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仕女育成记-第1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内庭当中已经得到通知,因此各房的女眷们都没有外出,而是留在各自的房中。而在芜陌轩那里,除了王妃、世子妃等人之外,孟媛等没出阁的闺女们都躲到偏房静静等候去了。
王爷与大夫来到后,也顾不上什么虚礼,便开始为璇真诊治。先诊脉、后观颜辨貌,最后,大夫又询问了这里侍候的下人们,询问她们关于璇真的饮食起居一类的。
之后,他才跟随着德王,再次来到外庭,在正礼殿后正房中坐下。德王便问女儿的病情究竟如何?还有没有得救。面对王爷的问题,大夫面露难色,表示自己也从来不曾诊治过如此奇怪的病症。说舟那些术语,德王也无心去听,他听着大夫所下的结论,浑身一点点被冷意所侵袭。因为按照大夫的说法,恐怕女儿是没得救的了,还不如早早准备一下后事,冲一冲喜也好。
勉强保持着基本的礼仪和体面、吩咐执事太监送走大夫后,德王朱见潾独自坐着,心里乱作一团。这些天来,别说是府中良医、便是外面有名的大夫,也不知请过来多少,可是却没一个能够治得好女儿的,甚至有很多人连璇真病情来由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而且他们的结论也基本一致:这种病症无人能识,恐怕想治好就更难了。
这时候,德王才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那就是济南再大、天下名医再多,也没人能治得好女儿。难道真的就像那个林道士所说的,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妻子当时所说的、跟林道士当时所禀告的,如今都像涓涓细流一样,在德王的脑海中汇聚到一起。他刚想到这些,又不禁苦恼地摇头。这实在是太荒谬了,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
朱见潾想来想去,都苦无对策。他想起妻子儿媳等人还在内庭当中等候消息,于是只得叹着气,一路上眉头紧皱地进内庭而来。不过在来到芜陌轩的时候,当王妃等人看见他时,王爷脸上保持着平静的神情。听到妻子询问诊治的结论时,德王虽然心中难过,但仍然平静地说:
“大夫说了,如今暂且无妨,待用过药后看看动静再说。”
说完,德王的视线,落到了女儿身上。璇真此时躺在床上,口中气若游丝。虽然连日来多亏众人照顾,又能灌进些米汤得保性命无虞,可是再这样下去,她能撑到多久,就谁都不知道了。德王看着这样的女儿,不由得心中一酸。他实在不忍心看到女儿这受苦的模样,便借说要派人到外头打听名医,先行离开了。离开内庭的途中,德王满脑子都是自己女儿那双目紧闭、没有一点活气的样子。他越想越难过,当回到自己的居所处时,险些脚下绊了一下,幸好被身边的太监们赶紧扶起来。正礼殿的执事总管徐太监见主子手脚也没什么力气,更别说是走路了,便连忙吩咐两个太监搀扶着王爷进去歇息。
眼见自己的主子神情悲伤,徐太监也猜到一二,他想了想,便向王爷进言说,不妨将张长史请过来,好好商量商量,说不定还能商议出对策。德王坐定之后,吃了盏茶,总算有点力气,便点点头,说:
“既这般,快去请他过来。”
张长史很快就来到正礼殿了,当他看到王爷的神情举止后,自然也明白了六七分。果然,德王见了他,示意他坐在自己下首,又将自己女儿最近的病情无人可治、无药可救的事情先说了一遍,然后德王叹了口气,还没有先说便摇起头来,这才将林道士所说的那些话转告给了对方。说完,德王长叹着,望向张长史,既不解又无奈地说道:
“你说天下哪里会有这样的事情!说什么我女无此福份,还说什么非得像白衣人家之女出阁,方得一生平安。若真如此,老天爷怎会这般捉弄人来!”
关于这些,张长史也曾经略听说过一些。虽然出身为读书人,对于这些神佛之说当然并不怎么在意。可是他也知道,现在不是反驳这些的时候,而且这张长史明白王爷的无奈,亦能够体谅他为何会从先前的坚决不当一回事、直到现在的不得不相信这件事。安慰了几句后,张长史便问道:
“小的斗胆,不知王爷打算如何处置这事?”
