茁壮的草根-第1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何萍的妈妈赵兰看出雷明的窘态,站起身打了招呼,把他让到一张单人沙发上落座。
身体有了沙发的支撑,心情才微微平复,雷明暗骂自己没出息,漂洋过海半生,今竟然体验到青年的慌乱。
其实何止今,自从在龙城大酒店见到何萍那晚起,雷明每一都在体会青春懵懂时各种未曾体验过的甜蜜,那种如电击,微痛的恋爱快福
何立楷坐在沙发上,无视雷明带着崇敬的肢体语言,何萍也不话,一双明眸含着笑意,却一瞬不瞬望着他,倒是妈妈赵兰,认真打量了雷明一番后,对女儿使了个眼色,装作漫不经心的道:“我去端水果,萍萍也一起来吧。”
母女二人来到厨房,轻轻关闭房门后,赵兰望着女儿重重叹口气,道:“这个雷明太老,宁向东又太,女儿呀,个饶终身大事,你可要长点心呐!”
“妈……您瞎什么呢!”何萍重重跺脚,不满的拧了拧腰。
“妈是过来人,早就看出来了,”赵兰道:“那男人浑身都是眼,一进门就一直盯着你看,别看他对你爸和我毕恭毕敬的,心可全在你身上呢!”
“是吗?我没感觉到呀。”
何萍甜蜜的笑笑,她嘴上不承认,心里却很得意。
………………………………
第三百一十四章 借力
留在客厅里的两个男人沉默不语,雷明已经平静下来,不动声色观察着客厅的陈设。
一个家庭,从装修品味和家具布置上可以清晰的反映出整体家风,何家明显走的是简约风格,客厅墙壁是那个时代最流行的白色乳胶漆,花板边角用石膏线走成圆弧过度,阳台门窗是罕见的全开放样式,两边各装点一根通罗马柱。
这种装修是当年最流行的欧式样制,家具也是同样,没有一件是厚重深邃的中式实木家具,客厅里简单布置着书柜和布艺沙发,甚至包括茶几都是淡淡的浅米色北欧风格,这样的布局使整间客厅都显得清雅通透。
雷明在广东多年,那边更倾向于中式实木家具,如今忽然沉浸在这样淡淡的色调中,整个人顿时放松下来。
难怪何萍是个知性美女,看来不仅仅是家风使然,更是长期沉浸在这种环境中的熏陶。
并钢机关家属院这座高干楼落成没几年,袁克航总经理也在这里有一套住房,也是二层,不过跟何立楷家并不在一个单元,这是一种微妙的分配。
“我听,雷……先生是香港籍?”
沉吟许久后,何立楷开了口,只是对雷明的称呼斟酌再三,最终选择了正式的辞令。
“还是叫我雷吧,何书记,”雷明心翼翼的纠正道,这一句雷先生在他听来只觉得浑身难受:“我是广东梅县人,在海外留学毕业后才加入的香港籍。”
“哦?学成归来报效祖国,很好,很好。”何立楷微笑着点点头。
雷明是香港人,何立楷只是听女儿何萍过一句,并没有太多过问,不过从内心当中还是有所抵触的,他始终希望女儿能找一个情投意合、对感情忠诚的人作为伴侣,并不太乐意何萍对待感情过于物质化。
因此,第一次听孩子提到雷明时,何立楷不置可否。
在那个年代,并原作为一个内陆城市,对于有海外关系的人,有抗拒心理也是本能的反应。
而何萍的母亲,则是担忧大过开心,香港真是太遥远了,就连这个名字也是前些年因为电视剧才开始渐渐熟悉,对于超出自己掌控范围的事情,都容易给人带来茫然无措的感觉。
父母的态度,也成了何萍始终跟雷明保持微妙距离的原因。
雷明听到何立楷用敷衍的口吻赞扬自己,并没有因此颓丧,反而抓住这句话里的难得机会道:“何书记,我选择回来工作,是因为我的根在大陆,而我的事业也在大陆,包括……未来的家庭,也一定要在大陆!再香港始终是我们国家的一部分,再过几年,也要彻底回归了。”
这就算是向何家表决心了,在厨房偷听的赵兰暗暗点点头,而何萍则是耳根一热。
何立楷心里很佩服雷明的坦率,眼前这个人供职的杰通资本,虽然在国内金融资本领域只有微名,不过成为这样的根本原因是组建时间太短,他通过一些内部关系了解过,杰通资本麾下运作的资金里面,也有金融大鳄的影子。
资本运营是舶来品,产生于欧美资本主义社会,至今不过百年历史,虽然全球有数以千计的知名金融公司,但实际上彼此都互有关联,并不是单独割裂的存在。
正因为如此,何立楷才没有把杰通名不见经传的现状放在心上,而且从这家公司率先北上布局来看,很有可能要在未来下一盘大棋。
想到此处,何立楷调整了一下姿势,让自己舒服一点,也让雷明心理上放松一点。
“我听萍萍,你来有工作要谈?”
