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武则天的佛缘 >

第41章

武则天的佛缘-第41章

小说: 武则天的佛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必须彻底放下手中的屠刀。大周女皇觉悟到了应该是结束来俊臣之流因缘的时机了。

    此刻的来俊臣根本没有体味到大周女皇正在寻求圆满结局的道路,根本没有感觉到刀已加项,依然沉浸在得意忘形之中。他趾高气扬,打算网罗罪状,对付武姓子侄们和太平公主等人,还准备诬陷皇嗣李旦和庐陵王李哲。在朝臣众口一辞的要求下,大周女皇终于下诏将来俊臣下狱治罪。对此,大周女皇也在犹豫不定之中,不断拖延对来俊臣的判决。最后,大周女皇终于下定了决心,将来俊臣斩首示众。大周女皇对此并未惋惜,因为将来俊臣处决后,民心大快,其仇家争相刮食来俊臣的肉,大周女皇方觉得这是顺应民心的一件善事,所以又下诏历数了来俊臣的罪状,并决定将来氏家族全部诛杀,其家产全部没收入官,用以伸雪人民的怨恨。此诏一下,朝臣百官弹冠相庆,天下民众拍手称快,都说从今以后我们可以睡个安心觉了。

    大周女皇在一步一步地解脱。特别是诛杀来俊臣之后,她感到轻松了许多。一天,她对侍从官员说:“近年以来,来俊臣等酷吏调查审理案件,往往牵连大量官员,说这些人反叛。国家有法令,规定了如何惩处反叛,对这些人我很痛心,但不能违反法令。有时我也的确心有疑惑,也常派身边的人去查问,但被告无一不是亲笔写下自白书,承认自己犯罪,所以我也就不疑惑了。现在来俊臣之流被诛杀了,再也没有听说有人叛乱,看来以前被诛杀的人,的确有被冤枉的。”这大概是大周女皇发自内心的实话,也是她为了解脱的一种理智的表白。

    这时,大周女皇其实并没有完全轻松下来。

    圣历元年(公元698年),大周女皇的两个侄子,一个即魏王武承嗣,一个即梁王武三思,二人密谋乘女皇年迈行将就木之时,将皇太子的地位争夺过来。他们二人不断请人向大周女皇提醒说:“自古以来,天子没有封不同姓的人继承大位的。”这句话的意思非常明白,就是说现在是武姓为皇帝,因此应该封武姓的人为太子,将来继承皇位。武承嗣和武三思用心是要将目前的皇嗣李旦拉下来,达到武氏王天下的目的。大周女皇不时听到这样的建议,内心甚是犹豫。这种犹豫是说不清道不明的犹豫,也是达到最终解脱过程中的犹豫。其实,这种犹豫之中,大周女皇亦有毫不犹豫的一面。从自己一生的奋斗和事业来看,从自己称制改唐为周的作为来看,她不知道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好象没有什么目的,又好象有什么目的;若无目的,一切都是空的,都会不存在的;若是有目的的,一切又都是有的,万岁千秋的历史又会有浓浓的一笔。这种有与无的矛盾,这种与佛教教理极为相似的命题,使大周女皇既能看透一切,却又执着无法解脱。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大周女皇又觉得应该是毫不犹豫的,因为她自己已经设计好了一条解脱的道路,应该毫不犹豫地走下去。她是在有与无的矛盾中犹豫,在看透自己生命结局中犹豫。大周女皇在这件事上还是暂时无法解脱。

    武承嗣和武三思密谋太子的事不久便传遍了朝野,天下哗然,群臣亦个个忿然不平,他们推举鸾台侍郎狄仁杰在适当时机向大周女皇进谏。这天,朝会时气氛非常融洽,狄仁杰乘机向大周女皇进谏说:“太宗皇帝不避风霜,冒着刀林箭雨,平定天下,把王朝传给了先帝高宗皇帝,先帝又把两个皇子托付给陛下。听说陛下想将天下交给别人,这恐怕既不是天意,也不是先帝和天下民众的意愿!请陛下想一想,母亲和儿子,姑妈和侄儿,到底谁与谁亲?惯古通例是皇位应该由儿子来继承,怎么能将皇位交给外姓之人呢?”大周女皇听后,并没有不高兴,只是淡淡地说道:“这是我们的家务事,请你不必管。”狄仁杰马上对应说道:“帝王的家是个大家,包括普天之下,四海之内。如此凡天下事都是陛下的家事。在这个大家中,帝王是头脑,臣属是手足,民众是体肤,普天之下的人都可以过问此事。”对于狄仁杰所说的这个道理,大周女皇亦非常清楚,因而她就没有再说什么。狄仁杰接着建议大周女皇召回庐陵王李哲,并将他立为太子,以便日后继承皇位大统。这时,群臣亦接着进谏,都说同意狄仁杰的意见。大周女皇此时没有吱声,但心中的犹豫已不复存在了。她下定了决心。

