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国漫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概论-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轮富由系氖У保峁蟀芏椤! “<鞍⒂炔纪醭拇戳⒄呷。柿彀⒗滤沽执缶凇�1187年 7 月在巴勒斯坦太巴列湖畔的赫淀大败十字军,攻陷了耶路撕冷,其他地方也 相继落入穆斯林之手。教皇极为震怒,于是组织了第三次十字军征讨。德国 皇帝巴巴罗萨 (红胡子)腓特烈一世、法国国王腓力二世和英国国王狮心理 查,三人亲率约 万十字军东征。首先,3 90年腓特烈在小亚细亚的一条 小河中淹死,他统率的军队随之瓦解。英法两国又有矛盾,在攻下阿克后, 因法国国内纠纷,腓力急忙回国,留下理查继续作战,成效甚微,最后与萨 拉丁签订三年休战协定。耶路撒冷仍由萨拉丁控制,但允许西欧朝圣者和商 人进入。于是,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以虎头开始,以蛇尾结束。理查在返国 途中,又被新德皇亨利六世扣留,支付了10万英镑的赎金才被放回。 第四次十字军征讨是由教皇英诺森三世发动的,他以收回圣地为借口, 西欧封建主积极响应。但是威尼斯商人的商业利益改变了进军的目标,把矛 头指向了希腊东正教的统治中心拜占庭。拜占庭帝国也是信仰基督耶稣的, 竟也成了十字军进攻的目标。1024年十字军攻下君士坦丁堡,烧杀抢掠达一 个星期之久,使这个东方古代文化中心遭到破坏。 第四次十字军战争后,远征热潮低落。其后一度出现 “儿童十字军”, 宣称成人有罪,只有纯洁的儿童才能夺回圣地。于是演出了一场人间悲剧。 1212年,约3万儿童被骗往马赛港,由牧童斯蒂芬率领,分乘7艘船出海, 其中两艘沉没,五艘被运往北非贩卖为奴。另一支由德国儿童尼古拉率领, 约2万人,由科伦出发,沿莱茵河,越阿尔卑斯山,一路溃散,死亡殆尽。 此后,又举行了3次十字军征讨,进攻目标是埃及,第八次进攻目标是 突尼斯,均以失败告终。法国国王路易九世,曾亲率第七次和第八次十字军, 结果前一次被俘,以巨款赎回;后一次染上瘟疫而死在军中。此间,另一位 阿拉伯民族英雄贝巴尔斯,领导阿拉伯穆斯林大军,打败最后一次十字军远
征,把大批十字军赶下地中海,拔除了十字军的最后据点,收复了十字军所 占的全部土地,结束了十字军长达200年的东侵活动。 阿拉伯封建主的对外军事扩张,也是打着宗教的旗帜,以伊斯兰圣战的 形式实现的。7世纪30年代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半岛新兴的封建主阶级, 为了扩张领土,掠夺财富,建立庞大的阿拉伯帝国,在伊斯兰圣战的宗教旗 帜下,调集穆斯林大军,向中东、北非、南欧、南亚广大地区长驱直入,大 举进军。这就是中世纪著名的“伊斯兰远征”。伊斯兰教把从命出征视为“天 职”,同时把死后升入天堂和获得战利品作为精神鼓动和物质引诱。战利品 的分配原则是:1/5为 “真主的份额”,归先知和他的家族及寡妇孤儿;4/5 由战役的直接参加者瓜分。其中,骑兵得3/5,步兵得1/5。因此,使广大的 穆斯林充满着宗教狂热,英勇作战,视死如归。到 “先知”穆罕默德死后100 年间,使这个新兴的阿拉伯帝国成为一个东起印度河,西临大西洋,北自黑 海,南到尼罗河流域的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空前庞大的封建帝国。伊斯 兰教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宗教,东起西亚的帕米尔高原,西至非洲的撒哈拉 大沙漠,北到欧洲的西班牙,都成了伊斯兰教区。 古代统治阶级为了掩盖侵略扩张的经济和政治目的,往往披着 “神圣” 的宗教外衣,仿佛完全是为了宗教上的目的。实际上,它只是以宗教“圣战” 的形式达到统治阶级的政治目的和经济利益。在当代国际政治中,这种情况 也屡见不鲜。例如,在阿拉伯民族同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的斗争中,伊斯兰 教成为阿拉伯国家团结战斗的旗帜,成立了一个又一个国家集团,如阿拉伯 国家联盟、伊斯兰会议组织等,对阿拉伯国家的内部事务和国际政治事务作 出统一的最高决策,对当代国际政治生活发生重大影响。 宗教在国际政治生活中发挥的重大影响,也反映在信仰同一宗教的民族 国家之间。这种斗争形式上是教派斗争,实际上是政治斗争。例如,基督教 的天主教与东正教的斗争;伊斯兰教的什叶派与逊尼派的斗争等。80年代发 生的两伊战争,其原因有两国长期存在的边界纠纷,但在教派问题上的矛盾, 也是战争的原因之一。在伊斯兰国家统治集团之间,长期以来就存在着围绕 “哈里发”(意为“继承者”)问题的斗争,并因此造成了伊斯兰教的分裂, 形成了两个对立的派别,即逊尼派和什叶派。这两个派别的斗争一直持续到 现在。在伊朗和伊拉克的穆斯林中,信奉什叶派的都占多数。在伊朗约占90 %,在伊拉克约占60%。然而,两国什叶派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却有明显区 别:在伊朗,政府和军队长期由什叶派掌权;在伊拉克却正好相反,政府和 军队都由逊尼派掌权。