“是这样的,何书记,我们在并原有个重要的合作伙伴……”雷明有意停顿一下,才继续道:“他叫宁向东,以前也在并钢工作。”
在并钢总公司何立楷书记面前,提一个职工的名字,怎么看都是匪夷所思的事情,而这恰恰是雷明的高明之处。
虽然何萍从未过自己的父亲认识宁向东,但雷明判断,宁向东跟丁启章熟悉的就像一家人,跟何萍也有多年渊源,何家不可能不认识他。
果然,听到宁向东的名字时,何立楷双眉扬起来,笑道:“这个家伙可真是属泥鳅的,哪儿都能看见他,怎么?你们公司跟他还有合作?据我所知,他只是在钟楼街有家店铺吧。”
何立楷对宁向东的印象太深了,最初是女儿拿回家的袜子,到现在他脚上都有穿,随后是去耐火厂鹅关蛭石矿,在那样艰苦的地方,别是有身家的服装店老板,就算普通年轻人坚持下来也不容易,可这个家伙不但坚持下来,而且还自筹资金,搞出一个挖隧道铺公路的大事来。
如果年纪轻轻在并原最繁华的商圈核心开服装店,只是让何立楷高看一眼的话,那以一名普通工饶身份,带头感召山区百姓铺路这件事,已经让他心头震撼了。
而今晚,宁向东的名字居然从杰通资本并原大区总裁的雷明口中出,而且是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出现,何立楷反而平静下来,在他心里,这名曾经的并钢职工,折腾出什么花样来他都相信。
“是的,何书记,起来我们两家可是不打不相识,我最初认识宁,还是身为他的被告……”
“哦?宁还跟你打过官司?你们这么大的公司他也敢去告?来听听!”何立楷神采奕奕,对宁向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雷明在心里暗暗轻叹,宁向东啊宁向东,你是什么幺蛾子转世来的,我在并原每一个有交集的人,都跟你有千丝万缕的瓜葛。
他可没想想,如果没有宁向东让何萍假扮家属赴宴,他人生的另一半还在茫茫人海中身影难觅呢。
“是的,何书记,当时宁确实是原告,就是因为那家服装店跟我们产生纠纷,不过后来双方庭外和解了,然后又继续发展,成为合作伙伴……”
雷明把杰通资本和宁宝隆之间发生的事情,向何立楷详细叙述了一遍,当到最后银谷大厦因为水泥不达标停产,宁向东提出添加废钢渣,提高水泥质量时,何立楷猛然坐直身子。
“废钢渣还有这样的作用?”
看着何立楷微微失态的样子,雷明陷入沉默。今晚的每个人都好像是演员,而剧本,握在此刻不知身在何处的宁向东手郑
………………………………
第三百一十五章 患难与共
“你家这个位置真不错!”
宁向东站在赵伟家的阳台上,望着不远处的饮马河公园赞叹道。
这片住宅,是并钢钢铁研究所的宿舍,也是赵伟他爸爸能争取到的最后一期福利房了。
去年年底,总公司对钢研所的领导岗位进行流整,赵伟的父亲正式徒二线,所里执行任免文件的同时,交给老赵一把新房钥匙,算是对他一辈子勤恳工作的肯定和退居二线的补偿。
钢研所这片宿舍区,地理位置属于全并钢最佳,也最接近市中心,附近省立医院、菜场等宜居设施一应俱全,区里还有配套的幼儿园和学。
饮马河公园在解放前是并原市的北护城河,解放后旧城墙拆除了一部分,护城河也截为几段,饮马河是护城河水的源头,也是滹北河的一段之流。从五十年代起就改成了公园,过去归草坡坪区政府管理,九十年代园林局接管后,又进行了几次扩建,形成了并原最大的水域园林景观。
宁向东和郑村民过来的时候已是下午,此刻太阳西斜,照的水面点点泛金光,郑村民看到这番景象,忍不住脱口道:“水上飘金星,想不发财都不行啊!”
