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王传-第1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来,放到林荃淼身后:“快说,快说”
“某口有点渴,得润润嗓子先”林荃淼得寸进尺
强忍着暴敲林荃淼一顿的心,尉迟保琳只好有进屋去端了瓯茶来,林荃淼呷了一口茶,这才慢悠悠的说:“这是……蛋……清”说到清字的时候,他人早已经起身跑到了王冼身后,探出头来:“某说的是真的,是蛋清,你要不信,自己回去试去,只取蛋清,同方向一直搅,就能得出这雪白的来”之所以他要躲在王冼身后,那是他知道,无论如何,尉迟保琳再要发难,也不会舍得拉扯王冼的,怕伤了王冼一丝一毫,所以,躲在王冼身后远比躲在程处默身后还要安全
尉迟保琳一巴掌拍了个空,拍到了椅子上,疼得他直抽凉气,这一下力气可不小,本来他是冲着林荃淼的肩膀去的,没想林荃淼早有防备,让他拍了个空,人也没站稳当,往前一倾就倒了下去,手掌重重的“叭”一声,听的王况直打冷战,这是尉迟保琳,要换了普通人,手怕是早就折了
“小淼淼,你竟然敢躲,哎哟,疼死某家了”尉迟保琳起身,直揉着手掌心,那手掌心已经拍得通红一片嘴里说着林荃淼,眼睛却是瞧向王况,直到王况点点头,他这才呲牙咧嘴的坐了下来,也不顾着手疼了,学了王况的样,抓起一条番薯梗沾着椒盐吃了起来:“嗯,好吃,好吃”至于怎么个好吃法,他也说不上来,只觉得这白的好看,吃起来没味道,但一沾这个粉后,味道立马就丰富了起来,麻麻的,香香的
油炸的东西本来就是蓬松占体积,实际上一盘并没多少,一会工夫就被几人扫荡一空,林荃淼这时候没得拿桥了,只好听了尉迟保琳的支使,又跑去厨房取
“事情办得如何?”王况虽然明知道老魔王肯定会去做,但还是不放心,毕竟几乎整个大江沿岸可都是受了灾的
“老头子进宫去了,应该没多大问题”程处默大大咧咧,只要他老头子会肯出面,能给自己落实个进言的名,他就心满意足了尉迟保琳也是如此,对他们这样身份的人来说,并不在乎功劳有多大,只要能时不时的让皇帝听到他们的名字,而且是好的方面的,就已经足够,可以说,随便的提一下,给他们带来的好处远远比起当初李世民给王况一个宣德郎的官还要大,没办法,谁让他们是毫门勋贵子弟呢?在世人看来,他们这样的哪怕是得了再大的奖赏也是理所当然,而平民白身,蚂蚁般一丁点的奖赏就能让人觉得太重了,重得过分了
“如此甚好怎么样,你们瞧这粉末如何?”如今很多产业已经和程处默他们绑在了一起,这个椒盐是不可能甩了他们去单干的,王况也不隐瞒,将自己的想法说了一通
“哎呀,这个好呀,某觉着,不若二郎你先整了些出来,让徐吃货或者在陛下用膳的时候给洒那么点在烤肉上,嘿嘿,您晓得的”程处默狡猾的眨眨眼【】
我x,小魔头竟然也知道找代言人,而且一找就找最有分量的,王况不禁对小魔王的头脑有了的认识,这个家伙,绝对是属于扮猪吃老虎的主这要是李老2喜欢上了,再等到大宴全臣的时候,依李老2有好东西就喜欢拿出来显摆的脾性,肯定是要用上的,到时候不就一举打开高端市场了么?
