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大清风云 >

第207章

大清风云-第207章

小说: 大清风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11年11月1日,袁世凯军队攻下汉口,接下来袁世凯并没有继续进攻。他是想通过军事的力量逼迫革命党人就范,让清廷和革命党人的命运都操纵在自己的手中。
组织责任内阁后不久,袁世凯就以出征为由,将禁卫军的军权夺取。袁世凯夺权的方式特别巧妙,禁卫军是清廷投资最多的军队,装备最好,可惜指挥人才不行,指挥者是载涛。袁世凯故意让载涛去平叛,载涛从来没有打过仗,自然怕得不行,求袁世凯网开一面。
袁世凯说,既然你怕打仗,那就把兵权交给我吧!
袁世凯确实是一个手腕高明的人,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卖掉大清江山,创建宪政,然后自己出任中华民国的大总统。他也知道革命党人不会轻易让他当这个大总统,所以他必须留着清廷,逼迫革命党人让步。革命党人如果承诺同意他当总统的话,他就可以逼清帝退位。
袁世凯并不是一个民主主义者,他是一个政治强人。其时,中国处于非常混乱的状态,在这样的非常时期,大家还是希望出现强人收十局面的。可以说,袁世凯在当时也是众望所归,立宪派支持他,因为他们相信袁世凯会照顾资产阶级利益;老百姓也支持他,老百姓希望出现一个政治强人,让大家过上安稳的日子;西方列强也支持袁世凯,他们觉得袁世凯是一个开明的专制者,袁世凯统治中国,他们在华的利益就能得到深化;就连革命党人也有相当一部分支持袁世凯,大家都知道,袁世凯屡次受清廷打压,跟清廷的矛盾很深,也是最有可能亡掉清朝的人。
袁世凯是一个左右逢源的人,他在清廷面前说:“我袁世凯是大清的总理大臣,不可能赞成共和的。因为这样一来,天下人会耻笑我,说我连孤儿寡母都保护不了,我还是很在乎名誉的,所以出卖大清的事我是不会干的。”
开始时,袁世凯给黎元洪写了一封信:“只要你承认君主立宪,咱们一切都好谈,可以立即停止交火。”
只可惜,当时全国都是革命的呼声,袁世凯所谓的君主立宪制早已湮没在这片洪流里。袁世凯一向擅长政治投机,这种人的政治嗅觉一般都是很强的,在潮流还没到来之前,他就能闻到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及早做出应变。
袁世凯忽然摇身一变,居然当着众人的面说:“我是一个思想开明的人,绝对不会为难革命党人的。”
这话说得模棱两可,让人猜不透,就连袁世凯的属下冯国璋都领悟不了袁世凯的意思。冯国璋没有揣摩透上面的意思,依然跟革命党人交火。袁世凯生气了,把冯国璋召回,让段祺瑞接替他。段祺瑞到了武昌后,立即跟革命党人握手言和,双方就像朋友一样,进行了亲切的会面和交谈。
随后,袁世凯又派唐绍仪到上海与革命党人谈判。唐绍仪开出的条件是君主立宪制,革命党人不同意,但表示:“如果袁世凯赞成共和制的话,我们一定推举他当选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
袁世凯得知革命党人的意思后,并没有急于表态。他所以如此淡定就是因为手握重兵,他可以轻易击败革命党人。只是他事先放话自己支持君主立宪制,如果共和的话,必然有人指指点点。
政治权衡的首先是利益,袁世凯决定向革命党人示好,释放了汪精卫,还让自己的长子袁克定和汪精卫结拜为兄弟。
让袁世凯没有料到的是,1911年12月25日,同盟会的领导人孙中山忽然回国。这对当时的新闻界绝对是一个重磅炸弹,对政坛的冲击就更大了。袁世凯本来是稳操胜券,孙中山回国多了很多不确定的因素。
孙中山登上上海滩的时候,在记者的采访下,说了这样一番话:“我这次回国,身无分文,带回来的只有革命精神。如果革命的目的没有达到,我们革命党人绝不议和。”
孙中山是在向袁世凯放话,不推翻清王朝就没得谈。孙中山回来后,住在了南京,南京顿时成为革命圣地。
可以说这时候袁世凯才感觉到自己地位受到了威胁,为什么这么说呢?在清廷中,已经没有人能威胁到袁世凯的地位,如果要创建民国的话,那么总统必定要选举啊!孙中山在国内的人气是非常高的,虽然说袁世凯是实力派,位高权重,但是一旦走民主路线,他有可能不是孙中山的对手,这是袁世凯最为担心的。
在很多中国人眼里,孙中山是革命的先行者,是中国的华盛顿。他显然比袁世凯更新潮,更符合时代思潮的发展方向。
孙中山这个人做事也是非常讲效率的,25号回来,29号就举行临时总统选举仪式,当时共有十七个省参加,候选人有孙中山、黄兴、黎元洪三位。在十七票中,孙中山以十六票当选为民国临时大总统。
