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带着仓库到大明 >

第231章

带着仓库到大明-第231章

小说: 带着仓库到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金幼孜站直了身体,杨士奇垂眸不语,杨荣却皱眉看着胡广……
    殿内的气氛陡然变得凝滞起来,大太监朝着下面的人点点头,然后殿内就只留下了他一人伺候。
    朱棣面无表情的看着胡广,而胡广一直在保持着微笑,身体站直,纹丝不动!
    杨荣却有些站不稳了,他看了看金幼孜,可金幼孜却眼观鼻,鼻观心。
    这是在干什么?
    试探还是逼宫?
    杨荣再偷偷的瞟了一眼朱棣……
    朱棣的脸上浮起了一丝讥诮,杨荣誓,他绝对没看错,就是讥诮。
    哪怕这讥诮来得快,也去得快,可杨荣还是在心中一叹,随即就学起了金幼孜当菩萨。
    “陛下,兵部金大人求见。”
    就在气氛这根弦即将崩断的时候,外面的内侍禀报,兵部尚书,詹士府詹士金忠来了。
    “臣见过陛下。”
    金忠艰难的行礼,朱棣看到他那满面的病容,不禁心中一软,喝道:“快扶起来。”
    这位金忠算得上是传奇人物,原先在北平府只是个小兵,可他却靠着一手占卜的手段声震北平。
    当年朱棣起兵前,金忠多次占卜,说是大吉,也给了朱棣极大的信心。
    若论朱棣的信任,在场的谁也比不过金忠,否则朱棣也不会让他辅佐太子和太孙。
    金忠起身后,脸色有些潮红,他躬身道:“陛下,臣闻有人言太孙之非,不胜惶恐,罪该万死。”
    说着金忠就扫了胡广一眼,虽然虚弱,可那眼神依然逼得胡广垂眸。
    胡广只是2臣,而金忠却是元老,永乐时代的缔造者之一。
    “臣年迈不堪驱使,请乞……骸骨!”
    轰!
    当金忠再次跪下时,胡广脸色铁青,金幼孜不安的挪动着脚,杨士奇愕然,杨荣就想上前,可最后还是忍住了。
    “赐座。”
    朱棣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大太监亲自搀扶起金忠,然后搬了张墩子给他坐下。
    看着金忠在微微喘息,朱棣的眼中闪过一丝不忍,旋即沉声道:“听说兴和伯岐黄有术,金尚书可去看看。”
    “谢陛下。”
    金忠起身,老态龙钟的模样,可胡广依然不敢抬头和他对视。
    他不但是兵部尚书,而且还是詹士府詹士,辅佐太子,还奉命辅佐太孙。
    你胡广这是想干什么?
    想说我金忠失职吗?
    上次胡广去找朱棣,阐述了自己对朱瞻基未来的担忧,此事被金忠知道后,就已经是怒不可遏了。
    “殿下英武果决,有陛下之风!”
    金忠留下了这句让胡广难堪的话,然后被人扶着出去。
    “散了吧!”
    朱棣的眸色不喜不悲,不怒不欢。
    胡广慢慢的走出殿内,他站在台阶上,看着下面一手扶着栏杆,拒绝被人搀扶,独自蹒跚着下去的金忠,身体猛的晃了晃。
    “胡大人,要站稳了。”
    金幼孜从后面出来,语带双关的扶住了胡广。
    杨荣从他的身边走过,并未回头,反而是追下去,扶住了金忠的手臂。就这样,两人缓缓消失在视线中。
    “胡大人,这是何苦呢?”
    杨士奇叹道:“我等应该去找太子殿下才是,今日……不该啊!”
    “在太孙的身上,太子殿下如何能置喙?”
    金幼孜不屑于杨士奇的好脾气,觉得他这是在和稀泥。
    “好了!”
    胡广稳定了心绪,淡淡的道:“国本之争,历来都是杀人不见血,本官……无悔!”
    “哎!”
    杨士奇跺跺脚,摇着头走了。
    金幼孜担心的道:“胡大人,可看陛下的意思,好像有些怒气啊!”
    胡广看着那一片屋宇,坚定的道:“若是方醒靠着殿下行杂学,本官坚信陛下会给我们支持,一定会!”8

