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我能看见状态栏 >

第232章

我能看见状态栏-第232章

小说: 我能看见状态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檬桥了箍ǘ┦康难芯糠段В谑撬锪⒍髯耘了箍ǘ┦课实溃胺紊系南宋苤蚊矗俊�
    孙立恩的本意是想问问看老帕,有没有什么合适的免疫抑制方案可以用。他还隐约记得,肺间质纤维化的首选治疗方案,是通过一定剂量激素进行抑制,控制纤维化的范围。虽然不确定吴友谦的肺间质纤维化原因,但控制起来应该不难——左右不过是几针激素的事情。
    “纤维化?”小会议室旁的茶水间里,黄文慧主任端着咖啡冒了出来,“是肺间质纤维化还是肺纤维化?这俩可不是一个东西啊……”她走到会议桌旁,放下咖啡,皱着眉头问道,“你觉得谁有这个病?那三个鼠疫患者?”
    孙立恩连忙摇了摇头,然后说出了自己对于吴院长的推理,“进展较长,治疗效果不好,会导致呼吸困难,我估计是肺间质纤维化……所以他才尽量避免让自己参与到直接的治疗过程里。”
    黄主任几乎没有迟疑就否决掉了孙立恩的猜想,“不可能是肺间质纤维化,一般的肺炎还没有这么大的伤害……吴院长这么大年纪,要是得了肺间质纤维化,一开始的肺泡炎就能要了他半条命。我这么长时间里可没听说过吴院长有什么呼吸上的问题。”
    这下轮到孙立恩不知所措了,毕竟状态栏实实在在在的表明了“肺部纤维化”的状态。可如果这个肺部纤维化说的不是肺间质……那就是最严重的肺实质纤维化了。
    “老年人、病情缓慢进展、主要表为呼吸困难、尚且无法治疗或者没有合适的治疗方案……这三点合并在一起,听起来像是IPF(特发性肺纤维化)。”一旁旁听的布鲁恩博士敲了敲桌子,帕斯卡尔博士之前一直在帮他翻译孙立恩说的话,“要明确一下倒也不算太麻烦,听一下他的肺音嘛。一般IPF患者两肺中下部都会有Velcro啰音的。”


