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劝忍百箴(原文+全译) >

第4章

劝忍百箴(原文+全译)-第4章

小说: 劝忍百箴(原文+全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病7蚩晌街币印!啊蹲蟠酚衷匾哪辏雷墓又萦跎备肝酰来蠓蚴亩邮褚膊斡肫淠保罄词杌彼懒酥萦跫白约旱亩邮瘛  >釉唬骸笆砍家病6裰萦醵裼胙伞4笠迕鹎祝涫侵胶酰俊
何谓懦夫,即见义不为者。有义之人便是“行一件不义之事,杀一个无罪之人,虽得天下极尊极富,皆有所不为。“这就是义的核心。
许公感叹:噫,义是一个人处事的准则,舍身取义,大义灭亲,是大家所推崇的,为了义,怎能不忍住自己的一些私情呢!
礼之忍第二十二
<原文>
天理之节文,人心之检制。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当以敬为主,非一朝之可废。
* *屈于宣子之恭敬,汉兵弭于鲁城之守礼。
郭泰识茅容于避雨之时,晋臣知冀缺于耕之际。
季路结缨于垂死,曾子易箦于将毙。噫,可不忍欤!
<解说>
礼是根据上天的意志所制定的一些行为规范,礼的核心是敬。礼教的缔造者圣人孔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就是指要尊敬长者尊敬百姓,礼是治理国家的纲领,以  礼治国,才能上下和谐,国家安宁。
《左传》载义士鉏麑受晋灵公之命前去刺杀谏臣赵宣子,鉏麑见赵宣子对灵公特别恭敬,深受感动,遂触槐而死。汉高祖五年,大兵围攻鲁国,却因为鲁国是遵守礼义的国家,所以罢兵不战。
东汉茅容,年四十,还在田里耕种。有次下雨,其他人都去避雨,唯有茅容正襟危坐。郭泰见此情景觉得奇怪,就和他说话。茅容请他住到家里,第二天早晨,茅容杀鸡做菜,郭泰以为是要招待自己,但茅容把做好的菜送给母亲,然后和郭泰用蔬菜喝酒。郭泰很感动,说:“你太贤明了,你能这样,真是我的好朋友。“又《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晋国郤缺俘获了白狄的儿子。当初,臼季奉使经过冀地,看见郤缺在除苗,其妻给他送饭,二人相敬如宾,于是臼季向晋文公推荐他做了大夫。
季路是孔子的弟子,他在临死时还要系好帽子,曾子临死时还记着要更换席子。他们都是不敢忘记礼数啊!他们对礼的恪守和实践可以垂教后世啊!
许公感叹:噫,恪守礼教,是遵天意顺民心,我们怎能不忍住无礼行为呢!
智之忍第二十三
<原文>
樗里、晁错俱称智囊,一以滑稽而全,一以直义而亡。
盖人之不可智用之,过则怨集而祸至。故宁武之智,仲尼称美;智不如葵,鲍庄断趾。
士会以三掩人于朝,而杖其子;闻一知十之颜回,隐于如愚而不诫。噫,可不忍欤!
<解说>
秦国的樗里和西汉的晁错号称“智囊“。樗里子的智慧是预测了自己死后百年的命运,而晁错却因性情耿直、敢说敢为而腰折东市。
大凡人不可以无智谋,但用知太过,就会招来别人的怨恨,甚至灾祸。所以宁武子在国家太平的时候就很聪明;在国家动乱的时候,便装糊涂。孔子很称赞他的智慧,说他的聪明,别人可以赶上,他装糊涂,别人就赶不上了。又《左传》载,齐国大夫庆克和皇太后私通,被鲍庄看见,鲍庄告诉别人。皇太后设计谄害鲍庄,鲍庄被砍了脚。孔子说,鲍庄的智慧不如葵花,葵花还能向着太阳,用叶子保护自己的根。
《国语》载,范武子的儿子范文子很晚才从朝中回来,武子问他为何这么晚才回,范文子回答说:“有个秦国客人在朝廷上说了不少哑谜,大夫们没有人能知道,我知道其中三件。“范武子听了很生气,说:“大夫们不是不知道,是谦让长辈,你小子凭三个谜底在朝廷逞能,我不在时,晋国灭亡的日子不会太远了。“于是杖打儿子。颜回是孔子的弟子,孔子曾经问子贡说:“你和颜回哪一个更聪明?“子贡说:“我听到一件事知道两件事,颜回听到一件事能知道十件事。“但颜回表面很笨,其实不笨。
有智慧的人还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做到大智若愚,才能不断增长智慧。
许公感叹:噫,同样有智慧也可能导致不同的结局,怎能不忍一忍炫耀聪明才智的心呢!