第468章 儒学和方学的思想碰撞
    “这是试探!”
    方醒靠在躺椅上,懒洋洋的道:“不只是在试探陛下对你我的态度,更主要是在试探陛下能否接受文官的进一步渗透。”
    朱瞻基的脸色不大好看,刚得知了今天早上的那一幕后,他马上就赶来了方醒这里。
    解缙默然,因为他自己当年不是试探,而是莽撞。
    “德华兄,皇爷爷近年来已然放下了不少事务给他们,难道还不够吗?”
    朱棣很勤政,可却无法和他的老子相比,所以在和内阁磨合好后,他也有意识的下放了些权利给胡广他们。
    方醒笑了笑,意味深长的道:“权利的甘美和士大夫的抱负,在尝试过之后,谁不想再多掌控一点!”
    李善长当年可是左丞相,而且还以文官封爵韩国公。
    他在后期养病时依然得到了朱元璋的信重,并逐渐的变得刚愎自用,不断去试探朱元璋的底线。
    从和胡惟庸联姻开始,当时的朝政已经有些开始失控了。
    至于到底是胡惟庸想谋反呢,还是李善长也参与其中,这一点大概是永远都弄不清楚了。
    不过胡惟庸是李善长提拔的,并且两人还联姻,加上李善长自恃功高,做事多次触碰朱元璋的底线,最终还是免不了合家完蛋。
    而今天胡广的地位就和当年的胡惟庸近似,不过朱棣在位,国本牢固,所以胡广当然不会有谋反的嫌疑。
    “他们觉着大明就该由文官来治理,至于君王嘛,垂拱而治就好了,他们修史书的时候自然会加几笔,那还是明君嘛!”
    当然是明君,只要你啥事都不管,咱们到时候绝对会给你美言几句,保证后世流传着你的好名声。
    但是……
    方醒笑了笑,不屑的道:“若是他们搞砸了锅,估摸着那位垂拱而治的君王就是最好的替罪羊,史书上面大概就会多一位暴君!”
    朱瞻基闻言悚然而惊,他现在才多大,朱棣根本就还没开始给他讲解这些君臣之道,所以听到方醒的分析,他不禁看向了解缙。
    解缙曾经是‘首辅’般的存在,自然对这种事有经验。
    可解缙却苦笑道:“老夫当年只知道做事,不满意就说,不高兴就说,如今想来,当年确实是有些过了。”
    但是你要说解缙能有胡广这等心计,方醒和朱瞻基是不会相信的,朱棣也不会相信,不然他不可能从诏狱中活着出来。
    这位就是个愣头青啊!还是个天才愣头青。
    朱瞻基的眸色一冷,问道:“德华兄,小弟知道了,不过文官莫非还敢压制住君王不成?”
    “有何不敢?”
    方醒慢悠悠的道:“当整个大明,唯有科举才能出人头地,那么从上到下就会形成一个共识……”
    朱瞻基屏住呼吸,他觉得方醒下面的话大概会让人震撼。
    “我教过你一些哲学,是不是觉得和儒学有许多相通之处?”
    其实方醒懂个屁的哲学,不过是找到了几本书,囫囵吞枣的转授给自己的学生罢了。
    朱瞻基点点头,方醒这才笑道:“儒家讲求的是格物认知、修心、修身、再次齐家,你觉得这是什么?治国之道?”
    “可若是没有这些,人心如何坚固!如何治学?”
    解缙有些不爽的反驳道,在他看来,大学中的这些教诲就是人生真谛,不可更改一字。
    呵呵!
    方醒笑了笑,淡淡的道:“可我怎么觉着这是在修道呢?”
    解缙勃然大怒,可方醒不给他辩驳的机会,接着道:“人生而不同,修心修身确实是有必要!”
    解缙面色稍霁,朱瞻基的身体不禁稍稍后仰,因为他知道方醒的手段,这是在先抑后扬。
    “可这只是你们的一厢情愿而已!”
    方醒冷笑道:“所谓修心修身,在我看来,环境影响才是最大的因素,其次则是人心。龙生九子尚且不同,儒家就想凭着那几本书让世界大同吗?笑话!”
    解缙怒道:“胡言乱语!若无儒学修正人心,何来的井然有序,何来的上下尊卑!”
    儒家教育我们,天地君亲师,当然,这里面还隐藏着一位官老爷没说。
    平民你得对官吏服服帖帖的,因为这是秩序的需要,更是阶层的自然划分。
    “你看,这没说几句就原形毕露了吧!”
    方醒笑道:“汉以前,秦法严峻,可商君后来惨死,这就是代价。”
    “董仲舒喊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后以迎合君王为己任,终于成功的让儒学成为显学,高居庙堂,覆盖苍生…”
    “可后来呢?”
    方醒讥笑道:“独尊儒术之后,几代兴,几代亡?”
    儒家统治下的中原王朝,总是陷入到治乱循环中去,概莫能外。
