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网络其他电子书 > 总经理把私营公司做大做强20个绝招 >

第2章

总经理把私营公司做大做强20个绝招-第2章

小说: 总经理把私营公司做大做强20个绝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战略行动的目的是为了战略经营。

“战略经营”是指私营公司经营人员能确实掌握“战略行动五大原则”,依环境的变化,做弹性的、积极的、应变的经营。要搞好战略经营,必须对战略做以下考虑:

(1)状况判断

战略的基础是状况判断。为了制定制胜条件,必须依状况来决定采取哪种行动。以围棋或象棋为例,掌握全盘大局是非常重要的。无论下哪颗棋子,如果不能顾全全盘局势,是无法克敌制胜的,这每一颗棋子即是获胜的手段。

“正确的决心是从正确的判断而来,正确的判断是从周密的观察而来”,“实事求是的态度,正是战略行动的出发点”。

(2)整体性

在实施战略行动时,应经常有大局观念,熟悉影响大局的重要因素、重要关系是重要的。在情势日益复杂的今天,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及整体性观念,可说是战略行动的基本。

(3)重点集中

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细观全局,在最重要的点上集中力量。正如下围棋或象棋的时候,一定只能动用关键性的一子。经营也一样,如果三心二意,则凡事不成。

经营所面临的问题常常是多而复杂、纠缠不清的,同时可利用的资源和时间有限。如果试图草率解决全部问题,往往造成力量分散,结果一事无成。

针对重点解决问题,使整个局势豁然开朗。此重点导向,正是战略的决策。

(4)长期导向

在改革经营的结构与体制时,长期努力不懈是必要的。无论在何种行业中,目前占压倒性优势的优良公司,其持有的共同特点是较其他公司先行使用出奇制胜的手法,并积极努力从事各种改革。

当今这个时代,一年时间所做的改革,必然会被其他公司很快追上,且被超越。因为真正认真进行结构性改革,在获得成果前,至少需花费3~5年时间。

换言之,以先见之明判断状况变化,针对重点,耐心而踏实地做长期的推进是重要的。

(5)即时处理

状况随时在变化,如能洞察变化、掌握时机,即能克敌制胜。无论多优秀的人,—旦错失良机,即会遭到致命的失败。状况发生变化,应变对策也随之改变,制定的计划如不能顺势调整,则不是战略态度。

经营就是求生存。在求生存的世界中,蕴藏着矛盾与冲突。凡事不能单纯地划分为黑白两面,在某些机会中获取成功的人,一旦状况变化,也可能遭受失败的命运。

“兼听”则能得到好决策

决策时,要善于兼听别人的意见。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现代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决策活动越来越复杂,涉及的因素非常多,任何一个高明的老板,要想避免失误,惟一的妙方就是发动人人献计献策,充分利用集体的智慧。

然而,“兼听则明”并不是事到临头随便征求几个人的意见就算数。在群体决策时,应该掌握以下几点。

(1)建立制度

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以好产品好主意为目标,车间到处设有建议箱,各部门分别设立建议委员会、事务局,把提建议的方针贯彻到工厂的各个角落,并对提出好主意的人实行奖励。美国的坦登公司,则实行“五分钟会议”,在这五分钟内,“任何人都可以提建议”,参与决策,会上不允许对别人的意见进行批评,主持人也不发表意见,以免妨碍会议的自由气氛。这些制度的建立,对寻找“高见”非常有效。上海市政府设立群众建议征集处,自2000年起两年之内共收到4300多条建议,600多种被重点采纳,真正起到了“听八方意见耳不失聪,集百姓智慧共谋良策”的作用。

(2)提倡“唱对台戏”

老板在决策时应大力鼓励有关人员各抒己见,大胆发表各种不同意见。“头脑风暴法”即是一种。这种方法的具体操作为:召集五至十名人员参加讨论会,会议成员既要求有各方代表,又要求各方代表的身份、地位基本相同,而且要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切忌人云亦云。会议时间一般以一至二小时为宜。会议先由主持人提出题目,然后由到会人员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为了使到会人员的大脑皮层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会场要有一定的舒适感,使人无拘无束。会上对任何成员提出的方案或设想,一般不允许提出肯定或否定意见,以免阻碍个人的思考。也不允许成员之间私下交换意见。每当某一代表发言时,其他人应该认真听取意见,以便从中受到启发。会议结束后,再由主持人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好中选优。

