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77年从知青开始-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时,南易才给自己舀了一碗豆花,什么也不加,直接就喝起来。
“嗯,就是这个味道!”南易舒爽的叫起来。
“爸爸,很好喝?”
小丫头已经把豆浆喝完,又惦记上豆花。
“对你来说肯定不好喝,味道和豆汁有点接近。”
点过盐卤的豆花味道稍微有点冲,偏酸,没有豆浆那么纯粹。
外面卖的豆花如果是用盐卤点的,因为不是为了得到最终的豆腐,盐卤会很少,喝起来就不会有酸味。
酸味,其实是一种错觉,更准确的说,应该是苦味。
“咦,可惜了,多好的一锅豆浆。”
“人小鬼大,退几根木头出来,火可以小一点了。”
“哦。”
火变小,锅里的脂肪和蛋白质开始上浮,然后慢慢凝结。
凝结而成的就是腐衣。
南易拿出事先已经清理过的一根稻草从腐衣下面穿过,拎着稻草的两头,一片腐衣就被他提出锅,挂在事先拉好的一根绳子上。
一直挑了十几片,锅里才不再凝结出腐衣。这也到了该起锅的时候,不然就烧得太老了。
用几张凳子搭起一个简单的架子,让南若玢用手撑着一个用纱布做成的大口袋。南易用水瓢一勺勺的把豆花舀到纱布口袋里。
豆花会留在纱布口袋里,而水分会被沥出去,滴落在架子下面的大盆里;等锅里的被舀干净,南易就把纱布口袋的袋口捏紧,用木头锅盖一下一下的压,挤出更多的水分。
等水分挤的差不多,就扎紧口袋,在口袋下面垫上一块砧板,在口袋上放上木头锅盖,又在锅盖上放上两块不大的青石板,增加挤压的力量。
压上一会,等冷却,豆腐也就成型了。
而刚才沥出去的水,会再次凝结成稀落落的豆腐渣;靠着余温,锅里面已经传出香味,里面是一张大大的豆腐锅巴。
用锅铲把它铲下来,待会放点辣椒、大蒜这么一炒,就成了一道别有风味的辣炒豆腐锅巴,这是顶好的下酒菜。
豆腐渣搁点蛋清,和辣椒、大蒜叶一起炒,味儿也不差,后世有些饭店也能吃到这菜。
饭店还会赋予这道菜一个诙谐的名字——女人四十。
女人四十豆腐渣么!
第0033章 思虑甚远
等豆腐压好成型,南易把不规则的边角都切下来,让豆腐变得四四方方,然后把豆腐从中间分开。
锅里又坐上水,香叶放到水里,其中的一半豆腐切成正方形,浸到锅里。
南若玢用稻草把子的文火烧着,南易握着一双筷子,不时的翻动锅里的豆腐。
慢慢的,豆腐就被染上土黄色。
火候够了出锅,把水沥干,新鲜出炉的香干,又被南易埋进草木灰里。
草木灰看着乌漆嘛黑,可其实并不脏,香干埋到草木灰里,可以吸收香干里的剩余水份,保存时间更久,口感也会更好。
草木灰里埋上一天,就可以用器皿装起来,挂在梁子上就行。
想吃的时候,先在水里面泡一会,然后切成条状或者任何喜欢的形状,就可以炒着吃了。
这样做出来的香干,可以在水里泡上三四天都不会坏,一锅豆腐,吃到元宵一点问题都没有。
解放前的南方普通家庭过年,就靠这一道豆腐,外面稍微割点肉,有条件的再买条白鲢。其他的菜都得靠自家种出来,或者捣鼓出来。
条件再差,一顿年夜饭也能整出八个菜、十个菜。
眼瞅着离大年三十也没几天,南易估算一下酒的发酵时间,打消了自己酿酒的念头。
按照黄历,南易带着南若玢每天干着该干的事情。
该除秽就除秽,廿六该杀猪的日子,南易就带着南若玢去看人家杀猪。
柳叶形的杀猪刀扎进猪脖子里,猪就开始在两条长条凳上挣扎,三五个人把猪死死的按住,放干它的最后一滴血。
等猪的肚子被打开,南易就上去套近乎,买下几根仔排,又买下一点瘦肉和整条猪大肠。
这年头,瘦肉没多少人喜欢,就连猪自己也不喜欢,身上满是肥膘。
要是谁家的猪一杀,满满的都是瘦肉,不仅自己会失落,别人也会说闲话,“瞧瞧,这一家子都是懒骨头,猪养的精瘦精瘦,一点膘都不长。”
这是以肥为美的时代,也是胖子的美好时代,要是一个适婚男青年体重超过一百八十斤,那他的择偶权,分分钟吊打单手开法拉利的。
……
腊月廿八
南易去了中英街的关卡,接到了只拎着一个公文包的方梦音。
“奶奶,你是过来白吃白喝的,啥也不带?”
