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重生之实业大亨 >

第638章

重生之实业大亨-第638章

小说: 重生之实业大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富康农机也只能先稳住低端棉花收割机的市场,逐步的加大研发力度,对产品进行改进,这样才能挡得住约翰迪尔的攻势。
  除此之外,其他的农机产品,富康农机也是要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力争与国际接轨,这与才能够拓展海外市场,把产品卖到外国。
  倪贵林一边汇报,李卫东一边记录,等倪贵林汇报完毕后,李卫东才开口说道;“有关农用三轮车和棉花收割机这部分,我没有问题,但是其他的产品的研发方向,我是有疑惑的。
  倪总工,我有一个问题,除去棉花收割机和农用三轮车,就普通的农机生产技术而言,我们在国内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中等稍微偏上吧!”倪贵林接着说道:“我们这几年的研发投入比较高,占利润比例的话,大概是其他大型农机企业的二到三倍,所以技术进步也比较明显。
  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整体技术水平,比起国内顶尖的农机龙头企业而言,还是有差距的,特别是核心技术方面,我们更是比较缺失。
  像是东方红、中联、新农等企业,前身都是老字号的国企,原本技术底子就好,而且还有国家扶持,他们有部分核心技术,可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而我们则缺乏这种核心技术,我们所拥有的技术,是以常规技术为主,如果应用到生产当中,只能算是普通,而谈不上精通。”
  “也就是说,我们能做的产品,这些农机龙头也能做,而他们拥有核心技术的产品,我们却做不了?”李卫东开口问。
  倪贵林点了点头:“是这个样子!”
  “那我们跟世界的农机龙头企业相比,差距就更大了吧?”李卫东接着问。
  “实话实说,我们跟约翰迪尔、久保田、纽荷兰这些国际巨头,完全没有可比性!”倪贵林开口道。
  李卫东深吸一口气:“既然差距这的大,若是按照常规的发展方向,我们永远不可能追的上这些龙头企业,更别说国际巨头了。我们必须得换一个发展思路,才有可能弯道超车!”


第六百六十九章 由小做起
  当时民营农机企业还没有发展起来,国内的农机龙头,都是国有控股企业,而且底蕴也格外深厚。
  像是东方红农机,就是一拖集团旗下的品牌。一拖厂可是“一五”时期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稳妥妥的国家机械工业领域的长子。
  虽然在技术层面上,国内农机龙头还是不如国外的农机巨头,但毕竟有着几十年的积累,多少是掌握了一些核心技术。
  富康农机在科研方面的投入虽然不少,但毕竟是底蕴不足,所拥有的都是通用技术,核心技术方面是匮乏的。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传统农机并不是什么新兴行业,而这种传统机械制造业的技术积累需要时间。
  就比如约翰迪尔、纽荷兰、久保田、洋马这些国际农机巨头,全都是百年左右的历史,没有近百年的积累,很难成就巨头的身份。
  一些比较年轻的品牌,像是美国爱科,虽然是“90后”企业,但他们是靠着收购老品牌不断发展壮大的。比如他们收购的芬兰维美得,曾是世界第五大拖拉机生产商,也有着六七十年的历史;他们收购的麦塞弗格森,还是道光时期成立的企业。
  这就是传统机械制造业的特点,只要活的足够长,自然成为了行业巨头。
  在这一行,新兴企业想要赶超前辈,就必须得另辟蹊径。如果别人走什么路,你也走什么路,那么后来者永远都追不上先行者。
