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史-第9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生了分裂。“保皇派”或保守派,并没有采取像工作组那样的行动
去支持某位学校领导,据推断,他们也没有去支持刘少奇和党的组
织。学校筹备委员会的领导代表了这些学生来领导。造反的学生(造
反派)则站在相反的立场上。这种分歧发展成为互相对抗的红卫兵
组织。
尽管他们之间的分界线并不是绝对的,往往随运动的发展而发
生变化,有分裂,有联合,但各地都形成了一种有普遍性特点的参
加组织的模式。地方和军队干部及他们的子女往往站在保守派一边,
他们不愿攻击党组织,而是较积极地反对其他斗争对象。中产阶级
和白领阶层的人,如他们自己所说,既不红也不白,站在造反派一
边。阶级出身不好的人,如参加的话,也倾向于这一边。这些人更
激烈地攻击党的权力机构,而对那些与他们有诸多关联的对象却不
太攻击。那些出身于工人阶级的人分成两派,两边都有参加者。
许多教师和下级干部及职员——他们并不是运动对象,既不是
反动学术权威,也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形成了他们自
己的派系。他们也按类似路线分派,并与相应的学生组织结盟。有
时候,比如在北大,学生和教师开始都参加同一组织。最典型的是
绝大多数中学或大学学生有时加入这一派或另一派,既出于积极性,
也出于同情心。比如,北大教授周培源,从1972年起与周恩来一起
致力于提高大学教育水平,并因此而闻名,在1967—1968年间曾积
极支持北大的“造反”派。这一派与当时还算“保守的”聂元梓的
红卫兵派是对立的,而后者对党组织的态度要比造反派温和一些①。
阶级出身好的青年控制着最早的红卫兵组织,它们形成于1966
年8—9月。工作组撤走后,批判大会变得更猛烈了。对校长、党委
书记、反动知识分子的批判仍在进行,而且在批斗过程中,他们常
常挨打,有人向他们扔墨水瓶,还受到其他侮辱。殴打和虐待的情
况在各地都有,只是程度不同,最严重的事件发生在各省的中学里。
在“红色恐怖”时期,斗争对象的数量也有所增加。这时,斗争对
象已包括阶级出身不好的学生和其他一些最初未被列入的人,包括
从未被实际列为右派但被认为有右倾思想的老师,或者是那些家在
海外或有海外关系的人,或者是那些在海外学习过而仍然欣赏国外
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人,即使他们并没有犯什么政治错误。
据作者在香港访问过的前教师和学生说,在大中学校中有大约
10%的教师与一些老同志一起被当作“牛鬼蛇神”对待。在办公室
和研究机构工作的知识分子也受到同样对待。隐藏的国民党特务和
坏分子也被查了出来。在此期间,这些斗争对象常常被抄家,因为
红卫兵要寻找资产阶级财产和其他罪证。他们的家属也受到不同方
式的羞辱。妇女被强迫在洗衣板上跪数小时,头发被剃光,要写自
白书,还常常挨打。在这一时期,各地都有关于斗争对象死亡或自
杀的报道。
有时那些未正式被定为“牛鬼蛇神”的人也受到类似的体罚。
教师也参加了这场运动——不愿参加这场运动的老师,学生会贴墙
报批判他们。所有教师都要作书面自我检查,分析自己是怎样推行
修正主义的资产阶级教育路线的。所有学生都参加这场运动,批判
他们的老师,评价老师的自我检查。对大多数老师来说,事情就到
此为止了。一些有严重“问题”的,即使没有严重到要召开群众批
斗大会的程度,但也受到进一步审讯。在这些过程中,如果他们回
答问题稍慢些,有时还会挨打或受虐待。
就在这时,由于红卫兵冲出学校破“四旧”而引起了国际上的
关注。“四旧”是指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旧的街道
名称被更改,“封建的”艺术和建筑被毁坏。有些学校非常严格,
只允许阶级出身好的红卫兵上街执行寻找和摧毁“四旧”的任务。