    不几天,大周女皇派人到房州(今湖北房县)将庐陵王李哲及其妻子接了回来。同时,她又下诏将武承嗣和武三思二人的宰相衔削去,官秩降为三品。其中武承嗣经受不住如此打击,怅惘失望,不久便病死家中。

    这是大周女皇为自己设计好了的解脱之路,她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坚定,越走越看到了一片光明。这条道路的最终走完,就是在那种有与无和犹豫与坚定中实现的。

    几个月后,皇嗣李旦坚决要求退皇嗣位,提出将继承大统的位置让给自己的哥哥庐陵王李哲,得到了群臣的积极响应,大周女皇也就欣然同意了,并正式册封庐陵王李哲为太子,使其复名为李显,诏告天下。

    李显就太子位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母皇武则天命他率军北击犯边的东突厥。此前凡出兵征战,特别是武承嗣或武三思之流为统帅时,民众投军的人数非常少;这次听说皇太子李显出任统帅要北击东突厥,天下民众纷纷响应,投军的人像浓云一样急速前来,不几日便征集了五万人。

    在皇太子李显率军北上的同时,大周女皇又想到了佛教,她特命沙藏和尚建立十一面道场行道,祈祷皇太子能大胜而还。

    正在完成解脱的大周女皇突然又想起了太宗皇帝李世民和玄奘法师。

    那是太宗皇帝晚年在玉华宫召请玄奘法师陪侍时的事。当时,大周女皇是太宗皇帝身边的武才人。大周女皇清楚地记得,玄奘法师奉诏至玉华宫后,请太宗皇帝为自己新译的《瑜珈师地论》作序,太宗皇帝将该《论》披览一遍后,马上就亲自撰写了《大唐三藏圣教序》,并对侍臣们说佛教广大,并以未能广兴佛事为憾。太宗皇帝还请教玄奘法师,用什么方式才能更有效地广树功德,玄奘法师回答说,一是度僧,二是建寺造像,太宗皇帝欣然领受法旨,开始了广度僧众和大规模地建寺造像活动。这些事情使此时的大周女皇不断地进行反思。她反思的中心问题是自己的功德如何?是否已经达到了太宗皇帝那样的程度?因为大周女皇要超越前人,包括太宗皇帝和自己的丈夫高宗皇帝李治。

    大周女皇在平静的回忆中又决定要解脱了。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她决定在神都洛阳的白马寺建造一尊大佛像,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为自己树立功德。因修造这尊大佛像耗费太大,光靠朝廷出钱有困难,大周女皇决定向天下僧尼摊派,让天下僧尼每人每天出一文钱,每人共征得一百文,以资造像之用。大周女皇心想如此广树功德之举,一定会受到僧众的支持,一定会使自己的功德圆满。但是,狄仁杰首先站出来反对,他劝大周女皇说:“现佛寺规模壮观超过了皇宫,这些寺院及其造像的完成,都是世人出的力,各种材料也都是不从天上掉下来的,都是由民众供应的。如果不耗费民众的钱财,怎么能将如此众多的寺院修建起来呢?同时,日前僧尼泛滥,他们中有些人正在假托佛法,贻害百姓。比如现在民众向佛寺的供奉,比给政府上税还要多,能不叫人感到痛心吗?另外,陛下您决定征收僧尼的钱来造像,并决定向每个僧尼征收一百文,这些钱看起来很多,但开支远远不够。佛像高大,总不能露天放在那里,还要修建一座高大的楼房,还有走廊阳台等配套建筑。这样一来,耗资更是庞大。再者,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以慈悲为主要教义,陛下怎么能驱役人民来装饰自己呢?”狄仁杰的慷慨陈词,得到了群臣的一致赞同,大周女皇面对如此局面,不得不对狄仁杰等人说:“你们教我做好事,我怎么能不听呢?”于是决定停止造像。

