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柴可夫斯基 >

第1章

柴可夫斯基-第1章

小说: 柴可夫斯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柴可夫斯基》
作者:李怀东【完结】

目 录

第一章。。。。。。。。。。。。。。 音乐铸就的生命
第二章。。。。。。。。。。。。。。 溢满乐音的青春
第三章。。。。。。。。。。。。。。 悲壮的生命乐章
第四章。。。。。。。。。。。。。。。。。。。。 浪迹天涯
第五章。。。。。。。。。。。。。。。。。。 生命的辉煌
第六章。。。。。。。。。。。。。。。。。。。。 岁月流连
第七章。。。。。。。。。。。。。。 生命的最后一程
附录


 
简介:
柴可夫斯基(Tchaikovsky,1840…1893年)俄罗斯作曲家。1863…1865年在彼得堡音乐学院师从鲁宾斯坦,1866年任莫斯科音乐学院和声教授,并结识了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课余从事创作,兼写音乐评论。1874…1875年创作了《第一钢琴协奏曲》,此曲使他获得世界范围内的影响,真正走向世界。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以抒情性的美丽旋律与强烈的情感宣泄的结合而见长,他吸收意大利歌剧、法国芭蕾、德国交响曲的创作特色,使其作品色彩异常丰富。柴科夫斯基最优秀的作品为第四、第五、和第六3首交响曲、3部芭蕾音乐、《第一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弦乐小夜曲》。


第一章音乐铸就的生命


引言


伟大的现实主义艺术家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的名字是与灿烂的俄罗斯文化联系在一起的。他留下的不朽的音乐作品是他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生活的光辉纪录,是俄罗斯以及全世界音乐文化的珍贵的遗产。柴可夫斯基的音乐艺术魅力又是超越时空的。它不仅属于俄罗斯,不仅属于19世纪,它还属于我们、属于全世界、属于今天和将来,它将是永恒的。

柴可夫斯基继承了西欧和俄罗斯古典音乐的优秀传统,加以创造和发展,写出了许多动人的抒情性与戏剧性相结合、鲜明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形式相结合的交响音乐、歌剧、舞剧和其他各种体裁的作品。他的音乐是他心灵的自白。他的音乐深刻地表现了人们的内心感受。在这方面,在俄国音乐史上没有一个音乐家可以和他相比;在世界音乐史上也不容易找到像他那样善于描写人们内心活动的音乐大师。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充满丰富的感情。在他的音乐中各种不同的情感和情绪常发生急剧的变换交替。他把那些复杂的、相互矛盾的情感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他所表现的常是那些“难以用语言表达的,但又是内心要求加以表达的东西”。他总是选择那些能燃起他心灵的题材,而使他心灵燃烧的是生活在他身边的与他具有同样情感的普通人。柴可夫斯基说:“艺术永远可以准确地找到通向人们心灵的道路。”他倾注在乐曲中的是他的真实和真诚,这使他的音乐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人们追求幸福,渴望美好,而现实中却有一种势力阻碍人们的理想的实现——这是他许多作品的基本思想。

柴可夫斯基生活的那个时代的俄罗斯,正集结了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他自己也处在社会的、思想的、文化艺术领域的以及他个人生活中的各种矛盾的集合点上。1882年他曾写道:“我们心爱的然而是可悲的祖国处在最黑暗的时期。所有的人都感到莫名的不安,好像在即将爆发的火山上行走,都感到时局不稳——但看不清前途。”这种情绪和思想已深深地侵扰着他,他经常“陷入一种伤感的气氛”。加上37岁时又经历了一场不幸的婚姻,心灵遭到疯狂、残酷的浩劫,他的生命几乎被吞噬了。当他想到“未来的生活仅仅是一种枯涩的生存”时,他曾想到用自杀结束生命。然而在他的音乐心灵里激动着一种顽强。他觉得他还“没有做到自己能做的1/10。他要用全部的努力来做到他还应做的一切”。他努力从现实生活的苦难中挣扎出来,但是在他的心灵深处却有一个忧愁的怪影窥伺着他。关于理想与现实、欢乐与悲哀、愿望与障碍,关于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使他陷入难解的困惑之中。柴可夫斯基在音乐中使这种忧郁的感情变幻无穷。他把哀愁、焦虑和不满足幻化为对美好事物的热烈的向往。他的音乐表现了对生活、对光明美好未来的信念。这样的执着与坚毅正是柴可夫斯基式的忧郁的力量。

