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刺杀斯大林1939 >

第24章

刺杀斯大林1939-第24章

小说: 刺杀斯大林1939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侦察通报公布后不久,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等10余人被逮捕,并被判处5至10年徒刑,尼古拉耶夫于当年底被枪决。

1935年1月,斯大林发动了大清洗,斯大林以联共(布)中央名义,在致全党的秘密信件中要求各地动员所有的力量击溃敌对分子,“防止政治上的泰然自若和粗心大意”。(实际上大清洗这时候就开始了,因更大规模的大清洗从一九三七年开始,一九三八年结束,故历史学家将大清洗的时间定位于一九三七年至一九三八年)此后,在莫斯科举行了三次引人注目的大审判:

第一次在1936年8月,被审判的是所谓的“列宁格勒总部”阴谋集团,季诺维也夫等16人被枪决。

第二次在1937年1月,被审判的是所谓的*组织“平行总部”,皮达可夫、拉狄克等17人被枪决。

第三次在1938年3月,被审判的是所谓的“右派托洛茨基集团”,布哈林、李可夫等21人被枪决。

另外,在1937年6月,还审判了一批著名的红军将领(图哈切夫斯基、亚基尔、乌博列维奇等8人),罪名是参加“反苏托洛茨基军事组织”和“德国间谍”。

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都是布尔什维克党的早期领导人,曾长期在列宁的领导下工作,是列宁的得力助手和亲密战友。列宁逝世后,他们与斯大林一起主持党和国家的工作。不久,他们与斯大林为首的党内多数派在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新经济政策、无产阶级国家的蜕化危险、中国革命等问题上产生重大分歧,成为斯大林眼中的反对派。

皮达可夫,14岁投身革命,曾多次被捕和流放。二月革命后成为俄国社会党基辅委员会主席。十月革命后任国家银行总委员(董事长)。国内战争时期,他是杰出的红军组织者和指挥员。皮达可夫的杰出才能表现在经济建设方面,曾出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和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副主席,是工业生产指挥的灵魂。列宁临终前口述的《给代表大会的信》仅提到6位党内最著名的领导人,其中就有皮达可夫,当时他才32岁。他在二十年代中期曾积极参加反对斯大林冒进路线的活动。

布哈林,新经济政策的理论阐述者和贯彻者之一,曾一度成为斯大林的左右手。但是,自斯大林等人在1928年前后提出了关于国家工业化、农业全盘集体化、阶级关系变动、阶级斗争尖锐化等一系列新理论并采取一系列新政策以后,围绕着如何实现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问题,展开了两种不同意见的争论。一种意见是以斯大林为首,另一种意见以布哈林为首。布哈林被枪决前是《消息报》的主编。

事实上,斯大林进行大清洗的根本目的是要消灭党内的反对派和潜在对手,维护其政治统治地位,制造个人崇拜。

三十年代中期的苏联,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反对斯大林就是反对社会主义,反对苏联。尽管基洛夫的威信已经使他的遇害能够让人群头脑升温,但斯大林还是要亲自审理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并最后确定能否进行公开审判。

斯大林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负责刺杀基洛夫的具体组织者,列宁格勒内务分局副局长扎波罗热次露了馅,他为了让凶手,一个普通的无业游民尼古拉耶夫尽快作出有用的“坦白”,亲自对其进行审理,没想到穿上军装的他,却被尼古拉耶夫一眼认出,正是面前的这个人,在行刺前两个月,由他的朋友介绍与自己认识,而正是在这个“朋友”的怂恿下,自己才杀害了素不相识的基洛夫。

这一切怎能让一代领袖斯大林放心呢?尼古拉耶夫毕竟是一介草民,在斯大林的直接过问下,他的工作很快做通了。

尽管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也非等闲之辈,但他们对生命的渴望,以及对斯大林抱有的幻想,当斯大林答应保留他们生命时,他们便开始诬蔑自己了。然而,他们太天真了,此时的斯大林需要的是正式的胜利,使过去的对手屈服直至精神上彻底崩溃,他需要的是复仇,并且静观猎物在他复仇的火焰中挣扎,最终从肉体上将他们消灭。就这样,斯大林在大清洗中屡屡得手,出现了法学界从没有过的被告和原告非常成功的“合作”。