    大周女皇欲造一尊大佛,并不是心血来潮,从根本上说是为了解脱,依靠佛门来解脱,同时也是在还愿。因为她非常清楚地知道,她自己这几年来默默所做的一切,包括朝廷政事和自己的家事,以及宠爱张氏兄弟二人的风流之事,大都把身前身后事厘定了,起码使这些事都走上了预定的道路。但是,她还有许多心愿没有实现。所以,大周女皇开始还愿。既然不能建造大佛,不能向僧尼们摊派,而心愿却是依然要还的。在这种情况下,她诏命宫内的工匠造一躯与自己一样身高的佛,她特别要求既不造卢舍那佛,也不造阿弥陀佛,更不造弥勒佛,她要求造一尊与自己等身的如来佛。如来的含义是乘如实之道而来成正觉,这正是她所希冀的。大周女皇要成正觉了。

    宫内的工匠们十分领悟女皇的心思,他们在内道场高僧大德们的指导下,耗时数月,终于完成了这座如来佛像的雕造。该佛像与大周女皇一般高,面部表情仪态万千,活脱是大周女皇年轻时的模样,给人以安详、慈悲和艳丽的感觉。该佛造成后,大周女皇甚为高兴,她按照既定的心愿,诏命将该佛抬出皇宫,到神都洛阳巡游一遍,并命文武百官参加。巡游之日,神都洛阳城中万人空巷,人们都集中到大街上礼瞻这尊如来佛,甚是热闹非凡。此时的大周女皇却在后宫中命人收拾行李,准备离开神都洛阳。

    当这尊如来佛被安置于大遍空寺的时候,大周女皇却起驾要返回长安了。西返长安,便是大周女皇最终要了却的心愿。自从她提出给亡夫高宗皇帝了却心愿登封嵩山,决心立李氏为太子后,大周女皇便特别注意从感情上与李氏接近,召回李显立为太子,封李旦为相王,封诸女为郡主,使李氏得以重新显世。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最终的目的。这个最终的目的,她是在揣摩、在感觉、在寻求中逐渐明确的。她非常清楚,这个最终目的的实现,也就是自己的大彻大悟和解脱。西返长安,就是为了实现这个最终目的的。同时,她又确实不想离开自己曾经登峰造极的神都洛阳,她为此曾苦恼过,也想了很久,终于决定将一尊等身的如来佛留在神都洛阳,自己带领诸子及文武百官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十月,踏上了西返长安的路程。

    归程中的大周女皇仍然在不停地思索和回忆。自唐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之后,大周女皇就一直住在神都洛阳,已经有20年了。在这20年里,事业上的成功,非凡的政绩,以及以女身王天下,这些都未使她忘记长安,因为那里是她成长的地方,有童年甜蜜的梦幻,有入宫为才人的寂寞,有感业寺的辛酸,也有再度入宫的喜悦,更有当皇后的惬意。特别是那里有李氏的宗庙和亡夫高宗皇帝李治的陵寝。她也非常清楚地知道,长安城中宏伟壮丽的宫殿,也是李唐江山社稷的象征,更是自己能够解脱的归宿。

    据载,西返途中,适逢大雪,天寒地冻,太子李显曾亲为母皇暖脚,一个年届五旬的儿子,为年届80的母亲暖脚,一派母子和睦的景象,使随驾的文武百官深刻地理解了大周女皇西返长安的根本目的。大周女皇到达长安后,即下令大赦天下,并在长安整整住了两年。

    这两年,大周女皇是在繁忙的厘定身前身后事中度过的。当年十一月,她下诏改含元宫为大明宫,恢复了该宫的原来名称,任命得力的武将为凉州(今甘肃武威)都督、陇右诸军大使,以确保大周王朝河西地区的安定;次年(长安二年,公元702年)正月,她在长安创设武举,以武艺选取武举人为将;九月,她在长安大明宫麟德殿设宴招待吐蕃(今西藏)使臣,准其求和并承先世之举与吐蕃联婚;不久,她又下诏复准文武百官所请,复查来俊臣等酷吏所治旧案,为受冤者昭雪平反。

    上述这些举动,使天下百姓和文武百官顿时感觉到大周女皇已经大彻大悟了,非常一致的认为这个八十岁的老女皇又恢复了那种干练果断的气魄了。

    其实,人们只猜对了一半,说大周女皇开始大彻大悟不假,但人们感觉到的那种干练果断是她生命的最后一搏,她是想把一个完整的江山交给自己的儿子。

    长安三年(公元703年)八月,长安地区遭受冰雹和暴雨袭击,文武百官奏请大周女皇回驾神都,她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好又东返洛阳。她本来是不想再回洛阳的,但她又觉得不得不回去,因为她要将自己的结束点放在自己的起点上。她也知道,已经80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