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现代战争 >

第6章

现代战争-第6章

小说: 现代战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17年3月15日午夜,尼古拉二世宣布退位,沙俄君主政体土崩瓦解。不久,以亚历山大·克伦斯基领导的杜马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接管了俄国大权。与此同时,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政权也建立了起来。两个政权并存的俄国走到了十字路口。

    克伦斯基的政府决定俄国将继续参加战争。这个巨大的错误让渴望和平的俄国人民倒向了布尔什维克。

    1905年起,布尔什维克领袖列宁就在瑞士流亡。在瑞士,列宁有很多追随者。列宁一直关注着俄国的革命,密切注意着国内事态。

    1917年4月,列宁乘火车回国。

    1917年4月16日,列宁到达彼得格勒车站受到数千工人和士兵的热烈欢迎。列宁站在装甲车上发表演说,呼吁“所有权力归苏维埃”。布尔什维克的主张反映了绝大多数俄国民众的心声,得到了群众广泛支持。而就在此时,克伦斯基政府却在策划再次攻打德军和奥军的共同防线加利西亚。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调集了大量的火炮,准备的枪支和炮弹比以往任何战役都多。

    1917年6月29日,俄军开始对加利西亚防线进行猛烈轰炸。

    1917年7月1日,经过两天的轰炸,俄军正式开始进攻。对于早已作好准备的敌军防线来说,这样的进攻并没有多少优势。德军的第一道防线比较薄弱,很快就被俄军突破了。但是,德军的第二道防线却成为了俄军的地狱。战争的第三天,德军发动强烈反攻。俄军很快就被击垮了。

    很多俄军士兵被扔在战场上,被德军枪杀或把绞死。这场灾难加剧了俄国老百姓的恐慌,也激起了俄国人民的愤怒。不久,彼得格勒爆发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然而,克伦斯基却从前线调回部队对示威群众进行残酷的镇压。克伦斯基还下令通缉列宁,列宁被迫出走芬兰。俄国群众革命情绪的高涨和布尔什维克威信的提高,使临时政府感到自己的政权已经岌岌可危。

    与此同时,德军占领了俄国第二大波罗的海港里加。在这种形势下,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加紧了武装起义的准备。布尔什维克赢得了彼得格勒军区35万军人的支持。

    1917年10月30日,列宁从芬兰秘密回国。此时,革命军事委员会已经建立,布尔什维克代表们进驻了陆军和海军。

    1917年11月6日晚,列宁来到起义指挥部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起义。由士兵和工人赤卫队组成的革命部队迅速占领了重要的战略据点,还控制了桥梁、电报总局和主要的火车站。到1917年11月7日早上,几乎整个首都都落入起义军的手里。此时,克伦斯基要求在外驻军迅速支援,但最终没有成功。

    1917年11月7日上午9点,克伦斯基感到绝望,他决定亲自去北方军区调动心腹部队来镇压革命。但克伦斯基这一去就没能再回来。克伦斯基离开时,临时政府的官员正在冬宫开会。不久,革命者包围了冬宫,但是临时政府的官员拒绝投降。

    1917年11月7日晚上9点40分,停泊在涅瓦河上的阿尔芙乐尔巡洋舰发出了攻打冬宫的信号,也打破了临时政府的官员等待援军的梦想。士兵和赤卫队员冲进了冬宫,逮捕了正在开会的临时政府的官员们。革命取得了胜利,所有的原政权的标识都被迅速拆下。世界上第一个苏维埃政权诞生了!

    1917年11月8日晚,列宁颁布了和平法令。1914年到1917年的战争让俄国损失惨重,所以革命胜利后,退出战争是苏维埃政权的首要任务。

    1917年12月15日,苏维埃政府和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签订了停战条例——《布列斯特和约》。至此,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东线战场沉寂了下来。

    人民选择的不是主义,而是希望

    沙皇尼古拉二世显然是一个穷兵黩武的人。然而,克伦斯基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战争导致的经济崩溃已经让沙俄君主政体土崩瓦解了。克伦斯基却不汲取教训,继续穷兵黩武,发动新的进攻。这无疑让人民除了列宁别无选择。可以看出,俄罗斯选择社会主义不是历史进步的必然,而是战争和历史的偶然。因为经济崩溃,所以俄罗斯人民需要改朝换代。因为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置经济崩溃于不顾,所以俄罗斯人民选择了苏维埃政权。1991年,因为腐败和经济困难,俄罗斯人民再次做出了选择。这次他们选择了叶利钦,而不是戈尔巴乔夫。抛弃克伦斯基的资本主义选择列宁的社会主义的俄罗斯人民在84年后放弃了戈尔巴乔夫的社会主义选择了叶利钦的资本主义。人民选择的决不是主义,而是希望。

