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激情辣文电子书 > 北京媳妇与农村婆婆:婆婆来了 >

第1章

北京媳妇与农村婆婆:婆婆来了-第1章

小说: 北京媳妇与农村婆婆:婆婆来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婆婆来了 第一部分(1)

1

二○○三年发生很多事:

那一年,一个叫孙志刚的无辜青年死了,他的死直接导致了《收容法》的废止;

那一年,杨利伟成了太空英雄,出行于大江南北,标志着中国太空开发的最新成就;

那一年,中国部分地区发生了非典疫情,死亡千余人;

那一年,美国的军队开进了伊拉克,把萨达姆政权推翻了;

那一年,公务员加薪,这是中国公务员未来N次加薪的前几次;

那一年,秋天,阳光明亮的客厅里,何琳微红着脸和父母提出要去男友家看一看。

她当大学老师的母亲头也没抬:“买点东西,别空着手,农村经济条件不好。”

她做某物业管理公司高层领导的父亲则建议:“八个小时的火车不短啊,让司机送你们去?”

何琳马上拒绝,“太招摇了吧?人家还以为我们是大款呢!”

“只表明我们很重视,当个事看。”

还是当大学老师的母亲把事情拍板了,“让他们自己去吧,吃点苦头,都成人了,自己的事自己锻炼去。”

何琳心道:好嘞,就怕你们七嘴八舌乱当家。

“对了,给你姨打个电话,你姨说你的事她一定掺一角。”

姑娘把嘴巴撅起来了,“还没到结婚要她凑份子呢……”

妈妈这个唯一的妹妹很疼她,像对自己的女儿一样宠着,多次在姐姐、姐夫家声明:“丫头的婚事都不许瞒我,咱两家可只这一个臭丫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要嫁错了可就来不及了。打个电话而已,把每个步骤告诉我,我帮着你们长着点眼睛。”

现在头一次去婆家,也算大事了吧,得汇报一下。

电话接通,刚说了个大概,何琳就不安地回头看父母。

“你姨说什么?”

何琳捂住话筒匆忙说了句:“姨问你们给了我多少钱。”

“她管得真宽!”大学老师的姐姐随即批评。

这话没捂住,话筒里立刻传来高亢的反驳:“我管得宽?自己的外甥女我不管谁管?读书那么多年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你懂个什么呀,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就知道掰着手指给人数道理……”

何琳连忙笑着捂住,那边母亲翻白眼了。这是一对小时感情极好,长大后没少互相帮忙的姐妹,也没少拌嘴吵架,当然多半是伶牙俐齿的妹妹胜出。

“哎呀,我这不听您教训着吗!”

“那好,”里面也倍儿干脆,“怎么去?”

“乘火车。”

“谁买票?”

“传志买。”

“带多少东西?”

何琳想了一下,从兜里摸出一张纸条,上面潦潦草草记录着头一天和男友王传志商量要买的东西:“两盒茶叶,一盒西洋参,他家人的保暖内衣……”

“等一下,还带西洋参,谁付钱?”

何琳踌躇了一下,“我……我们。”

“到底谁们?”

何琳苦着脸看了一眼忍不住笑意的爹妈,悄声说:“你也知道,他刚刚工作……”

“刚刚工作还花钱!买这么贵!”

“第一次登门嘛……”

“你一个姑娘家,不是我说你,第一次去婆家买这么多贵的东西,规格就定下来了,将来怎么降得下来?好像咱巴结着要嫁似的,大忌!还有,不要轻易给人家家人买衣服,合适不合适的又不知道。合适了人家不会说什么,不合适了都成了你的不好。关键是不要开始把这胃口给惯起来!听我的,第一次认门,不空手,两盒茶叶,几斤水果,有小孩就再加一包糖,齐整了!”

对方嘎嘣脆,单纯又脸皮薄的何琳有点吓着了,就这么一星半点儿的东西,打发要饭的呀,这可是见未来婆婆啊,怎么拿得出手!

 婆婆来了 第一部分(2)

里面好像听出了她的犹豫,“何琳啊,听姨的没错,我吃的盐都比你吃的饭多,一个小孩子家哪知道这里面的利害!跟你说,要是男孩子的家人认可你,你空着手去人家也从心里乐意!要是从心里不认可你,你就是提着金山银山,该不领情还是不领情!”