第394章 课题组
    “所以,你们就一起过来把我叫醒了。”半躺在床上的吴友谦迷糊着眼睛,看着突然闯进休息室里的一群医生,有些来气,“就算有天大的事情,就不能等我睡醒了再说?”
    孙立恩等人面色凝重,他们一群人在听完了布鲁恩博士的说明后,才真正敢于往IPF上去考虑——是的,他们都隐约猜到了这个方向。但大部分人都下意识的避开了这个猜想。
    IPF,无药可救。除了肺移植以外,没有任何能够扭转的方法。
    宋院长听到这个诊断后,面色阴沉的坐了下来,低着头一言不发。而孙立恩和其他几个医生则直接跳了起来,急匆匆冲到了休息室里。吴友谦毕竟上了岁数,而且又是几乎四院里所有医生的“老师”,因此大家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给老头提供着照顾和便利——这间只有他一个人使用的休息室也是众多便利中的一个。
    然后孙立恩等人只是稍微一敲门,就一股脑的涌了进来,乍一看活像是正在查水表的FBI。
    “吴院长……您就让我们稍微听一下肺音就可以了。”孙立恩举着徐有容送他的听诊器,试图让场面稍微缓和一点,“听完之后,我们马上就出去。”
    吴友谦并没有接孙立恩递过来的梯子,他眯着眼睛忽然问道,“这件事情……是你的主意?”
    孙立恩没敢接话,只是继续劝着老头接受检查。
    “我问你话呢!”老头很不满的敲了敲床板,“是不是你觉着我有病?”
    孙立恩擦了擦头顶上的汗,琢磨了半天觉得自己总不能转手就把宋院长给卖了,因此抱着被骂个狗血淋头的觉悟,点头道,“我是觉得……您状态好像有点不对。”
    孙立恩低着头说完了话,马上紧紧闭上了眼睛,准备迎接吴友谦的严厉批评。没想到等了半天,预料中的痛斥并未到来,休息室里反而一片安静。
    等了几秒钟后,吴友谦忽然“哈”的一声笑了出来。然后笑的声音越来越大,笑的越来越痛快,笑的甚至有些喘不过气,最后只能红着脸咳嗽着停了下来。
    看着吴院长的样子,孙立恩连忙又看了看老头的状态栏,还好,没有什么“气极反笑”“精神错乱”之类的状态——并不是自己把老头气出了神经病。
    黄主任从孙立恩手里接过了听诊器,等老头把气喘匀了之后,听了听老头的肺音,然后摘下了听诊器,沉默半天后问道,“你什么时候发现的?”
    “发现什么?”吴友谦朝着黄文慧主任挤了挤眼睛,“发现我没几年活头了?”
    老吴一句笑话,却让在场的医生们都沉默了下来。
    “你们啊,还是太年轻。”老吴捶了捶自己的胸口,有些快意的松了口气,“我都七十一岁了。都到了这个岁数,骨肉瘤和流感的区别都不大——反正也没几年好活了。”
    吴友谦的话倒是赤裸裸的直接。对上了年纪的人来说,遇到这种情况反而更容易释怀——还能活个六七年,和还能活个两三年,对于这个年龄层的不少人来说,其实区别不大。
    “你吃药了没有?”黄主任沉默了一会后问道,“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你吃了没有?就算不能治愈,至少也能缓解进展……”
    “尼达尼布一盒要八千块,一盒药能吃半个月。吡非尼酮便宜一点,也得八百一瓶。可这东西一瓶五十四粒只能吃三天。”吴友谦摇了摇头,“费那个钱干什么?一个月要么八千,要么一万六,还不如我去多资助几个学生……”说到这里,老吴很有些得意的说道,“我五年资助的那个高中生,考上交大了。”
    一群医生正在迟疑该说些什么的时候,吴友谦忽然从床上坐了起来,他对着孙立恩招了招手,“你过来。”然后对旁边的其他医生道,“你们……先出去一下,我有些事情和小孙说。”
    周围的几个医生们互相对视了一眼,一起很有默契的走出了房间。就连没听明白吴友谦在说什么的布鲁恩博士也被帕斯卡尔给拽了出去。
    “小孙,来,你先坐下。”吴友谦指了指自己对面的床,对孙立恩问道,“我听周军说,你已经进组开始做实验了?”
    孙立恩迟疑的点了点头,研究生生涯还没有正式开始的他之前初步参与过科研工作,主要是给已经写好了论文的师兄打下手。正式的实验,他还没开始做过。这个状况,很难单纯的用“做过实验”或者“还没有”来区分。
    “还没有课题吧?”吴友谦想了想,随后问道,“我这边有个课题,和诊断有些关系。你有兴趣么?”
    孙立恩这下可不能光点头或者摇头了,他轻咳了一声道,“吴院长,刘老师已经打算招我入学了,去其他课题组……这个恐怕不行吧?”
    “我也没想着从刘堂春手底下挖人。”吴友谦笑了起来,“你的本事我也多少领教了一些,确实让人印象深刻。不过,我估计我这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毛病,首先看出端倪的应该不是你吧?”
    孙立恩毫不犹豫的点了头,既然人家已经看出来了,那自己再嘴硬的意义可就不一样了。“是宋院长先觉得您可能有些不适,才让我来看的。”
    “嘿,女同志果然心细。”吴友谦咧开嘴乐了,“哪怕宋文这个丢三落四的性子也不例外。”他对孙立恩认真道,“你的诊断和推理都很不错,但是有一个重大的缺陷,你自己知道是什么吧?”
    孙立恩回想了一下自己自从有了状态栏后的诊断过程,迟疑道,“我觉得……主要是经验不足。”
    有些时候,孙立恩在状态栏的提示下能够非常精准的把握住线索开始进行诊断。可问题在于,这些诊断有时候推倒到一定地步的时候,往往会因为孙立恩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足和行医经验缺乏而陷入中断或者诊断困难的境地之中。
    “对了。”吴友谦很欣慰的点了点头,天才总是难免自大,孙立恩能看得清楚自己的缺点,这就又是一项难得的特质。“所以,我打算让你进这个课题组。”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孙立恩自然也有些好奇,“您说的课题组是……?”
    “水木大学主导的一个疾病诊断人工智能辅助识别系统的研发。”吴友谦笑眯眯的抛出了自己的杀手锏,“进组之后,其他的事情都不用你干。你只需要看病例报告就行——全国所有数字化存档的病例记录随便你看。当然,如果项目顺利的话,你还需要和AI进行几次对比实验。”