美国总统罗斯福在执政期间,每当出现大事件时,总是把助手叫来,让他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并要求他保密。然后对另外的几个助手也提出同样的任务,也要求他们严守机密。结果,他就有足够理由肯定问题的每个方面都被充分考虑过,并提出了不同意见。这样,他肯定就不会被任何人的先入为主的意见所左右。

(3)设立“智慧团”、“思想库”

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经营管理的任务更加艰巨繁杂,不仅家长制的私营公司老板管理方式已不适应,就是精通一两门专业技术的“硬专家”,也越来越不适应了。因此,必须依靠“多种专家”、专家集团来管理公司。经济发达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出现大批的“智囊团”、“思想库”。久负盛名的美国兰德公司,30年间出版了约13000篇研究报告,在期刊上发表2500多篇论文,出版大约180本书,对美国国内外政策均产生过强有力的影响,在国际上也颇引人注目。对于很多公司来说,委托专门的咨询机构进行调查研究并提供可供选择的决策方案,确实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

(4)鼓励全员参与

老板在决策中,要采取多种方式,让职工最大限度地参与。山东省新泰市毛纺厂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让职工参与重大决策,真正实现了厂长当家,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职工参政,支持厂长勇闯难关。

群体决策,发挥的是集体的智慧。老板在进行群体决策时,无论采取何种具体方法,都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接受别人的意见一定要诚恳。特别要接受逆耳忠言,与自己看法相悖的有识之言。即使听到一些颇为自负的“大话”、“狂话”,听到一些明显不切实际的空话错话,也不要反感、轻蔑。如果那样,今后别人即使有非凡的高明意见,也将闭口不谈。

第二,要善于对各种意见进行比较选择。人们所提意见的出发点不同,站的角度也不同,看法也肯定不一样。更何况,任何人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必然是良莠不齐。有敢于直言的,也有喜欢迎合私营公司老板意图的;就是敢于直言的,其意见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因此,老板在决策时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但决不可完全依赖别人。对于众多的意见,应该不考虑建议人的亲疏和资历威望,惟正确是纳。

对于一位优秀的老板,练就发现良策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有些专家总结出了“发现良策的能力”及方法。

①发现良策的秘诀首先是把“没办法”、“太难了”等话列为“禁忌”。

②认清“没办法”的症结在于中了省略语法的迷惑;用过去的办法不行,那么就放弃过去的办法与习惯,用不同于过去的办法解决。

③不能现在马上办到的话,舍去“0或100”的想法,从现在立即可办到的——即使是从极小的范围着手,此后一点一点的积累起来。

④我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没办法,那么考虑用谁的力量来解决。

⑤良策的启示,在于日常生活当中,把眼光放宽,从毫无头绪中理出头绪,供连锁反应能力逐步解决。

⑥所谓私营公司老板,是能利用他人智慧的人,原始构想不一定要自己独创,可以借助他人智慧。

⑦最值得钦羡的人,是能够自然地搜集他人智慧的人。想达到这种地步,自己要积极请教他人,同时倾听他人的意见,采用别人的意见,事后一定要告诉他结果,这三项非常重要。

⑧良策不能呼之即来,要经过一番苦思,绞尽脑汁而后可得。未解决的问题要粘在脑底,时时苦思,不能这样坚持到底的人,算不上一个好私营公司老板。

⑨想要增长你的“良策发现能力”,就要多谋善断。没有问题的领导,才是最有问题的人。

碰一碰运气的心理要不得

抓彩票是要靠运气的,但决策不能像抓彩票一样去碰运气。

有些老板总以为,决策是好是坏,是一件说不清的事情,关键还要看运气如何;假如碰到好运气,你的决策可能就会带来一大堆利益;假如你的运气不好,你的决策可能就失灵了。因此,有些公司老板不惜牺牲血本,到处拉关系,跑龙套,目的是为公司求个好运,其实,这是非常荒谬的看法,是一种宿命论。公司决策是由人来制定和执行的,而不是由上帝赐给的。先讲运气,那是小看了自己决策的本领。有这样一个例子:

