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大清风云 >

第39章

大清风云-第39章

小说: 大清风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痪茫牍饩捅磺寰鸬簟9搜孜溆谑峭侗蚀尤郑谒罩莶渭恿朔辞宥氛JО芎螅氐嚼霞摇
没过多久,剃发令又来了,顾炎武的一些好友又参加了反剃发斗争,但顾炎武因为老母有病,只好在家照顾。顺治二年七月,昆山被清军攻陷,顾炎武两个弟弟被杀害,老母虽然侥幸活了下来,但落了个终身残废。
七月十四日,顾炎武的母亲绝食而死,临终给他留了遗训:“勿为异国臣子。”
从此,顾炎武蓄发明志,表示与清朝统治者对抗到底。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顾炎武写下诗句:“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此后五年,顾炎武辗转于太湖沿岸,和各地反清复明的志士秘密往来。
顺治七年,顾炎武以前的一个仇家叶方恒告发了顾炎武。为了免遭迫害,顾炎武剃去头发,装扮成商人,继续在江南江北一带和反清复明的人士交往。顺治十二年,叶方恒和顾炎武家里的仆人陆恩勾结,以组织反清武装的罪名告发顾炎武。顾炎武得知这个消息,悄悄地潜回昆山,秘密处死陆恩。但顾炎武也因此被抓进监牢里,后来在友人的帮助下才得以逃出狱。叶方恒派遣刺客在南京太平门外刺伤了顾炎武,并洗劫了顾炎武的老宅。
至此,顾炎武决定离开故土,远走中原。
顺治十四年,顾炎武变卖家产,开始了游学生涯,足迹踏遍山东、江苏、浙江、河南、陕西、山西等地。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顾炎武以其精湛的学术造诣名闻天下。在游历名山大川的同时,顾炎武也不忘关注时局的发展,一直密切地关注反清复明斗争。顺治十六年,顾炎武到了山海关,怀想当年山海关一战,对清军入主中原一事悲愤不已,吟诵了一首《山海关》:长城古堞俯沧瀛,百二河山拥上京。银海仙槎来汉使,玉关秋草戍秦兵。星临尾部双龙合,月照平沙万马明。闻道辽阳飞羽急,书生急欲请长缨。
这首诗,怀想明朝边事,对吴三桂引清军入关一事深恶痛绝。这一年夏秋之交,郑成功、张煌言率军挺进长江,一路战果辉煌,直逼南京。顾炎武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振奋,也跟着南下,希望能够有一番作为。可惜,还没走到扬州,就传来郑成功失败的消息,顾炎武只好怅然而归。顺治十八年,郑成功退到台湾地区,永历政权宣告瓦解。顾炎武满腔热血瞬时成空,一时心灰意冷,准备一辈子隐居,做一个学者。
顾炎武选择做一个遗民就意味着选择生活的艰难,因为封建社会士大夫基本不从事生产,换句话说,经济来源成了问题。
除了经济问题之外,顾炎武面临着最大的危险是政治迫害。在康熙二年,发生了一桩震惊朝野的文字狱一庄氏史狱,金庸《鹿鼎记》就以这桩文字狱开始。事件的经过是庄氏编了一本明史,书中有许多“犯禁”的地方,特别是纪年都是用明朝皇帝的年号。庄廷鑨曾经邀请顾炎武也来编写这本书,不过顾炎武委婉地拒绝了,因此逃脱了这场文字狱。这场文字狱牵连非常广泛,遇难的人达到七十多人,其中有不少是顾炎武的好友。
康熙五年,顾炎武又遇到了一次灾难。山东莱州人姜元衡告发黄培收藏“逆诗”,并且指控顾炎武与黄培过从甚密,曾经到黄培家中搜罗《忠节录》。听到这个消息,顾炎武非常震撼,那时他已经感受到清政府可怕的力量。为了澄清事实,顾炎武从北京到济南自首。结果,被关进了大牢。在牢里度过了十个月,顾炎武才在友人的救助下出狱。
尽管生活如此窘迫,生命和财产没有保障,顾炎武仍然没有动摇自己的立场,坚持要做明朝遗民,拒绝清政府的征聘。
清廷修《明史》时曾经重金礼聘顾炎武,但顾炎武誓死不从,在回复信中,他郑重声明:“人人可出,而炎武必不可出。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若必相逼,则一身殉之。”
直到康熙二十一年,顾炎武才病逝。
清初有名的遗民还有屈大均,屈大均是广东番禺人,广州沦陷后,屈大均的父亲命令他:“一定要洁身自好,不要在清廷当官。”屈大均谨遵父亲的教诲,为了保持对明朝的忠诚,他选择在家务农。
清军剃发令来了之后,屈大均和老师陈邦彦一起参加反清斗争,立志反清复明。斗争失败后,屈大均的老师陈邦彦殉国,屈大均无路可走,选择了出家。出家之后,屈大均没有戴僧帽,而是戴明朝士人常戴的青纱头巾。屈大均虽然皈依了佛门,但实际心理上还不是一个僧人,始终牵挂着明朝故国。
复国无望之后,屈大均在晚年以文字遣怀,书写了大量的作品。由于屈大均的立场是反清复明的,所以毫无疑问他的书在当时是禁书。屈大均六十七岁时死去,死后,清廷掘起他的尸体屠戮,并将他的两个孙子斩首。生前无难,死后遭灾,一生也算是可悲。
钱谦益和吴梅村都是被列入《贰臣传》的,钱谦益前面我们提到,他为了保命投降清朝。投降清朝后,他的人生仍然充满了坎坷和危险,在清廷的政治生涯中,钱谦益几次被牵连入狱。几次政治迫害的经历让钱谦益对清廷感到失望,返回常熟后,他暗中与反清复明的势力联络。
康熙三年,钱谦益病逝,他的一生充满坎坷,背负了贰臣的罪名,最后又反叛清朝,以明朝遗民自居,可以说非常尴尬,又非常无奈。
吴梅村也是一个明朝遗民,他刚开始的时候立场非常坚定,坚决不与清廷合作。后来,禁不住顺治的再三征聘和家人的怂恿,进入清廷当了几年的官。晚年,他深深为这段经历忏悔。他非常痛苦,他并不想当官,但是又担心拒绝清廷的征聘会给家族带来灾难。选择出仕后,又很不甘心,总之,进退维谷,最后选择隐居度过此生。

