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982有个家-第70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结果这一去门市部可就不只是买肥皂了——
这里好东西太多了!
有劳保手套、有围巾、有毛毯、有棉衣,更有各种各样的食物……
她们在门市部里看一看便看花了眼。
这门市部里商品比不上城里的供销社多,更别说跟百货大楼比,可是这里商品全是她们能用上的。
特别是劳保手套,她们一听不用票,怎么着也得下狠心买两副。
有会过日子的只买一副,只给家里爷们买一副,因为家里爷们在船上干的都是苦活累活,有一副手套不管是操作船机还是说撒网收网都能不那么受冻。
男人们听说门市部里好东西多便会跟进来看看,他们不给自己买东西,会给老婆孩子买个围巾。
这围巾摸上去真厚实,一看就暖和。
价格也不贵,百货大楼的围巾动辄就要五块八块的,这里的围巾便宜的两块,贵的才三块。
于是他们慷慨掏钱,好歹给家里人买一件能御寒的东西。
收拾好剩下的钱、带上刚买的商品,他们说说笑笑、欢天喜地的下山上码头去开船。
趁着午后天气暖和他们要回家了。
这次出来一趟赚了一笔好钱,他们可以歇息两天避避寒风再干。
午后的码头上渔船便忙碌起来。
随着发动机‘砰砰砰’的声音,船只在水上灵活穿梭,海风吹起的波纹被踏平,化作晶莹剔透的浪花甩向船头两侧。
机动船上的妇女孩子转身冲岛上挥手,‘谢谢同志、谢谢老乡’的声音不绝于耳。
渔船离去,海面上重新荡漾起波浪,但跟机船之前溅起怒浪相比,这时候仅剩的波纹有一种动态的平和。
金黄的阳光洒在海面上、照在浪花上,那些亮堂堂的反光像极了老百姓忙碌劳累之后所能享受的安宁与温馨,像极了老百姓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很美好。
‘铃铃铃’的声音响起,学生们准备上课了。
大喇叭里响起王向红的声音:
“那个各小组副组长们请注意、请注意,下午安排的工缓一缓,先到我家门口分红虾,嗯,要分一下红虾,各小组每家每户去点人,然后今天下午晒虾米!”
虾米是好东西,漏勺特意来找王忆问道:“校长,咱也晒点吧?你跟队长说一声,给学校分一批,晒出来以后咱不卖也不交公,留着给学生做个饭吃。”
王忆说道:“行,你去领吧,我给你写个条子,队长看了条子会给你分红虾的。”
漏勺说道:“先别分太多,晒虾米最好的还得是白虾,我听队长的意思是咱最近就要去防空岛那里捕捞白虾了。”
“白虾晒出来的虾米是咱们外岛海八珍之一,我给你留着,等你邮寄给你同学朋友的。”
王忆笑道:“好呀,你现在当了后勤主任,这个工作变得比以前上心了。”
漏勺跟着笑,嘿嘿的笑:“这不是跟着校长你进步了吗?对了校长,那个我们大灶上又招聘到了四个姑娘,你看?”
王忆问道:“人怎么样?”
漏勺冲他挤眉弄眼:“都是家世清白的好姑娘,家里头是好人,我打听了,她们孝敬老的、爱护小的,能吃苦耐劳,长了大柰大屁股,能干活也能生养。”
言下之意就是这是四个好媳妇。
王忆翻白眼说道:“你这介绍的什么事?行,你是后勤主任,你觉得行就留下她们吧,这样让木工队做点上下床,现在咱们队里住宿越来越紧张。”
他领着学生们上课,今天要学习新字,教完之后他让学生们写字,自己则去看晒虾米。
晒虾米这事简单,比晒鲞还要容易:
开家里锅灶煮熟小虾,晒几个好日头、吹几场干燥风,等到虾壳焦脆了即可摔制海米。
这种天然晾晒能把海虾的鲜味较好的保留下来,比人工烘干的虾米味道要好很多。
22年市场上虾米多数是烘干的,因为烘干速度快、产量高,而且这活是体力活,外岛的村庄只剩下些老人,他们顶多晒个十斤八斤给自家用,没有体力能多晒一些去销售。
王忆溜达着下山,王向红家门口真是热闹,妇女们排着队、挎着篮子来领虾。
漏勺也混迹其中,他领到的虾最多,正要带上大灶的员工们准备抬上山去。
看到王忆来了,漏勺高兴的说:“咱校长也是个劳动模范,他知道咱不好捣鼓这些虾,这是提前过来帮忙了。”
王忆听到这话愣了愣。
我不是来看热闹的吗?