“不,我带嘴了。”
“要不,你把公文包放下,向后转?”
“信不信你奶奶我也会说瘪犊子仨字?”方梦音横了南易一眼。
“信,太信了。奶奶,离家还有几里地,您请上轿。”
“呵,你是给我玩无实物表演呢,还是让我演安徒生笔下的皇帝呢?”
“您大,您定。”
“我拍死你个小瘪三。”
“哈哈哈,走了走了,你重孙女还一个人在家呢。”
两人一路往文昌围走,一路交谈。
“服装品牌已经注册好了,我委托人在珐国注册了一家公司,用这家公司的名义在巴黎申请的。”
说着,方梦音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份文件,“授权书我也已经签好,Peris这个品牌授权给文昌围服饰厂使用。”
“嗯,中文品牌先用派瑞丝,这个名一听就洋气,消费者会以为这是洋货,穿起来倍有面子。”
“干嘛不直接用巴黎算了?”
“奶奶,现在是大家刚睁眼看世界,觉得国外的东西都是好的。可等大家看久了,就会觉得洋货也就那么回事,到时候,国货就会抬头。洋货卖不动的时候,我还打算把它变成国货呢。”
“这名字一听就像是外国货,怎么变?”
“很容易,就说厂里一个临时工出错,把名字从佩蕤听成了派瑞丝。这十几万个唛头都已经订做了,厂里舍不得扔掉,也就将就用了。
文昌围服饰厂是生产大队的集体企业,大家的文化水平都不高,这种错误,也应该可能理解。
至于将来,该怎么解释把派瑞丝当外国货来运营这件事,那得视具体情况,来制定不同的策略。
当然,事情可能不会像我想的这么顺利。这也没事,再弄一个辅品牌,两个品牌一起运营,主推派瑞丝,另外一个预备,先安排好退路。”
“想法不错,切入点也不错,你有想法把文昌围变成全国第一村?”
“中隐于市,只有文昌围富裕,我隐在里面才不显山露水。另外,奶奶你走过几十个春秋,在沪海滩也目睹了历次变革。
你可曾见到,一蹴而就的变革?
上头虽然已经吹风放开经济,个人也可以做生意。
若只是上街摆个摊卖馄饨,那我不担心什么。可我要做的是企业,需要大量雇工的企业。
只要上头一天对剥削两个字,没有进行重新定义,一天不放开雇工限制,办企业就得如履薄冰。”
“所以,你需要文昌围集体制企业这块挡箭牌?”
“对,我们以后在国内的生意,很长一段时间,都需要披着文昌围的外衣。
我需要掌握文昌围的话语权,我也有义务让文昌围变富裕;我得让文昌围的人明白,有我在,文昌围的将来一片光明,我得让他们视我如神。
只有这样,我们的企业我才能放心挂靠在文昌围名下。”
“可要是企业发展太好,那到时候,盯着的可就不只是文昌围这几只小狼崽,外面的恶虎也会被吸引来,虎视眈眈的看着,有机会就会一口吞掉。”方梦音还是担忧的说道。
“首先,我不是羊,不是谁想吞就能吞。其次,狡兔得有三窟,多管齐下,多地开花,在国内不但要走挂靠的路子,还得结合外资、合资的模式;
同时,在国外也要进行产业布局。
我认为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我们的产业遍布世界各个发达和欠发达地区,产业和产业之间,用一家投资性银行来联系。”
“很好,思虑甚远,希望你一直保持头脑清醒。”
“大雨滂沱,脑子一发热,雨就会淋你个满头,不保持清醒不行啊,我的同志。”
两人渐临南宅,南易又一次转头对方梦音说道:“奶奶,南若玢是我女儿,亲生的!”