被柴可夫斯基称为“心灵的忏悔”的《第四交响曲》就反映了人和命运斗争的基本思想。这部交响曲是他内心情感的纪录,是那个时期他生活的一面镜子,也是他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的写照。乐曲揭示了一个追求幸福的人在与命运抗争时充满矛盾的内心世界。经过与命运的一番较量,他认识到,要到民众中去,那里有欢乐,那里蕴含着无限生命力。

柴可夫斯基把《第四交响曲》献给了他的挚友娜杰日达·菲拉列多娜·冯·梅克,并称这首交响曲为《我们的交响曲》。他与梅克夫人之间奇特的友情是一曲动人的美的绝唱。他们在延续了14年的书信往来中彼此沟通,贴近,却从未正式见过面。他们用各自不同的方式支撑着对方的生命。梅克夫人把柴可夫斯基看作是她“所热爱的一门艺术的纯洁的先知”。她希望“跳进柴可夫斯基的灵魂里去”。她生活在柴可夫斯基的欢乐与苦难中。在柴可夫斯基生命的危急关头,梅克夫人给了他“安全的锚”。在柴可夫斯基看夹,梅克夫人的友谊“像空气一样不可缺少”,梅克夫人给他的爱和同情已经成为他“存在的基石”。14年中往来于他们之间的大量书信是这两个神圣心灵契合的记录。《第四交响曲》也凝聚着他们之间崇高真挚的爱。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是植根于人民的。他是“地地道道的俄罗斯人”。他的作品带有强烈的时代感并洋溢着浓厚的俄罗斯民族气息。同时,他使俄罗斯民族音乐与西欧古典音乐相融,并注入了某些浪漫主义因素,形成了他极具个性特征的音乐,从而大大丰富了俄国音乐。梅克夫人说得好:“格林卡是俄国音乐的创造者,而柴可夫斯基是他最伟大的建筑师。”柴可夫斯基在继承和发扬俄罗斯民族音乐和外国古典音乐传统的基础上,在音乐领域的许多方面都有所创新。在俄国音乐和世界音乐中,许多初次使用的词汇都与柴可夫斯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他被誉为西方音乐史上第三个里程碑。“他的作品已经成为作曲家们的一部独特的‘技术百科全书’(肖斯塔科维奇语)。”他的作品曾对俄国和同时代外国作曲家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也延扩到现在,也必得延续到将来。

今天,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已溶入了我们的时代。伟大音乐家实现了他“用音乐和人们说话”的理想。柴可夫斯基勾魂摄魄的音乐中那美的精灵游荡在世间,徜徉在人们的心里。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已是一个人们熟知的名字。已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城市的音乐会上,在所有的广播、电视台和供应音像制品的地方,甚至在每一个家庭,都少不了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天鹅湖》中四个天真烂漫的小天鹅齐舞时的那段明朗、欢快、轻松的乐曲,《如歌的行板》那柔美、恬淡、抒情的旋律,还有《悲怆交响曲》那如泣如诉的凄婉乐章,都使人们深深的感动。很难想象,在这个世间如果没有了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人们会落入怎样的苍白。所幸他和他的音乐早已属于了人们,世界艺术殿堂也因有他的音乐而增加了光辉。

人们有兴趣知道柴可夫斯基作为一个音乐家,为人类所做的贡献;人们同样感兴趣的是创作了如此绝妙的文化精品的音乐大师会是怎样的人。于是我们敲开了他的大门,走进了他的世界……


1。 童年的歌


1840年5月7日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诞生于俄国乌拉尔—沃特金斯克附近一个村庄中等贵族的家庭。柴可夫斯基的父亲伊里亚·彼得洛维奇·柴可夫斯基是沃特金斯克矿区一个官办的冶金工厂厂长。他早年毕业于矿山学校(即后来的列宁格勒矿业学院)。他做过矿山学校教师,当过工程师和矿场总管,是一个非常善良、谦逊、和蔼可亲的人。住在矿区一带的人们都知道他。

柴可夫斯基的母亲亚历山德拉·安德列耶夫娜是一位法国移民的女儿。据说亚历山德拉的祖辈是为逃避法国大革命而来俄国定居的。她的父亲是位有名望的议员。柴可夫斯基的母亲受过良好的教育,在文学和音乐方面很有修养,能讲一口流利的法语和德语。她温厚、开朗,喜欢弹琴唱歌。柴可夫斯基幼时经常听母亲唱一首名叫《夜莺》的歌,这歌声给小彼得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在他一生中,只要一听到这首歌的旋律,就会使他想起亲爱的母亲,禁不住热泪涌流。