这一切可以说完全出乎袁世凯的意料之外,袁世凯老成谋国,没想到孙中山彻底打乱了他的整个部署和计划。袁世凯自然很愤怒,他立即让段祺瑞和冯国璋发出通告:誓死维护君主立宪,坚决反对共和。袁世凯是在向孙中山发出威胁信号,你要再这么搞,就开打了。
发出通告的第二天,袁世凯就跑到隆裕太后那里,装模作样可怜兮兮地自责,说自己我担任内阁总理大臣以来,有很多事情没有处理好,太后你不要介意啊,如果可以的话我愿意引咎辞职。
隆裕太后也不是傻子,她最不相信的人就是袁世凯,看袁世凯如此装模作样,她知道一定是话里有话。隆裕好言安慰袁世凯,袁世凯这才说道:“南方的革命党人居然敢公然组织临时政府与朝廷对抗,他们胆子实在是太大了,一定要毫不留情地剿灭,希望朝廷能够拨款,让我灭了这些乱党。”
隆裕太后一向怕袁世凯,只好从国库中拿出八万两黄金给袁世凯。岑春煊听说袁世凯两面敲诈,准备镇压革命党人,便站出来骂袁世凯为了个人权力居然不惜破坏共和,袁世凯假装没听到。袁世凯确实是一个独裁式人物,他并不是真的信仰民主和共和,民主和共和不过是他攫取权力的一个幌子。
就在大家以为袁世凯会对革命军动武的时候,忽然京城里传来消息说袁世凯劝告清帝退位,接着京城里的驻外大使联名发出通电,建议清帝退位,以安抚愤怒的沸腾的民意。明眼人一眼就看出来,一定是袁世凯在后面捣鬼。大家不懂的是,为什么袁世凯前几天还准备对革命党人动武,现在又逼迫清帝退位,如此喜怒无常,到底背后有什么把戏?
袁世凯逼退清廷
其实,袁世凯并不是真的要动武,他发出的那个通电是想告诉孙中山:识时务者为俊杰。孙中山是个聪明人,怎么会不明白袁世凯的意思呢?孙中山虽然当上临时大总统,但他很清楚自己不是袁世凯的对手,他很清楚这个总统的宝座也只有袁世凯才能坐得住,用临时大总统的身份可以增加筹码,逼迫袁世凯让清廷退位。
说实话,袁世凯是不相信共和的。1912年1月2日,袁世凯公开发表声明:不承认南京临时政府。此外,袁世凯还说:共和只会导致国家的分裂和灭亡。
当然,关于中国究竟是适合共和还是专制从晚清以来就争论不休。比如,当时的《泰晤士报》认为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庞大的国家,有着非常深厚的君主专制传统,如果突然用共和制取代专制,恐怕会欲速则不达。日本人也认为中国不适合实行共和制,在他们眼里,中国人不论地位高低,个个都是小暴君,现在突然全国人都吵着要共和,其实连共和是什么东西,他们都不知道。
这些观点都是有道理的,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民主共和也不是一天可以建成的。
我们再来看看孙中山的临时政府,临时政府固然成立了,可惜经济效益不好,发不出工资。没有钱,公司都没法运作,更不用说一个政府了。
孙中山在实干方面能力的欠缺很快就表现出来了,他试过用各种方式筹措经费,可惜根本没效果。他想发行公债,可惜没人认;他想收税,但各省各自为政,扣留税收。中央政府穷得叮当响,有一次,前线革命军粮食告急,给中央发电请求拨款。孙中山大笔一挥,拨二十万两银元救急。秘书胡汉民去国库里取钱时,发现只剩下十个银元。
孙中山的国民政府可以说一穷二白,但是袁世凯的内阁也不是很阔气,这段期间袁世凯借了大量的外债。这时候,袁世凯已经不再把自己看成是大清的代理人,而是中国的实际掌舵人。
袁世凯从支持君主立宪制走向支持共和并不奇怪,当时的立宪派也主张共和,袁世凯的老师张謇就是其中之一。袁世凯也并非对君主立宪有什么好感,他只不过是在乎自己的名声而已,怕后人说他篡夺了孤儿寡母的江山。所以,袁世凯最后逼迫清帝退位也表现出一种非常痛苦非常无奈的姿态。
袁世凯把条件都告诉了隆裕太后:名号不变,中华民国对待清帝就像对待外国元首一样;退位后,清帝能拿到四百万元的年薪;除了太监外,其他人员可以继续留用;王公贵族的待遇和爵位保持原样。
隆裕太后当场哭得昏死。袁世凯努力表现出很伤心,安慰隆裕太后:“太后,想开点,自古就没有不亡的国家,古代的那些亡国之君可比你们惨多了。就说明朝吧,崇祯砍死家人,自己在煤山上吊。再看看我们大清,皇帝虽然退位,但尊号还能保全,每年还能拿到那么高的年薪,这可是历朝历代没有的,太后,你就知足吧!”
逼退清廷后,袁世凯让段祺瑞给南京的临时国民政府发出一封电报:共和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制度,中国能有今天,同盟会诸公功不可没,现在大清皇帝退位了,从此我们要好好经营共和制,保证君主政体永远不再出现在中国的土地上。
当天晚上,袁世凯剪去辫子。