第395章 AI计划
    吴友谦的提议,让孙立恩很有些为难。
    大量阅读病例的好处,对孙立恩来说是非常明显而且显而易见的。他只是去了一次同协,看了两个病例,从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就带来了巨大的帮助。如果能大量接触到这些高质量的病例和病案记录,这毫无遗憾会给孙立恩的诊断技术带来巨大进步。
    现在对孙立恩来说,限制他诊断技术发挥的最主要短板,就是他自己——状态栏实在是太好用了。
    但水木大学主导的研究项目,也就意味着如果孙立恩想要参与到这个组别中的话,至少应该常驻首都,直到项目完成才行。
    这种条件,孙立恩接受不了,四院也接受不了。孙立恩如果单纯只是个规培医生倒也无妨,可他现在还带着一个足有五人的治疗组,这一离开,治疗组怎么办?治疗组里清一色的博士专家,就连袁平安都是同协毕业出来的急诊医学方向博士。这一群人能够心甘情愿跟着孙立恩就已经是个奇迹了。难不成还要指望着他们在自己去首都的时候,还能够在组里待着?
    人可以做梦,但不能想的太美。
    “吴院长……这个……”孙立恩纠结了几秒钟后,摇头拒绝了吴友谦的提议,“我不能去。”
    吴友谦原本自信满满的笑容顿时僵在了脸上。他停了几秒钟后忙道,“这个不会很耗时间的,只要偶尔去一次首都就可以了。”
    “可是,我现在还在带着一整支治疗组。”孙立恩有些不好意思的摇了摇头,“治疗组的这些专家,他们其实都是觉得我这个人有点能力才肯来的。要我把手里的工作都放下,这个……有难度。”
    “你……”吴友谦张了张嘴,半天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他一开始还以为,自己这个条件拿出来,孙立恩必然会屁颠屁颠的凑过来,仿佛馋骨头的小狗一般露出肚皮任由自己揉来搓去。他可没想到,孙立恩居然会拒绝自己的建议。
    用这个项目组来钓孙立恩的计划并不是吴友谦一开始就准备好了的,事实上,这是他刚刚才想到的主意。
    整个AI项目组由水木大学的人工智能研究所主导。由于AI的大数据算法需要获取尽可能多的样本进行深度网络学习,而这个项目的级别又足够高,因此有大约二十个省的卫健委都参与到了这次的研究中——各省卫健委将根据项目组的要求,筛选并且提供足够多的、移除了患者个人隐私信息的特定病例。
    宋安省卫健委在这次的研究中,负责提供包括新生儿和儿科的病例。主要是儿科内科和儿科神经外科的病例。而负责带领小组筛选病例的首席顾问,正好就是宋安省内儿科方面的领军人物吴友谦。
    吴友谦有了参与到AI项目组中的机会,他同时也和得知,整个项目组目前进展还算顺利。并且将在明年开始和真人首次进行竞争性对比实验。AI将和真人医生一起,对真正的患者进行诊断。并且根据检查结果和过程,比对AI的正确率。
    这个竞争性对比为了保证实验可信,需要在各省中选出最少五位医生进行诊断测试。当然了,整个诊断过程中,被测试的医生完全不知道自己正在和AI进行比赛,并且他们也不会获知AI的诊断和自己的诊断有什么不同。
    吴友谦打算把孙立恩选进来。老吴同志对于科技进步持非常开放的态度,他也非常希望这次的研发能成功,最终为临床的医生们提供一项非常有用的诊断工具。这也就意味着,AI必须必他所知道的最好的诊断医生更准确才行。
    吴友谦自认为在过去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他没有见过任何一个医生能和孙立恩的诊断能力相提并论。不管是诊断天赋还是推理技巧,甚至在思维方式和能力上,都没有人能做的比孙立恩更强。如果说AI需要有一个范本,一个用模仿的标杆和一个来追赶的目标,那在吴友谦看来,这个目标只能是孙立恩。
    他必须得想办法,让孙立恩参与进来。
    现在的孙立恩最严重的短板就是缺乏经验。人和AI可不一样。AI可以通过数据导入和神经网络学习的方式,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巨大提升。而人的经验积累则更模糊且难以描述。有时候,一两个病例就能起到巨大作用,有时候,则需要几千甚至上万人的诊断经历才会有所变化。
    一年内对比就会开始,如果孙立恩不能在对比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