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之华夏新史-第1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在现有的北洋体系中,除了他可以整合各方势力外。就连李鸿章也无法取得南洋华人以及刘铭传等人的绝对信任。要知道,当年老刘和老李闹得可是比较僵。刘铭传虽然为部将。但是这个部将将来可是很有可能统领三省的。自己对他没有绝对的约束力。而徐杰和他不一样,从内心深处,徐杰和刘铭传彭毅等人所图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复兴。这种人生理念的力量比利益和权利更加强大。所结成的互助关系也更加牢不可破!
“我对东北原有的世俗官僚体系没有兴趣。我会将我们的人安排在我虽选定的范围内。中堂大人也可做出一些让步,现在中枢开始招揽了。我想我北洋中肯定会有些人过去。他们过去就过去好了,与其留着无用,倒不如放他们走。”徐杰很早就像清理老北洋的一些痼疾了,而碍于李鸿章面子不好开展,而这正是一个机会。
“也是啊,人心没了,人留着也没用,让皇上和太后领走那些想一飞冲天的人。我北洋还是需要像你这样踏踏实实干的人。另外我发现你看人还是很准的啊,无论是方伯谦还是袁世凯,都让你看出来了。”李鸿章笑着说道。
“老师过誉了。”徐杰嘴上这样说,心中却不以为然,老子是100多年后的现代人,要是记不住这几个败类,自己还混什么混?
“那你看现在该怎么办?如何让中枢答应我们的条件?”李鸿章终于放下了心中的包袱。自己的学生还是自己这边的。
“给皇上和太后一些人和枪。让他们自己斗去。朝廷不安稳了,我们北洋就安稳了。太后那里有荣禄的西北联军,这袁世凯要是愿意投靠皇上的话,倒不如给他一些枪炮。这样一来朝廷不但有了实力,同时也更加热闹了。”徐杰也放松了下来。
“你倒是够狠啊。如此一来,皇上有了军队。这太后如果不放权。那么中枢格局必然会发生变化。太后不肯让,皇上要争权。再加上北洋对中枢军力的控制力下降。中枢自然可以先解决内部问题啊。”李鸿章哈哈笑道。这是一个死局,一个抓住了人心的死局!只要皇上想夺权,太后不放权。那么一切都将按照北洋的计划进行下去!
“济世啊,我李鸿章已经老了,活不了几天了,这以后的事情还是看你们这些年轻人的。北洋那些老人中像聂士成,马玉昆这些人还是堪用的。北洋水师中而有些搞技术出身的,他们都以用,希望济世多多照顾啊。”最后,李鸿章还是希望在未来的格局中,徐杰可以对老北洋的人一视同仁,虽说徐杰做的很公平,但是在骨子里,李鸿章认为这个海外归来的学生和老北洋之间还是有些隔阂的。
“他们都是学生前辈。能与学生一起共事,是学生的荣耀。”徐杰此时终于放心了,李鸿章已经同意了自己的计划,不但信任自己。更同意了自己主导北洋的建议。可以说,从此之后,徐杰接手北洋将没有任何大的阻力了。
感谢友山青盈的打赏,以及友太上鸿蒙祖师和呱噪的青蛙的月票支持。
第二百九十六章 互相妥协
李鸿章进京无论对于北洋还是中枢,都是一场考验。李鸿章想为北洋谋得更大的利益。中枢又何尝不是想借机分裂北洋?而在这个目标下。无论是帝党还是后党都暂时放弃了权利之争一起对付北洋。所以才有了庆王和翁同龢一起去拉拢徐杰这件事的出现。
慈禧不怕徐杰有野心,因为慈禧有权利去满足徐杰的要求。但是光绪却没有这能力。如果徐杰真的被慈禧拉拢了,这后党除了荣禄的西北练军外又多了一支更为强大的力量。这对于帝党夺权将是极大的障碍。而李鸿章在战争期间和帝党之间好容易建立的联系随着翁同龢与徐杰的见面而付之东流。因此,帝党无论如何也不能让慈禧一个人当好人。不过这一切都只是私下里进行的,并没有搬到台面上。
