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之铁血兵王-第4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况且除了财政危机之外,日本想要继续打下去还必须要应对日益严重的能源和资源危机,同样还要应对日益严重的粮食危机。
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前的日本对外依赖度为:铁矿石523,铁矾土100,橡胶100,石油80,盐63,棉花及羊毛999,废钢铁67,铜铝铅锌等均为一半及一半以上。
日本扩充军备,所以大力发展重工业,虽然使军事重工生产得到很大发展,如钢材产量1929年为203万吨,至1936年为410万吨。煤产量1931年为2800万吨,1936年为4100万吨。
重工业发展必然离不开石油,毕竟没有石油这种工业血液,想要发展重工业那无异于痴人说梦。因此这段时间日本石油进口也为之大增,即从1931年的228万千升增长至1936年的451万千升,导致国际收支逆差大增,1936年16月,在对外贸易中,日本出超27亿日元。而1937年的同期,则入超62亿日元,37月的黄金输出额为3亿日元。
1936年全年,日本入超129亿日元,扣除对伪满的出超246亿日元,实际入超达376亿日元。1937年的入超达638亿日元,扣除对伪满及侵华日军占领地区的出超321亿日元,实际入超959亿日元。
而到了1939年,在大幅度的削减了民用物资进口之后,日本的进口为2918亿日元,出口为3576亿日元,但扣除对无法获取黄金外汇的日元圈进出口,进口为2235亿日元,出口为1829亿日元,日本经济力的不足,在19391940年度即开始表面化。
经济危机首先出现的外在表现是粮食供应不足,1939年的日本本土之大米需求量为8千万石,比1936年上升了近1千万石,而在侵华战争爆发前,日本本土每年仅需从台湾朝鲜输入13001400万石大米。
而此时,由于战争的因素,日本本土的粮产量自1939年起即一直在下降,自台湾,朝鲜输入大米由于战争及当地的军需等因素,输入额逐年下降,1938年为225万吨,1939年为145万吨,1940年则为48万吨。
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粮食危机,日本为此想尽了办法,下令农民要将生产的大米及麦子等粮产品,除自己食用及种子外,都要以官价卖给政府。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配给,禁止一般的饭店,餐馆出售米饭。
此外日本政府还在大力宣传食用代用食品,规定早饭不能超过1日元,中饭25日元,晚饭5日元,即便如此,仍有900万石的缺口。为此,日本不得不拿出2亿日元的外汇向法属印度支那泰国等国进口了800万石大米。
紧随粮食危机而来的是电力与煤炭危机,由于煤炭不足,发电量只能满足80的需求,到1940年,日本所控制的资源只能满足煤炭需求量的883,石油的184,铁矿石的424,铜的43,铝的15,铅锌的184。未完待续。
第七百七十八章:日本撑不下去了(求订阅!)
抗日之铁血兵王第七百七十八章:日本撑不下去了求订阅求月票求一切
资源不足直接的影响便是武器装备以及其它工业产品无法正常生产,就要影响前线部队的作战,进而还会影响这场战争的结果。小说
既然后果如此的严重,那又该如何解决这样的麻烦呢
其实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也容易,那就是需要对外进口,不管是美国还是近在咫尺的东南亚国家都能为日本提供大量的物资。
事实上日本也确实是这么做的,在侵华战争爆发时,日本银行的黄金储备额包括纸币发行的准备金在内不过135亿日元,而在日俄战争时,日本国硬通货储备仅仅为1400万日元。此外为了打赢这场战争,日本政府前期又借得外债8亿日元,合为28亿日元。
但是在侵华战争的巨大消耗下,日本在19361940年的国际收支逆差达50亿日元,黄金外汇已所剩无几,以至日本不得不开始动用战略储备物资,而日本采取的扩大出口,压缩进口,掠夺占领地,对外借款等各种办法均已无效。
更重要的是日本的外贸环境这几年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国民政府以及马铮方面的强势干预,在大量地利益面前一直支持日本的美国悄然转变了政策,对日贸易逐渐规范化严格化,几乎所有涉及到战争的战略资源全部列入了禁运品,甚至于前段时间美国甚至于在讨论要不要将粮食也列入禁止出口的战略物资,这令日本极为恼怒。
如果失去了美国这个奶妈,日本就成了没娘的孩子,挨饿受冻那是必然的。