南易在“亲生的”三个字上特意加强了语气。
“行了,不需要你一再嘱咐,既然你看好她,我就把她当亲重孙女对待,好好培养她成才,不会打乱你的计划。”
第0034章 利是
“你好呀,我的小公主,知道我是谁吗?”
“知道,你是太奶奶。”
南若玢对方梦音虽然陌生,可看到方梦音脸上充满慈祥的笑容,她也没有多少畏惧和怯生。
“对咯,我就是太奶奶,来,太奶奶给你一封利是。”
“谢谢太奶奶。”
南若玢接过方梦音手里的红包,就把脸对向南易,手举着,“爸爸,给你。”
“你自己收着,等下偷偷打开看看里面的钱多不多,少你就拿去买吃的,要是多,爸爸给你做个储蓄罐,你自己攒起来将来想买什么就买什么。”
“嗯嗯。”
“小皮猴,当着我的面就讨论利是大小,拿去,这是给你的。”
方梦音又把一封利是递给了南易。
南易接过,手指头搓了搓,没感觉到里面有纸币,瞅一眼角落,有两个凸起,手指一搓,“奶奶你真够大方的,就两个五毫'毛'啊?”
“哼,这已经不少了,入乡随俗。利是么,就是意思意思,又不是红包。”
“有意思!您真好意思,您不觉得这样的意思,很没意思,说说,您到底几个意思?”
“跟我绕口令呢,你再给我意思一个试试?”
“不敢!您呢,利是这么薄,又是空手过来的,那年夜饭就你来弄吧。”
“土灶?”
“不然呢?”
“不行,阿拉不会烧土灶,吾也一年没亲自下厨了。在香塂,吾请了个厨娘,她家原来也是沪海的,一手本帮菜,烧的蛮好。”
“得,若玢,咱们去做饭,您太奶奶怹可是上等人。”
“若玢,你别去,留下陪太奶奶说话,让你爸爸自己去做就行了。”
南若玢小眼睛先瞅瞅方梦音,再看看南易,拿不定主意。
“你陪太奶奶,我自己去。”
“嗯。”
除夕,除了南易用十个主食材做出十六个菜这一点,其他也没有太多的新意,和大千世界的其他人家也没有多大区别。
无非,就是菜可能稍微好一点,嗯,房子也稍微大一点。
大致说起来,还是一户普通人家。
正月初一,早早就起来放了开门鞭炮,把去年的余饭扒拉一点在锅里,加点水热一热,就着八宝菜填饱肚子。
吃完早饭,南易三人就坐在大厅里,裁红纸做利是封。
“一百个够不够?”
“应该够了,大队上就几十个孩子,今天过来拜年的人,应该也不会太多。”
南若玢负责往利是里塞贰角的纸币,南易手捻着浆糊把利是的封口封好,方梦音往每个利是上插柏叶,三人协作,动作很快。
“贰角会不会太多了,你这可是破坏利是行情。”
“外来户么,也是第一次在这过年,今年就封大点,到明年别人封多少,我就跟着封多少,随行就市。”
等所有利是封好,南易就带着南若玢出门。
两人直接走到大队部的晒谷场,今天一大早就起来去各家门口捡鞭炮的小皮猴们,还有其他娃都在这里。
一见到南易,大家的眼睛都一亮,围了上来。
“南易叔。”
“南易叔……”
“别挤、别挤,排好队,每个人都有。”
粤省这,一般同个大队,正月里,见到辈分低的,就得给别人一封利是,算是讨个吉利。
这个传统一直都在,只是前些年,大家的日子过得都紧巴,识数的父母都会教育自己的孩子,正月里,就不要满村子晃悠。
时间久了,孩子们在这个时间点也就都会集中在晒谷场这里玩,不会去其他地方。
这样,就避免了大人们的尴尬。
手头松,封的起利是的,可以自己主动到这里来,给孩子们发上一轮;手头紧,或者不想给,那就离晒谷场远远的。
正因为这个不成文的规定,孩子们看到南易,就知道他是过来封利是的,自然兴奋。
“你的,你的……都拿到了吧?”
南易扫视一圈,看到每个孩子手里都拿着利是,有的已经想要打开查看里面有多少钱;昂居远远的站着,往这边打量。
“为麒,你怎么不过来?”
“不要,姆妈说,我的年纪很大了。”昂居摇摇头,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