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风云-第1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三个神父禁不起严刑拷打,很快就供出了福建教区的主教白多禄。白多禄是西班牙人,属于天主教的分支多明我会,奉罗马教皇之命代理福建教区。
很不幸的是这些传教士落到了福建巡抚周学健的手中,周学健是个极端仇视洋教的人。他把这些传教士关起来,严刑拷打,希望罗织出更多更大的罪名,然后奏请乾隆对洋教实行严酷的政策。周学健对这些人严刑拷打,传教士们细皮嫩肉怎么禁得起这么野蛮的酷刑,纷纷就范。
周学健引经据典,细数洋教的危害,请求乾隆将这些人正法,以此彰示国法,弘扬圣人之道。乾隆犹豫了,当时福建有两千多教徒,把他们全杀了难免会引起国际舆论对自己的不满,虽然乾隆没有国际意识,但这个道理还是懂的。杀人不可以杀太多,杀一两个典型就够了,起到震慑作用。乾隆最后决定,先将白多禄斩立决,以观后效。
费若望等四个传教头目被判“死缓”,到了第二年秋还是“死缓”,根据我们的经验,他们应该是可以逃过一劫了。如果没有意外的话,确实可以逃过一劫。
可意外偏偏发生了。乾隆十三年初,在菲律宾吕宋的天主教会要求归还白多禄的遗体。乾隆听说此事,立即警觉起来,这事怎么传到菲律宾去了?看来天主教确实很恐怖,消息传得这么快,组织必然很严密。
这一事件也让四名羁押在狱中的传教士命悬一线,乾隆指示福建海关要严禁内地民众跟吕宋一带的天主教徒往来。这年秋天,乾隆下了命令,将费若望等四名传教士秘密处决。乾隆下这个命令甚至都没有通知军机处,四人被处决后,报告是:四人在狱中正常死亡。
乾隆的阴毒由此可见一斑,对外国人是这样,对中国人更是这样。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事情还是传了出去,当时教徒们并没有想到幕后杀手就是乾隆,或者想到了也不敢直接指出来。
福建教难发生后,很快就蔓延到江苏。在江苏传教的意大利人谈方济和葡萄牙人黄安多均被捕入狱,乾隆指示江苏巡抚安宁根据福建教案来处理,也就是说秘密处决,然后再上一个“狱中正常死亡”的报告。
此后不久,教难就蔓延到全国,传教士们要么被杀,要么被驱逐。总之,传教士们感到,乾隆的政策比康熙和雍正更严酷。当时,教徒们都认为这场教难的罪魁祸首就是周学健,巧的是周学健不久也因为违反禁令和贪污受贿落马,被乾隆赐死。教徒们纷纷称之为“天主的惩罚”。
乾隆并没有把天主教看成是白莲教那样的邪教,但是对洋教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在乾隆看来,尽管洋教现在不是邪教,但很有可能蜕变成邪教。所以,乾隆对于洋教是很不宽容的。
来自大洋彼岸的梦魇
乾隆没有去过欧洲,不了解西洋人,但传教士们说的什么上帝魔鬼、天堂地狱这些东西,他还是很清楚的。我们不知道这些东西在他心底唤起了什么样的感觉,可以肯定的是他一定觉得这些洋人有些疯狂,再联想到从欧洲引进过来的红衣大炮,凭直觉,他觉得这些人是潜伏的危险分子,应该抵御。
从后来的历史看,乾隆的直觉是对的,西洋人确实是中国的梦魇,不过乾隆对待梦魇的方式错了。他以为把大门关上,就能挡住一切妖魔,这实在是大错特错。制服妖魔的唯一办法就是去了解妖魔,所以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打开国门,去看看这些人到底是些什么样的人,他们到底在想什么。
就在福建教案爆发之时,一个躲在安徽和湖北交界处的山林里烧炭的年轻人,莫名其妙地产生了反清的念头。这个年轻人叫马朝柱,生活非常辛苦艰难,看不到理想,青春对他来说似乎是一场悲剧。没有出路,他于是想到了反清,他经常跟白云庵里的和尚聊天,讨论如何推翻清王朝。
马朝柱夸口说自己在十六岁时做过一个梦,根据梦的指示,自己似乎有九五之命,而且这个帝王师就在护国寺里。白云庵的和尚告诉他,白云庵以前的名字就叫护国寺,莫非……