    “修身?那些贪官污吏可是修过了?”
    “若是修过,为何无用?”
    “人性本贪,此至理也!”
    方醒起身,走到桌子边上给每人倒了杯茶,然后踱步道:“在我看来,儒学有用,可只能用于辅助,而非治国!”
    方醒压压手,示意解缙等自己说完。
    “不是人人都能被教授成为大德高士,以其一味的喊口号,还不如踏踏实实的承认自己的不足,引入其它学说来补益自身。”
    想起大明开国至今被法办的贪官,解缙默然,显然他也知道,儒学一味在这些方面下功夫,标榜自己的德操,这是过犹不及。
    “其后就是文章。”
    说起文章,方醒就不禁摇头道:“科举取材,用于治理天下,可你们居然认为靠着那些八股文章考出来的学生就能治理天下?”
    “还半部论语治天下,你们知道怎么打造兵器吗?知道怎么种田吗?知道怎么打造海船吗?”
    解缙一怔后说道:“那不是有工匠和农户吗?要我等何用?”
    朱瞻基已经听出了方醒一番话的意思,所以他只是微微垂眸,心中百感交集。
    “是啊!要你们何用?”
    方醒看着院子里开始冒出嫩芽的大树,幽幽的道:“不懂工匠的去管理工匠,不懂种田的去管理种田,不懂造船的去管理造船,所以说,你们还有何用呢?”
    解缙张嘴就想说我们为天子牧民,可想到刚才方醒的话,牧民之人不懂牧民之术,顿时就颓然。
    方醒哈哈一笑,总结道:“方学讲求的是实用,学了就有用,而不是虚无缥缈的去钻研什么君子之道,圣人之道,你们说说,是哪个学说更有用?”
    这是方醒第一次主动提出方学这个词,朱瞻基知道这代表着什么,所以他眉间一振,说道:“于国而言,只看实效!”
    解缙颓然道:“可老夫看你开的这些课,这些学生出来后,难道他们就能为官?”
    这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方醒摇头道:“当然不能!”
    还没等解缙露出得意的神色,方醒断然道:“我曾经给陛下上过奏折,提议我大明的官员,从出仕开始,必须要从下层起步,也就是说,必须先做吏,然后才能慢慢的根据政绩来提升!”
    “这不可能!”
    解缙几乎是毫不犹豫的否定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所以不管能不能胜任,也得给他个官做,是吧?”
    方醒似笑非笑的看着解缙问道。
    解缙愕然不能答,方醒点头暗赞他的不胡搅蛮缠,然后说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话本身没错,可错就错在说的是儒学,读书一定要做官吗?”
    “不做官能去做什么?”
    解缙自己就是个官迷,不然也不会主动来求朱棣虐。
    方醒摇摇食指道:“知行书院出来的学生,你说说他们不做官了,还能去做什么?”
    解缙想起自己近期看的那些教材,顿时身体一震,骇然的看着方醒。
    “你这是在挖我儒家的根基啊!”
    学了方学,哪怕你不去当官,可凭着那些学识依然可以轻松的找到自己的未来。
    不管是物理还是化学,乃至于数学、政治、地理……,当学生们学完这些后,任何行业都难不倒他。
    而儒学如果不去当官或是教书,那还得重新学习其它知识谋生。
    朱瞻基在沉思着:难道儒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只能当官吗?
    可他们能胜任吗?
    历史的前车之鉴不远,单纯儒学的官员如何,大家心知肚明!

第469章 有人偷火枪,解缙悟道
    解缙失魂落魄的回到了自己的住处。
    这是一个小院,由于妻儿还没来,所以让人格外的孤单。
    解缙本是聪明绝顶的人,只不过在人情世故上有些失分,所以才倒霉至今。
    “谁有用?难道儒学真的没用?”
    就这样,一直到午饭时间,解缙依然站在院子里发呆。
    聪明人钻牛角尖更不容易出来!
    “解先生,吃饭吧。”
    解缙一醒,看到马苏提着个食盒在院子里的石桌上摆饭。
    吃饭时解缙也是有些心不在焉,连菜都只夹面前的炒青菜。
    “解先生,老师说了,有用无用,这要看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