“哎呀,可是……”

“还有啊,第一次去婆家,拿点范儿,别像丫头贱命似的抢着干活,让人看轻!你只要第一次干了,以后就狗皮膏药似的黏着你了,有你干的……乡下老太婆更传统,屁事儿更多,女孩子能矜持就矜持,该端着就端着,省得以后拿捏你……晚上休息锁上门……”

放下电话,何琳简直哭笑不得。

她的妈妈,大学老师郁华明笑着,“郁华清可是有两个媳妇的人了,两个媳妇都被她收拾得服服帖帖。这可是个会来事的明白婆婆,有些事可以有选择地听取意见,我和你爸没经过事,也搞不明白。”

郁华明从嫁给何中天那天起就没有婆婆。何中天是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后来跟着远房亲戚在上海生活,可能是坎坷身世带来的宿命感,觉得能活着已是福分,得感天谢地,所以为人特别宽厚善良,加上在上海耳濡目染的,工作上兢兢业业,家里什么活也都干,买菜烧饭管孩子供老婆念书,从没抱怨过,被人背地里笑谈为“上海男人”。有了“上海男人”在家里尽心尽责地侍候着,郁华明就长在学校了,她这个年龄的人是被历史耽误的一代,二十三岁才进了大学校园,一进去就尽情地弥补,读了本科读硕士,读了硕士读博士;在校园待长了,人就有点清高,不屑过问俗事,只凭道理来。

何琳委屈啊,毕竟第一次去婆家,只提几斤水果有啥意思?还想不想留好印象了?好在爸爸说了句宽慰人心的话:“自己的事,大主意自己拿,别人的意见仅供参考。”

在自己房间里,何琳给好朋友刘小雅打电话。两人是从高中就开始的铁姐们,虽然大学就分开了,但交流从未停止过。而且小雅早她一年就有了个超级帅的男朋友,两人爱得轰轰烈烈,八头牛都拉不回来,国庆期间就要修成正果,结婚了。同龄人的经验比隔代人更有参考价值吧。

电话里,何琳把要去男友家的事大致说了一下。

处在蜜月期的小雅很干脆:“多买点东西,也花不了几个钱,看望男友的亲妈,又不是别人,重视别人也能得到别人的重视,空着手去哪好意思?也让男友难做人啊。人心都是肉长的,你只有对他家人好了,他家人才能对你好!”

一番“过来人”的忠告,何琳释怀了。小姨的话都是老皇历了,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嘛。那一夜她睡了美美一大觉。

2。

王传志和何琳是大三时在朋友聚会上认识的。传志憨憨的,身材挺拔结实,面相老实,肤色稍深,言行有些木讷,常成为女生掩口而笑的对象。农村考上来的学生大部分这样,早年家庭教育的缺失加,明显与更谙人际之道的城市少爷们不同。

何琳生于都市,家境相对殷实。她自小就是个乖乖女和娇娇女,母亲的清高劲儿也遗传了过来。可能看惯了城里公子哥儿的不学无术和拖拖拉拉,何琳认为他们太矫情,不懂得人生含义,王传志的出现让她心里一亮,那么羞涩与局促,光安静的眼神就与众不同,不由多望了两眼。

多少年了,高考像一张大网,大浪淘沙,把农村最优秀的人才网罗到城市里;多少年了,高考制度都是以分数为先,以高分论英雄,排排队分果果的年代,高考状元就让人想到:不简单,脑袋聪明智商高,单枪匹马过挤了独木桥。王传志就是一个农村地区的状元,还以前十名的身份在大学新生入学典礼上被校长点过名。这是一名脑袋好使的模范生。

 婆婆来了 第一部分(3)

何琳对这样的校园英雄有过无数憧憬,这来自她在大学当老师的母亲不偏不倚的态度和有意无意地念叨:这些孩子能从农村走出来,像鲤鱼跳龙门,从海量、人群中跳出来就不容易,上进心、积极性、不甘落后的冲劲也更明显。如果说何琳看中了这个农村青年什么,就是那种积极改变命运的姿态和韧劲特别打动她。

王传志也很喜欢眼前小巧珑玲的女孩,聪慧,苗条,白皙,温柔可爱,不是那种惊艳的漂亮,却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气质,特别是没有城里女孩眼睛长在脑门上的傲慢和势利。二人都属慢热型,先是不讨厌,后是好感,慢慢地就怎么看怎么顺眼了。

当然,二者稍有不同的是,何琳是属于观察型,慢慢找证据和理由说服自己,这个男孩是否真的优秀,真的可以托付终身?传志是观望型,自己条件不好,家境不好,有点自卑情结,觉得没有资本高攀城市小姐。好在爱情这种纯主观的情感有一种势不可挡的爆发力,可以轻而易举地逾越一切世俗的说教和偏狭的眼光。

