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当项羽遇到刘邦 >

第19章

当项羽遇到刘邦-第19章

小说: 当项羽遇到刘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条件,须得为韩信举行一个隆重的拜封仪式,要“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刘邦这次彻底动心,感觉萧何不像在开玩笑,于是欣然应允。

汉王对自己如此重视,还当着众人的面对自己行礼,如此威风,如此与众不同,这是从来没有过的。当此时,韩信的自尊心彻底得到了满足,积极性也被彻底激发出来,自然会心甘情愿、死心塌地地当好刘邦的马前卒。韩信后来对刘邦始终忠心耿耿,设坛拜将这件事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认可韩信,是因为刘邦信任萧何,用人不疑,这也是刘邦的一个优点。他喜欢用人才,这些被用之才又会帮他发现其他人才,从而营造出一个能让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的环境氛围。而刘邦在并不完全了解韩信的情况下,便答应萧何设坛拜将,如此屈尊迁就人才,足见其心胸之宽广,也足以说明他对人才的态度,是宁可信其有,而绝不会轻易错过的。

陈平也一样,到了刘邦那儿,待遇并不比在项羽那儿好多少,只是刘邦正值用人之际,又见陈平谈吐不凡,于是让他做都尉,和在项羽处职位是一样的。但没过多久,陈平便遭到绛侯、灌婴等人的谗言,他们对刘邦说:“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平,反覆乱臣也,原(愿)王察之。”大概说了陈平的四大罪状:一、华而不实。长相虽美,肚子里不一定有东西;二、道德败坏。和自己的嫂子有染;三、为臣不忠。先投魏再投楚后投汉;四、品行恶劣。收受属下贿赂。总之是说陈平的人品有问题。一言以蔽之:陈平是一个见风使舵、自私自利、华而不实、有奶便是娘的贪官。

绛侯、灌婴看陈平长相不顺眼,是因为心里讨厌他,这个可以理解。其他三点却并非捕风捉影。和嫂子是否有染,史书虽没有记载,但他嫂子却是因为他而被他哥哥休了的。为臣不忠,三易其主,这个也是改变不了的事实。最要命的是受贿。受贿的事陈平自己也承认,当刘邦问他时,陈平还振振有词,说:“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我是身无分文来投奔你的,不收点礼拿什么应酬。这话有点耳熟,和如今那些贪官说的,不受贿拿什么打点上司如出一辙。没钱,当了官就可以受贿吗?刘邦没给你发俸禄吗?所以刘邦“疑之”,对他也是持怀疑态度的。

其实绛侯、灌婴的进言,也再次证明陈平是个有争议的人物。在魏王咎处,陈平也曾被人谗言,具体因为什么事,无明确记载,但总归是有事,或者得罪了什么人,最起码说明了一点:陈平没能和同事们搞好关系。

陈平唯一没有被质疑人品的,是在项羽处。根据陈平换了三个地方,却在两个地方都遭受质疑的概率来看,陈平未必没在项羽处遭到过质疑。史书没有记载,这有两个可能:一是项羽没听;二是没人敢和项羽说(因为项羽不喜欢听谗言)。

陈平在刘邦那里能够稳定下来,有着双方的原因。

一是陈平三易其主,再换也没什么意思。所谓事不过三,跳槽太多,也会受到质疑的。你在哪里都待不下去,就不是别人的问题而是你自己的问题了。况且,刘邦的势力仅次于项羽,威望正高,正值用人之际,也是首选。在这里如果也混不下去,去别处也未必行得通。

二是刘邦的用人标准。刘邦是个不拘小节的人,所以他对陈平的不良品行能够谅解,因为他自己也好不到哪儿去。还有,刘邦喜欢有毛病的人。有缺点、有私欲,这样的人反而好控制。陈平本是魏无知(你瞧这名字)举荐的,刘邦质疑陈平时,魏无知对刘邦说:“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我举荐是举荐能帮你打仗、帮你做事的人,不是让你选劳模呢。这个思路也是符合刘邦的思想的。

陈平人品不怎么样,在刘邦死后也有所表现。吕后专权,想封吕姓侯,而刘邦生前有遗言:“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于是吕后征求臣子的意见,陈平说:“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刘邦当政时,封刘姓王,现在吕太后您当政,自然就要封吕姓王啊,一朝天子一朝臣,这很正常。陈平有奶便是娘的嘴脸再次表现无疑。

