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七零带着空间的日子 >

第15章

七零带着空间的日子-第15章

小说: 七零带着空间的日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支书,我想和鲁平大哥一样出来做个房子,给村里减点负担。”
  “你想好了?这做了房子你就是村里人了,想回去可就不容易咯。”
  “支书我想好了,我来这插队就是这的一份子了。只是我没有建房子的经验,还得请你们帮忙照看。”
  “这都是小事,你打算什么时候建房啊?”
  “您觉得什么时候好呢?”
  “现在就可以,再过一段时间就只能等秋收后了,做房子要的木材泥砖你可以用公分在村里换。就是这瓦片不大好弄,到时候村里也要加建知青点,到时候通知你。”
  “行,真是太谢谢您了。”
  李沫决定了盖房子每天都在为这件事奔波,在初夏的时候终于把房子盖好了。
  没有盖太多房子,建了一个大围墙。李沫盖了一间厨房、一间仓房、两间卧室和一间堂屋。另外在房外盖了和茅厕,要说来这个时代最不习惯的就是这个厕所了。
  而这个时候,新来的知青和黑五类们来了。李沫赶紧把东西整理好搬去新房子。
  新来的知青有四个女生,三个男生。村里又重新加盖了两间房完全够住。
  新来四个女知青一个叫做卫安,一个叫做苏云,一个叫袁季,还有一个叫毛林。
  三个男生一个叫戴成,一个叫邱骆还一个叫卢伟。
  这四男三女分别住在两间新修起来的房子里,李沫原来的房间暂时空着。
  这女人多的地方啊就容易出问题,她得早点走,距离产生美。不过也许会被人嫉妒,甚至嫉恨。
  但是如果不走,更是有的闹腾。这回来的几个知青都不是什么省油的灯,她住在知青点也感觉没有什么隐私。李沫就在她们来的那天过去知青点打了招呼,所有知青聚了一餐。
  现在鲁平也搬到了新房子,虽然他还是很热心的在管着知青点的事,可现在都不怎么给他面子了。明里暗里拿话刺他,鲁平看样子也不会管太久了。
  知青点已经初现乱像,分成几波小团体。鲁平已经不住这,管不着他们这些。
  男知青还勉强成一个团伙,女知青就乱七八糟的。
  卫安和毛林被张英拉拢过去;苏云和孟方、冯青一个团伙,张霞也靠拢过去;袁季被陈丹收入麾下。
  知青点已经分开吃饭了,就这么着知青点三足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没有大矛盾,小摩擦不断。
  而来的那些黑五类李沫暂时还不清楚,她也不认识什么历史人物,所以只能等以后就才知道他们的情况。
  初秋也慢慢到来,还有半个月时间就要秋收了。
  新来的知青还在慢慢的熟悉这里,每天干着不算重的活。黑五类日子就不是很好过了,被安排住牛棚负责打扰卫生。挑粪这种脏活累活都是他们在干。
  新来的知青有来找过李沫,打着和老知青交流的旗帜。她们也不是一起来的,一个一个的来找李沫。
  第一个来的是毛林,这个女孩面相和气质给人感觉是很舒服的,但她偏偏是最厉害的一个人。也不知道这样一个矛盾的人是什么环境养出来的。
  毛林是一天下午来看的李沫,那天周日休假,李沫在家给家里人写信。
  听到声音她放好信纸,又把卧室门锁上,然后去院子里开门。李沫把家里每一间房都弄了一把锁,工业券不够她就去废品站淘换。
  以前的那个废品站是去不成了,她去了邻镇的废品站。
  李沫打开门后就看见毛林娇俏的对她说道:“李沫我来看你啦,不会不欢迎我吧?”
  李沫心想还真是不欢迎,可惜也没用啊。
  “怎么会,你快进来坐,喝口水。”
  李沫把人带进堂屋,屋里就一张炕。炕上放了一张炕桌,除此之外啥都没有。
  李沫给她倒了一杯冷水。“喝点水吧,毛林你来找我有事吗?”
  “没事,就是来看看你。我觉得你很厉害,你和老乡们都处的特别好。村里的孩子也很喜欢你。”
  “没有的事,这里的老乡人都很好,热情漂亮,过段时间你就能感觉到。”
  “真的吗?我就是不太会和人相处,我妈说我肯定要吃大亏。你能教教我吗?”