但就在这个时候,李鸿章做出的让步让中枢的各方势力有些措手不及!首先,李鸿章同意分出部分北洋系部队交给zhōngyāng。这些人以袁世凯为首,自以为在北洋中没有发展前途而选择亲近中枢,而李鸿章居然同意了这一点。这在中枢看来即表示了李鸿章无意问鼎的表态,同时也削弱了北洋,特别是直隶总督李鸿章对京城局势的影响力。这让中枢压力大减。而随后对于北洋舰队的归属问题上,李鸿章是坚决不交权,至少表面是这样。而徐杰此时也强调了自己只希望掌握东北部分偏僻地区的权利。对于东北已有管理体系没有兴趣。而这样一来中枢进一步感觉到了北洋和解的态度和对某些关键问题的坚决。
无论是徐杰要进入东北,还是李鸿章死抓着直隶和舰队不放,都可以看成北洋的一种自保的行为,至于让丁汝昌领台湾巡抚,让刘铭传上位闽浙总督,这其实也不是大不了的事情,首先,在中法战争结束后。中枢曾经打算让刘铭传接受福建,而当时的福建是包括台湾的,后来刘铭传上,才让台湾从福建分出来。而现在,战争结束后,功劳颇大的刘铭传上位也是无法阻止的。至少短时间内没有理由拒绝。
在慈禧等人看来,在表面上原有的北洋联盟体系的势力增强了。但是力量却更加分散,李鸿章还是直隶总督。但是却要分出一部分人跟徐杰去东北。还有一部分人跟了朝廷,实力被严重削弱。而实力的削弱就代表着李鸿章对北洋控制力的下降。
至于徐杰吗?他带一批新人去一个新的地方,同时有脱离了和李鸿章的直接隶属关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是新生势力中最弱的一支。而且远在东北,对中枢的影响力更弱。而刘铭传吗,别看他是淮系。但是因为一些旧事,刘铭传和李鸿章多少有些生分,现在做到总督了,李鸿章对他的控制力更弱了。所以,整个北洋已经从一座大山变成了数个中等程度的山头,不足为惧了。
这只是北洋的变化,如果仅仅这样,中枢还是觉得不安全。毕竟这些山头都是挂着北洋的名字,所以扶持其它挂着别的名字的山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甲午战争中,北洋所爆发出来的势力不仅让外国人刮目相看。更是让中枢都感到恐惧。新式学校培养出来的各种人才。新式兵工厂提供的各种武器武装起来的新军,因为商贸和从事工业而富余起来的北洋治下各省,都让中枢以及其它势力羡慕的眼红。不用说,任何人都意识到了工业和新式学校是北洋强大的根本,所以无论是中枢还是地方,这今后都要在这些方面努力了。
除了北洋以外,还有原湘系的南洋刘坤一、张之洞等人。刘坤一比较守旧,对西方事务有些抵触。而张之洞就不同了,看着北洋依靠学习西方一天天强大起来,张之洞也决定加快步伐。而慈禧太后可是十分愿意帮助这个清流出身的封疆大吏的。
而眼下。中枢从rì本赔款中也获得一部分,财务状况得到缓解。所以帮助刘坤一、张之洞发展工业教育,以及筹备新军也是完全可以的。作为对北洋各派系的牵制。而且北洋也表示了可以将俘获的部分rì本战舰交给南洋水师。这样一来,南洋水师和北洋的差距反而缩小了,至少在北洋新船到位前是缩小了!
但是仅仅牵制还是不够的。清朝中枢还需要掌握一支完全属于自己的强大力量。虽说甲午战争中,无论是荣禄还是东北的满族将领的表现都不好,但是在慈禧和光绪这些人还是固执的认为,只要武器装备足够jīng良,这些由中枢直接掌握的军队依然可以和北洋比肩。而作为对于徐杰的防范,慈禧还是决定扶持在甲午战争中表现还算“比较好”的依克唐阿来担任盛京将军,总领东北满人区域的工业发展和新军训练。至于荣禄的西北练军吗?那自然是要扩充和整编,调到山西和直隶,用于保证中枢的安全。
这样一来,在慈溪看来,这大清国的中枢与地方总算重新平衡了。这大清朝打赢了rì本获得了赔款,而且又重新进行了权利分配。中枢比开战前有了更多的资源和军队,而北洋则被分成了数个实力几乎相当的山头,整个国家也开始学习西方工业,虽说慈禧对这工厂还是有些抵触,但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无论是所谓的风水还是世俗的传统,在这强大工业面前都是那样的一文不值。
但是随着李鸿章的部分让步,无论是帝党还是后党,都感觉到了外部压力大减,于是在没有了共同目标后,帝党和后党的内部矛盾开始突显。尤其是从北洋新分出来的袁世凯部与翁同龢建立了密切关系后,帝党有了依靠,这底气也足了!
