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武则天的佛缘 >

第2章

武则天的佛缘-第2章

小说: 武则天的佛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近些年就有“李氏当应图谶”、“兴起为王”的预言,这一舆论说法已在民间广为流传,隋炀帝为此在全国大杀姓李的人,一些有权势而门族强盛的李姓高级将领都被大规模地清洗或流放,李密领导的反隋起义便是受了这些预言的影响,李渊父子一定知道这些预言的作用,李渊父子也一定知道传说中的圣君唐尧曾在唐这个地方住过,这个被称为唐的地方就是太原,唐又是李渊作为国公的封地,这种巧合的联系一定不会使李渊父子永远俯首称臣……。

    选准了靠山,对商人出身的武士彟来说,其实就是一次倾家荡产的交易,或者说是孤注一掷的赌博。他把自己应该拿出的筹码都拿了出来,首先是钱财,他一下子变得乐善好施,不断拿出钱财接济身边左右的人,使这些得到善施的人交口称好,武士彟的名声也被街巷称颂;同时,他在太原军府中到处宣讲自己多年研究兵法的体会,并将编写好的《古今要典》三十卷拿出,供人学习抄录。

    这一切当然更进一步引起李渊父子的注意,李渊主动和武士彟“虚心结契,握手推诚”,并以知己相待,武士彟也就乘机倾心相从了。不久,李渊便任命武士彟为太原留守府司铠参军。司铠参军,只是管理军械的一个小官,并无多大职权,但这却为武士彟接近李渊父子提供了机会。李渊当时曾数次率军离开太原到河西(今黄河以西)作战,途经文水时,都住在武士彟家中。这表明武士彟逐渐被李渊引为了心腹。

    作为心腹,武士彟参与了李渊父子太原起兵的谋划。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农民起义的烽火越烧越旺,隋王朝的统治江河日下,武士彟暗中劝李渊举兵,并将自己多年编成的兵书《古今要典》直接进献给李渊。李渊十分高兴,对武士彟说:“请不要再多说了。兵书是朝廷的禁物,将来恐怕才会有用。我很赏识你的用心,如果将来有可能的话,你我一定要一同富贵。”

    李渊毕竟是一个较为现实的人,他顾虑重重,既有心腹之患,又有后顾之忧。心腹之患指的是隋炀帝从禁军将领中选了两名亲信王威、高君雅担任自己的副手,实际上是安的眼线来监视自己,以防不测。后顾之忧指的是随时南来骚扰的突厥,假若自己起兵后,前遭隋军反扑,后遭突厥进占,根据地太原就会陷入南北夹击的境地。一旦太原丢失,自己就等于完全失败了。

    所以李渊不愿早露形迹,不愿毫无把握起兵而走上失败。

    李渊父子一直在暗中准备,等待时机成熟。他们派武士彟去接近王威和高君雅,使其得到王、高二人的信任。同时,派刘弘基、长孙顺德等人暗中大量招收勇士,并放出风来说招募军士是为了与突厥作战,后来又使次子李世民出面招募,不出十天就招募了一万多人,驻扎在晋阳的兴国寺。王威、高君雅二人觉得此事重大,似乎觉察到了李渊父子的用意,便找来武士彟商量说:“刘弘基之流是炀帝征高丽的逃兵,罪行严重。但李渊父子却在这里重用他们,我们想把他们抓起来审问,不知您意下如何?”武士彟见王、高二人对李渊父子的意图有所觉察,自己又不能否认李世民招募军勇的事实,便回答他们说:“刘弘基等人都是李渊的贵客,您二位是李渊的副手,如果贸然去抓人,恐怕不太妥当吧!”武士彟在这里没有按照王、高二人的思路去回答他们,而是把话题引到了别处,以王、高二人与李渊的职务关系为题,巧妙地袒护了李渊,使王、高二人只好作罢。

    后不久,军府的司兵参军田德平又对武士彟说:“我打算向王威、高君雅二位副留守建议,请他们查查刘弘基等人招兵的事。”武士彟对他说:“现在太原府的兵权都握在唐国公李渊手里,王威、高君雅二人没有多大本事,我劝你还是不要自找苦吃,最好少管闲事吧!”这种带有恐吓的口气和语言,田德平自然不再敢吱声了。

