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贞观文宗系统 >

第50章

贞观文宗系统-第50章

小说: 贞观文宗系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们就会惫懒。何况,长安城每年成百上千的士子,中举者也是聊聊。读过书,让他们明道德知礼仪,这才是最重要的。”
    听了罗彦的一番话,虽然说冯常心里边还是放不下让自己的两个儿子读书做官的念想,但是罗彦的建议还是听进去了。
    让两个孩子把书本呆会自己的房间,罗彦这才跟冯常说起自己的事情:“兄长,此来,小弟还有意见事情要跟兄长交代清楚。”
    “哦,你说?”冯常看罗彦的表情有些严肃,所以也没有多废话。
    “此行之前,我已经辞官了。”不顾冯常惊讶的表情,罗彦继续说道:“如今我已经卷入夺嫡的漩涡之中,本来想着今年就把兄长接近长安生活,小弟虽只当了几个月的官,但是积蓄还是可以在长安买一处房子了。但是如今看来,局势动荡,一切还需要从长计议。”
    “那你不会有性命之危吧?”冯常虽然不知道夺嫡的风险有多大,但是民间的传说中动辄生死难料的事情,冯常还是有印象的。最近的一个,隋炀帝的例子冯常可是知道的。
    “没什么,说起来我也不过是一个小卒子,兄长尽管放心吧。只是到时候一旦失败,兄长最好做好背井离乡的准备。阎王好见小鬼难缠,小弟担心的就是这些地方官吏到时候为了讨好上官,给兄长找麻烦。”罗彦提前把最坏的结果告诉了冯常。
    这也是实在没有办法,李世民现在的状况倒是和史书上写的没有什么两样。但是罗彦这样的人都出现了,难保最后的结果不会改变。所以罗彦这也算是给自己的兄长留下后路。
    最重要的几句说完,冯常知道事情有些大,所以也不再多说什么,两个人就这样静静坐着。
    直到冯常的妻子把做好的菜端上来,气氛这才重新热闹起来。
    叫来两个孩子,冯常的妻子一个人去了灶房吃饭,就留下罗彦他们四个。虽然罗彦想把冯常的妻子也留下来一起吃饭,但是毕竟习俗已经是这样了,罗彦也只好作罢。
    冯常一家因为罗彦的到来拿出来不少好东西,风干的各种蔬菜和鱼,还有肉食,加起来总共有八个菜。就算是一些家境殷实的,在这个时候搞出来不同的八个菜,也是相当困难的。看着两个孩子眼睛直勾勾盯着桌上的有些盘子,罗彦就知道这是刻意给自己留着的东西,心底又是一阵感动。
    示意冯常和两个孩子开吃,罗彦也端起饭碗,开始狼吞虎咽起来。
    虽说冯常的妻子不是什么大厨,做的菜也没有长安城里那些大酒楼的菜那么精致。但是山野之间的珍味,已经完全能够弥补这些缺憾。罗彦就着菜吃完一碗饭,也就是几句话的功夫。看着罗彦一点也没有挑剔自己家的饭菜,冯常心里也是一阵高兴。
    那些当了官就忘了从前的人,冯常也不是没有见过。庐州城里有个小官,以前是小吏,现在混了个不入流的小官,鼻孔就朝天了。吃饭还专门在城里雇了个厨子,平日里见了以前的故人也是一副不认识的样子。
    看到罗彦这样一点没变,冯常心里就特别的开心。
    等罗彦快吃完两碗饭的时候,这会儿是终于饱了,所以放慢了吃饭的节奏,等着两个小家伙慢慢吃着自己喜欢的菜。终于在罗彦刚吃完的时候,两个小家伙放下碗,揉着鼓鼓的肚子,主动站起来收拾桌子。
    眼见这会儿也没有什么其他的事情,罗彦就拿出了给冯常和他妻子的礼物。
    给冯常的是一套玉器,实在是罗彦不知道送什么好了。至于冯常的妻子,罗彦则是弄了一套金银首饰。虽说这首饰人家不一定会戴出去,但是作为女子,哪个又不喜欢自己收藏几款收拾在家中自己欣赏呢。
    同时给冯常的,还有二百两银子,这是罗彦从系统中兑换加上李渊的赏赐拿出来的一部分。想来让冯常舒舒服服过几年日子是可以的了,而且冯常也有些小聪明,拿出去做点小生意,估计还能细水长流。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七十五章 庐州府学见故人