1979年,伊朗什叶派宗教领袖霍梅尼执政后,与伊拉 克逊尼派掌权者萨达姆之间,在宗教问题上的矛盾更趋尖锐。这种宗教上的 矛盾又与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终于爆发了两伊战争。两伊战争打破了中东 国际关系的平衡,引起了阿拉伯国家的分裂和不和,使以色列感到高兴。两 伊战争说明,在伊斯兰教流行的主要地区——西亚和北非,宗教已经超出了 国内政治派系斗争的范围,而成为影响当今国际关系发展趋势的重要因素, 在某种程度上是我们观察当代国际政治风云的晴雨表。 五、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神和人 ——宗教与社会主义散论 宗教伴随着历史的变迁踏进了社会主义社会。与此而来的一个重大的理
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就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政党无论 在领导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社会主义的斗争中,还是在夺取政权后建设和发展 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都面临一个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传统宗教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导师们,一贯坚持宗教与社会主义在世界观上是截然对立的立 场。但是,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就产生了调和社会主义与宗教的种种思 潮。近百年来,形形色色的宗教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宗教不断出现。其中, 认为宗教与社会主义思想并无矛盾者有之;认为宗教是社会主义思想的源泉 和基础者有之;把马克思主义或社会主义说成某种宗教或宗教的等价物者亦 有之。这些论调,有些是出自马克思主义的敌人之口,也有一些是出自马克 思主义者内部,如十月革命前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中的 “造神论”者,就是 典型。至于企图建立 “革命的宗教”、“被压迫人民的宗教”、“社会主义 宗教”的人,无论在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在社会主义社会,无论在宗教界人士 中还是在非宗教界人士中,都不乏其人。因此,有没有革命的宗教?能否创 造一种社会主义的宗教?如何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与宗教的关系?在社会主义 时期宗教为什么会长期存在?无产阶级政党应当对宗教采取什么样的政策? 这都是必须明确认识和正确处理的重大问题。 。宗教与科学社会主义是两种对立的世界观 宗教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对立,犹如有神论与无神论、唯心主义同唯物主 义的对立一样,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这种对立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有神论是宗教的核心,无神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开端 如前所述,宗教观念在本质上是对超自然、超人间神秘力量的敬畏和崇 拜,正是围绕着对神灵的敬畏和崇拜,才产生了一系列的宗教感情、宗教行 为和宗教组织制度。而这些超人间的力量实际上是对支配自己的人间力量的 幻想反映,因此,它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它肯定神的权威,否定人的价值, 完全听从神意的安排,抹煞了人的主体能动性。可见,宗教离不开对神灵的 崇拜。如果没有神的宗教能够存在,那么没有 “哲人之石”的荒诞的点金术 也就能够存在了。历史上确实有人想建立无神的宗教,如杰出的无神论者费 尔巴哈,曾致力于对传统宗教的批判,却异想天开地要建立一种对 “爱”的 崇拜的新宗教,来代替对神的崇拜的旧宗教;18世纪法国大革命中的雅各宾 派的领袖罗伯斯庇尔,也曾试图建立一种崇拜理性的新宗教,并为此采取一 系列坚决的行动。这一切荒唐的蠢举都遭到了失败。其根本原因在于,宗教 的哲学基础是有神论、唯心主义,宗教如果离开了神,它也就不成其为宗教 了。 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彻底的无神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它 的两大理论基石。