第五章清朝政治的操盘手

多尔衮除了是一个战争的好手,也是一个管理高手。皇太极设立六部后,为了挑选一个吏部尚书,伤透了脑筋。他选来选去,最后还是不得不让多尔衮担任这个职位。
难人多尔衮
清军入关可以说是多尔衮一手策划导演的,多尔衮可以说是一个成功者,但他的成功是用无数尸体铺垫的。
我们来回顾一下多尔衮的前半生吧!只有了解他的早期经历,我们才能了解这个人。
别看多尔衮带着清军入关,又把福临接到北京,在这里建都,无限风光。在这之前,多尔衮的日子并不好过。自从母亲被逼死后,他就是一个难人了,天天要在自己仇人的眼皮底下过日子。
这段日子有十七年,我们很想知道这十七年多尔衮是怎么挺过来的。要了解多尔衮,我们还是先从他早期的经历说起,当时形势错综复杂,一切还得从努尔哈赤说起。
多尔衮一生下来就是王子,这个是没有问题的。从多尔衮的职位升迁中,我们可以看到王子之后他就是和硕额真了。努尔哈赤的儿子相当多,而和硕额真的名额只有八个,再加上有些额真是由他的孙子和侄子担任,说明要当上和硕额真,光是努尔哈赤的儿子还不够。
清初的历史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对外征战,一个是内部管理。无论是对外征战,还是内部管理,都是非常棘手的问题,对外征战,努尔哈赤总的来说很成功,但内部管理他却有很多失败的地方。
长子褚英是第一个废太子,不仅被废,连性命都丢了。褚英是一个能力非常强的人,可能由于年轻,办事情有些急躁,执掌权力后,排挤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四个贝勒,打压努尔哈赤非常宠信的五大臣。由此引起了与父汗的冲突,这种冲突最终升级为褚英集团和努尔哈赤集团的斗争。褚英的下场非常惨。
褚英之后,代善顺理成章成为了新一轮的接班人。代善的功劳仅次于褚英,被立太子实属情理之中。但是在天命五年九月二十八日,又发生了一件大事,代善当着努尔哈赤和众兄弟的面作检讨。代善检讨的内容主要是:我没有听从汗父的教导,没有听取众兄弟们的意见,以致听信妻子的谗言,丧失了汗父委托给我的军政大权,现在我手刃自己的妻子,以对过去的罪孽忏悔……
代善听信小老婆的话,准备杀掉儿子硕托,这事引起了努尔哈赤的震怒。代善不得不杀掉这个多事的老婆,以期得到努尔哈赤的谅解。除此之外,代善发生了与继母通奸之事,太子之位就这么被他自己亲手弄丢了。
正是这次废除代善太子之位,努尔哈赤提出今后政事由八个和硕额真共同决定的新体制。没有这次代善被废,可能就不会有和硕额真的出现,多尔衮是没法染指权力的。事实上,努尔哈赤所谓的八个和硕额真实际上有九人,分别是莽古尔泰、皇太极、莽古尔泰的弟弟德格类、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代善的儿子岳托、努尔哈赤的侄子阿敏和济尔哈朗。可以看到,阿巴亥的三个儿子都位列其中。
我们先说说为什么是九个人吧!努尔哈赤这样安排,实际上是因为多尔衮和多铎年纪太小,都才几岁,所以才让两人共掌一旗。我们知道努尔哈赤有十六个儿子,长子褚英已经被处死,最小的儿子费扬古还在娘胎中。这么多儿子,只有八个和硕额真的名额,阿巴亥就为自己的儿子争到了三个。由此可见阿巴亥的能量,史书记载她不仅长得妩媚,心思也非常深。