    『   qu 】
    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不过这会儿罗彦急着逃离这个被围观的地方,所以也只能迅速的解决。至于要说什么,罗彦脑子里正好有韩愈的,这样的名篇虽然不能把全篇放出来,但是里边最精髓的那几句还是可以说的。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畯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话虽然不多,但是这可是传唱千古的名篇啊,他的原作者可是在训导太学的学子的时候说的这话,放到府学来,那绝对算是高逼格了。也不管下边听的学子们眼睛里是不是在冒星星,反正训导连同几个夫子是眼睛里在发光。
    幸好没有被拉住搞什么留下笔墨的名堂,罗彦在训导回过神来的时候就直接拜别了。
    三天的时间很好等。罗彦只是在冯常家里边读书边教两个孩子功课,很快这三天就过去了。
    到了约定好的地点,陈琦几个人也已经到了。这会儿已经上了酒菜,就等着罗彦呢。落座之后,几个人就扯开了话匣子。
    “罗兄你是不知道,那天你在府学风头可是出大了?”陈琦边上的一个士子笑道。
    “哦?怎么说?”罗彦也不觉得自己那天就出了多大风头,所以还是有些好奇地问道。
    “你走之后,训导让我们所有人把你说的那几句话抄了十遍,而且这几天每天早上起来都要大家读上几遍,才开始授课。你说这算不算风头出大了。”另外一个士子接着说道。
    “嘿,别说了。要我说,自打去年三月以后,罗彦就算是人不在府学,但是一直在出风头。”罗彦身边的那个士子笑说:“是咱们带回来的,结果就被夫子们逼着写了好几遍。再往后这些,只要是传到了庐州,我等就不得安生。哪怕近几个月罗彦什么东西都没写,我等的耳边每天也还要被夫子灌上几遍罗彦的名字。所以说吧,前几天的那事都不算事。”
    这位士子说话相当促狭,所以引得桌上的人全都笑起来。
    “看来,稍后我要好好向诸位赔罪了。”罗彦也凑着热闹。
    “还别说,你还真得向我们几个赔罪。你不知道,每天夫子给我们灌你的名字也就罢了。偏生那些同窗和后辈,听说我等几个是跟你一起参加过科考的,每天都有人过来问东问西。简直就是不胜其烦啊。”陈琦感慨着。想来是问的人不少,这都给在场的几个人带来了相当大的困扰。
    “行啦,诸位也别抱怨了,今日我做东,不醉不归,如何?”罗彦完全是一副请罪的表情。
    “那可是太好了,哈哈哈。”
    吃了点东西,罗彦开始询问几人的打算。毕竟距离科考时间不算长,这其中还要有府学的审核和推荐,一大堆事情基本上从年后就开始筹备了。
    “我是准备今年去考明经科。说真的,经过去年的进士科,我是对它不抱希望了。反而是这些年熟读经义,想来明经科更加有把握一点。”陈琦说道。
    和陈琦一样打算的还有两个,至于剩下的,有三个人是打算继续试试进士科。还有一个则想着继续读几年书之后再做打算。
    想他们这些人,去年在进士科刚开始的时候就去参加了一场,其实是压力非常大的。这里边涉及到主考官的严格和以往缺乏经验需要探索,所以也不一定就是他们这些人真的就比别人差。而且,陈琦也说的不错,进士科毕竟还是有些主观因素在内,也设计到了主考的喜好。相对而言,反而是有着固定答案的明经科虽然考验人的记忆力,但是只要记住了,那么成绩就是实打实的。
    不过这几个人也有个比较方便的地方就是,他们去年参加过一次科考,如果今年不犯太大的错误,基本上去长安的名额就能够锁定。所以不必为了名额的事情担心。
    罗彦这会儿才告诉几个人自己辞官的事情。
    “其实,诸位,我在十一月的时候已经辞官了。”
    罗彦放出的消息让几个人都有些坐不住了?
