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文宗系统-第1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带着八位夫子回到休憩的房中,罗彦简短介绍了一下自己,随后就问起这些夫子接下来的安排。
这个问题可是把诸位夫子难住了。
一位名字叫做刘敞的夫子便问道:“博士难道不知道,州学无非就是继续授课。熬到腊月底,草草休假。这中间也不过是小考和月考。如果非要说有什么安排,那就是这几天趁着士子们还没有去长安,好生教导他们一些科考条例。”
听完这刘夫子的话,罗彦便知道州学是真的没有什么特别的安排了。想了想,罗彦说道:“既然接下来几天是交到科考常例,我看我也抽点时间,将这几年科考的一些事情跟他们说说吧。”
罗彦开口,这几位夫子哪能不开心。本身他就是进士科出身,而且还有个大儒老师,甚至跟朝中的大员们交情甚笃。要是罗彦能把他自己的科考心得说出来,想来金州州学的士子们肯定是获益良多。
不过罗彦这话说完不久,就有以为夫子略带请求的问道:“罗博士,想这等科考关窍,必然被士子们奉为圭臬。然金州读书应举之人甚多,唯在州学讲授,怕是会落下不少良才美玉。不若容我等准备一天,让那各县士子也过来,多少也是教化之功。”
听得这位夫子的话,罗彦拍手叫好。
虽说如今罗彦对于系统,基本上没有了什么依赖。可是系统中是不是刷新出来的东西,罗彦也还是觉得宝贵异常。偏生这声望值又不好赚,最近也没有作品出世,如今声望值也就堪堪千万。想想也就是十个土豆的价值,这么窘迫罗彦都有些揪心。
教化是赚声望值的好办法。罗彦都近乎忘了,此刻被人提起,自然眼睛一亮,当即答应说:“今日便差人告知各个县学。同时将此事告知州学学生,然后让其休沐一天。趁着这个时间我等好好筹划,同时也能做些准备。”
罗彦的意思,居然是将授课的范围扩大到不限官学。几位夫子一听更是兴奋。官学毕竟名额有限,收录学生的时候难免有一些他们看重的学生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来官学读书。罗彦这样的处理方式,简直就是有教无类啊。
说做就做,不过是一刻时间,州学的学生们就高高兴兴出了州学。该吃酒的吃酒,该饮宴的饮宴,该上秦楼的继续吃花酒。但是伴随着这些学生一起散布出去的,便是新任的州学博士要在后天于州学讲经,不限身份不限人数。
这可是个大动作。
回到州府的余世宗也在不久之后听到了这个消息,抱着一册文书的他低声自语道:“这罗彦还真是大手笔。这么一说,还真的想起当年听闻有大儒讲学,不远百里前往听讲的日子。好了,处理完手头的公务,到了后天,我也去看看。”
至于罗彦有没有这个资格讲经,就在很多人怀疑的时候,一份罗彦的履历被传到了金州的大街小巷。
“武德五年以进士科甲等授秘书省校书郎,拜大儒陆德明为师。后辞官三年,武德九年秦王府笔吏,后任秘书省著作郎,兼弘文馆助教。贞观元年,三月改蓝田县令,转任幽州都督府司马。受牵累贬为金州州学博士。”
话不多,加起来连一百字都没有。可是在那些升斗小民眼中是传奇,到了士子这里,便是一张金纸,散发着无限耀眼的光芒。
秘书省的校书郎,可不是什么人都能随随便便进去的。虽然当初罗彦进去的时候有些草率,可是只要不是猪,在里头能够呆着的人,学识就差不到哪里去。还有个好老师,三年后就当了著作郎,这也是相当考验人学问的一个官职。至于那弘文馆助教,就更不用说了,教授当朝三品以上大员子嗣的官学,即便是个助教,也不是一般人能当的。
看完这个谁还能有怀疑,更何况还有当日香满楼的文会为证。谁敢不服,先去和那如今张贴在香满楼墙上的两张纸比比。
官学的学子自然开心。但是那些无缘官学的士子就更是欣喜若狂了。
州学博士毕竟是一个实职,之前的老博士想要给州学外的那些士子一些好处,偏生职权就摆在那里,根本没什么可以帮忙的。但罗彦以来,就有这等好事。原本有几个被州府推荐上去参加科考的非州学士子,苦于不了解科考的门道,都准备提前前往长安去熟悉一下。谁想到半路冒出一个罗彦,讲的居然就是这些。