但在其他学校,虽然每人分成不同的组,却都愿与出身好的红卫兵
一起出去。而中产阶级的青年则跟他们自己的造反派一起活动。
也是在8月,红卫兵及其他一些人开始免费在全国旅行,以“交
流革命经验”。北京的青年走向各省,各省的青年汇集到北京。在
北京,他们参加了一系列大规模集会,毛及其追随者借此机会进一
步动员和指导这场运动。第一次大规模集会是在8月18日,毛亲自
参加,并接受了一幅红卫兵袖章,表示他对他们行动的支持。那年
秋天,在免费旅行取消之前,约有1300万青年人来到北京。正是在
这种串联中,来自各省的红卫兵,过去不知道,现在才知道了斗争
对象的真正性质。
秋天,毛及其在高层的追随者在中央委员会下设立了一个“中
央文革小组”,把运动的焦点直接指向首要斗争对象。8月8日党中
央“十六条决定”及8月5日毛的题为“炮打司令部”的大字报发
表之后,这些情况就更明朗化了。毛的大字报赞扬聂元梓的大字报,
批评了在工作组的50天中试图抑制文化大革命的那些干部,这就直
接指向派遣工作组的刘少奇和邓小平。“十六条决定”指出:“大
中城市的文化教育单位和党政领导机关,是当前无产阶级文化大革
命运动的重点。”并指出右派分子和反动资产阶级学术权威是运动
的对象。但“方针”明确指出:“这次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
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①
对于主要斗争对象,毛不能单靠那些出身好的红卫兵,因为这
些红卫兵即使不受他要打倒的那些干部的子女所领导,至少也会倾
向于保护这些干部。他们很容易被鼓动去攻击那些级别较低的校长
和党委书记;而当矛头明确指向上边时,他们的作用也会发生问题。
因此,从6月开始,毛便在暗中支持那些处于守势,还不能与工作
组和早期的红卫兵抗衡的造反派。在北京,为消除他们原先的对立,
造反派控制了10月6日天安门广场的集会。他们鼓励每一个人(不
仅仅出身好的),都参加到这场打倒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的斗争中来。到1966年底,随着阶级出身好的人的排他思想受到批
判,忠于他们的势力被削弱,造反派得到进一步发展。一段时期内,
他们似乎控制了这场运动。例如:有些高干的孩子和其他一些开始
时领导过这场运动的人站到了造反派一边;少数人成为反对现有机
构的“极左分子”,另外一些人由于运动目标逐渐牵扯到自己的家
人而退出。
此时运动又向前发展了一步,允许学生进一步扩大他们的活动
范围,他们可以进入机关与那里的当权派进行斗争。于是,运动由
学校扩展到工厂和政府部门;学生也参加了他们的斗争。这时官方
禁止逼供信,这在反对学术权威初期尚未禁止。但新的斗争对象仍
然受到殴打和虐待。批斗大会上最常见的是“坐喷气式”,或强迫
被批斗者在会上弯腰站着,人在后面用胳膊架着他们。
夺权
到1966年底,最大的斗争对象被揭露出来了:刘少奇是要被打
倒的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运动从学校升级到党中央只
用了半年时间。1967年1月,文化大革命的领导层号召工人和农民
加入到知识阶层夺取党和国家权力的斗争中来。上海市的一月夺权
斗争被当作官方的政策而传遍全国,波及到各级党政机关。造反派
与当权派之间的斗争很快在全国各省、市、县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
反复进行;结果引起混乱,精心建立起来的深入到每一个工作单位
和行政单位的党组织停止了工作。群众运动迅速扩大,除毛和林彪
以外,整个党的高级领导层以及各地的省级领导都受到了群众的批
判。①哪儿的当权派得不到保护,当权者就会发现他们所受到的是与
早先地位较低的和出身不好的人一样的待遇。这一时期的运动以
1967年4月由蒯大富及清华大学的造反派发起的批判刘少奇的妻子