列宁在临终前对斯大林有过这样的的评价:“他是一个粗暴的人。”

但是,列宁的威信使得在列宁时代的斯大林在个性方面十分的收敛,他的偏执、任性、独断和猜疑,列宁是无法预见的。

当然,在大清洗中被害的绝不仅仅止于过去的反对派或同反对派有牵连的人。那些对大清洗表示怀疑、不愿积极跟着跑的许多干部、敢于坚持原则、不愿人云亦云的许多党员也都遭了殃。而别有用心人的诽谤、胸怀野心人的泄私报复、剪除比自己强的竞争者,以及奸佞小人的陷害忠良、仗势欺人等种种罪恶行径,更是层出不穷。加之一人遭殃,祸及九族,这样被镇压的人数自然越来越多。在斯大林执政期间,大约有1500万人蒙受不白之冤。其结果是许多老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人、列宁的战友几乎都被从肉体上消灭。

列宁参加的最后一次党代会(苏共十一大,1922年召开)选出的26名中央委员中有17人在大清洗中被处决、暗杀和流放。

据统计,从1919年到1935年,联共(布)中央先后选出的31名政治局委员中,有20人死于党内斗争。被称为胜利者大会的苏共第17次代表大会(1937年举行)选出的139名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中,有83名被逮捕和枪毙,出席这次大会的1966名代表中有1108名被逮捕,其中许多人随后被杀掉。第一届苏维埃政府的15名成员中,除5人已去世外,除斯大林外的9人全部遭到枪决,1936至1938年,苏共一半的党员约120万人被逮捕。

有人总结:列宁创建的党被斯大林消灭了。

大清洗期间,苏联全国上下弥漫着一片恐怖气氛,党内外人人自危。为此,卡冈诺维奇和伏罗希洛夫等人鉴于此向斯大林提出停止清洗运动。

由于大清洗的目的已基本达到,斯大林于1938年7月下令撤销内务人民委员会叶若夫的职务,由贝利亚接任以中止大清洗。

1940年4月1日愚人节这一天,叶若夫以“毫无根据地镇压苏联人民罪”被处决,一场震惊世界的政治大清洗终于在处决替罪羊的枪声中逐渐平息下来了。

斯大林时代的大清洗悲剧,有其特殊的历史环境背景和制度背景。

列宁创建的人类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犹如一颗新星刺破苍穹,划出人类理想社会的轨迹。但是,当时的苏联,在资本主义世界的敌对、仇视包围下,犹如汪洋之中的孤岛。

战争结束后,苏联长期遭遇到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国际社会的封锁、孤立和拒绝承认,面临的外来入侵、颠覆、破坏的巨大威胁。

这个新生的国家,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生存。

因为它是一个工业基础落后的国家,急于求成的冲动,使它违背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错误地选择了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的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制度所公开宣称的最根本优势和特征之一的民生、福利,被迫作出牺牲。

这个时刻,面临外来侵略、颠覆威胁的苏联,必须长期保持战时的体制,在一种内外高压的环境下,才能凝聚这个国家。

大清洗正是在那样一个后人很难想象的艰难、险恶的生存环境下发生的。

大清洗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苏联社会发展和实践过程中出现种种问题后,斯大林为维护“一言堂”,制造对自己的“个人迷信”,极端错误地将党内和国内各种不同意见,上升为威胁苏维埃政权的敌我矛盾,予以残酷斗争、无情打击。

任何一个政党的领导者,一旦把正常的党内意见和争论视为敌对,并且用对待敌人的办法进行消灭,最后都会对国家,对民族,也对政党自身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和不可饶恕的罪行。

斯大林时代大清洗的导火索似乎一切都始于基洛夫。

他的遇刺,迄今难有令人信服的真相,但却是大清洗的直接导火索。

基洛夫在担任苏共政治局委员(苏共无政治局常委)、列宁格勒州委书记时,他在党内资格不老,却拥有极高声望。他是当时苏联政治局委员中,惟一还敢走进工人、群众中发表演讲的人。

1934年12月1日夜,一位名叫尼古拉耶夫的青年工人在斯莫尔尼宫内近距离枪杀了基洛夫。尼古拉耶夫被捕后供称,刺杀动机是基洛夫介入了他的感情纠葛。

基洛夫之死最广泛的一种说法,是斯大林直接指使的。

因为基洛夫迅速上升的声望威胁到了斯大林的声望。其实,基洛夫是斯大林一手提拔的亲密政治盟友,他担任列宁格勒州委书记,也是斯大林在1926年战胜党内对手季诺维也夫后,在对手势力范围内“掺沙子、甩石头”的安排。

