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甲午之华夏新史 >

第26章

甲午之华夏新史-第26章

小说: 甲午之华夏新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船的时候,就曾质问过李鸿章,如果海上有事,北洋怎么办?由此可知,这位北洋之“实际提督”虽然做事有些跋扈,但是就他的远见能力和风骨还是绝对当的起民族英雄这4个字的。而仅仅刘步蟾和张佩纶震惊担心还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李鸿章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才是关键!!想到这里,徐杰又在纸上写下了李鸿章三个字。
    要说李鸿章对日本和北洋自身实力是否有个清楚的认识?答案是肯定的。早在光绪8年,(1882年)肩负北洋海军建设重任的北洋大臣李鸿章向朝廷奏报:“日本步趋西法,虽仅得形似,而所有船炮略足与我相敌,若必跨海数千里与角胜负,制其死命,臣未敢谓确有把握。”早在此时,李鸿章就已经意识到日本的崛起必为中国的心腹大患。而随着日本海军扩军步伐的加速,李鸿章一直有比较正确的判断,即使当时清廷上下陶醉于定镇两舰的强大之时,这位晚晴政治第一人依然对局势有一个比较正确的了解。例如:光绪十九年,这是甲午之战的前一年,李鸿章在给出使日本大臣汪凤藻的信中,表示日本海军的实力实在我军之上,他说:东洋蕞尔小邦而能岁增铁舰,闻所制造专与华局比较,我铁舰行十五海里,彼则行十六海里,……盖以全国之力专注于海军,故能如此,其国未可量也。由此可见。这位北洋大臣是非常清楚双方一旦开战北洋是没有胜算的。所以,在甲午时期他选择倾向于各国调停也罢,要求北洋舰队保存实力也好都是无奈之举。打肯定打不过。那就想办法不打,或者尽可能的避免舰队交战。谁知,淮军各部的和软弱远远超出了老李的估计,北洋舰队连在军港中都无法幸免。精英十多年的旅顺威海要塞相继陷落。北洋舰队会飞湮灭。摊上一个不见棺材不落泪的朝廷,和一个拿军费办大寿的老佛爷,再加上一个从根子上已经烂掉的封建制度。神也没办法。
    所以,如何从根本上打动李鸿章,让他能在军费问题上强硬起来,这就成了问题的关键!!而如何打动呢?除了详细说明一旦战败后淮系的没落和他苦心经营的北洋舰队的毁灭。徐杰在考虑之后,决定再加点料!!历史上,李鸿章签署了马关条约后,世人和朝廷的评价直接将这位中兴名臣,洋务干将直接打成了汉奸卖国贼,民间甚至以骂李鸿章为时髦,“刘三已死无昆丑,李二先生是汉奸。”类似的言论比比皆是。而朝廷上呢?一个叫安维峻的御史听信谣言然后根据自己的判断就说因为他“通日主和,跋扈不臣”,而其之所以不愿与日本作战的原因,是由于担心自己“寄顿倭国之私财付之东流”。李鸿章之子李经方在驻日公使任上,曾纳日女田中桂子为妾,这位安御史在奏疏中乃径书一笔,“李经方乃倭贼之婿”!最后他献上了破日的秘计:如果宣布李鸿章之罪,明正典刑,布告天下,“倭贼有不破灭”,皇上您直接砍我的头就是!这种几乎没啥依据加上自己脑补的言论在当时的朝廷上却十分的有市场。当然,还是有人对老李有较为正确的看法的。梁启超一句话问得甚好:把这些高谈阔论的人放在李鸿章的位置上,“结局又将如何?”(虽说李鸿章在新疆和越南问题上有错误,但是说实话,就甲午那个烂摊子,放谁上去都那样。不会比老李干的更好)
    总之,不能说老李在甲午战争中没有责任,但是就因为他签了条约就直接把罪责全推他身上显然有失公允。老李建海军要钱,上面不给。而签署条约时,又不是他自己说了算。充其量老李只不过有错误人但是被人选出来当替罪羊而已。尤其是在海军经费上,老李着实愿望。根据胡思敬的《国闻备乘》记载,老翁受光绪帝的委托去天津质问李鸿章。“翁同龢见鸿章,即询北洋兵舰,鸿章怒目而视,半晌无一语,徐掉头曰:‘师傅总理度支,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同龢曰:‘计臣以撙节为尽职,事诚急,何不复请?’鸿章曰:‘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可见老李对此事怨念之深啊。
    所以根据自己了解的史料来看如果自己能让老李真正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老李还是有可能放弃自己走了一辈子的“曲线救国”路线而与中枢产生直接对抗。同样,和对刘步蟾一样,老李绝对不会质疑自己是否会有这般下场,老一辈人物中的曾国藩,出道比他早,实力比他强,门生故旧更不是老李可以比拟的,结果其结局如何了?一个天津教案就让这位曾经的大清柱石变成了人人喊打的汉奸,甚至其同乡也把湖南会馆中夸耀他功绩的匾额焚烧掉。曾国藩是这样,那李鸿章自己难道可以幸免?还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那就是他身旁的张佩纶,要说张佩纶由清流而入南洋,在南洋期间,他可谓是风光无限。但是马江之战后的结果呢?这位曾经的清流名士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啥都不是的家伙。不但被朝廷“永不叙用”而且连生计都困难。有这一远一近两个例子。老李可要好好掂量一下自己的身前身后名了。