南方有一家经营橡胶制品的公司,为了使自己的产品快速推向市场,营销私营公司老板认为,必须先到一些风水好的地方推广,这样可以图个吉利。没想到,事实正好与他们说的相反,因为这种营销策略缺乏科学依据,只是碰运气而已。碰运气式的营销不可能长久,这已经是不需要争论的事实。不久,企业老板就撤换了这位营销私营公司老板,换上了一位敢于大胆决策、懂得管理的年轻人,他立即制定了包括广告、促销、反馈等在内的营销决策,结果不到1年,就给公司创造了8000万元的价值。

实际上,决策是公司老板责任心和胆量的表现,假如对公司没有责任感,任何决策都会可有可无,碰运气可能会使一次决策成功,但不能次次成功。

轻重要得当、缓急要有序

公司决策和做任何事情一样,也要有轻重缓急。这是公司老板应当把握住的问题。

正如美国决策大师皮尔斯·卡特有一句名言:“决策的最佳时机并不仅仅是快速,而是适速。”

一个公司无论如何简单,无论管理如何有序,公司中有待完成的工作总是远远多于用现有的资源所能做的事情。因此,公司必须要有轻重缓急的决策,否则就将一事无成。而公司对自己之所知,对自己的经济特点,长处与短处,机会与需要的决策分析,恰恰也就反映在这些决定之中。

懂得轻重缓急的决策将良好的想法转化为有效的承诺,将远见卓识转化成实际行动。轻重缓急的决策体现了私营公司老板层的远见和认真的程度,决定了公司的基本行为和战略。

机会和资源的最大化原则是指导公司确定轻重缓急的准则。除非少数的几个实属第一流的资源,被满负荷地用于为数不多的几个突出的机会,否则就不能说公司的轻重缓急已被真正确定。尤其是那些真正重大的机会,即那些可以实现潜能和那些可以创造未来的机会,必须得到它们的潜能所应得到的资源,即使以放弃眼前利益为代价,也在所不惜。

但是,确定公司轻重缓急的真正重要的事情是,它们必须是自觉地和有意识地进行的。宁可做出并执行一个错误的决定,也不要因为痛苦费力或令人不快而逃避这一工作,以致让公司中的偶然事件,在没有对手竞争的情况下,自行确定公司的轻重缓急。

有关公司的策划,公司的优势所在及其轻重缓急方面的几个关键性的决策,可以是有计划地做出的,也可以是随意为之。它们既可在意识到其影响的情况下做出,也可作为某种紧急琐事之后的亡羊补牢。它们既可出自最高管理层,也可出自很多层次以下的某个人,由于他的一个技术细节的处理,在事实上决定了公司的特性和方向。

但是,不管以何种方式,不管出于何处,这些决策总会在公司中做出。没有这些决策,将没有任何行动能真正发生。

虽然没有任何公式能为这些关键性的决策提供“正确”的答案,但是,倘若它们是随意之作,是在对它们的重要性茫然不清之下做出的,那么它们不可避免地将是错误的答案。要想获得正确答案的机会,这些关键性的决策都必须是有计划、系统地做出的。对此,公司的最高管理层责无旁贷。

轻者当缓,重者当急,关键决策,由于和公司生死攸关,更是一刻也不能忽视。

事实上,决策本身既是一件硬性工作,也是一件弹性工作,但不能固执行事,应该采取灵活的方法,控制好决策的过程,该先就先,该后就后,做点弹性处理也是公司老板的智慧所在。

千万不要轻易让决策“流产”

因各种原因,决策没有被贯彻到底,这叫“决策流产”。行动是执行决策的开始,没有行动,决策就没有功效,价值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6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