信之忍第二十四
<原文>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尾生以死信而得名,解杨以承信而释劫。
范张不爽约于鸡黍,魏侯不  失信于田猎。
世有薄俗,口是心非。颊舌自动,肝膈不知。敢怨之道,种祸之基。诳楚六里,勿效张仪;朝济夕版,曲在晋师。噫,可不忍欤!
<解说>
《鲁论》载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足食,足兵,百姓信任。“又问此三者之中不得已而去,何者可先去,孔子说先言去兵,次言去食,又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一个人没有粮食会锇死,一个人没有信用不能立身,一个君主如没有百姓的信任就不能立国。
《庄子》记载尾生曾和一个女子约定在桥下见面,那个女子没来,大水来了,尾生还不离去,就抱着桥柱淹死了。尾生守信的名声便流传了百世。《左传》宣公十五年,楚国围攻宋国,宋向晋求援,晋国派大夫解扬前往宋国告之晋将救宋的消息,不料被楚人所俘。楚人让解扬登上宋国城楼,告诉宋人说晋国不救宋国,但解扬却告诉宋国人晋君起兵救宋的消息。楚人要杀他,他说:“君能够下达命令,这是义;臣能够接受命令,这是信。信能载义而行,这是利。行义就不能相信别的,要信就不能听两种命令。你要买通我,这是不知道命。我答应了你,是为了完成晋君的命令。我死了但完成了任务,是我尽了责任。你也有忠诚的臣下,我能够死得其所,还有何求呢?“楚国人被解扬恪守信义的诚心所感动,于是释放了他。
东汉时的范式和张邵年轻时在太学游学,关系友善,当他们分手回家时,范式说:“两年后的今天,我来拜望你母亲  。“两年后,范式果真千里迢迢来了,没有失约。
《战国策》记载魏文侯跟虞人约好出去打猎,到了这天喝酒正在兴头上,天又下起了雨,文侯却要出去。左右的人劝阻他,他说:“我和虞人约定好要打猎,今天虽然快乐,难道能不去赴约吗!“魏国正是有了魏文侯守信用,所以很快强大起来。
世间有轻薄的风俗,往往口是心非,言不由衷。这是招致怨恨的原因,也是招致祸害的根苗。战国时的张仪以六里地欺骗楚怀王,使楚国大败,后人不会仿效他的口是心非。春秋时的晋惠公得到秦国帮  助才得以回到晋国为王,但他背信弃义,与秦国为敌,结果遭到秦国的征伐。这就是“取怨之道,种祸之基。“
许公感叹:噫,有信才能立身,有信才能立国,怎能不忍一忍对“信“的动摇之心呢!
喜之忍第二十五
<原文>
喜于问一得之,子禽见录于鲁论;喜于乘桴浮海,见诮于孔门。
三仕无喜,长者子文;沾沾自喜,为窦王孙。
捷至而喜窥安石,公辅之器;捧檄而喜知毛义,养亲之志。
故量有浅深,气有盈缩;易浅易盈,小人之腹。噫,可不忍欤!
<解说>
陈子禽是孔子门生,曾问孔子的儿子孔鲤说:“你听到孔子一些不同的言语吗?“孔鲤说我两次路过前庭,孔子都说:“你学过《诗》和《礼》吗?如不学《诗》,你就不会讲话,不学《礼》,你就不能立身。“陈子禽非常高兴自己能“问一得三。“问一,指问孔鲤有没有听到孔子的不同言论,得三,指得诗,得礼之教,得闻圣人不偏爱自己的儿子。孔子另一弟子子路因为听孔子说要乘坐木筏浮海远航而得意扬扬,殊不知这是孔子哀叹主张不行的假托之词,所以子路的言行遭到孔门弟子的讥笑。
《鲁论》载楚国子文,三次当了令尹,了无喜色;三次被罢免,毫无愠色。子文喜怒不形于色,乃宽大长者之度量,与患得患失者不同。而西汉窦王孙,被封为魏其侯,正因他沾沾自喜,终没被重用。
晋朝谢安在淝水之战捷报传来时,正与客人下棋,不动声色,客人走后,他高兴过甚,连木屐上的齿都折断了,当时的人说他有宰相的器量。东汉毛义,以孝著称,被任安阳令。毛义喜不  自胜,被张奉瞧不起。后来毛义母亲去世,毛义辞官服孝,多次征他做官,他都拒绝。张奉感叹地说:“贤明的人真是深不  可测,过去他那种喜悦,是为了他的母亲啊!“
人的度量有深浅,志气有大小  ,子文、谢安、毛义的欣喜与窦王孙、子路的沾沾自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前者含蓄、宽容、恢宏广大,是君子的品格;而后者的见识短小  ,气量偏狭,容易满足,乃是小人之腹。
许公感叹:噫,人逢喜事精神爽,从对待喜事的态度可以判断一个人的胸襟,面对喜事,你能否忍住自己的过分得意呢!