  “我也没什么方法,以前一直读书也没怎么和别人打交道,十五岁来下乡多亏村里人照顾。”
  “那你不是比我还小,你太厉害了。”
  “你放心吧,过一段时间村里人了解你了就会喜欢你的。”
  “我觉得和你聊天很投机耶,我还能来找你吗?咱们做朋友吧?”
  李沫心里暗暗吐槽:“我一点也不想和你交朋友。”
  但是脸上尴尬的笑着说:“我平时白天都不在家。”
  毛林一点都不觉得尴尬的说:“那要不我晚上来找你吧?”
  “额,如果你不忙的话尽量周日来行吗?”
  “好,谢谢你啊李沫,你人真好。”
  对此李沫只能尴尬的笑笑。“呵呵。”
  毛林目的达到以后就走了,接下来的几个女知青都是找李沫问建房子啊、和村里人打交道、放上小学老师这些话题。
  李沫和她们都是在尬聊,最后说了想找她以后尽量周日的白天来。
  送走最后一个人,李沫松了一口气,这都是什么跟什么呀。
  鲁平房子建好后就在准备和张芳芳订婚的事,先订婚秋收后就结婚。
  鲁平订婚这天知青们都来帮忙了,李沫住在鲁平旁边也积极的帮他,大伙一起凑了一些票据。
  一早上鲁平和男知青们提着聘礼去女方家里,鲁平家里人没来但是给他寄了三百块钱和一些票据来给他结婚用。
  鲁平给了两百块做聘礼,另外还在镇上买了两身衣服和当地订婚要的六礼。这边是村里的支书夫妻当鲁平亲属。
  到女方家的时候,先由媒人介绍双方亲属认识,然后给男方亲属上甜茶。
  喝完茶之后女方就被请出来坐在堂屋里,王爱兰把准备好的钱和衣服交给张芳芳。
  午餐在女方这边吃,女方的大伯大舅陪着男方长辈喝酒可吃饭。饭后礼成就只等着结婚了。
  李沫这个月发了八块钱的工资,在这个时代第一次拿到工资有点激动,虽然不多。最后她决定把这八块钱寄回去给家里人,分享一下喜悦。
  李沫今年太忙都没怎么去山上,现在总算有了个自己的房子,她决定上山打点猎物。
  去年还找到了一颗人参,今年再去碰碰运气。
  找了一个周末,李沫一个人悄悄的上山了。先去了去年找到的那个小水塘那,有些小动物在喝水。李沫随手
  猎了一些猎物,然后就专心的去寻人参。
  山里好东西太多,还是得找本药材书看。找人参的途中李沫看到一群鹿,她抓到了两只。
  找了很久也没找到人参,李沫想这东西还是靠运气,说不好什么时候突然就遇上了。
  顺手打了着柴火李沫就下山了。快到山脚下的时候,她看到一对身体消瘦满头白发的老夫妻推着板车运草。
  老夫妻两个掌控不住板车,东倒西歪。李沫忍不住过去帮着推车,这是一对高级知识分子夫妻。
  他们本应该过着优渥的生活安享晚年,现在却因为时代变成了最底层受尽折磨的人。
  夫妻两也没做声,开始是不知道李沫要干什么,后来是不想搭话怕连累李沫。
  到了山下板车能稳住了,老婆婆叫住李沫道:“孩子,以后离我们远点,不要再帮我们了。”
  “没事,我会小心的。”
  和他们分开后李沫往家里赶,到家后李沫躲在仓房里杀鹿,以前连鸡都没杀过,现在来了一个小动物大动物都得自己杀。
  仓房特意做在最里头,外面不容易闻到味。李沫先把鹿血小心翼翼的收到一个瓶子里,这可是好东西。
  接着她把鹿开膛破肚取出内脏,然后小心翼翼的把鹿剥皮。李沫想做一个鹿皮毯子,大半天时间都花在剥皮上了。
  成果还算不错,皮完整的剥下来了,只是上面带了很多肉,还得再处理的时候刮下来。
  去年的兔子皮她学着当地人的土法子硝了,有了一次经验这回的鹿皮完全可以自己硝。
  时候不早了,她割下来一小块鹿肉然后全收进空间,下次找时间再处理。


第31章 31
  吃过晚餐后李沫把仓房的窗户打开换气,然后开始硝鹿皮。
  现在温度挺高的,李沫用温水把皮子泡上,等明天才能进行后续的处理。
  转眼学校就放了秋收假,村里也开始秋收啦。李沫有点发愁吃饭问题,每天高强度的秋收,回来后就不想动弹。