“……”
德王双眼时而合上、又时而睁开,看得出来他现在心中已经十分混乱,根本理不出个头绪来。张长史沉思半晌,又说道:
“林道士既是皇家于济南道场的主持,又是礼部道录司中的左演法,想来此人断不可能胡言乱语,拿这等大事瞒骗人。此事即便我们不言语,只怕日后朝廷甚至是皇上那儿,也必会听闻此事的。”
“正是哩!若皇上也知道此事,那时……唉,得蒙天恩,方才##封赠,偏偏咱家却不识好歹,敢推辞,甚至是要皇上不再旨下敕封,这、这不是违抗圣命是什么?”
听到德王这几句,张长史已经明白,德王确实是想通过林道士的建议来救女儿,可是一想到皇帝那边的反应,就不由得大感头痛。的确,这样的事情并不是一桩小事,但是当人已经陷入到绝要的境地之中时,无论是看似多么荒谬的东西,都会成为他们赖以寄托的救命稻草。如今的德王,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王爷,只是一个想急切挽救女儿性命的父亲罢了。
张长史一边思索着,一边回答道:
“王爷,小的一点微末见解,还望王爷休要责怪。若府上向皇帝上奏,要将郡主改封公主,这只怕便是难上加难:但若奏请吾皇宽宏谅下,免去一切敕封,依小人愚见,倒是要容易一些。便是在以往,也曾有公主不愿敕封,甘愿入道了此余生。更何况王爷要如此奏请,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道录司林真人之言,更兼如今二小姐确实是身患重病。想来皇上为人宽厚,未必就不会依奏不准。”
“……”
德王仍然是叹气,并没有说话。这时,张长史又引以往的例子,向德王诉说关于皇室对于封藩、封宗室之人的种种烦恼和不满之处。他又说道:
“当今皇上,励精图治,圣心仁厚。每每得知各地宗室子弟有逾矩违法之处,都痛心不已,更是屡有圣言,直言皇室宗亲过多、其中为非作歹者多、依赖皇室优厚岁禄者多,十分忧心。若王爷亲上一本,既细陈个中详情,又奏请皇上,便言‘今免女儿之封,亦是为皇上宗室分忧’。如此一来,皇上便是不允此事,因见王爷能为国为吾皇分忧,想来皇上龙心大悦,也就不会责怪府上了。”
德王朱见潾听完张长史的一席话,虽然心中仍然是十分苦恼,但就好像一个身处在黑暗中的人,开始感应到了一丝光芒。他刚想点头,但又忍住了,说道:
“且让我再细想想、再细想想……”
的确,那天夜里,德王一宿无眠。因为他不仅是在思索着要如何救自己的女儿,同时还得苦思到底该怎么写这回的奏本。没错,德王已经决定,就算冒着被皇帝责怪的危险,也要上本请求皇帝免去女儿的敕封。因为现在,他只有这么一个办法来救女儿了。
王府的奏本,向来都是由长史代笔的。但是这一回,却是由德王亲自提笔而写的。朱见潾拟了七八回草稿,直到确认无误了,然后他凝望着那空白的奏本,想到那不可预知的未来、又想到女儿的脸,他深深叹一口气,说了声:
“若有何事,我都担待便是了!”
然后他才提起笔、恭恭敬敬地在奏章中写下那些字。整个奏本,多达五千多字——以古文的简练凝缩来说,德王这篇奏章居然写了这么多字,是很少见的。这可以说是德王未来要上呈给皇帝的奏本,也可以说是他在无助中寄出的一封求助信。因为在里面,德王详细陈述了女儿得病的情况、林道士的推算(当然他没有忘记写明林道士的身份)、以及目前的情况。当在里面提出自己的请求后,末尾,德王就着明亮的烛光,顾不得去揉自己干涩的双眼,写下锥心泣血请求皇帝的字句——这既可以说是作为一个臣子的哀求,也可以说是作为一个为人父亲的请求。
第二天一早,德王将命人将张长史请来,要他好好看一看这奏本,可有什么地方需要润色更改的没有。张长史看到德王一夜不睡的憔悴模样后,也不禁心中叹气:为人父母者,真是不易啊,哪怕是身居王爷之尊,也没有例外。而当他认真细心地看完之后,连声赞好,认为就按此本上奏即可?德王知道事不宜迟,便马上命人前来,亲自吩咐两名府中常上京办事的官吏,务必要早日将此奏本送到京城。对方得了王爷吩咐,便马上起程,沿途上皆乘快马,不敢耽搁,上京去了。