    魏玛政府的软弱无能让德国人民选择了希特勒,纳粹主义的确实现了德国的复兴,至少在1939年之前没有辜负德国人民的希望。1933年德国人民选择了纳粹主义,1945年德国人民为这个选择而后悔。人民选择的永远不是主义,而是希望。

第一次世界大战 无畏舰:对马海海战的启示

    1805年,英国在特拉法尔加海战中击败了法国和西班牙的联合舰队,从此英国一直保持着海上霸主的地位。

    1888年,威廉二世登上了德国皇位。威廉二世认为德国要称霸世界,不仅需要强大的陆军,还必须有一支强大的海军。

    1898年,德国通过《海军法案》。在海军上将冯·提尔皮茨的领导下,德国海军开始了大规模的造船计划。

    1903年,英国注意到德国海军的大规模的造船计划。在19世纪独占鳌头的海上霸主希望对全球的海洋事务拥有绝对的发言权。因此,英国将海军力量集结到北海地区,以应对德国舰队的威胁。

    鱼雷

    鱼雷是19世纪下半叶发明的一种海军武器。鱼雷理论射程能达到8公里,距目标1000米以内发射的鱼雷有较高的命中率。19世纪80年代,小型的高速鱼雷艇已经开始服役。鱼雷艇机动灵活,能对大型战舰发动袭击。为了保护主要战舰免受它们的威胁,鱼雷艇驱逐舰登上了舞台。鱼雷艇驱逐舰还担任了诸如侦察敌情和发射鱼雷等其他的任务。

    水雷

    除了火炮和鱼雷之外,另一个对舰艇的造成威胁的武器是水雷。现代意义的水雷是俄国人在1855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第一次使用的。1914年的标准水雷都带有触角,如果撞到舰船,就会引爆炸药。潜艇和水面舰艇都可以布雷。为了清除水雷,扫雷艇开始被使用。最早的扫雷艇往往是用打渔的拖船改装的,双艇同时作业,用两艇间悬挂的缆线将水雷排除。然后用步枪火力将它们破坏。

    无畏舰

    1904年,日俄两国为了争夺殖民地在日本对马海峡发生海战。日本海军凭借大口径的火炮出乎意料地击败了强大的俄国海军而大获全胜。对马海战证明只有最大口径的舰炮对海战的胜负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导致了全大口径火炮战舰的迅速发展。在对马海战之前,战舰上的火炮有多种不同口径,一般在中心炮塔有四门300毫米的主炮,两边装备小口径火炮,这样可以在同一时间从不同角度发起攻击。但是,对马海战证明,小口径火炮没有多大用处,大口径舰炮的口径和射程才是决定海战胜负的关键。

    1906年,英国制造了第一艘全大口径舰炮的战舰,命名为无畏号。此后,这种新型的全大口径舰炮战舰都被称为无畏舰。

    无畏舰的出现让当时所有其他的战列舰在一夜之间都成了淘汰品。这样德国海军就有机会赶上英国海军了。英德之间开始争相建造无畏舰。德国的建造效率提高得很快,建一艘无畏舰的时间很快就由三年缩短到了两年。这造成了英国的恐慌,英国决定建造更多的无畏舰,并不断地加大新型战舰的舰炮口径。

    1908年,英国建造了一种新型战列巡洋舰,火力稍逊于无畏舰,但速度更快。为了获得更快的速度,英国人牺牲了保护装甲,这使它在后来的日德兰大海战中付出了代价。德国人却没有这么冒险,他们建造的是装甲巡洋舰。巡洋舰是舰队的主力侦察兵,同时保护战列舰免受鱼雷艇驱逐舰的攻击。由于英国海军势力遍及世界各大洋,需要一种能对远洋海域进行控制的轻型舰船,在战列巡洋舰之后,英国又制造了轻型巡洋舰。

    1914年,德国有14艘无畏舰,英国有21艘,美国和法国各有10艘,俄国和日本各有6艘,意大利有4艘。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号无畏舰上装备了8门380毫米口径的巨炮,射程约13公里,是普通战舰上火炮射程的3倍。伊丽莎白女王号还是第一艘使用燃油代替煤炭作动力的战舰,因此它的航程更远。