陈平头脑灵活、反应机敏,这是往好了说。从另一个角度讲,这其实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人,是个心里没什么道德标准,善于出阴招、走邪路的人。而这,正好符合刘邦这个草头王的治政理念,所以陈平会受到重视。刘邦与项羽争天下,要的是结果,并不看过程。需要即是真理,陈平的本事自然也就显现出来了。

现在也一样,有的下属为了完成某项工作指标,说瞎话、造政绩,大家都知道是假的,但领导喜欢。因为这些成绩对领导未来的升迁有帮助。

从韩信、陈平的跳槽事件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他们这类人才,是以展现自我为根本出发点的。他们喜欢挑领导,而不是坐等领导来挑自己,当他们觉得在这个领导这里得不到他们所需要的东西时,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离开。刘邦能够接受韩信和陈平,性格和经历的相似也是一个原因。从他们年轻时候的事儿来看,这三位都不是什么省油的灯,有着相似的荒唐,所以很容易有共同语言。总之一句话:韩信、陈平在项羽那里得不到的东西,刘邦都能给他们。

【4。中间派人才】

社会是由无数的圈子组成的。所谓圈子,就是一些利益团体。除了圈子,还有一些中间派,他们不属于任何圈子,却是各个圈子都竞相争取的对象。比如美国总统竞选,民主党和共和党候选人,各自都有自己的忠诚支持者,但也有一部分人,是持观望态度的,这部分人就是中间派,他们这一票最后投给谁并不确定,所以候选人会到处演说,以争取他们的支持。中间派的最后导向,直接关系到选举的成败。

人才也是一样,除了上面所说的始终如一和顺势而为两种类型的人才外,还有一种,就是中间派人才。这类人对上司不会忠心耿耿,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wWw。Zei8。Com电子书】,谁对自己有利他们就跟着谁,谁重视自己他们就为谁效力。

楚汉战争期间,也出现过几个这样的中间派,最后都被刘邦争取过去,在战胜项羽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中间派也分几种情况:有原属于其中一方,后来又有了活思想的,比如黥布;有持观望态度、举棋不定的,比如彭越;还有朝三暮四、摇摆不定的,比如魏豹。我们来看看刘邦和项羽对这几类人的不同态度。

〔反戈一击的黥布〕

黥布这个人和韩信、陈平不一样,他很受项羽重用,是项羽麾下的一员猛将,然而他最后却被刘邦成功策反,成为项羽灭亡的一个关键所在。

有本事的人,都是讲条件的人,他们需要得到认可,需要得到实惠,没有哪一个人会真正做到无私奉献。黥布对项羽有意见,应该是从项羽的分封开始的。黥布被封为九江王,按说也不错,因为跟随项羽的楚人,除了他,被封的也只有河南王申阳。但人都是这样,你觉得你对他很公平、很不错了,他却不一定认可。黥布即是如此。这取决于几个关键的因素。

一、黥布资格老。黥布原名英布。小时候有人给他算命,说他“当刑而王”,既是说他受刑后才能转运,而且能成王。后来英布果然因为触犯秦法而被处以黥刑,就是在脸上刺字,这个情形在《水浒传》里经常见到,故而人们又习惯称其为黥布。黥布最早做盗贼,后来投奔了项梁,项梁立了楚怀王后,自号为武信君,封黥布为当阳君。可见黥布当时的地位是很高的,和项梁差不多。

二、黥布战功多。跟项梁时,在打败景驹、秦嘉的战役中,“布常冠军”,勇猛异常。黥布后来跟随项羽,也曾立下赫赫战功。项羽打败章邯,靠的是破釜沉舟一役,破釜沉舟之前,项羽“使布先渡河击秦”,让黥布做先锋,先过河打前站。黥布过河后多次打败秦军,有了个好开头,项羽这才破釜沉舟,组织全面进攻。

三、黥布威望高。项羽大败章邯,诸侯甘愿归于麾下,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以布数以少败众也”。黥布多次以少胜多,令人叹服。可见黥布在诸侯中的威望之高。

