它的目标旨在揭示人类行动的“随缘而应”

    、“因时而异”的逻辑。如果社会互动确是不断流动的过程,则理论的出发点必须是柔顺多变的和“敏感性的”

    (亦即暧昧的)

    ,否则就会丧失研究对象的根本特征,如果我们把它强行纳入一个完整精密的理论的话,我们就可能扭曲我们的研究对象。

    上述的辩护有其道理,但这并不等于说因为社会的过程性质我们就不能研究社会结构的比较确定的性质和影响。互动论的作者承认我们所研究的人们往往会使用“社会”一词,研究者可以探讨“社会”一词对他们的意义。我们可以合理地认为,人们所以谈及“社会”

    ,是因为他们意识到某种东西或力量的影响。如果把社会说成纯粹的虚构,这种假定就没有正视人们对“社会”的影响的体验。而这种假定正好与符号互动论自己设定的方法论相矛盾。

    另外,在互动论者的眼里,人纯粹是认知性的存在,似乎只要我们了解了人们自以为对世界拥有的知识、他们的目的及自我认识,我们就可以了解他们,这样,互动论就完全不能处理马克思所说的意识形态的幻觉作用。此外,还有感情,还有无意识的过程,对这些层面符号互动论均未加处理。

    由此我们知道,关于人的理论必须处理人格的不同层面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互动论还低估了意义形成过程的复杂性。

    符号互动论开辟了一种有关人类行动的目的论解释,但由于互动论自觉地侧重于互动的过程的一面,也不愿意更进一步发展概括性的理论,这使互动理论长期停留于纯粹描述性的工作上。作为一种关于人与社会行动的理论,它无意跟其它行动理论一样,也变成关于社会的理论。但为了掌握现

…… 474

    第十四章 美国主流社会学(一)

    :互动理论764

    实情境的复杂性,互动理论应设法弥补其理论性单薄的缺点,发展一个更复杂的理论性解释,将人类行动更多的层面(情感、非理性、无意识等)纳入理论考虑。

…… 475

    864西方社会思想史

    第十五章美国主流社会学(二)

    :功能理论

    芝加哥学派在美国社会学界长期占有支配地位。

    30年代中,米德的去世和帕克的去职,使芝加哥社会学系从此一蹶不振,失去其在美国社会学界的领导地位。在那以前,美国社会学协会(American

    Sociological

    Asociation,缩写为ASA)

    与《美国社会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SociBology,缩写为AJS)基本上是芝加哥社会学系以及它所培养的学者所把持的。芝加哥以外的学者,日益反感芝加哥社会学系对学会和学刊的垄断。

    1935年,协会的重要职位被芝加哥以外的学者全面占据,后者决定出版自己的刊物《美国社会学评论》(American SociologicalReview,缩写为ASR)。这一趋势,象征着其它学术重镇的出现,其中最著名的是哈佛社会学与结构功能主义的兴起。1937年,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一书的出版,可以说是美国社会学发展的一座里程碑,它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即功能分析的道路;代表了一种方法的转折,即从早期美国社会学主导的个人主义的社会心理学方法向反心理学的整体论方法的转折。第二次

…… 476

    第十五章 美国主流社会学(二)

    :功能理论964

    世界大战后,功能主义已成为主要的社会学范式。

    到了50年代,功能主义不再被人看作仅仅是诸多社会学方法之一,而是被视为唯一的社会学方法。

    一直到60年代中期,功能主义主导了美国社会学理论的发展方向。帕森斯无疑居于此派理论的核心地位。本章先简要介绍功能主义的源流,然后着重讨论帕森斯,最后讨论功能分析所包含的理论难题。

    151功能方法的历史源流A功能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理论和分析方法,首先起源于孔德、斯宾塞和涂尔于的著作,其次也起源于拉德克利夫-布朗、马林诺夫斯基的人类学著作。

    近代社会学是孔德借助于生物科学引入科学殿堂的,他把有机体类比带进了社会学研究,用细胞、器官、组织等生物学概念类比家庭、阶级、城市等社会组织。这一情况有助于说明,为什么功能主义是社会学的古典理论,并且孔德是功能理论的先驱。

    斯宾塞对推进功能分析有突出的贡献。第一,他论证了生物有机体和社会超机体都展现的“类似的有机原理”

    ,第一次把结构差异与功能分化联在一起并提;第二,他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