    武器优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武器系统对战争胜负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步枪淘汰了大刀和长矛。火炮粉碎了骑兵。机枪阻止了步兵。坦克越过了堑壕。飞机是坦克和军舰的克星。坦克加飞机战胜了机枪加堑壕。单发步枪、连发步枪、机枪、冲锋枪;火炮、榴弹炮、迫击炮、自行火炮;坦克从步履蹒跚到全副武装;飞机从螺旋桨侦察机到隐形战斗机;军舰从战列舰到核动力航空母舰。导弹、卫星、激光和粒子束等不断加入到武器系统中来。冷兵器时代谈军事实力主要比人数。一战时谈军事实力主要比人员、机枪、大炮、坦克、军舰和飞机的数量。二战时谈军事实力除了数量还比武器的生产能力。现在谈军事实力主要比武器质量,其次才是人员和武器的数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战争日益向着技术决定论的方向发展了。谁能想出让10架歼8战胜10架F…22的战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武器系统的技术水平不在一个档次上,武器数量又相当的情况下,除非敌人是白痴,否则难以取胜。技术水平相差一代,可“以量抗优”。技术水平相差两代,只能“以血抗优”。技术水平相当,则攻防自如。

    科研人员对战争胜负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普通士兵对战争胜负的影响力日益减小,指挥官对战争胜负的影响力亘古不变。战争胜负从来都只取决人,但认为战争胜负只取决于作战的士兵和将军那就大错特错了,研制武器的人对战争胜负的影响丝毫不亚于使用武器的士兵和将军。

第一次世界大战 英德海战:战死的传统

    1914年战争爆发前夕,英国皇家海军的力量远比德国帝国海军强大。英国皇家海军有两个主力舰队,一个是基地在苏格兰斯卡珀湾的本土主力舰队,另一个是基地在马耳他的地中海舰队。皇家海军一共拥有无畏级战舰30艘,巡洋舰113艘,驱逐舰229艘,潜艇70艘等,总吨位为270万吨。英军在西印度和南大西洋还有些小型舰队,同时它还能调动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为数不多的海军部队。英国还与法国达成协议,英军可以使用法国的南部港口土伦,以集中双方在地中海的实力,防范基地在基尔和威廉港的德国公海舰队。

    德国海军的主力是德国公海舰队,另外有一些海军力量分散在世界各地。但是,大多数战舰在战争爆发后没有能力冲破皇家海军的交叉火力返回德国。他们的任务就是尽量对协约国的海上贸易制造障碍。其中最有实力的是德国海军上将冯·施佩伯爵指挥的远东舰队,基地设在中国的青岛。冯·施佩的远东舰队包括“沙恩霍斯特”号装甲巡洋舰、“格奈森瑙”号装甲巡洋舰和“艾姆登”号轻型巡洋舰等。远东舰队的主要任务是攻击英国商船和运兵船。除了远东舰队,德国在本国水域之外的海洋上还有几艘战舰。

    1914年,远东舰队的“艾姆登”号轻型巡洋舰被派往印度洋袭扰船运。“艾姆登”号先后击沉过一艘俄国巡洋舰,一艘法国驱逐舰和十六艘商船。最后,被澳大利亚海军击沉。

    1914年8月底,英国舰队进攻了赫耳果兰湾,在这场战斗中,德国损失了三艘轻型巡洋舰和一艘驱逐舰。

    1914年11月1日,冯·施佩的远东舰队在智利海岸外与一个基地在南大西洋福克兰岛的英国舰队发生了交火,英军的两艘巡洋舰被击沉。

    1914年11月和12月,德国舰队轰击了英国东海岸滨海城镇,企图引诱并围歼英国部分海军兵力。他们虽然没有达到目的,却杀死了上百名英国平民。这是一个多世纪来,英国平民第一次在敌国对本土所进行的军事行动中丧生。英德的海战开始进入白热化阶段。

    1914年12月初,英军在斯特迪海军上将的指挥下进行了报复,在福克兰岛外海域摧毁了冯·施佩的远东舰队。冯·施佩本人和他的两个儿子在战斗中身亡,冯·施佩的旗舰“沙恩霍斯特”号和舰上2200多名官兵也沉入大海。海军指挥官应同旗舰共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