碰上这么一个好母亲,多尔衮等人是幸运的。代善的太子之位被廢后,无疑为多尔衮兄弟三人提供了一个好机会。当然,只是机会而已,在尘埃落定之前,一切都有可能发生。努尔哈赤那么多儿子,不一定要立多尔衮为太子。
现在,努尔哈赤将国政交给八大和硕贝勒,可以说是为阿巴亥开路,也可以说是为多尔衮开路。当时,努尔哈赤为接班人问题苦恼得不行。代善犯了大错,是没有资格继承这个高位的。莽古尔泰手刃生母,名声臭烘烘的,加上性情暴躁,肯定也是没法继承大统的。德格类是莽古尔泰的弟弟,因为母亲出了问题,也不好继位。
至于阿敏、济尔哈朗,都是努尔哈赤的侄子,自然是没有资格继承汗位。岳托和硕托都是孙子,如果让他们继位,那一大帮子叔叔肯定很不高兴。这么一看,最好的人选似乎是皇太极了,皇太极很早就博得了智勇双全的名声,而且也是战功赫赫,让皇太极当继承人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但努尔哈赤并没有这样做,为什么?首先是因为皇太极的出身不理想,他的母亲不是大福晋,只是侧妃;其次呢,皇太极这个人有点孤高自负,骨子里比较瞧不起其他兄弟。
此时,阿巴亥是大福晋,深得努尔哈赤的宠爱。当时看来,阿巴亥的三个儿子中的一个非常有希望继承汗位。但是当时肯定是不方便立他们为太子的,因为年纪太小,不足以服众。正是这些原因导致了努尔哈赤立继承人的困难,所以最后才没有留下遗嘱,但是他的安排已经透露了心中的想法。而这一点早已被皇太极窥破,所以努尔哈赤前脚去阎王殿,皇太极就立刻逼死阿巴亥。这就叫快鱼吃慢鱼,皇太极如果再慢一点的话,等阿巴亥反应过来,很有可能就处于弱势地位。
在逼死阿巴亥这件事上,貌合神离的贝勒们突然立场变得出奇的一致。这是因为阿巴亥一派的权势太大了,阿巴亥的儿子上台大家都没有安全感。再加上这些年来,努尔哈赤对阿巴亥宠爱得无以复加,大家心里早就积蓄了不满。你想想看,这些儿子们出生入死,拿血汗才换来今天的地位,一个女人仅仅靠着宠爱就为自己的儿子获得了同等的权力。如果不逼死阿巴亥,实在是后患无穷,应该说皇太极考虑问题是周到的,虽然手段过于狠辣。
皇太极继位以后,等待多尔衮的是一个巨大的悬念。果不其然,皇太极不久就采取了措施,他把多尔衮镶白旗的十五个牛录夺了过来,给了谁呢?给了自己的长子豪格。此时,多尔衮虽然只有十四岁,但也知道别人在欺负自己。应该说,从那时候开始多尔衮就在心里默念“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多尔衮不敢把仇恨的目标对准皇太极,对豪格恨得咬牙切齿。
皇太极接下来第二个动作是提拔多尔衮,这听起来有点像天方夜谭。我们来看看皇太极是怎么做的吧!阿济格已经成年了,皇太极看他不太顺眼,听说他为多铎说了一个对象。皇太极就问他:“你怎么搞的?你弟弟还小,就给他说对象?这事经过我同意了吗?”阿济格争辩道:“这种小事也要经过大汗同意吗?”皇太极反问:“你觉得呢?”阿济格:“反正事情都已经做了,你说该咋办吧?”
皇太极:“不尊重我是要付出代价的,算了,你别当这个镶白旗的旗主,让给你弟弟多尔衮算了。”
你看,皇太极多聪明的一个人,故意给多尔衮兄弟制造矛盾。阿济格年纪大了,不好掌控,解除他的权力,让多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