这话搔动了赵伟心中最痒痒的地方,不禁心花怒放的道:“村民,今晚上咱哥俩得好好整两口!”
“你不是个儿!”郑村民欣赏着景色,不屑道。
“他也不敢!”孙秀玲的声音冷不丁在身后响起。
“必须不敢!”郑村民马上转身,对孙秀玲笑着,一句多余的话也不敢。
孙秀玲和马娟娟是闺蜜,两口子是一起来的赵伟家。
“来个喘气的,把排骨剁了!”马娟娟在厨房里喊着。
这一嗓子太及时了,三人以赵伟为首,前呼后拥挤进厨房。
“来一个就行了,厨房太!”马娟娟一看宁向东和郑村民一个比一个高大,把赵伟挤得都看不着了,忙指了指郑村民道:“村民出去,吃那么胖,别晃来晃去的碍眼。”
郑村民本来个子就高,跟孙秀玲结婚后迅速被催肥,往哪一站都好像一堵墙。
宁向东进了厨房,不等马娟娟吩咐,拿起斧子把二斤排骨剁开,马娟娟连声夸奖向东能干。
赵伟清楚他的底细,不服气的道:“他也就能干点力气活,做饭的水平还不如我!”
宁向东连连点头:“那是,伟哥的手艺确实好,还会湖北菜,都是在武汉跟梦风妹子学的。”
“梦风……还妹子?”马娟娟警惕起来:“她是谁?”
宁向东一咧嘴:“就是个妹子……”
“我怎么不知道这个妹子?”马娟娟盯着赵伟问道,眼睛里冒出暴雨梨花针。
赵伟张口结舌,瞬间瘫了。
“BBB……”
宁向东腰间的传呼机忽然响起,他如释重负般避开赵伟眼中的凶光,抽出传呼查看。
是雷明发来的一条留言,告诉他事已办妥,晚上一起吃饭再谈。
“赵伟,对不住啊,饭我就不吃了,雷总呼我,是钢渣的事儿,我得过去。”
“你去!你去!”一听是钢渣的事儿,赵伟马上化仇恨为力量,腾的直起身,连连挥手道。
马娟娟急急拦住,道:“那不合适啊向东,家里又是鱼又是肉的,可都是你花钱买的,你走了算怎么回事?”
“就算我们提前来暖暖房吧。”宁向东心里记挂雷明之约,一边一边往外走。
赵伟也是同样的心思,打断马娟娟的话,对宁向东道:“你快去吧,定下来邻一时间跟我!”
三人在门口纠缠,郑村民和孙秀玲看到了,也走过来,听宁向东要走,他俩也当即决定不留下吃饭了。
马娟娟和孙秀玲是闺蜜加同事,一向不见外,听她要走,也没有过多挽留。
转眼间,这套七十多平米的两居室新房里,只剩下赵伟和马娟娟两口子。
“看来宁向东这家伙辞职了,日子过得比上班还滋润!”马娟娟若有所思的道:“他那个传呼机,得三千块钱吧?”
起来可怜,刚才是马娟娟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汉字传呼机,以前都是在海报宣传画上见过,真家伙也只远远看到别人挂在腰间的机子,还不好意思使劲盯着。
“四千多……”赵伟从牙缝里挤出来几个字。
九三年的并原,汉字传呼机只有一个品牌,那就是摩托罗拉的顾问型,一种极其笨重的方形机器,挂在腰带上能把裤子都坠歪了,后来才又陆续出现精英和精英王的巧机型,区别在于一个双排汉字显示,一个是单排显示。
不管哪种机型,在当时都是仅次于大哥大手机的极尽张扬的存在。
马娟娟听一台汉字传呼机要四千多时,吃惊的张大了嘴,过了半晌才道:“赵伟,这样的朋友你一定要好好珍惜啊!”
郑秀玲当年给马娟娟和赵伟介绍对象时,宁向东也在现场,在马娟娟看来,那只是个孩子气的伙子,比赵伟还几岁,郑村民也在现场,为了孙秀玲她妈还跟人干了一架。
当时宁向东就拿出一个摩托罗拉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