他们也像所有校园里如温室花朵般的爱情一样,因没被风吹雨打过而更显娇艳,花前月下,山盟海誓,执子之手,于是两人从毕业前的形影不离自然过渡到毕业后的谈婚论嫁。

第二天下班,王传志照例又去接何琳,逛逛街,找个地方随便吃点什么。王传志很节俭,像街头羊肉串、烤红薯、糖葫芦什么的,自己总是找借口不吃,或少吃,紧着何琳吃。何琳习惯了传志的囊中羞涩,每次要一两串,塞塞牙缝,欣喜的就是这种受宠的感觉。这是个有情饮水饱的罗曼蒂克时期。

何琳拿着一串羊肉津津有味地吃,传志帮她拿着另一支,从小街北头吃到了南头,然后走进超市。

何琳在前面走,传志推着小车在后面跟着。何琳没过过穷日子没缺过钱,眼光高,只买贵的好的,显然不太理会姨的话,中年妇女,小气得很啊。要龙井,二百多一盒,再加一盒;保暖内衣四件,未来婆婆一件,大伯哥一件,嫂子一件,大伯哥九岁的女儿招弟一件,共花去九百多;花旗参一盒,三百多——不知怎的,小姨的话又在耳边响,她迟疑了一下,回头看男友。传志正安静地看着她。她笑了一下,马上拿了两盒,再回头,男友在咧着嘴笑。又提了一瓶五十多块的金帝巧克力,在食品店买了多份糕点,当然北京特产果脯是少不了的。

眼见小车上的东西小山似的长了起来,传志小心地说:“我没那么多钱啊。”

何琳潇洒地亮亮卡,“从上面划,老爹给的。”

传志表现很安静,眉宇全舒展开了。

“哈,这样回去有面子吧?”何琳俏皮地看着他,“不过要提不动了。”

“放心吧,我有力气。怎么能让你这个弱不禁风的小女生提东西呢!”

后半句何琳爱听,最爱这种怜香惜玉有绅士风度的男人了。

十月一日前一天晚上,两人提着大包小包无比兴奋地上了火车。火车上那个挤哟,很多背井离乡在北京打工的人要趁七天长假回家看看,不回家的也外出旅游,呼朋唤伴,人一团一团的,到处是人头、大腿和大大小小的箱包,嘈杂声此起彼伏。

何琳虽长于北京,但外出机会并不多,孤陋寡闻,没见到过这么多人,战战兢兢的,怕一不留神少了包包。传志倒很习惯,大学四年每年回家比这拥挤的春节人潮来回就有八次,人多时火车外都挂满了人。

 婆婆来了 第一部分(4)

二人磕磕绊绊地找到了自己的座位,幸亏有一个靠窗。把行李放在头顶的架子上后,不相识的两排人就大眼瞪小眼地相面。相够了,何琳就赖着男友讲他家人的故事,提前热身。传志上有一姐一兄,下有一弟一妹。他说起小时候哥儿几个调皮,夏天爬树掏鸟窝掏出蛇来,人从树上掉下来差点摔残,冬天去水沟里踩冰不留神一只棉鞋陷进冰水里,回到家来,他妈妈就拿着擀面杖追着他们满街跑——

“鞋陷冰里够惨了,还让你妈追着跑?干吗?”

“挨揍呗!擀面杖打屁股,揪耳朵!大冬天的,鞋湿了你穿什么?打你一次,让你下次长点记性!”

“你挨了多少次啊?”

“无数次!我哥跟着我妈干活嘛,犯错误的机会不多,我负责照看弟妹,带着他们玩,到处走,弟妹小,也不太听话,反正他俩出了毛病都是我的错,我几乎天天都能被追到街上去,哈哈。”

想起小时候的好笑事,传志就乐得合不上嘴巴。何琳也觉得好玩,“你家五个就你在中间,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最易忽视还最不讨好,你对你妈有意见没?”

“棍棒底下出孝子,有什么意见?我们那边就那样,小孩不听话就揍,不揍不听,皮着呢!”

“你们兄弟姐妹都挨遍了?”

“干活多的挨的不多,我干活少,从小不愿干,自然挨揍多。不过我妈从此就有了一个错觉:认为我从来不是干活的料,所以才让我念书,从小学到中学的成绩又印证了我妈的错觉。嘿嘿,给你说,我家的人都是很聪明的,只是那时条件不好,没法都念书。说起来,我妈不容易啊,我和我弟两个学生把家里掏空了,多亏我妈任劳任怨,能干,我和我弟才能挺过来。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