    同年五月,李渊父子见时机成熟,借故杀掉王威和高君雅,在太原正式起兵,并组织了大将军府,仍任武士彟为大将军府司铠参军,使掌管军帐兵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李渊父子乘隋王朝军队主力与农民起义军决战之机,开始向关中进发。一路上,武士彟频立汗马功劳,李渊也不吝赏赐。十一月,李渊率军攻入长安,立隋炀帝幼孙杨侑为恭帝,给早已逃往江都的隋炀帝加了一个太上皇的虚衔,自封为大丞相。

    次年(公元618年)三月,隋炀帝在江都绝望之际,被宇文化及等人杀死。五月,李渊废隋恭帝,自立为帝,称唐高祖,改元武德,建立了唐朝。

    唐王朝建立后,唐高祖李渊在宴庆之余,大行论功行赏。武士彟官拜上柱国、金紫光禄大夫、散骑常侍兼检校并钺将军,赐田三百顷、奴婢三百人,赏彩锻二万段、黄金五百斤,别食实封五百户。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武士彟在原职务基础上,又加工部尚书,他修会典,振纲纪,十分称职,深得唐高祖李渊赞赏。不久,进封应国公,加实封八百户。唐高祖李渊又封其兄司农卿武士棱为宣城县公,封武士彟下落不明的二哥武士逸为六安县公,使武氏一门三公。

    这样,武士彟及武氏家族便飞黄腾达,居官显赫,数年之间,便由山西文水普通的木材商人,乘乱世而投机,一跃变成了长安的新贵族。武士彟终于实现了自己所追求的目标。

    武士彟在唐王朝中央任职至检校右厢宿卫,即皇宫的宿卫将军。

    作为唐王朝开国的有功之臣,武士彟还位列二级勋臣之中,并享有“恕一死”的优待。据《册府元龟》第一百三十三卷记载:唐高祖于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八月下诏曰:“朕自起兵晋阳,遂登皇极,经纶天下,实仗群才。”因此,追随左右的功臣要给予特殊照顾,即一等功臣,如刘文静等人,将来若犯死罪,可以免死两次;二级勋臣,如武士彟、刘弘基、柴绍等十四人,将来若犯死罪,可以免死一次。

    商人出身的武士彟,凭着数十年经商和乱世投机发迹的经验,是绝不会犯下死罪的。否则,他就没有机会丧妻再娶,并生下一位在中国历史上有较大影响被称为女皇的女性。倒是他那远大的志向,对既定目标的执着追求,娴熟的政治斗争手段,以及商人般的贪婪和占有欲,对未来的女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武则天与佛教的结缘,是和她的生母杨氏夫人有着直接关系的。

    虽然武士彟经过数年投机,成为了李唐王朝的开国元勋,成为了长安城里的达官显贵,政治生涯前程似锦,这些都使武士彟颇为得意。但是,在家庭方面,他却有许多不幸。他年轻时,在父母的指配下,曾与山西汾阳(今山西汾阳)的相里氏(相里,复姓)结婚。这相里氏虽非大户人家出身,倒也能孝顺公婆,主理家务,为武士彟生了四个儿子。武士彟外出做生意和投奔李渊后,相里氏一直在家乡文水敬老携幼,颇受同乡人的称赞。就在武士彟从大业年间投机入仕到唐高祖武德年中,先是武士彟的双亲去世,他没有回家奔丧,而是在太原追随李渊左右,参与谋划起兵大事;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武士彟在长安任检校并钺将军时,两个儿子先后因病去世;次年(公元620年),夫人相里氏也因病身亡。这接二连三的噩耗,对武士彟的打击无疑是沉重的。然而,在这期间他并没有消沉,仍一如既往,尽忠于李唐王朝。史籍称其“儿子病夭,无暇过问;妻子危笃,亦不出看,唯哀悼而已”。

    唐高祖李渊得知这些情况后,深受感动,对武士彟大加褒扬,并下了一道敕令,说:“此人忠节有余。去年儿夭,今日妇亡,相去非遥,未尝言及,遗身徇国,举无与比。”也就是这时,唐高祖李渊念其忠心可嘉,擢升武士彟为右厢宿卫将军。同时,还动了一番脑筋,为武士彟选准了一位续弦的夫人,命自己的女儿桂阳公主作媒来促成其事。

    桂阳公主为武士彟保媒的对象,不仅出身名门望族,而且还是一个40多岁尚未曾婚配的黄花闺女,她便是隋朝遂宁公杨达的女儿杨牡丹。杨达,隋皇族出身,是隋文帝的侄子,隋炀帝的堂兄弟,曾在文帝时任工部尚书,领宰相衔,主持过隋文帝与独孤皇后的陵墓营建,后又任隋东都(今河南洛阳)副监。后随炀帝征高丽,死于道中。杨达之兄杨雄在炀帝时也曾官至宰相。