了结了此事,德王心中的不安倒完全放下了。不是说他已经不在乎皇帝有没有怪罪下来,而是他的最后努力也已经达成了,现在所能剩下的,大概就只有等待而已。当朱见潾来到内庭芜陌轩时,王妃等人也在。在屏退众人后,房中只剩下德王、王妃于氏和他们昏迷不醒的女儿。王妃双眼含泪,对丈夫说道:
“王爷,还求王爷救救璇丫头吧!如今她都这模样了,要是他日圣旨一下,真个儿封她为郡主,只怕咱们的丫头就……就……”
于氏实在说不下去了,德王笑了一笑,温言安慰道:
“你休要担心,今儿一早,我已命人将我那奏本送往京城而去了。快马加鞭,日夜赶路,只怕七天内便可到那儿。夫人你舍不得这丫头,我这当爹,又怎会如此狠心啊。”
|派派小说论坛蕊露幽葵手打,转载请注明|
最终卷 第八回 不是郡主(1)
听见丈夫这样说,于氏吃惊地抬起头来。她没有想到的是,原来丈夫已经跟自己一样,下定决心宁可得罪上头、让人笑话,也要救女儿一命。看着丈夫,于氏心中一宽,倒痛哭起来。
夫妻俩互相安慰,互相扶持着,盼望着女儿能够有早日好转、康复的那一天。这时候的他们,就跟普天下的父母们一样,眼中只有爱女,其余的,就什么也顾不上了。
弘治十三年五月,天气不热不凉,日子不短不长,虽然没有初春时的明媚,却也是大好时光。济南城内外,人们身上所穿的衣衫渐渐变得单薄起来,似乎也在暗示着季节已经做好了由春天转换到夏季的准备。
德王府内,忙乱仍然在持续着。因为这段日子里,郡王府的建设事宜、德王长女孟媛的婚事准备,再加上德王嫡女璇真的病情,真是让人忙得头上冒烟的。不过现在这座府第的主子们所最关心的,恐怕就莫过于璇真的健康了。
在昏迷了总共十多天之后,依靠着每日灌下米汤、勉强保住性命的璇真,在父母兄弟姐妹的盼望中,真的渐渐醒来了。开始的时候,身体虚弱的她连话都说不出来,人也只能偶尔睁睁眼睛,让身旁的家人得以确认她确实是醒过来了。人一醒,自然就好办多了。靠着无微不至的调理和照顾,再加上璇真能够逐渐进食一点例如汤水、白粥一类的食物,这让她的身体也缓慢而踏实地恢复着。
当得知女儿醒来之后,于氏欢喜得又是哭又是笑,不住感谢神佛的保佑,让女儿可以平安保命;而德王看到女儿在一点点好转起来时,心里在欣慰之余,也不禁松了口气:看来自己的那个奏本,上得还算是时候。要是再晚些,恐怕女儿就真的性命堪忧了。当然,安心归安心,德王夫妇这对父母仍然命令府中良医要留意女儿的病情,至于女儿房中的侍候人等,自然更是少不得仔细侍候着了。
不仅德王与德王妃欣喜不已,璇真的其他家人们也是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孟媛和季媛是不消说,看到姐妹醒来后,性子沉静的孟媛都高兴得哭个不住,更不用提季媛了。而世子夫妇、泰安郡王夫妇也是十分欢喜。虽然此时璇真仍然虚弱,不便过多人前来探视,但是随着德王嫡女的病情解除警报,王府内庭当中,自然是喜气洋洋一片了。
但是在欣慰之中,德王与德王妃仍然对未来有一丝不确定。现在的他们,按照那些神佛之说,为了解救女儿的性命而不惜上本请求皇帝。可是谁又能知道,皇帝看了,会有什么反应呢?是拍案大怒,还是能体谅德王?这一点,德王心里可没有底。因此在确认女儿病好之后,德王朱见潾每日所想的最多的,可能就是关于自己那本奏章的事情了。那篇文章,他简直能一字不漏地背出来。也正因为这样,他就越发想要通过这样回忆,好让确定奏章中没有不当之处、不会激怒皇帝。毕竟如果皇帝再次责怪下来,那么到时受责备的,可就不只自己而已,搞不好一家又会受到连累。可是想亦无用,写都写了、送都送了,现在那本奏章多半是在去京城的路上,可能再过几天,就会躺在皇帝的书案上,接受对方的过目了。德王想着,也只好用这样的理由来安慰自己。
在这种不安当中,可能唯一能够让朱见潾平静安心的,大概就是看到女儿一天天真的好起来,不再只是躺着等死了。
璇真病逐渐好起来,过了六七天,已经能偶尔下床走动一会儿,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