之前这些危机全部都被陆军辉煌的战绩所掩盖着,现在把这个盖子掀开了,所有的日本人都顿时傻掉了。同时也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大日本帝国现在已经只剩下一个空壳子和那一百五十万军队了,是打是和已经没有再争论的必要了。
其实米内光政等人反对战争扩大化还有这更深层次的担忧,去年前陆军大臣板垣征四郎提出的那个加强与德意两国的联系,甚至缔结军事同盟的方案虽然暂时没有通过,但是支持的人却不少。
但是米内山本井上等人认为,如果日本同德国缔结同盟或进行协商,不久的将来很可能有诱发日美战争的危险,如果日本一旦卷入对美作战的漩涡,则是相当危险的,也是日本海军难以忍受的。因此,无论从国策上还是战略上考虑,都必须反对与德国缔结同盟。
而米内山本等人这几个月旗帜鲜明的反对,阻止了加强日德协定提案的进一步升级,暂时将日本从陷阱中拯救了出来。
在大量地数据面前,陆军方面被米内山本井上等人批得体无完肤,尽管他们依然不同意与中国进行和谈,但是包括首相近卫文磨在内的很多高层已经认同了米内光政等人的建议,因此接下来的事情就成了该怎样与中国谈判,大日本帝国的底线是什么
与中国谈判也不是一个轻松活,从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日本也不是没有与中国政府接触过,但是每次谈判最后都是以失败而告终,这次谈判结果如何日本方面没有太大的把握。
其实从37年开始,国民党方面就一直试图与日本人接触,在此之前日本方面已经与国民政府进行过两次秘密谈判了。
第一次是1938年的宇孔秘密谈判,这是国民政府第一次主动要求同日本进行的和平交涉,而且这次双方派出的代表的级别都不低。国民政府这边派出的是新任行政院院长兼外交部长孔祥熙。日本那边派出的是陆军大将宇垣一成。当时宇垣一成大将出任改组后的近卫内阁外相,可以说那次和谈是两国外长级别的交涉。
对于那次和谈老蒋期望最高,毕竟他本人和宇垣一成私人关系不错。因为蒋在二次革命失败后亡命日本,宇垣一成曾对他给以照顾而结下友谊。
蒋执政后,曾多次派张群去东京汉城朝鲜京城同宇垣一成就中日关系交换意见。鉴于沪宁徐州失守,日军猛扑武汉,形势严峻,蒋命行政院副院长国防最高会议秘书长张群于1938年5月电贺宇垣一成就职,同时提出希望可以与日本进行和谈,甚至于也以让亲日派首领汪精卫作为谈判大使。
对于国民政府提出的和谈请求,日本方面表现的并不是很积极,甚至拒绝让汪精卫担任和谈大使,宇垣在答复国民政府的信件是这样说的:由先生与汪兆铭出面处于第一线,则需慎重考虑。在贵国人士心目中,一听说张群或汪兆铭,会当即认为是亲日派巨头。日本人同您和汪兆铭在交涉前列对话,很容易谈拢。但贵国国民却会谴责这是亲日派干的,他们卖国求荣,反而使交涉陷于不利。
同时,宇垣指名要与日本关系不深的新任行政院院长孔祥熙出面交涉,随即便有了后面的谈判。其实从这里就能看得出来,汪精卫早就和日本人勾勾搭搭了,不然日本人不可能在如此重要的时刻还想着汪精卫,想要保护他。因此前段时间汪伪政权的成立也不是一日之寒了,而是早有预谋的。
1938年6月26日,宇垣一成孔祥熙秘密谈判以日本驻香港总领事中村丰一与行政院秘书乔辅三之间在香港举行预备会议的形式进行。
这次交涉日本宇垣外相对中国方面提出了六个要求:一承认满洲独立二华北内蒙划为特殊地区三对日赔偿四经济合作,共同开发中国资源五在某些地区驻兵六中国接受日本顾问或其他指导者。
由于当时武汉会战烟云正急,所以国民政府急切谋求妥协,因此对于日军提出的要求国民政府经过慎重考虑之后,在满洲独立问题上对日本做出从无先例的大让步;在内蒙设置特殊地区是可以的。;关于接受日本顾问,共同开发资源都是好事情,几乎全盘接受了日本人的条件。
只不过孔祥熙又从中国的国内局势提出了一些请求:在条约上公开承认满洲独立,我们国内很困难,只有悄悄地逐步实行。例如,首先设置领事,凡属经济问题由领事间解决。如遇众多政治问题,领事解决不了,接下来再派公使或大使。同时在华北设置特殊地区不适宜,中国无力支付对日赔款。
其实国民政府已经做出了最大的让步,但是最后又日本试图以下野作为中国政府屈服的条件之一。经过双方的多次会晤,最终日本要求下野是这次交涉的焦diǎn问题,也是难于达成妥协的症结。
为了促成这次和谈,国民政府甚至提出一个退让方案:由孔祥熙本人以行政院院长负全责而辞职,至少在履行条约完毕之前,蒋先生依然居于其原有的地位。
可是,日本方面断然拒绝。为了达成妥协,孔祥熙答应乘日本军舰亲自赴长崎与宇垣外相直接会晤。最后,日本陆军强硬派板垣征四郎东条英机坚持要下野,并以成立兴亚院为手段迫使宇垣外相辞职,最终这次谈判无疾而终。未完待续。
第七百七十九章:日本要和谈了(第一更!)