  就比如汽车行业,欧美传统品牌风光了近百年,日系品牌作为后来者,虽然一直在发力,但在普通人的印象中,六十年历史的丰田本田,怎么也比不上九十年历史的BBA,同样道理,四十多年历史的现代,怎么也比不上六十年历史的丰田本田。
  然而只有十年历史的特斯拉,却成功的完成了逆袭。
  原因就是特斯拉跟传统车企不同,他们另辟蹊径,走的另外一条道路。
  农机行业也是如此,新兴农机企业按部就班的发展,永远也不可能超过传统的农机巨头。但是只要选对另外一条路,比如在智能化、无人化方面,新兴农机企业却可以实现弯道超车。
  在二十一世纪之出,连3G都还没有普及,谈农机的智能化和无人化还言之过早,李卫东所说的“换一个发展思路”,也不是智能化和无人化,而是小型化。
  ……
  只听李卫东开口说道;“如果跟那些农机龙头企业生产同样的产品,我们可没有没有优势。人家多少有一些核心技术,产品的品质也会更好一些。
  如果公平的竞争起来,我们恐怕只能通过打价格战,来获取一些市场,赚一点微薄的利润,真正想要赚大钱,可轮不到咱们。
  可以预测到的是,未来的农机市场,国外的农机巨头会占据高端市场,国产农机只能瓜分中低端市场。其中中端市场,是国内龙头企业的,我们这些民营企业大概率是吃不到的。
  至于低端市场,由于门槛比较低,竞争必然会非常的激烈,会有一大批民营企业涌入,甚至很多中端市场的企业,也会下沉经营,来抢占低端市场。
  这种情况下,我们如果想要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去做差异化,也就是生产别人没有的产品,通过填补市场需求的空白,来扩大市场份额。”
  “董事长,我明白你的意思,我们之前做农用三轮车,以及做棉花收割机,都是做的差异化,当时国内市场上并没有这一类的产品,我们做出来就能赚大钱!”岳安全开口说道。
  倪贵林则从旁说道:“董事长,农业发展到今天,已经没有什么新型农作物了,农机的种类也固定下来,很难再研发新型农机了。”
  “农机的种类只是一个方面,规格则是另外一个方面。农机的种类虽然固定了,但规格大小还是可以变化的嘛!”
  李卫东微微一笑,接着说道:“据我了解,现在国内的农机企业,都在往大马力农机方向发展吧?”
  倪贵林点了点头:“大马力农机向来都属于市场上的高端产品,这方面也是我们国内品牌的弱项。就比如大马力拖拉机,主要都是依靠进口。
  国内的农机龙头企业,就比如一拖集团,一直都在进行大马力拖拉机的研发,虽然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但距离世界顶尖,还是有一定个差距的。”
  “国内的农机企业研究大马力农机,也是为了填补国产化缺失的空白。这方面他们也研究了有些年头了,取得的技术突破和技术积累,远在我们之上。
  如果我们也跟他们一样,去研发大马力农机的话,在起跑的时候,就已经慢了一大截了。既然如此,我们不如反其道而行之。
  别人都喜欢将农机越做越大,我们就将农机越做越小,国内的农机龙头都在研发大型的大马力农机,我们就去研究轻型的小微型农机!”
  “小微型农机?这东西能有市场么?”倪贵林下意识的问。
  “倪总工,你别只盯着那么大农场,也要关注一下那些小农嘛!至少咱们国家的农业,还是以小农为主的。普通的农民,一户也就是几亩地,哪里用得上大马力的拖拉机!”
  李卫东接着说道:“除了我们国家,像是东南亚地区,基本都是农业大国,而且人口同样比较密集,人均土地占有率不高,很多地方也是小农经济,这些都是小微农机的主要市场!”
  倪贵林点了点头,随后开口说:“小微农机,市面上的确不多见,但是这种产品技术含量也低,门槛也很低,恐怕很容易被别人仿造啊!”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小微农机。我们要把小微农机的质量和性能做上去,即便是有其他企业仿造我们的产品,他们也达不到我们的质量和性能,市场依旧是我们的。”
  李卫东接着说道;“我所期望的是,最终形成一个大企业看不上,小企业又做不了的局面,到时候整个小微农机的市场,就由我们来主导!”