项羽也很信得过黥布,一直把他当作自己的亲信。在新安坑杀秦军的二十万降卒时,项羽拿不定主意,找两个手下商量,其中就有黥布(另一个是蒲将军)。项羽入函谷关,遇刘邦兵把守,于是命令黥布武力冲关,后来一路到咸阳,黥布“常为军锋”,都是一马当先冲在前头。最突出的一件事,就是项羽尊奉怀王熊心为义帝后,准备将义帝迁到长沙,后来还是不放心,决定在半道上除掉他,于是“阴令九江王布等行击之”。这么机密而重要的事情让黥布去办,可见黥布是项羽信得过而且很放心的人。

人总是会高估自己的作用,没做出什么成绩都还要往身上揽些成绩,何况黥布确实有着骄人的成绩。加上他感觉项羽对他不错,期望值也就会越高,结果项羽仅仅给了他个九江王,大大低于他心中的底线。比如他觉得九江王的地位不算高,地盘不算大,地域相对偏僻、贫瘠,具体为什么就不清楚了,总之他很不高兴,内心对项羽也产生了一定的抵触情绪,并很快通过行动表现出来。以前的黥布,唯项羽马首是瞻。当王之后,便对项羽的命令执行得不那么彻底了。

项羽攻打齐王田荣,遇到阻力,要求黥布出兵增援,黥布“称病不往”,仅仅“遣将将数千人行”,也就是意思一下。刘邦进攻彭城,黥布“又称病不佐楚”,事关楚国生死存亡,黥布仍旧按兵不动,表现得十分冷漠,也无怪乎项羽“由此怨布”,对黥布的行为很是生气。

项羽只看到了黥布不积极的表象,绝然不会想到深层次的原因。作为领导,项羽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力求做到公平、公正,这是责任所在。他封黥布为九江王,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出于公心,因为黥布是亲信,所以反而低调处理;二是将黥布放在九江,挨着自己的封地,也体现了一种信任。项羽根本没考虑九江这地方好不好,实惠不实惠,黥布满意不满意。

人和人之间最悲哀的事情,莫过于你百分之百地信任他、对他好,他却还觉得你对他不公平。黥布和项羽之间即是如此。黥布早就对项羽不满意了,而项羽还觉得对黥布不错,怪他不执行命令。项羽对黥布信任有加,其实黥布已然起了异心。义帝被杀,这事做得应该很机密,结果连新城的三老董公都知道了,还将这事告诉给了刘邦,让刘邦找到了新的讨伐项羽的理由。董公听说义帝被杀的事件可以理解,但还知道项羽指使的细节,这就很蹊跷了,有人故意泄密也未可知。二人思想产生如此大的偏差,出现矛盾是迟早的事。

有了这个裂痕,就给了刘邦以可乘之机。刘邦兵败彭城,一路惊魂,逃到下邑后,方才静下心来思考到底发生了什么。刘邦这次进攻彭城异常顺利,完全没想到结局会如此之惨,否则他便不会在彭城载歌载舞、喝酒吃肉地庆祝了。本来势在必得的事,结果弄了个鸡飞蛋打,刘邦很窝火,很不甘心,很想报这一箭之仇。这时张良向刘邦提到了黥布。

刘邦问张良:“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我想把函谷关以东的地方拿出来作为封赏,你看给谁合适,能让他和我一起联手,灭了项羽呢?刘邦这下面子失大了,诸侯联军五十六万,结果却被项羽的三万人马给冲了个稀巴烂,于是决心痛下血本。不过他这个血本本就是镜子里的事,你不拿出来,也得让项羽夺回去,不能说刘邦有多大方。后来楚汉战争进入尾声时,刘邦让韩信、彭越对项羽实施最后的合围,二人不听,最后不得不拿出封地作为奖赏。可见不到万不得已,刘邦也是个铁公鸡。这次是实在没办法了。

张良给他提了三个人:黥布、彭越、韩信。并说“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明确指出,黥布是一员悍将,而且现在和项羽之间有矛盾,是个好机会,可以利用一下。于是刘邦开会,问众人:“孰能为我使淮南,令之发兵倍楚,留项王於(于)齐数月,我之取天下可以百全。”淮南指的就是封在淮南一地的九江王黥布。说谁能去趟淮南把黥布给我争取过来,让他反项羽,把项羽继续困在齐地几个月,我获取天下就万无一失了。

刘邦的侍从随何于是自告奋勇,带着二十几个人前往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