抗日之铁血兵王第七百七十九章:日本要和谈了求订阅求月票求一切
第二次谈判是发生在1939年,当时老蒋出于战士的考虑,直接指挥复兴社杜石山与日本萱野长知小川平吉之间在香港进行谈判。
当初,老蒋在中国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上确定溶共防共限共的政策。在这一历史背景下,3月4日,他致电驻香港办事处负责人杜石山指示他同日本进行和平交涉,方针是:和平之基础尤不能忽视卢沟桥事变前后之中国现实状态。
随后,宋美龄莅港指导。
三月中旬柳云龙杜石山萱野长知在香港大酒店350号房间开始交涉。柳云龙提出如下条件:平等互让;恢复卢沟桥事变前的状态;领土完整主权独立;日本撤兵;签订防共协定;中国赞成经济合作;不追究维新政府临时政府人员的责任;对满洲另行协定。
3月24日,日本前铁道大臣小川平吉抵港参加谈判。日本方面对柳云龙的条件不予置理。4月初。小川平吉提出一个和谈的先决问题,即要求蒋将容共抗日改为排共亲日,首先讨伐八路军,然后实行局部停战。同时开始和平交涉。
这个先决问题是在八路军等抗日力量日益壮大的情况下提出的,表明日方将讨共作为日蒋妥协的基础。这是此次香港交涉内容与以前和谈的明显不同之处。杜石山将小川所提首先讨共的先决问题报告宋美龄,宋称可以密约办理。
随后,杜致电蒋请示,蒋复电用密约办理。
诡谲的小川试探蒋的诚意,指出:方案内容极为微妙而且秘密,非面晤蒋委员长心腹要人不能详细议谈。
老蒋听到小川要求派孔祥熙或居正赴港,表现逡巡不前。杜石山搪塞小川:此次交涉乃蒋之嫡系人物所秘密进行。柳云龙是蒋委员长姨母之子,直接与蒋以密电联络。且陈诚已派参谋长来港说明对付延安方面的准备工作:山西陕西两省有70万大军对取包围态势,各军校共系学员已悉行驱逐。
5月11日,小川平吉直接致函:当此艰局,毅然不惑,如挥快刀而斩乱麻,此诚真英雄豪杰之所为也。请蒋派要员来港,或允小川偕萱野赴渝聆教。
小川密函转到重庆,蒋提交嫡系干部会议讨论。但事为延安方面和桂系得悉,延安方面要求通缉主和人员,要蒋履行西安抗日约言,不得中途妥协;。
与此同时,桂系声称:如果议和,广西军队将单独抗战。
当日蒋围绕派遣要员问题纠缠不休之际,汪精卫降日活动已有进展。东京确定实行倒蒋立汪政策,随后,日本政府声明:将扶持汪精卫成立政府列为施政方针。于是,萱野长知离港,日蒋交涉停顿。
尽管两次谈判都失败了,但是主要原因却是在日本这边,由于借着陆军方面的节节胜利,日本方面将姿态放得太高了,以至于搞得现在如此的难堪,颇有一种搬石头砸自己脚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