第十四章孙袁斗法

孙中山看袁世凯称病不来南京,便派了一支阵容豪华的队伍去北京请,这支队伍里有蔡元培、宋教仁和汪精卫这些名人。袁世凯当然很礼貌地接待了他们,至于说到去南京的事情,袁世凯表示自己也很想去南京跟孙先生共谋大局,只可惜现在北方的局势不是很稳定。
南京北京之争
1912年2月13日是清帝退位的第二天,这一天也是中华民族推翻两千年封建帝制的第一天。
京城里一片喜庆的氛围,老百姓们纷纷收起龙旗,奔走呼告:“改朝换代了,以后太平了,不用再打仗了。”
第二天,便是农历的腊月二十七,家家户户都在为春节做准备。这个年对袁世凯来说可以说是三喜,一喜春节快乐合家团聚,二喜民国创建,三喜自己就任第一届中华民国大总统。
就在袁世凯乐呵呵地和家人享受天伦之乐时,从南京发来的一份电报让他脸上浮现了一层阴霾。电报是唐绍仪发过来的,上面说孙中山已经辞去了临时大总统的职位,但却对袁世凯有许多限制条件。
孙中山给袁世凯戴了三个紧箍咒,第一个紧箍咒是临时政府必须建都南京,为何要创建在南京?孙中山说这是由各省代表选出来的,你袁世凯既然赞同共和,就应该支持民意。
我们来说说其中的内幕吧,孙中山这么做纯粹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南京是同盟会的大本营,北京是袁世凯的大本营,让袁世凯来南京等于是把勐虎关进笼子里。孙中山所谓的南京作为都城是各省代表选出来的,这也不对,其实很多代表是反对定都南京的,他们从一个正常的理智出发反对定都南京。但孙中山不想失去自己的权力,要求他们必须选南京。
章太炎和宋教仁反对很激烈,章太炎甚至跳出来,公开说定都南京有五害,还骂孙中山这么做是故意生事,破坏社会稳定。第一次投票的结果,选择南京的只有五票,选择北京的有二十票。当天晚上孙中山便召集大家开会,要求统一口径。但是这些议员都是民主派,心想你孙中山逼着我们选举跟独裁有什么两样,所以很多人不同意。孙中山只好让黄兴用武力迫使议员就范,黄兴带着宪兵扬言说:“如果不按既定方针办事,立即将议员绑架起来。”
孙中山也懂得枪杆子出政权的道理。
孙中山料到袁世凯很可能不会来南京,这就设下了第二个圈套:只有你袁世凯来南京就任,我和我手下的官员才会辞职。这意思就很明显了,如果袁世凯不来的话,就休想做总统。
第三个圈套是新总统必须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下简称《临时约法》)。表面上看新总统当然要遵守宪法,为何说这是一个圈套呢?这还必须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以下简称《临时约法》)说起。《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是孙中山为自己量身打造的,而《临时约法》却是孙中山为袁世凯量身定制的。在《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中总统拥有绝对的权力,而《临时约法》处处限制总统的权力,让总统变成一个空架子。
孙中山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