  最后她决定把煤炉烧起来,先炒几个菜放进空间,每天出门前用小火把粥煮上,回来就着空间的菜吃。
  今年李沫的工作和去年一样,和知青们分了一块责任田。鲁平已经不再管知青点的事了,所以今年上工的效率明显下降了。
  女知青都在原地磨洋工说说话,男知青稍微比女知青快一点。李沫觉得这些人的思想难以理解。活是定量的干完了才有公分,天天磨洋工,受尽太阳的折磨还没有公分。
  但是李沫处在这个环境下能说什么,她只能自己找一个角落默默的收割,尽力就好。
  毛林过来叫她不用这么卖力的收,李沫只是默默的说了一句:“粮食收不上来,我们所有知青都没有公分,秋收后不会分粮食。”
  之后也不再管他们了,李沫在村里当老师一天是十个工分,秋收没有公分也能养活自己。
  毛林见状有点气恼李沫不识好歹,但又忍下了。因为想要和李沫搞好关系,她也就跟着李沫磨磨蹭蹭的割麦子。
  其实还是有记分员来看的,只是一块地按公分划给知青,完全收起来是五百公分,然后记分员把这些公分分配给知青。
  早上出门的时候李沫打了一桶井水放在院子里晒着,中午下工回去正好可以洗个澡。
  洗完澡李沫喝着白粥就鹿肉,怕味道飘散她特意把肉放碗里后盛起粥盖上。等粥凉下来味道就飘不远了。
  午饭后小憩了一会上工铃又响了,李沫去任务田的时候看到几个黑五类分子正在收稻谷。从来没干过这种活得人速度慢,加上他们长期被折磨又吃不饱,根本就没有力气干活。
  李沫在大庭广众之下没办法帮助他们,她只能在保全自己的情况下这些人伸出援助之手。
  李沫打算晚点去牛棚看看这些人,带几个红薯给他们,村里可能没有给他们什么粮食。
  想着想着就来到了任务田,李沫就丢开这些思绪慢慢的干起活来。
  晚上吃过晚饭天暗下来后,李沫带着几个红薯去了牛棚。她也没进去,就在外面看了一会,听着里面的人讲话。
  牛棚非常简陋,用茅草木头做起来的房,四处漏风,只有一个简陋的门,也不知道冬天怎么过。
  “老李,你还好吧,从来没干过这种活得大少爷也体会体会农民的辛苦。”
  老李叫李玉林,出身在一个大地主家庭,年轻的时候去过德国留学,精通英法德三国语言,是机械方面的大拿。
  他的妻子柯淑芬出身于,之前的外国语大学的教授。他们是留学的时候相恋的,回国后就组建了一个家庭。
  现在因为两人都留过学是高知识分子,文革来临后就被打倒了。好在夫妻俩的几个儿子都已经出国,文革来临的时候躲过一劫。
  “老黑块你也别得意,左腿上的枪伤不痛啦?”
  老黑块叫虞万铁,是一个将军。腿上的上是早些年战争留下的子弹壳没取出来,一到阴雨天或者高强度的劳作就会疼痛难忍。
  虞万铁在战斗中杀出了一片功绩,本来他祖上八代都是贫农根红苗正,他因为不会说话被政敌攻讦,从而被打倒了。
  他的妻子死的早,五个儿子,有两个死在了战场上。活着的受他拖累这回也不知道被部队弄哪里去了。
  “这弹片都几十年了,要什么时候不痛我都不习惯。”
  “下次腿疼别找我,你多习惯习惯。”
  “莫老头你可别,你不给我治一下我熬不过去。”
  莫老头是京市X医院的院长,家里世代行医,年轻的时候对西医感兴趣,特意出国留学学习西医。学成之后,集两家之长,医术高明。
  莫老的大儿子因为不堪受辱自杀身亡,大儿媳妇带着孙子孙女改嫁。
  小儿子一家被发配到西北农场改造。女儿倒是及时的和他划清界限,夫家没有被打倒,日子过得还不错。
  柯淑芬及时的阻止这些人的争吵。“你们几个老头子别争了,浪费力气饿的更快。”
  “你说咱啥时候能吃饱啊,老子抗日战争的时候都没这么饿过。”
  李沫听着很不忍心,悄悄地把红薯放在门后就走了。
  莫老头劝着老黑块道:“别说了省点力气吧,我好像听到门口有啥声。”
  靠近门口的柯淑芬道:“你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