    “为什么?难道是上官太过苛刻?”大家能够想到辞官的理由也只有这个了。罗彦虽然说是校书郎,没有什么实权,工资也就那么一点,但是绝对要比其他的岗位好多了。一般人来说,有了官身就已经非常不错了,而这会儿罗彦居然辞官了。
    “其实,我在秘书省呆的时间越久,越发现自己的学问太浅。虽然说自己依靠进士科有了官身,但是作为一个读书人,如果在经义上面没有成就,那么也不过就是个玩弄文字的伪文人。正好当初拜了陆德明先生为师,也和孔颖达助教有些交情,仔细思量之下,我就决定辞官,好好的读几年书,然后再出仕。”
    罗彦把自己辞官的理由简单的说了一下,当然,更加复杂的原因也不便多说。
    纵然如此,在座的几位也向罗彦投去敬佩的目光。又这样的大毅力,难怪人家会比自己早一步上榜呢。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七十六章 平民宴中劝学诗
    『   qu 】而罗彦旁边的几个人,这会儿正用很愤怒的目光注视着冯常。
    虽说这些人的老师平常也会仔细讲解经义,但是这会儿说的两个人来路可都不小。这位二十几岁的青年虽说没有入仕,但是庐州城里只要是多去打听一下,就知道这位虽然年龄小,但是学问绝对深。如果不是吃了乱世的亏,恐怕这位早就有大成就了。
    之前不参加科举,也是在看时局。毕竟秀才科这位还没有把握,而进士科和明经科也只有罗彦这些初生牛犊在州府的推荐下才回去。其他诸科这位又看不上。
    而罗彦是什么人?庐州城里可是早就传疯了,这位是大儒陆德明的弟子。陆德明又是什么人?在岑文本之前,江南文坛的代表性人物。从后陈的时候崭露头角,到现在多少年了,陆德明虽然一直都是以训诂家的身份出现在人面前,但正是这个身份,才更加让人感觉到陆德明的学识渊博。
    算上后陈,陆德明已经是三朝职业教书了,每个朝代的国子学都少不了这位。无他,学识渊博,但是无心政治,不把这样的大神拉出来镇压国子学,放着岂不是浪费。
    罗彦是这样一尊大神的关门弟子啊,这半年来学到的东西自然不少。这会儿大家正听得两个人说的津津有味着呢,结果就被冯常给进来搅和了,你说大家能不气么。
    无奈,这外边的人也想见见这位进士,罗彦也不好不给面子。出去之后向在场的这些人问好之后,罗彦感觉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毕竟,自己跟这些人实在不熟。也不是他现在摆谱,就算是到长安,罗彦依然是这个性格,到现在为止,李世民手底下的一帮子文人罗彦都没有认全呢。要说起来,那些人比现在的这些人身家可显赫多了。
    眼见着罗彦无话可说,刚才和他一起交谈的那个年轻文士张口了:“听说罗校书素来善诗,今日也算是衣锦还乡,虽说和四邻不太熟悉,但是这里头有些孩子,正是开始读书的年纪,不如就当一回长辈,作一首劝学诗,也好给孩子们一些鼓励。”
    这个年轻文士的用心不可谓不良苦,思考的也不可谓不全面。
    他看出来罗彦不是那种自来熟的人,这会儿要是就这么下去,虽然大家当面不说,但是后头肯定会嚼舌根子,说罗彦的不是。让罗彦作诗,自然给了罗彦用最简短的话表达心意的机会,同时还显得高大上,别人也无话可说了。
    再一个,这一片地方,要是能罗彦能专门为后辈写一首劝学诗,那么以后这附近的人家送孩子读书也倍有面子。这算是有助教化。
    反正不论怎么说,这事儿没有任何坏处。
    罗彦明白了这位青年文士的意思,有些感激地看了他一眼。当下也不推辞,说道:“承蒙诸位青眼相加,罗彦要是拒绝,那就显得太过矫情。也罢,容我思考一二,还请诸位稍带。”
    听到罗彦要给自家念书的孩子们作诗,喧闹的人群顿时安静下来了。能得到一位进士的劝学,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种幸运,所以这些人自然不再多嘴。必须要把这位年轻的进士老爷念的诗给记下了,以后跟别人吹牛的时候,至少说出来能涨不少面子不是。
    这会儿罗彦倒是有些作难。
    自己这会儿面对的不是府学那些有着身后文学底子的学生,眼下罗彦能看到的,十之七八是不怎么识字的。说是作劝学诗,给罗彦的感觉比写篇骈文还要来的艰难。不论怎么说,要让这些人知道罗彦的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