一天时间,州学中罗彦和八位夫子也没有闲着。虽然罗彦在长安弘文馆呆着的时候,熟读了这几年科考的卷宗,同时也和长孙无忌聊过吏部铨选的规则。但是地方上还是有另外的一些东西,是和长安不一样的。因此罗彦这一天时间,其实也是在不停地学习着。
日升月落,讲学的时间终于到了。
清晨等阿全将水打来,梳洗过后,罗彦就走出了自己的卧房。不曾想八位夫子此时就在供奉堂那里等着,见罗彦过来,便将他拥着在供奉堂烧了一炷香,这才陪同他走出州学大门。用他们的话来讲,这等教化,便是承袭了先圣的志向,必须要告慰一番才行。
打开门罗彦就惊呆了。
州学位置也算是偏僻,门前的道路有十来米宽。此时此刻居然早早就坐满了士子。往左右一看,更是不得了,长度都绵延了数十米。罗彦都有些担心自己说话这些人听不到。
州学的士子是在门内的院中坐着,比较宽敞。看看这状况,罗彦微笑着对门外的士子说道:“未曾想来了这么多人,州学院中尚能坐上百人,诸位莫要拥挤,且先进来百人。若是还有空地,便再进来一些。”
听了罗彦这话,后边那些苦于无法走近些的士子顿时开心不已。很有秩序地走进去百来号人,见州学院中已经坐满,罗彦便止住了让人往前拥挤的势头。随后着人前去取水,自己则是安慰着外边的人道:“诸位莫要拥挤,讲学数日,希望诸生莫要藏掖,今日所学下去以后相互传看。”
随后坐下,尽可能声音洪亮地开始了他第一次公开场合的讲学。(未完待续。)
第一百九十五章 历年科考的秘密
诸生想必知道,今日讲授,不过是科考除。Δ Ω网 lc经学只有涉及的时候,才会讲到。望诸生明了。
这开场白说的也是任性』过计划便是这样定的,罗彦总不能自己就把楼给歪了。
进士科无非五道时务策,与加诗赋。如若不论行卷,纵观数年来科考题目,除武德五年初次科考,各项规制不太明晰之外。自武德六年开始,历年时务策题目皆是不限,唯有诗赋限制格律与题目。
诗赋一道,重在积累,今日不便多说。唯独这时务策,虽然题目不限却正好有限。时务者,近来国之大事也。欲论时务,当先知天下。而天下事,则以生黎为要。岂不闻欲木之长者,必先固其根本。武德六年中举者五人,五篇时务策均有提及马邑之事。如马邑百姓拒投突厥,高满政投唐,此类以事入之,以礼辩之,以策论治之。此一道也。
将这段话说完,罗彦便将记忆中这五篇文章一一念了出来。如此的记忆力,简直让在场的士子们都愣住了。这都是四年前的文章啊』说类别偏门,而且一背就是五篇,偏生文章流畅不似作伪。
就是那几个夫子,此刻也有些惊异。他们专职教书多少年,科考文章自然是要给学生们教授的。这些范文他们也曾经讲授过,不过都时间太久,只是模模糊糊的芋。可是被罗彦这么以提醒,还真的想起来了。
时务策不仅要文辞优美,一定要言之有物。在这里就有一篇文章,乃是武德七年的秀才科策论。是年四月太上皇颁布了庸调法,采取的是一刀切的办法。当世的秀才科中第者,以各地田地肥沃程度不一,同时种植的作物产出不一等等事务,将那庸调之法驳斥了个一文不值。随后提出自己的想法,以囤作征税的依据。此法虽然太过激进未被采纳,然其人所说之事,确实是需要当朝重视的。因此太上皇钦点此人中第。
看到承有些学生不相信,罗彦也不隐瞒,把这篇也背了出来。秀才科的策论水平一般都很高,很多都是直指当朝弊病。若非必要,是不会公开的。此刻被罗彦念出来,这才有人相信』过有些人似乎跃跃欲试,罗彦也警告说:莫要以为这是中举的捷径。此法要求对朝政几位熟悉,同时还要有具体可行的办法。一个不好,便是攻讦朝政。国朝虽然不会因言获罪,但是你等也不要轻易用这种办法。
说这句话的时候罗彦的声音有些严厉。投机壬本来就是科考的大敌,今天他说这些,也是希望有人能够为朝政提出一些他们大臣不敢说的建议。但是若是有人妄图以此来得利,罗彦也绝对不会姑息。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诸生若是有暇,不妨自己去查验一番。回到正题,今年科考,最得吏部看重者,莫过于今年的两件事情。关中饥荒和山东大旱。须知旱涝皆是天数,然生黎尚能自救。尔等皆知平仓法乃是防范天灾的两方,但是如果某地连续数年大旱,不知诸位有何良策?