第五十章 “抗日统一战线”?
    但是说服了老李与中枢正面对抗依然还远远不够,为啥?钱差的太多!!根据徐杰先前的估计,如果日本方面听闻北洋购置新型穹甲巡洋舰的话,财力上有富裕的日本肯定会相应增加购舰数量,到那时,双方舰队的差距甚至可能超过历史。以徐杰目前的估算,即使以28万英镑的低价去买,以购买两艘计算。也要340多万两白银。而如果按照徐杰原先的计划,在甲午大战后继续保持远东第一舰队的实力的话,2000万两白银是底线,而从历史文献上来看,即使颐和园一点不盖,慈禧的大寿一点也不做,也绝对凑不出2000万两白银!!而即使打败了日本,如果不能保证远东第一舰队的地位的话,清朝如何去应对接下来的列强?只要有一场败了,中国依然无法避免面临那种瓜分豆庖的局面。所以徐杰所要面对的情况绝对不是北洋或者清王朝一次挖底就可以解决的。所要面对的敌人也绝对不仅仅是一个日本,即使日本败了,但一旦让列强看出所谓的同光中兴不过是欺世盗名的话,中国就要面对远比日本强大的多的其它国家,无论是英法俄还是美德意,都不是初出茅庐的日本可以比的。
    所以,徐杰需要组成一个联盟,一个不但可以帮助他打赢甲午,更能一起实现华夏复兴的联盟!!虽说现在谈这个还早了一点。但是有必要现在就做好准备。而这个联盟目前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筹钱。筹足足够让徐杰能打赢甲午并能对列强保持震慑的金钱。民族资本家,徐杰写下了这5个字,虽说从历史上看,民族资本家有这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且在1889年时,清国国内还没有什么像样的民族工业,但是如果能在地方势力保护和鼓励下的话,一些有远见的富商或者地主也极有可能投资一些民族工业。别的不说,即使是一些食品加工业或者是纺织业,也能带来可观的税收,甚至对甲午展开的军事行动有所帮助。(在甲午战争中建立了近代化后勤的日本军队,部队中的主要野战食品之一就是罐头。日本开战前海专门从外国进口了2。5万日元的罐头。而整个甲午战争期间,日本政府整整采购了251万5738日元的罐头!!这比一条三景舰都要贵一点!!)当时民族产业别的搞不了,搞点罐头什么的应该没啥问题吧?徐杰如是想。虽说在95年以前,开工厂要有一个官商合办的紧箍咒,但是只要老李默许,这个以官商合办为幌子,以商人自己为主的工厂还是可以开起来的。
    海外华人,徐杰又写下4个字。这个想法还是在拜会了彭氏父子后才有的。海外华人的处境徐杰在过去翻史料中知道一些。虽然对这个腐朽的清王朝可能已经没有什么值得怀念的了,但是困苦的处境和渴望获得故国帮助的心理还是成为徐杰可以联络的基础。要说到南洋商人,有一位就不得不提,这位就是南洋华人首富,张振勋先生。从1866你拿开始,张振勋建立了裕和垦荒公司,从此走上了自己的事业之路,1875年建立亚齐垦荒公司,后来又创办日里银行,在巴达维亚,创办了广福和裕昌两家远洋运输公司,还涉及锡矿开采。以及各地的房地产,在19世纪90年代,张氏企业经营范围已经遍布南洋各地,据估计,其鼎盛时期全部海外资产达到8000万两白银。要知道,当年清朝一年的财政收入也不过如此!!而且这位张先生还十分爱国,在南洋,当地荷兰殖民者都曾计划赐予他爵位,但是他不接受。而对故国和同胞,他却十分慷慨。1889年为江浙山东水灾灾民捐款,1893年在马来亚开办第一所华人学校。1903年他又捐款20万创办路矿和学校。在政策方面,这位张先生也有相当的作为,他曾与黄遵宪向管理南洋新加坡一带外交的薛福成呈禀要求豁除海禁,保护回归华人。薛福成据此上疏并得以实施,使华侨回祖国有法律的保障,这是有名的《请豁除海禁招徕华民疏》。1903年他积极协助商务大臣戴振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法律政策:商部颁布了《商人通例》九条,对经营商务做了一些具体的规定;接着又奏颁了《商部章程》,不久又颁布了《破产律》。而最后他更成为了大清第一红顶商人。官居一品!!(要知道胡雪岩才是2品)(其实这位张先生大家应该都知道,他就是著名的张裕葡萄酒厂的创始人!!而且此人和薛福成关系也特别好)如果能获得他的帮助,这2000万两银子还真的不难筹集!!而且相对于国内的富商或者民族资本家来说。这些海外华侨眼界更宽广,对外联系途径更多,经济实力也不弱,所以,联合他们是非常好的选择。那个彭氏家族会不会和张先生有些联系呢?一个奇怪的想法冒了出来。
    至于第三支可能联合的力量,恐怕就是他到目前为止在欧洲的关系网了。买船的钱有了,造船的地方你要有,而且必要地时候还要求保密。这就要靠他在意大利的这些关系了,布林不用说,很器重他,而且在X级装巡可能胎死腹中的情况让布林很是着急,所以如果他能搞到足够的金钱,利用布林的权威,茱莉亚的在工业界的关系,找到合适的船厂一点问题也没有!!而盖琳除了可能提供资金外,还可以为他提供一些欧洲政坛的情报,并利用家族的渠道传递一些信息,这些人能否长久结盟下去徐杰不敢保证,但是,至少在X级装巡的情况没有变,布林和委托里奥茱莉亚等人就不会抛弃他,而只要从他身上盖琳能看到足够对抗俄国的希望,盖琳也不会背约,所以,徐杰基本可以肯定,在1894年之前,这个联盟是基本稳固的,不会出现太大的波动。
    看着被画的乱七八糟的白纸,徐杰顿时豁然开朗,原来在他眼里遥不可及的目标变的逐步清晰起来。“事在人为。”徐杰暗暗下定决心。自己这条命本来就是捡来的。为了民族国家和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亿万民众,纵然战死也没什么好后悔的!!