第419章 生产队上下一片红
王忆跟漏勺合力抬着一篓子的红虾上山顶,山顶上一群育红班的小羔羊们在玩游戏。
也是巧了,他们的游戏也要抬,叫做‘抬小娘’或者‘抬媳妇’。
里面有两个大点的男娃充当轿夫,然后他们还各有一个水果身份,一个是‘苹果’、一个是‘香蕉’,这两个身份是机密,只有他俩自己知道。
然后轿夫对立站着,举起手臂、彼此手掌相贴形成一道拱门,然后开始唱:“抬小娘、抬小娘,两个小娘抬小娘,苹果——香蕉……”
其他娃娃当‘小娘’,排成队从拱门穿过去,围着其中一人绕一圈继续穿,一遍遍的穿,直到轿夫突然放下手将一个小娘扣在里面,这叫被抬上‘轿子’。
被抬上轿子的小娘就得选择自己最爱的水果,要么是‘苹果’要么是‘香蕉’,选的时候他不能告诉其他小娘,要把自己选择咬耳朵告诉两个轿夫,只有两个轿夫知道自己身份,然后小娘选了自己,他们就要记下这个身份来。
小娘选出身份就去一边坐下等着,其他小娘继续转圈,直到最终所有人选一遍。
选出一遍,两个轿夫就表明身份,这时候选苹果的去找当苹果的轿夫、想香蕉的去找当香蕉的轿夫。
选完之后他们就要在轿夫带领下开始拔河。
王忆抬着一箱子虾上来,正在抬小娘的娃娃们便不玩了,喊道:“去帮王老师抬虾,他累的不行了。”
本来听了上半句话王忆为小羔羔们的懂事而深感欣慰,等听完后半句他无语了,说道:“谁累的不行了?是你们漏老师……”
他瞅了瞅漏勺,“嘿,漏老师的体力行呀。”
漏勺笑道:“天天甩大铲子,我这力气早练出来了,走,王老师,抬到大灶去,咱也晒虾米!”
黄有功看着他们抬篓子上山便来帮忙,还摇头晃脑的说:“曲身小子玉腰肢,二寸银须一寸肌!金钩海米,好!”
王忆调侃道:“黄老师不愧是文化人,还能整出一句诗来。”
漏勺不甘示弱,说道:“我也能整。”
他咳嗽一声说:“那个,咳咳——莫讲虾呒血,烤烤也会红!”
黄有功抬起筐子哈哈笑道:“你这是吟出一句什么来?”
“咱外岛的老话嘛。”漏勺也笑了起来。
王忆对他说:“黄老师要是有空让他帮忙煮红虾,这就是个火候的事,他能控制的了。”
“我带了一些葡萄干、核桃仁之类的东西回来,蒸点糖糕吧,今天一起晒虾米,那咱学校请社员们吃糖糕。”
糖糕是这年头外岛哄小孩的美食,最简单的做法是用米粉混合上白砂糖上锅蒸,蒸出来的就是糖糕,又甜又粘。
不过条件好点的城里人家会往里加上点肥猪肉、红枣、葡萄干、碎栗子、碎花生仁这些东西。
天涯岛的条件不行,以前蒸糖糕是蒸最简单的方式,而且还不是家家户户都能蒸,也不是年年都能蒸。
漏勺会蒸糖糕,他问道:“米粉的话,就用磨面机来打磨吗?”
王忆说道:“对,磨面机最细腻模式能磨出米粉来,你去门市部拿砂糖,蒸出来以后撒上一层砂糖吃。”
漏勺痛快的说:“好,那今晚咱社员可以吃上好东西了。”
刚出锅的糖糕,软乎乎、黏糊糊,又香又甜又热乎,在冬天委实是好东西。
王忆买来的这些红虾是好虾,个头不大,可它们喜欢生活在水流湍急、食饵丰富的海域,因此长上一年后长的虾体丰满,营养丰富。
这样加工出来的虾米颜色红润金黄,形如钩子,所以被尊称为金钩海米。
煮红虾不能用一般的柴火,最好用松枝——煮用来晒虾干的滑皮虾也不能用一般的柴火,最好也是松枝。
反正渔家有这么个讲究,好像煮点好东西都得用松枝,他们认为松枝煮出来的别有一番风味。
这点王忆理解不了,要说烤肉、烤香肠、熏火腿、熏肉用松枝可以,毕竟这样需要火直接跟肉接触。
可是煮海货用松枝是什么讲究?难道松枝的味道还能透过铁锅进入汤汤水水里头?