食王传第一七六章椒盐
食王传第一七七章几家欢喜几家愁
没过几天,朝廷了信报,说是洛水泛滥,淹没了许多农田房舍,就连洛阳宫都给浸了,倒塌了不少地方;接着,又报说陕州,兖州等地都遭了大水,农田房舍淹没无数,各地都有流离失所的难民涌到县城州城里,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这些天,逃难到长安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城里还好些,由于有守城门的兵丁拦阻,凡是在城里没有落脚地的都不让进城,只让在城外呆着,有资格进城的多半都是在长安有个一亲半朋或者说是有点产业的富贵人家其余的人全都在城外,好在城外的住户也不比城里的少,住城外的虽然不富裕,但能住长安的,总归是有点小营生或其他谋生手段的人家,紧巴着倒也有能力救济这些逃难人家,吃饱是不可能,总是不至于饿死
这时候就看出了李老2拉拢民心的本事了,一声令下,都畿、京畿的府兵和羽林全都出动,连万年和长安两县及大理衙门的衙役全都调派了起来,将军中备用的军帐拿了出来,在城外沿着灞河两边密密麻麻的排了开去,供那些逃难来的住进去,当然非常时期,只能将一家子人拆开了,男的住灞河东,女的住河西,小孩子自然都是跟了阿娘住,一个军帐内就是打仗时也才住一伙十人的,这会都塞进了二十来号人,没办法,军帐并不多,还要空着点留着给后面来的人家紧接着,李老2下令将皇庄内的闲置房舍都让了出来给流民住,又下令大开库门,将里面存着的丝绢布匹分发了大部分下去,累得个徐国绪一个劲的埋怨,怎么不多留点,这以后宫里要用可怎么办旧唐载:壬寅,上废明德宫及飞山宫之圃院,分给遭水之家,仍赐帛有差灰雀将地点和时间略做改动?
城里城外的的所有郎中都被动员了起来,由万年县安排,每天轮流到灞河边上巡视,这是天子脚下,人这么多,难免总会有些病患,要是发展成了瘟疫流行,谁也担不起这些责任就连着赢老头几个太医也没得闲,不过赢老头多了个心眼,跑来问王况有什么办法能好的安置这些流民
本来王况开始倒还跃跃欲试着的,怎么地千多年后的疾病防控措施总比现在先进,可一瞧,人家李老2不傻,聪明的将流民安置在河两岸,有什么脏东西,全都顺河流走了,或许他没有理论知识,可他有经验啊,多年带兵打仗,那么多伤兵,什么情况下会引起疾病大爆发,再傻的也会摸出点苗头来所以王况也没什么好法子可以提供了,因为赢老头说了,凡是患病的都是另外安置,死者的衣服按习俗,全都会被埋进土里随死者安葬王况又不是学医的,他知道的也恰恰只有这些,所以也没法提供什么好的办法不过这样也不错,省得自己事事都插一脚,显得太过妖了些而且长安的仲夏并不是那么热,这个时代没什么高大建筑,基本上能有四层就是最高的了,再高就违制了,人员住的就相对分散,形成不了热岛效应,城外有多的是参天大树,但凡是有点年头的树,都是被左近的居民当神树供着的,谁敢砍?砍了的话,周围的村民乱棍打死了官府也是不过问的到处都有纳凉的地方,也不用愁有大规模中暑的现象发生,整个长安城里连城外上百号郎中,见到有的随手就治了
听了王况的建议,程处默怂恿着老魔王几个在城外支起了粥铺分粥,而且打的是奉了陛下的旨意的名头,于是,百官一看,好么,你老程竟然打了陛下的名头,这不是溜须拍马又是什么?可人家这溜须拍马手段实在是高,参又参不得,谁敢这时候参上一本,都不用等老魔王发飙,朝中朝外的唾沫都能把他淹死所以不但参不得,还得赞一声好自然,既然有了榜样,学的人也就多起来,没几日,城外便纷纷的支起了粥铺,全打的是奉了陛下的命令的招牌
李世民一见,龙颜大悦,朕这些个臣子还真不是盖的,懂得为朕分忧,为朕拉拢民心,得,赏,于是又是一人一对璃瓶分了下去,领头的老魔王几个,额外又赏绢布,还给几个刚封爵不久的小子都提了俸,其他人也只能干眼红,谁让带头的是人家不是自己呢?