第五十一章 规模庞大的意大利代表团
    在结束了与蔡司公司的谈判后,徐杰一行回到了意大利,不过他们没有直接去。而是去了罗马,暂住在海军部安排的别墅内。从各方面渠道得知,无论是布林部长还是意大利海军和商业界,对此次意大利军方代表团前往大清都抱有极大的希望,既然大清可以从德国英国采购大量的军械,那就同样可以从意大利采购,意大利的工厂老板们期望着此次行程可以打开通往中国的大门,而海军部则期望着能与这支远东第一舰队建立起密切的联系。所以,意大利人以少有的高效率准备着一切工作。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维托里奥被任命为代表团的团长,徐杰为副团长,茱莉亚为顾问。同时还有设计局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顾问团。不光有战舰设计局的,意大利人还打算在轻武器方面分一本羹,所以轻武器设计局的技术人员也组成了一个规模较小的顾问团。此外,意大利著名的火炮生产厂家安多莎尔公司也派专员加入代表团。(委内托级战列舰上的史上最强15寸舰炮就是安多莎尔公司生产的安多莎尔M1934火炮)至于第谷,则被任命为新的驻华武官,负责为代表团处理一些外交方面的帮助。
    处于对代表团安全的考虑,意大利方面为代表团配备了强大的护卫队,总人数达90人,所有的武器均使用轻武器设计局的产品。依照布林部长的本意,这支卫队除了担负起维托里奥等人的护卫职责外,还可以作为一支样板部队,让清国那些土老帽好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