怒之忍第二十六
<原文>
怒为东方之情而行阴贼之气,裂人心之大和,激事物之乖异,若火焰之不扑,期燎原之可畏。
大则为兵为刑,小则以斗以争。太宗不能忍于蕴古、祖尚之戮,高祖乃能忍于假王之请、桀纣之称。
吕氏几不忍于嫚书之骂,调樊哙十万之横行。
故上怒而残下,下怒而犯上。怒于国则干戈日侵,怒于家则长幼道丧。
所以圣人有忿思难之诫,靖节有徒自伤之劝。惟逆来而顺受,满天下而无怨。噫,可不忍欤!
<解说>
怒是七情六欲之一种,阴阳家称为“东方之情“。属东方的性情是发怒,行阴险盗窃之气。所以发怒的结果是破坏内心和气,激发事物朝不正常的方向发展,做事就不会顺心如意,内心的怒气犹如原野上燃烧的大火,不能去扑灭它。
大怒会引起冲突引起战争,小怒会引起纷争引起殴斗。唐太宗听信谄言无心辨别张蕴古的是非,一时意气用事,错杀张蕴古;唐太宗还因卢祖尚拒绝君命,一时大怒又下令杀了卢祖尚。好在唐太宗意识到自己怒气杀人是暴行,能自我悔过。汉高祖刘邦曾忍怒立韩信为王,以守故土,也曾怒刑萧何,自比桀纣。
西汉的高后几乎忍受不了匈奴冒顿的羞辱,心中大怒,欲折来使,发兵十万进攻匈奴。后以季布劝说,高后改变主意,以礼待人,结果冒顿派人前来谢罪。
所以在上位的人,凡事不能容忍,动辄发怒,就会残虐下面的人;在下位之人,不顾礼义,而逞强发怒,就一定会冒犯上位的人。对于国家来说一旦发怒则会引发战争,对于家庭来说一旦发怒就会失去伦理之道。
所以孔圣人告诫:“忿思难。“是说人如果有发怒的时候,应当考虑日后有患难而抑制自己的愤怒,以免日后带来灾祸。陶潜对怒气这样形容:“怒气剧炎火,焚和徒自伤。触来勿与竟,事过心清凉。“《孝经》云:“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由此可见,怒气伤和气,生怨气,大则害国,小则害己。
许公感叹:噫,怒有如此多的恶果,怎能不忍一忍心中的怒气呢!
疾之忍第二十七
<原文>
六气之淫,是生六疾。慎于末萌,乃真药石。
曾调摄之不谨,致寒署之为衅。药治之而反疑,巫眩之而深信。卒陷枉死之愚,自背圣贤之训。
故有病则学乖崖移心之法,末病则守嵇康养生之论。
勿待二竖之膏肓,当恩爱我之疾痰。噫,可不忍欤!
<解说>
《左传》载秦国医和曰:“天有六气,淫生六疾。六气,阴、阳、风、雨、晦、明也。过是为菑,阴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淫是过多的意思。人生的疾病可谓五花八门,草药和砭石都是用来治疗疾病的,但真正的药石却是在无病之时谨慎预防。
如果衣食调理不当,持身不谨,以致风寒暑热侵入体内而生疾。药是圣贤制造出来专治病的,但愚昧的人不信医药而信巫术,结果冤枉送命,这是违背了圣贤的教训。
虽有药石治病,但扁鹊认为:“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赢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难治也。“
所以有病的时候要学习张咏的移心之法,移心之法是:“人能于病中移其心,如对君父,畏之慎之,静久自愈。“而在无病的时候则要遵守嵇康的养生之法,养生之法是:“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旷然无忧患,宁然无思虑。“
不要等到病入膏肓才去医治,要在无病的时候就谨慎预防,还应当常常想到别人对我的宠爱也好比是危及健康的疾病。
疾病尚有药石可治,心疾只有依靠自己了。身体疾病的发生是“六气“太过,心理疾病的发生是“思虑“太过。嵇康《养生论》说:“用始终如一来自守,用和和气气来养生。“看来这确实是保证身心健康的法宝。
许公感叹:噫,疾病危及健康,对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