后面大家可以想象到了,造反之前首先要造势。马朝柱忽悠了一大批人,联想到当时清廷正在镇压西洋传教士,马朝柱告诉大家,明朝后裔朱洪锦现在正在西洋,还有大学士张廷锡和大将吴承云等人支持自己。张廷锡是张廷玉的弟弟,马朝柱说张廷玉跟乾隆闹翻了,待在家里想造反。还说吴承云是吴三桂的孙子,准备继承遗志,起兵反清。
乾隆十五年,马朝柱宣扬说朱洪锦很快就在西洋起事,准备光复明朝。马朝柱打着西洋的旗号造反,多少还是有些创造力的,从乾隆镇压传教士的行为中,马朝柱看出乾隆对西洋人的恐惧心理,所以便将明朝后裔和西洋人捏在一起。
起义最后被血腥镇压,但马朝柱却神龙见首不见尾,不知道跑到什么地方去了。有人猜测他可能渡海去了西洋,这件事对乾隆刺激很大,重要的不是叛乱,而是叛乱与西洋人的关系。如果西洋人在幕后支持这些叛乱的话,大清的统治将岌岌可危。
乾隆下令在全国对马朝柱进行搜捕,乾隆认定这个人肯定跟洋人勾结,如果没有海外背景,断不至于这么猖狂。乾隆对马朝柱下了通缉令,然而连马朝柱的影子都没看到,搜捕了二十年,始终找不到这个神秘人物的行踪。
越是找不到,越容易产生不着边际的幻想,乾隆觉得西洋人实在是太危险了,这些藏在暗处的妖魔随时会跳出来,扑向大清国,将大清国撕得稀巴烂。乾隆也知道,在自己登基的第五年,荷兰人在印尼屠杀华侨,一万多华侨被杀,时人称之为“红溪之役”。从郎世宁这些宫廷画家的背后,乾隆看到了不一样的西洋人,如果说郎世宁是天使的话,那么,还有魔鬼躲在暗处。
洪仁辉事件
乾隆二十年四月,一艘外国商船靠近宁波港口。浙江水师前去拦截,发现船上有五个西洋人,其中一个人用半生不熟的中国话说:“我……系洪仁辉……英吉利人……”
洪仁辉说他们是想到宁波做生意的,进一些茶叶和蚕丝到欧洲去卖。水师提督武升进很高兴,因为这意味着一个捞油水的机会到了。武升进立即向乾隆奏报,说这些洋鬼子感服圣恩,千里迢迢来这里经商,带来了许多银元和洋酒,还有四十多名汉人水手,这些水手都没有发辫。
乾隆毕竟是作为帝王的最高统治者,他对洋酒银元都无兴趣,也没兴趣跟这些洋人交流,倒是对四十多名没有发辫的水手非常警惕。这些汉人模样的人怎么会没有发辫?他们到底是中国人还是海外华侨,这事一定得查清楚。如果这些汉人是中国人,那可是抄家灭门的大罪。后来查明说这些人是外国人,乾隆悬着的心才放下来。
乾隆一看没大事,便让武升进好好招待那些洋人。结果,这些洋人满载而归,把中国的商品带回国内,大发洋财。第二年,他们又来了,不过这次船只要大得多,带来的货物也多得多,水手有一百三十多个。这次,洪仁辉担任起了翻译,中文水平似乎也有所提高。
这一次,乾隆警惕起来了,他感觉到这些西洋人的野心。虽然当时他并不知道这些人的野心是什么,其实现在我们知道是发财,但乾隆更多的是从“维稳”的逻辑来看问题的。
乾隆于是找这些洋人麻烦:本来外国商船只能在广州、澳门等港口通商,从来没有到宁波来的,这些洋人想把宁波开辟成一个港口,这事本来没有什么不好,但长期下去,滞留在内地的洋人会越来越多。
乾隆并没有直接把洋人轰走,而是指示两广总督杨应琚提高关税,最后关税比广州、澳门等地提高了一倍。
提高关税以后,并没有把这些洋人撵走,他们反而继续在这里经商。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些洋人为什么不在广州通商呢?其实,洋人真正怕的不是提高关税,而是各种各样的陋规,广州那边陋规太多,各级官员敲诈勒索,搞得洋人的生意做不下去了。在宁波的话,陋规少,采购也更方便,成本价大大降低,虽然关税提高了,但实际利益更大。
浙江巡抚杨廷璋把这些情况如实地禀报乾隆,没想到乾隆居然做出了一个让人意外的决策,他决定开放浙江为通商港口,允许外国人到这里贸易。本来这是一项符合发展潮流的政策,也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政策,但很快就终止了。
皇帝的一个特征是喜怒无常,乾纲独断,所有事情都凭自己主观意识办事。几个月之后,乾隆就宣布所有外国商船只准到广州港口通商。英国方面认为这是广州地方政府蛊惑皇帝的结果,广州地方政府想独占对外贸易的利益。