基洛夫并非手软之辈,清洗季诺维也夫的势力、消灭富农,他一点也不含糊。他用25万劳改犯完成白海——波罗的海的运河工程,当时已经被称为白骨与鲜血的运河。

斯大林亲自为办理基洛夫案的内务部负责人雅戈达指示方向:政治谋杀。

雅戈达在极短时间内,将数千人流放、判处徒刑,枪决了一些人。

斯大林的政敌、已经倒台的前政治局委员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也成为被告,被判处有期徒刑。

但是,这不是斯大林想要的结果。

于是,全新的人马重审基洛夫遇刺案。一年后,案件终于有了令斯大林满意的结果。

1936年8月19日,“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反苏联合中心案”在莫斯科开庭。

审判公开进行,全苏联的宣传机器都被动员起来。人民群众经教育后得知,那些失势的前反对派们是如此险恶,他们谋杀了基洛夫,还想谋杀斯大林,甚至谋杀全体政治局委员。

人民群众不断被组织参加各种声势浩大的政治游行,或者愤怒的声讨犯罪分子,或者热烈的庆祝又一个反党集团被摧毁。

仅有游行和表态是不够的,人民群众必须知道,这将是一场残酷的、你死我活的斗争。1937年2月,苏共全会发布斯大林的号召:“抛弃旧方法,即辩论的方法,采用新方法,即连根拔除和粉碎的方法,与反党分子坚决斗争。”

斯大林乘着成功破获基洛夫遇刺案的东风,及时为运动指明继续斗争的方向:在党的历史上还存在过其他各种反党集团,“托洛茨基派”、“集中派”、“工人反对派”和“右倾派”,等等,所有这些派别都应该是追查的对象。

于是,热情高涨的人民群众进入相互检举揭发阶段,苏联各地都遍布着大大小小骇人听闻的阴谋和犯罪。不过,对普通人来说,更多时候,是一辆黑色轿车停在楼下,他们战战兢兢等待那个恐怖的敲门声,最后惊喜地发现,原来是邻居一家从此消失。

官方历史上,大清洗被称为“肃反”,当不得不面对惊人的滥杀滥捕无辜问题时,有一个含混、暧昧的词被发明出来:肃反扩大化。其意不难理解,肃反是对的,只是具体操作时,范围上失控了。

斯大林对列宁时期的老布尔什维克的剪除,其实并非始自大清洗,早在1929至1931年的清党运动中,就有25万人被开除党籍。

大清洗在苏共塑造了一种恐怖文化,党的高级干部不敢多人共乘一辆汽车,因为容易被怀疑为阴谋聚会,他们不敢也不会有真正的私人友谊。除了斯大林,他们不敢邀请同事到自己家吃饭,就是到斯大林家吃饭也令人胆战心惊,虽然谁都渴望那个位置,正如布尔加宁所说:“你永远不知道从那个座位离开后你会去哪里,是回家还是监狱。”

大清洗完成了苏共的政治大换血。列宁时代的苏员相当多数是理想主义者,他们虽然对管理一个国家并无经验,但对建设一个理想社会却充满热情,他们有着老布尔什维克朴素的正义感和对党的忠诚。

到了1939年,苏员干部中,80%是列宁死后才加入苏共的,他们是通过吸收斯大林修改过的历史和各种宣传物品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在他们的心目中,除了列宁和斯大林,早期革命领袖几乎全是叛徒。

换血前的苏共,相信“党的一切都是对的”,换血后的苏共,相信“党的领袖的一切都是对的”。苏共换血后最可怕的质变是,党的新成员们已经习惯于告密和揭发,习惯于看领导的眼色行事,习惯于通过出卖灵魂的方式,获取物质和权力上的享受。

大清洗完成了斯大林绝对正确历史地位的塑造。

1938年,斯大林钦定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出版,大清洗中的一切政治谎言堂而皇之进入历史,成为影响数十个国家几代人的历史教材。

在大清洗期间,目前可信的保守数字是,有不少于157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