因为有了王况的建议,皇庄那边加派了人手,赶快给番薯分苗,小四他们就顾不上腾出人手来帮王况照料毛人了,和小四商量了下,就从林府派了些人过去,打着帮助分苗的旗号去皇庄帮忙,所以野人的起居倒没受什么影响
随着涌往长安的难民越来越多,长安城里开始渐渐蔓延着不安的气氛,米价也开始慢慢的涨了起来,从原来的五文涨到了二十文,就这样,还有不少米商开始惜售,准备等价格攀到高的时候再出手,林翰也来找王况商量,是不是也要囤些粮,等价高了再卖被王况劝住了,这个时候,你发难民财,别人固然说不上什么,可在李老2眼中,在老百姓眼中,你的为人就要大打折扣,这样的财,不发也罢,再说,你现在才开始囤粮,那也要有粮可囤啊,还要防着万一李老2一声令下,限制物价,到时候弄个不好还要赔进去不少
去皇庄帮忙的家人回来说,皇庄里收了一茬的番薯,有好几千近上万斤,王况听了灵机一动,这可是宣传番薯的好机会,于是找来程处默,让他去找老魔王和李老2商量,将收获所得的番薯全运了过来,掺到粥里熬,反正打的是李老2的旗号,李老2一听是放粥用的,大手一挥就准了,这样一来,程家的粥就成了番薯粥,开始来领粥的看着粥里面一块块红色的东西,还说是老魔王克扣,等吃下了肚才发现这粥可比其他粥铺的好吃多了,一传十,十传百的,第二天程家的粥还没熬上呢,棚外已经排起了几条长龙,都是冲着番薯粥来的
于是就开始有人打听这好吃的红色一块一块的什么东西,粥铺里的家人就指了摆放在一边的,王况挪过来种在盆里的番薯和挖出的几个番薯给他们看,当这些人得知说这个叫番薯的物事竟然一年可以收获好几茬这里要谢谢友的提醒哦,灰雀只见过种番薯,没收过番薯,前面写错了,写成了一年一收,等得空了就将前面的改过来,而且不占用耕地,乱石山上哪怕只要有点土就能得活,又听说就是现在开始种,也能赶在入冬前至少收获一茬,就开始纷纷打听起来哪里可以得到番薯得了准信后,有的因为家里地势较高的,寻思着这会水也该退了,就准备领点回去种,早种早收不是么?
因此,当程家的州铺开始放番薯粥有旬日后,住在长安城外的难民数量也渐渐的稳定了下来,不再增长,因为虽然有不断来的,但也有不断的去皇庄和程家庄子里领了番薯苗并学得种植之法的难民往回走的等到再过旬日,难民的数量就开始下降了,许多难民甚至是到的第二天就又往回赶的,他们已经得了在营区内不巡视的兵丁的消息,说是陛下已经将番薯苗送到各受灾地了,同去的还有牲畜的草料,赈灾的粮食和明年的种子等等人们一听,都发到州里去了,那不成,咱得早点回去,早点领了早点种下,即便这放的粥能吃饱,可也是大失面子的事,只要有可能,谁个不想靠自己填饱自己的肚子呢?天天坐这等吃,没的让乡邻笑话
一场原本大家以为要持续好几个月甚至要持续到明年秋收的难民潮,就这么在两个月内一下就消的无影无踪,来时汹涌,去得就为迅,于是百官便都个个盛赞陛下是千古难得的明君,当然只有极少数的人知道,这里面又有那个还“赖”在长安不走的宣德郎的影子在里面
而长安的米价果然如王况所料的,李老2发了严令,米价不得高过三十文,而且不得囤积,有多少就必须卖多少,若要是查了出来有谁囤粮的,一律以谋逆论,不谋逆你囤粮做什么,囤着长虫喂老鼠啊?下可把那些后面跟进的奸商给害苦了,因为在李老2发旨意之前,有段时间的米价都已经涨到了五十文一斗了,他们进的价格差不多都到了四十文以上,因此,这么一来,他们可以说是没赚到钱,反而还要赔进去不少
本来还有几个豪门准备坐等着看李老2笑话的,在他们看来,如此大面积的受灾,再怎么的赈灾,那也是杯水车薪,因此这些豪门就偷偷的在长安以外的城囤了不少的粮食,就准备等着局面控制不住的时候大发横财,这其中就有关中王家在里面,看在同属于一源的情面上,王况让徐国绪差人去暗示了王家,可王家并不领情,继续囤粮,而且是有多少就收多少,都按时价收李老2的旨对普通豪门还能起作用,可在几大豪门里,那就没起多大作用了,人家有的是理由囤粮,某家家大业大,人多牲畜多,总要备些粮罢?难不成你让我每天都出去买粮不成?得知消息的王况也是苦笑,要不是看在自己后世这支王姓就是从关中迁去的,他才懒得理他们的死活,这里面说不定就有自己的先祖在其中呢自然,王家不听劝,最后也只能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
不过经此一来,王家人就注意上了王况,差了人来,想让王况“认祖归宗”王况才不卖这一套,自己能有今日,恰恰是因为自己没有豪门背景的结果,假若自己是豪门一支的话,说不定李老2是有多远就把他打发多远去了,还能让他在长按搞东搞西的?即便这王家真有可能是自己后世的祖先一支,王况也是不敢和他们攀上关系的,不过,适当的时候,扶他们一把,不要让他们跌得太惨烈了,倒是王况心里的想法
反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