确实是这样的,两广总督杨应琚上书乾隆,为自己辩解,说广州官员并没有勒索洋商的行为,只不过是进行一些必要的限制;如果不对洋商加以限制的话,恐怕会埋下祸端。杨应琚的话说到乾隆的心坎里,乾隆最怕的就是这点,一旦开放过头,洋人涌进来,不知道会鼓捣出什么事情。
在这一刻,中国历史发生了改变。乾隆的一念之差改变了历史的走向,如果中国在乾隆时代就走向对外开放,以后历史的发展简直是无法预料的。这虽然是看似偶然的一件事,其实一点都不偶然,乾隆是一个封建统治者,他必然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就算他对外开放了,难保他的子孙们不关闭国门。
中国再一次失去和世界交流的机会,紧紧地关上了国门。订/阅/v/信/whair004
乾隆发出这项命令后,英国东印度公司没有放弃挣扎,他们企图搏一搏,说服乾隆开放浙江港口。东印度公司选择的代表便是洪仁辉这位仁兄。
乾隆二十四年六月,洪仁辉驾驶着一艘小船来到浙江定海,浙江水师立即把他截住。洪仁辉身上有一封信,请求浙江官员呈给皇上。这封信的内容主要是揭露广州海关各种为非作歹的行为,浙江官员理所当然地拒绝了。他们做官这么多年,当然知道做官的一个基本准则:不要随便得罪人。
洪仁辉吃了闭门羹,本该回东印度公司好好跟同事们哭诉一番,然后他牛脾气犯了,居然将船只开往天津大沽口。在那里强行登陆,还对天津的官员说:“我是英国人洪仁辉,是英国的四品官,在广东和澳门做生意,洋行的人欠我五万两银子不还。我在广州告没人理,在浙江告也没人理,所以我就到天津来了,希望你们让我进京告御状。”
洪仁辉花钱买通了许多官员,让他们把自己的案情呈奏给乾隆。乾隆收到这些奏折后,心情很复杂,一方面自己的官员贪污违法在先,另一方面这个洋人居然越海告御状,这明明是让自己这个皇帝下不了台。乾隆让股肱大臣李侍尧审理这个案子。
经过审理,判处广东海关监督李永标流放罪,外加杖打一百,李永标被革职抄家,流放三千里外。洋行商人黎光华欠钱不还也是事实,李侍尧籍没他的家产,归还给洪仁辉。案子到这里,还没有结束,对洪仁辉,乾隆是相当不满的,必须要给他教训。洪仁辉的诉状是请四川人刘亚匾写的,正好可以给他安个“勾结内地奸民”的罪名,外加违禁通商,判处在澳门徒刑三年。乾隆说,这是格外施恩,否则是要判处死刑的。刘亚匾真正倒霉,帮人写状子,雇主没死,他倒被处斩了。
这就是洪仁辉事件,事后,乾隆对洋商态度更加恶劣,不断地往历史的反方向走。
马戛尔尼访华
乾隆五十七年十月,两广总督郭世勋给乾隆报告了一个喜讯,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遣以乔治·马戛尔尼为代表的七百人代表团前来给乾隆祝寿。当然乾隆八十大寿已经过去,英国人说是补祝。听到这个消息,乾隆很高兴,乾隆刚标榜完自己的十全武功,英国人就不远万里来祝贺他了,绝对是喜事。
乾隆很重视英国使团这次的来访,让各级官员准备好接待工作。乾隆之所以如此高兴是因为他完全不知道英国使团来华的目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开放浙江等地的通商港口,保障英国人在华通商的权利。
其实,英国人在访华之前就大致透露了目的,但郭世勋却隐瞒了他们的意图。接到英国人信件后,看到他们以平等的语气对天朝说话,郭世勋知道这大事不好。但英国使者带来了六百箱礼物,这看上去很像是来朝贡的,一向喜欢好大喜功的乾隆对于朝贡的国家向来是来者不拒的。怎么办呢?只好圆滑一下,将英国人的信润色一下,马上就意义大变,哄得乾隆笑呵呵。
马戛尔尼出身于苏格兰贵族,是英王乔治三世的亲戚。他是一个非常精明强干的外交家,曾经担任英国驻俄国圣彼得堡公使、加勒比群岛总督、印度马德拉斯总督,他的副使斯当东也是一个才华突出的外交家。当他们得知乾隆对他们的来访很欢迎时,喜出望外。不仅如此,乾隆还破例允许他们从天津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