——王光美的批判大会为代表。在斗争对象受到批判并被剥夺权力
之后,漫长的和充满分歧的建立权力机构的过程开始了。
毛明确鼓励全国青年做他的革命事业的先锋,但要他把党和国
家的领导权交到被发动起来的革命群众手里,似乎决无可能。然而,
毛当初利用群众不只是要攻击当权派,而且是要真正把当权派推翻。
一些人认为,他的这一思想,是文化大革命的首要特征,毛发动文
化大革命就是出于这一目的。当然,对于一位党的领导人来说,允
许非党群众以这种方式来参加权力斗争是前所未有的。1967年1月
以后,群众在日后掌权的希望逐渐受到伤害,并产生了失望。正是
这个问题使运动重又分为“保守派”和“激进派”。
但是,人们可能永远不会了解:全国已经起来的造反力量在从
当权者手中夺权后,毛究竟打算让他们分享多少权力;毛重建政权
机构的计划最终在多大程度上受到派系斗争和一月风暴后官僚主义
的抵制。很可能,毛当初只想指出大方向,并把群众运动引向那个
方向。同时像他过去多次所做的那样,根据“群众运动规律”,一
面沿着那个方向走,一面考虑朝那个方向发展的细节。因此,1966
年8月的“十六条”确实号召建立一个以巴黎公社为模式的永久性
的群众组织——文化革命委员会来领导这场运动(第九章)。但一
月风暴后,所面临的任务已不仅仅是建立群众组织的问题。因而毛
选择了一条更为“保守”的道路,把反对“极左”路线的发展作为
一项基本工作来抓,并把这作为将这场运动进行到底的主要动力。①
1967年2月,官方的政策转为控制无节制的一月风暴所产生的
过头事情,中央谴责无政府主义,提倡加强革命纪律性,对改正错
误的干部实行宽大处理,毛自己也认为革命委员会比巴黎公社式的
政权形式更适合于作为重建国家权力机构的形式。新的革命委员会
基本上是由革命干部、军人和群众领袖的代表组成的三结合组织。
在重建过程中,毛还让解放军起主要作用。第一个复课闹革命的号
召是1967年初发出的,从春节之后的那一学期开始。同时,1967年
3月,毛指出:“军队应分期分批对大学、中学和小学高年级实行军
训,并且参预关于开学、整顿组织、建立三结合领导机关和实行斗、
批、改的工作。”②
中央这些关于夺权后的指示,给了干部和保守派所需的机会。
造反派称这些后来反对他们的活动为“二月逆流”。文化大革命的
领导层接受了这一定论。为改变支持当权者的保守势力所造成的势
均力敌的局面,中央于3月发出警告,群众组织的领袖在革命委员
会或文化大革命中的支撑作用不容忽视,否则,文化大革命就会被
否定。这就掀起了批判副总理的高潮。这些副总理与周恩来一道,
试图在政府各部采取有节制的夺权策略,这就推动了“二月逆流”。
不过,此后,中央再不让造反群众像1966年10月至1967年1
月发动他们时那样来控制这场运动了。3月,命令解放军进驻学校,
表明毛要对此加以控制。此后,运动的发展主要是协调和平衡各派
力量之间的权力。这些力量是以周恩来为首的党政官员、以林彪为
首的解放军,中央文革小组,没有参加组织的人员和互不相容的群
众组织。在全社会革命委员会中建立的三结合与毛操纵的这场运动
顶峰时期权力的三位一体是相一致的。同样,1967年1月以后群众
组织的分化也反映出在权力平衡中各主要派系之间方针的不同,尽
管各自继续宣称他们忠于毛主席。
迫在眉睫的任务很让人为难,对每一个受打击的干部的案子要
进行鉴定,要给他或她的错误定性,对他们对毛泽东思想的立场做
出判断。“好”的干部可以复职,甚至可以成为新的革命委员会的
成员。很多权力落到群众组织手里,因为革命委员会是经过民主选
举产生的。由于在各学校和工作单位中分成了许多派别,因此,难
题是怎样在这些群众组织之间取得一致意见。群众对近几个月的冲
突仍然记忆犹新,有时很难容忍不同派系的人坐在一起,在谁当学
校新领导的问题上也难取得一致。一个组织支持复职的干部自然会
被其对手否决,其对手支持的干部也会遇到相同情况。随着不同意
见的增多,个别成员可能会退出这一派而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