要问袁世凯为何投靠光绪而不是慈禧,袁某人是这样想的。首先,袁世凯追求的绝对不仅仅是一个高位。而是要做到位极人臣!在北洋的时候袁世凯就尽可能的往上爬,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朝鲜,袁世凯做的都兢兢业业。但是现在呢,自从一个叫徐杰的海外华人来到北洋后,袁世凯以前的功劳和徐杰所作所为可是没法比的。而甲午战争过后,袁世凯更是因为“生病”而与军功无缘。这就直接断了他接手北洋的可能,而如果到了慈禧那边,即使袁世凯做的再好,他也无法和荣禄去比,一直做一名跟班可不是袁世凯的风格。
其次,对于自己的力量,袁世凯还是有自信的。荣禄的几万西北练军看上去威风凛凛,但是在甲午战争中表现只能有差来形容,自己带出来的一部分北洋旧军多少还是上过战场的,战斗素质和一溃千里的西北练军相比是占有相当优势的。而翁同龢等人给出的价格也确实不错,授予从二品顶戴,负责训练新军。更为重要的是,帝党那里只有他袁某人一支武装力量,由不得光绪不重视。
而如此一来,中枢的力量格局更加趋于平衡,翁同龢执掌户部,掌握着财政大权,现在又有了袁世凯和北洋分出来的部分人的支持,这帝党已经有隐隐做大之势。这不得不引起慈禧太后的jǐng觉。现在,慈禧又怀念起原来的北洋了,至少在1890年前,李鸿章还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后党。即使李鸿章有些事情想做慈禧不允许,他最多也只是换个法子绕路走而已,并没有走到今天这步。
感谢友山轻盈的打赏和友冰封夜狼的月票支持。新人写第一本不容易啊。给点jīng神鼓励也行啊。
第二百九十七章 规划
北洋做出了让步,而中枢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些东西。那么徐杰去经略东北从原则上来说已经没有什么问题了。那么剩下的就是徐杰打算管理那些地方,以及以何种名义去管理。以及具体的事情规划了。
以地方大员或者盛京将军的名义肯定不行,这是只有旗人才可以坐的位置。徐杰即使功劳再高也不行。而且无论是慈禧还是光绪,都不想让徐杰插手满人内部的事情。而如果没官没职的话,显然不行。
在这方面,李鸿章的优势就现实出来了,对于清朝官场和各位大佬的了解上,李鸿章可比这个徐杰这个穿越众了解的多得多。既然地方官不让做,那徐杰只能作为军官。好在老李还是把聂士成部交给了徐杰,而南洋和两广新军中愿意留在东北的也被划入到了徐杰麾下,而声势已足的徐杰所属部队也有了自己的名称,东北武卫军。
在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徐杰和东北地方势力的关系基本上是平行的。互不隶属名义上直接听命于中枢。地方上不会干涉武卫军内部事务。但是同时武卫军也不能干涉东北地方事务。而徐杰所部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区域。
第一块最重要的是辽东半岛,这里本来就是北洋实力所及的地方,所以徐杰从李鸿章手里接管这个地区一点问题也没有。而大连以及后世的本溪、鞍山和阜新也让徐杰想方设法弄到手中。
第二块则位于后世黑龙江省的鹤岗和鸡西地区。这里的煤矿和铁矿也是必须控制的。对于这些控制这些地区,徐杰有充分的理由。这里靠近中俄边境,一旦开战,这里将变成战场,而现有的黑龙江将军所属各部战力不济,而且整个地区人烟稀少,只有先开发才有足够的力量抵御俄军的第一波进攻。而除了矿产资源外,徐杰还以军屯为名在黑龙江省的三江平原和黑龙江平原开荒种田。(属于现在的北大荒的部分地区)
而第三块则是在后世的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上,在这里徐杰贪图的并不是矿产资源和耕地,而是作为未来北洋体系的战马生产基地而建立的。不仅现在。即使到了1战,战马和驮马依然是重要的战略资源,是部队运输和机动的支柱,及时rì本这个岛国。都在明治维新后建设了专门的马场。而德国等国更是有国营的军马基地。而在甲午战争中缴获的大量俄国西伯利亚马正好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