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科学,正在于它摆脱了宗教的幻想性 和空想社会主义的空想性,建立在坚实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它认为, 社会主义的实现,是社会历史按自身规律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既不取决于任 何伟大人物的天才发现,更不取决于任何神灵的慈悲和天意。它否认任何救 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而依靠历史地产生的无产阶级和广大群众这一新的 社会力量。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过程,就是揭穿宗教幻想和摆脱社会
空想的过程。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论证了社会主义代 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这种历史必然性如同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 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依次更替的必然性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更不以神的 意志为转移的。剩余价值学说,则揭破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论证了资本 主义制度的剥削实质,分析了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 强大社会力量。因此,科学社会主义在世界观上贯穿着彻底的无神论;对有 神论和神学的批判,正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开端。在它看来,资本主义的灭亡, 不是神对资本家罪恶的惩罚;社会主义的胜利,也不是神对无产阶级的同情 和怜悯。这一切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都与任何神意无关。 (2)宗教在阶级社会是维护剥削制度的工具,科学社会主义 则要推翻一切剥削制度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 思想。同样,占统治地位的宗教,都是统治阶级的宗教。就是说,被封为国 教或者采取政教合一的神权政治的宗教,都是统治阶级按自己的需要改造过 的宗教。它的作用集中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它以上帝、真主、佛 等神的名义,论证剥削制度的合理性,为现实世界上的苦难提供神学的辩护, 把颠倒的人间谬误美化成神的安排,使之在耀眼的灵光圈的庇护下,被赋予 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性质。另一方面,宗教以美丽的天堂和来世,给苦难的人 民以幻想幸福的许诺,把套在人民身上的锁链装饰上虚幻的花朵,使他们在 这种精神鸦片的麻醉中,安于忍受现实的苦难。很显然,为了暴露人间的谬 误,必须驳倒它在天国的申辩;为了推翻颠倒的社会,必须扫除笼罩它的神 圣的宗教灵光;为了克服现实的苦难,必须摆脱对幻想幸福的追求。一句话, 宗教是剥削制度的普遍根据,而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则是要推翻一切剥削制 度,因而也意味着摧毁宗教的世俗基础。它不仅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 彻底的决裂,而且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同各种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 裂。在这里,科学社会主义同宗教的对立是显而易见的。 (3)科学社会主义是工人不信宗教的坚定不移的表现 在中外历史上,都有被压迫阶级改造传统宗教或者创建一种新宗教为自 己的阶级利益服务的情况。16世纪德国的闵采尔,19世纪我国的洪秀全,以 及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前的造神论者,就是这方面的典型。这是历史的事 实,然而也是历史的局限。如果说奴隶阶级、农民阶级和早期的资产阶级, 由于它们在经济上、政治上的软弱和没有自己独立的意识形态,而不得不举 起宗教的旗帜,那么,无产阶级则完全无需利用宗教,而可以直接高扬起科 学社会主义的旗帜。这是因为无产阶级是与现代化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先进阶 级,现代大工业生产的教育和城市生活的启发,使他们接受科学而抛弃宗教 偏见。当无产阶级运动登上了历史舞台的时候,反映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