  小微型农机,的确是未来农机发展的一个方向。
  过去的几十年,世界农机的发展思路就是,最少的人,种最多的地。
  因此农机越做越大,马力也越来越强。很多大型农机,做的比坦克还壮实,而那些所谓的国外高端农机,清一色的都是大马力产品。
  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美国是全世界最大的农机消费市场。
  美国都是大农场,适合大型农机耕种,很多农场得开着飞机才能溜达一圈。若是放在国内的话,别说是开飞机溜达,就是起落一架直升飞机,就能把全家一年的收成都吹走了。
  而且美国的人力成本贵的要命,雇人开农机的钱,可能要比农机本身都要贵,所以农业生产当中,能少用人就尽可能的少用人。
  这时候大型农机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越大的农机,可以作业越多的土地,也可以节约劳动力。
  基于市场的需求,美国农机自然是越做越大,马力越来越强。
  而美国又是农机最主要的消费市场,别的国家的农机企业,为了进入到美国市场,也只能向大型化发展。
  就比如日本的久保田和洋马,都是世界顶级的农机企业,完全不逊色于约翰迪尔和纽荷兰。但日本那么小的地方,能有多点儿的耕地?所以美国才是日本农机的主要出口市场。
  而为了能够在美国市场站稳脚跟,久保田和洋马生产也将主要精力放在大型农机上。而这种大型农机在日本的农业中,几乎发挥不了作用,完全就是为了外销而诞生的。
  除了美国之外,南美、东欧、澳洲等粮食主产地,也都是采用大农场的模式,这些地区用的都是美国的种子,也学习了美国大规模机械耕种的模式,因此对于农机的需求,也越来越像美国,那就越大越好。
  中国、印度和东南亚地区,也是世界上的粮食主要产区,但是这些地方人口多,人均土地面积少,而且还有很多山区丘陵地带,适合大规模机械化耕种的土地并不多。
  像是中国,除了东北和华北两大平原之外,南方都是丘陵地形,中西部和西南的地区是高原,大部分地区是不适合大型机械化耕种的。
  印度的情况差不多,虽然印度的气候很适合发展农业,但除了北部恒河平原之外,南部的德干高原同样没有大型机械化耕种的空间。
  中南半岛地区,也就是湄公河下游有大批的平原,可那地方是柬埔寨,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哪里买得起大型农机!
  南洋各岛国,苏门答腊岛一半是山,加里曼丹岛一大半是山,爪哇岛一大半是山,也都用不上大型农机。
  这些地方地形特点,其实是很适合中小型农机发挥作用的,而且这些也都是粮食产地,是农机产品的消费市场。
  但发达国家的农机巨头,却不肯为这些地区,开发中小型的农机。
  原因自然是因为这些地方的人比较穷!
  对于那些农机巨头而言,既然赚不到多少钱,干嘛还费心思伺候啊?不如多关注一些有钱客户的需求。
  可以说在过去几十年里,美国的需求决定了世界农机市场的走向。
  而那些比较贫穷的国家,自己没有什么工业体系,也造不出符合自身需求的农机。
  即便偶尔能生产一些小微农机,但由于工业水平不足,也只是质量低劣的产品,性能差,效率低,还不如养头牛实用。
  直到中国的农机企业开始崛起,开始针对国内碎片化的土地研发各种小微型农机,这个一直被国际农机巨头看不上的产业,才开始逐渐兴起。
  后世国内出口的农机当中,很大一部分也都是小微农机,而且主要出口对象也都是一带一路国家。
  小微农机的出口企业,也主要都是民营企业。那几家底蕴深厚的国有控股农机龙头,还是看不上这种小微农机的。
  这方面,从后世一些小微农机展会就能看出,参展的几乎都是民营企业,而且以湖南、江西、重庆的企业居多,主要就是因为这些省份的农业,比较适合小微农机的作业。
  除了中国之外,还有一个国家也一直在做小微农机,那就是日本。
  八十年代以前,日本一直在学习美国,日本的农机行业也是向美国看齐,基本上美国做什么样的产品,日本就跟着做什么样的产品。
  久保田、洋马等日本农机巨头的发展史,其实跟众多日本企业差不多,最开始就是模仿和山寨,看到约翰迪尔推出了什么新产品,立马有样学样。
  进入到八十年代以后,日本的研发能力开始爆发,日本的农机行业也开始研发自己的产品,这时候日本的农机企业也开始因地制宜,针对日本农业研发出农机产品。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