不过岛上就松树最多,这样他没话说。
入秋开始家家户户去捡松树枝当柴火,这会院子里都垒砌了柴垛,妇女老汉们回家去抽出松枝开始烧火。
家家户户炊烟袅袅,一大锅水烧的滚开了倒进虾子,然后数上几个数就要用大笊篱把它们给捞出锅。
剩下的便是风吹日晒好了,天气好一般风吹日晒个三四天,虾皮就会脆碎,用木头碾子上去滚一遍,虾壳会粉碎,这时候用风吹掉脱落的虾壳,剩下的便是金钩海米了。
金钩海米用处大。
渔家人最喜欢的是当下酒肴,抓一把海米倒一杯白酒,冬天天气寒冷,晒着太阳一点点的嚼一点点的喝,这是渔家人最好的享受。
除了能下酒还可以拌菜、炒菜、做汤、包饺子、包子等等,煎、炒、蒸、煮均宜,味道鲜美!
学校晒虾米用不着王忆出马,他把红虾抬到大灶后拍拍手继续上课。
半渔半读,渔读传家。
好活。
王忆回去检查了学生们写字的情况,又教他们认识了一些字,又让他们继续抄写。
他背着手在教室里慢慢转圈子,说道:“同学们,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字读百遍、不如勤写勤练……”
海风吹过。
从窗缝‘嗖嗖嗖’就钻了进来,跟小偷一样,很会寻找人衣裳的缝隙,总能钻进去。
王忆觉得有点冷,有些学生穿得单薄被风一吹就哆嗦两下子。
想想上午在海上看到的那些小孩被冻伤的手脸,他琢磨了一下子得给学生们带冬装过来了。
直接带羽绒过来做羽绒服、带棉花过来给社员们做新棉被。
他不怕羽绒服引人注意,因为他发现他一直以来过于担心了,其实没什么人去注意他们一个海外小村庄有什么变化。
不过在在羽绒服过来之前可以先把窗户封堵一下,冬天北边的窗户不会再打开,而且就是北风最冷最刺骨。
这样将北边的窗户用透明塑料布封起来就好,现在的小学中学都这么干,甚至好些人家也会在冬天用塑料布封起窗户。
于是到了课间的时候他回时空屋拖出来一叠塑料布,指挥学生们裁剪开来给教室封堵窗口。
这活学生们自己就能干,82年的小学生动手能力极强,一个个都是劳动小能手。
王忆没事干,便去帮忙撒虾、晒虾。
大灶这里,黄有功在协同钟瑶瑶等人忙活,他一边干活还一边侃侃而谈:
“你们知道虾米这个名字是啥时候出现的吗?根据我的研究,这个称呼最早始见于唐代颜师古注《急就篇》的注文,你们知道颜师古吗?”
钟瑶瑶等人摇头,他便侃侃而谈介绍起颜师古。
漏勺听到后也摇头:“黄老师,劳动就要有个劳动的架势,你看你,这又是吟诗作对又是讲古,把劳动场所当学习的教室啦?”
黄有功这人是老学究,性子比较弱,被漏勺一说便讪笑着停下嘴。
王忆觉得这挺可怜的,他便说道:“漏老师你这话说的可不对啊,人要善于学习,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嘛。”
“领袖同志说,生活中处处有学问。黄老师说的这些话可不是胡说,这是跟咱们劳动有关的知识,多听听没有坏处,以后跟外队人聊天,聊起这些来你能说的头头是道,是不是显得咱有文化?”
黄有功一听这话来劲了。
这是来自领导的鼓励和支持呀。
他说道:“唐代开始晒虾剥皮做虾米,到了宋代的市食就有姜虾米了,这是一道菜,我在《武林旧事》上见过介绍。”
“漏老师,你要是感兴趣我可以给你讲讲,姜虾米可是一道古人才会做的菜呢。”
漏勺说道:“姜虾米我也会做,不过我倒是对你说的《武林旧事》挺感兴趣的,你给我讲讲旧社会武林里的事吧。”
这话愣是把黄有功给说愣了:“武林里的事?嗨,漏老师,你这样真是没有文化了,此武林非彼武林。”
“你的武林,是武侠电影、通俗小说里虚拟的东西,我说的武林是一个时代的风貌,是朝廷典礼、山川风俗、市肆经纪、四时节物、教坊乐部这些在当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