彼得是父母的第三个儿子。他有两个哥哥尼古拉和伊波利特,一个妹妹亚历山德拉和一对孪生弟弟阿纳托里和莫杰斯特。他还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姐姐,姐姐早就出嫁离开了家。

1844年,家里请来一位法国女家庭教师劳妮·裘尔巴赫。柴可夫斯基家的孩子们受着严格的传统教育,他们必须按照规定的作息时间学习、玩耍、进行女教师安排的各种活动。小彼得非常聪明、努力,在听女教师阅读文学作品时,他总是聚精会神,而在课间休息时,他会想出许多游戏的花招儿。孩子们围坐在裘尔巴赫身边轮流讲故事,小彼得讲得绘声绘色,很吸引人。不过,他却是个“玻璃人儿”,特别敏感和脆弱。对待他可要小心翼翼,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会刺伤他,别的孩子当成耳旁风的批评和责怪会让他惊恐不安。女教师对小彼得的看顾要倍加精心。

有一天,家里来了许多客人。整个晚上大家都在弹琴唱歌欣赏音乐。因为是过节,孩子们被获准也和大人们一起娱乐。起初小彼得也玩得很开心,而晚会快结束时,女教师忽然发现他不见了,连忙跑到儿童间去察看,发现小彼得正一个人躺在床上,他并没有睡着,他眼睛里闪着晶莹的泪花。裘尔巴赫轻轻地抚摸着他的头,问他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他哭着说:“啊,这音乐,这音乐……”其实当时四周已听不见任何乐声。“快把这音乐赶走吧,它总是在我这里,它就在这里!”小彼得指着自己的头抽泣着说,“它让我静不下来!”

常有这样的情形:夏日的黄昏,落日恋恋不舍地逗留在遥远的天边,晚霞染红了天空和湖面,从孤独的渔舟上不时传来渔民凄婉低沉的吟唱。小彼得一动不动地一个人坐在阳台上,一声不吭,好像他的魂已被那歌声带走。这时无论谁和他说话他都听不见,谁也没有办法把他从阳台上拖进卧室。

父亲房间里的那个大八音盒是小彼得最喜欢的东西。他常从那里面听到许多美妙的乐曲。莫扎特歌剧《唐璜》中的咏叹调他就是从那八音盒中第一次听到的。这首乐曲在他的脑海中打下深刻的印记。他一生对莫扎特的喜爱和崇拜大概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小彼得常常一连几小时坐在钢琴边。4岁的时候他和妹妹编了一首小歌《我们的妈妈去了彼得堡》。他把对母亲的爱,用自己幼稚的小歌唱了出来。彼得常常被音乐迷得忘乎所以,有一次他竟因为用手指在玻璃窗上敲音乐节奏而把手指戳破了。

彼得5岁时,家里为他请来了钢琴教师玛丽亚·玛尔柯夫娜·帕里契柯娃。只用两三年功夫,彼得就弹得很好了。

父母对彼得初显的音乐天才并没有太注意,而女家庭教师裘尔巴赫却预感到,这孩子的音乐癖好也许会影响他的未来。

1848年,柴可夫斯基的父亲退休了。当年9月全家迁到了彼得堡。都市生活给8岁的彼得带来了新的影响。父母常带彼得和其他几个孩子去剧院看戏。舞台的豪华场面和热烈气氛使孩子们很兴奋。彼得目不转睛屏住呼吸看得非常入神。他也爱上了戏剧。


2。 成长的路


1850年8月母亲带着10岁的彼得来到了彼得堡,把他送进一所法律学校读预科。那是一所上流社会的寄宿制学校。彼得生性脆弱,依恋父母,为帮助他适应新的环境,母亲在彼得堡住了将近两个月。在这期间,母亲常带他去歌剧院看歌剧。

10月的一天,母亲要离开彼得堡回家了。彼得哭叫着紧揪着母亲的衣角不放,不让母亲走。人们怎样劝慰都无济于事,只好把他硬从母亲身边拽开。他一直哭喊着,跟在母亲坐的马车后面追跑,直到马车已渐渐走远。这是彼得第一次离开家,他很难适应法律学校的生活。他常想念父母,想念哥哥,性格变得越来越抑郁孤僻。直到1852年5月彼得的父亲结束了阿拉帕耶夫斯克的工作,全家又搬回彼得堡时,彼得才又和家人常在一起了。

彼得在法律学校的学习成绩很好,虽然他不喜欢学校设置的那些枯燥课程,但是他从小养成了认真做事的好习惯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