罗彦的说法让很多人连连点头。关中饥荒他们是亲自经历过的,虽然朝廷开始放粮米价就降了很多。可是到现在那斗米匹绢的价格还是让人心有余悸。而真要像罗彦所说的那般,这天灾连续闹上几年,平仓法可就真的没有用了。这个时候要是能够想出一个更为高明的招数,来应对这样的灾害,肯定能够得到知贡举的考官的赏识。
而罗彦的意思,则是通过这种办法来集思广益,看看能不能从这些人里头,找到一个应对明年蝗灾的办法。只要是这些人里头有一个人能够想到一个靠谱的办法,能够通过这个中第。到时候自己就可以借此挥,让朝臣们也仔细考虑这个问题。
看到诸生若有所思的样子,罗彦知道自己的计划成功了一半。
容这些人思索了大约半刻的时间,罗彦喝口水润润喉咙,继续说道:除此之外,尚有平突厥策,定南蛮策,诸如此类,皆是需要诸位好生思量。到时候若有良策,勿论中第与否,凭借手上的策论,亦能踏入仕途。
这话可是激了不少人的兴趣。罗彦的意思再也明显不过,你要是有好的方法,要是没有资格参加科举,尽管来找我。至最后一句,则是一种保证,只要有效,就能让你踏入仕途。罗彦这可不是在吹牛,李世民心里到底有多想经略突厥,罗彦可是心知肚明。
虽然前些时候被好多人拦着没有征伐突厥,可是没看到内宫中的那些练习骑射的武士不仅没有少,相反还从各个卫抽调了更多人进去。
因此罗彦是极度有自信,李世民要能够看到比较务实的平突厥策,都能兴奋到睡不着觉。
不理会士子们私下的喧哗,罗彦继续讲起其他的事情:时务策所言,以上三种乃是最为常见也比较实用的。至于谏言一类,尔等不知陛下作为,自然不必多说。到了这里,最后再说一句,时务策乃是对朝政的策论,文字莫要釜,言之有物更为重要。
讲完了时务策,看看时间也就是过了一个多时辰。罗彦接下来就开始讲授自己所知道的铨选规则。
行卷粗鸦番,约摸选出百份文章。此中规则不仅要务实,文辞要华丽,而且行卷一定要干净。武德九年,沧洲士子赵世炎行卷上墨迹未干便草草交卷,以致行卷脏乱不堪,终致黜落。后有吏部郎官复核,仔细读来,却现其才雁以中第。然此时已经成了定局。无奈之下,此郎官以自身声名为凭,荐其入仕,时至今日,也不过流外一等。尔等当一次为鉴,不得太过粗疏。
罗彦说的这件事情过去也就一年。但是因为这事儿吏部觉得黜落以后再被举荐入仕,实在有些儿戏,因此补偿虽有,但是没有外传。此刻被罗彦仔细说来,诸生才知道居然有这等故事,不仅一阵唏嘘。当然了,教训有了,自然也会防备。
没想到居然还有这等事情,唉,难怪去年我就被黜落了。仔细想来,我那行卷中有几处墨点。
是啊,今年万万不可如此戈了,定要仔细一些,将那行卷做得漂亮一点。即便没有益处,但是至少也不要有什么坏处。
那赵世炎还真是可怜。从流外到流内,也不知道要空耗多少年华。
静静等候下边又吵嚷了一阵,罗彦这才说道:次轮从从那百份中挑出中第的几份。耗费的时间是之前的一倍有余。此时主考会将行卷一一看过,根据加诗赋写的内容和文笔,再次进行排序。这个过程中,往往需要好几天时间反复斟酌。因此,这段时间便是诸位要递交行卷的时间。
这又是一个秘密。很多人以为排列名次的时候那加诗赋才会派上用场。其实不然。挑选出来的这一百份行卷本身的水平都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