    虽然是亡隋的贵族,但因出身名门,杨雄、杨达的子侄们在唐初也颇受李唐王朝新贵们的青睐。桂阳公主在武德初丧夫后,便看上了杨雄的儿子杨师道,不几日便招为驸马。从这层关系上看,杨达之女杨牡丹应称桂阳公主为堂嫂。传说,这杨氏兄妹,都十分聪明漂亮,杨牡丹的侄女亦被李渊三子李元吉纳取为妾,后又被唐太宗李世民纳为淑妃。

    由皇帝降敕结亲,由公主作媒主持婚事,又由朝廷负担结婚费用,这样的殊恩和殊荣,真是绝无仅有,武士彟只能从命了。时在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武士彟已有46岁,杨氏夫人也有44岁。婚后次年,杨氏夫人为武士彟生下了第一个女儿,这便是后来嫁给贺兰越石的韩国夫人。武则天是他们的第二个女儿,生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

    据说,武则天生母杨氏夫人长得很美丽,尽管是40多岁的老姑娘,却也身材苗条,面若芙蓉,艳丽绝伦。因为出身于豪门贵族,她自幼不学针线女红,轻视纺绩织布。但聪明绝伦,从小便明诗习礼,阅史披图,特别是对佛教情有独钟,非常喜好,认为自己与佛教有特殊的关系,而且还正式受了居士戒,以女居士自居。当时,她似乎不想再嫁人了,但桂阳公主拿皇帝的命令撮合,她也只好作了武士彟的新娘子。

    杨氏夫人对佛教有特殊感情,大概和隋王朝二代君主崇佛佞佛有关。

    佛教经过汉魏两晋南北朝的发展,已经由一种域外宗教,发展变化为地地道道适合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背景的中国式的宗教,同时也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作为维护封建政治统治的思想武器,也趋于成熟,并愈来愈为封建帝王们所重视。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史载出生于尼姑庵,是由一个名叫智仙的尼姑抚养成人。所以,杨坚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他代周立隋当上皇帝所干的第一件大事,便是普诏天下,任听民众出家为僧;并诏令天下人出钱营造佛教经像,修建寺院。他还认为,自己能够当上皇帝,完全是佛法的护佑,因而在自己在位的24年里,广兴佛事,或者度僧,或者建寺,或者修塔,或者写经,使隋文一代佛教勃兴。据史籍统计,隋文帝在全国大约修建了四、五千所佛寺和110座舍利塔,新造佛像有16584躯,修治旧佛像共1588940余躯,整理缮写出新译佛经132086卷,修治旧佛经3853部。从上述数字中,可以看出耗费之巨。

    不仅如此,隋文帝还延请高僧为自己受菩萨戒,要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佛教徒。受菩萨戒之后,隋文帝的一切活动均与佛教相联系,每日登殿上朝,总有和尚伴陪左右。隋炀帝继位后,对佛教的特殊感情,甚至超过了乃父。炀帝在未继位前,就以菩萨戒弟子自称,并和名僧智顗往来频繁;并且还亲自作了一篇《宝台经藏愿文》,表明自己对佛教的态度,把弘扬佛教作为自己的义务。当了皇帝之后,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度僧、写经、修寺、建塔等等佛事,成了他的正事,对佛教的亲近和重视,真可谓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了。

    隋文帝父子对佛教的态度以及他们对佛教的所做所为,被旧史家称为“佞佛”。他们崇拜佛教,热衷于佛事,似乎是为了表明自己的高尚和清净,也似乎是为自己涂了一些伪善的色彩。但从内心世界来分析,他们是真正的佛教信仰者,他们想通过对佛教的诚心信仰,来给自己寻找一处精神安逸的净土,来给自己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寄托。这些在客观上都有利于佛教的进一步发展。

    皇帝喜好佛教,必然会影响到皇亲国戚、内外大臣和普通老百姓。所以,有隋一代,皇帝宗族中的每一个人,都以崇信佛教为荣,都会对佛教有着非同一般的感情。

    杨氏夫人就是在这种佛教几为国教的大环境中,自幼受到佛教的熏陶,耳濡目染,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另外,杨氏夫人的父亲杨达随炀帝远征高丽,死于途中,对她的心灵是一次沉重的打击。有学者研究指出,隋唐女性信仰佛教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亲眷丧亡后才皈依法门。杨氏夫人的信仰佛教,大概也是这个原因吧。史载杨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