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食王传 >

第270章

食王传-第270章

小说: 食王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这只是理想状况,王况并不报很大的希望。

林家并不强大,如今林荃淼依旧做着他的小梅关令,林明也不过是个正七品上的中县县令,建安想要升到上县,还必须等到林明的这一任满了后,才能申请,虽然建安早就够资格升到上县了,但制度摆在那里,谁也没法逾越。

即便是现在林明能做到上县县令,也不过是从六品上,在长安,从六品上还是不够看。所以林家现在所能倚仗的就只是自己这个空有虚衔的正四品上辅国建安县伯。

让李世民在田黄上欠王况一个大大的人情,也是为林家着想,但光有这点不够,这只是李世民欠王况的,并没欠林家的。而当林家献上自己的大部分利益后,就变成了朝廷欠林家的了。

王况的奏折里,详细的讲述了麦芽糖和糟粕的作用,可以说,麦芽糖的产业,就是个完全没有废料的产业,而且,用碎米来酿糖,正好可以消化掉每年朝廷为了防备万一而囤积的粮食,保证年年淘汰下来的粮食有很大一部分都有出路,不用再像往年一样,一淘汰就造成全国粮食价格的大起大落。

林翰在建安的时间里,王况又研究出了用普通的籼米和小麦酿麦芽糖的法子,不过就是麦苗多用点,麦芽糖的产量低一点罢了,这个法子放在后世是没人采用的,成本太高,但是放在这个蜜糖价格居高不下的唐代,这点提高的成本和糖的价格比起来,算不了什么。

作为领军打了那么多年仗的前秦王,李世民才看了一半的折子,就明白了麦芽糖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不过对王况所说的麦芽糖能快速的补充体力的说法,还是需要验证一番的。

验证并不难,皇宫里的护卫多的是,随便找来两人对阵训练,一组累了后就吃干粮,一组累了后就吃麦芽糖,结果一比就出来了,吃麦芽糖的那组很快就恢复了体力,速度比吃干粮的一组快了一倍不止,这中间的差异,放到战场上,那就是克敌利器,这一点,不用任何人教,李世民也是明白。

王况之所以敢提出让李世民验证,是有底气的,曾经有个科研小组,找来了十几对的双胞胎,分成两组,一组吃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一组吃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按理说,吃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的那组人摄取的热量更高,但结果却是,一整天的长跑,游泳,自行车赛和抗重物的比赛下来,吃高碳水化合物的那组遥遥领先,到比赛结束也没显得有多疲惫不堪。

让李世民更高兴的是,吃麦芽糖的那组,只吃了四五块的样子,竟然可以连续三四个时辰也不感觉到饿,而且,连续实验了几次,也没发现这组人的身体出什么毛病,一样是该吃吃,该喝喝,经过太医薯的查看,说是并无不妥。

如果在追敌和长途奔袭的情况下,将兵士随身携带的干粮全部或部分换成麦芽糖,那么这些兵士所爆发出的战斗力可想而知。

这一下,李世民的野心就起来了,有了麦芽糖和糟粕,还愁什么?要打?大唐不怕你,哪怕是冬天,一样可以行军打仗。看来,以后是该找个机会教训教训一下胆敢窃取大唐机密的倭人了,对了,王二郎叫他们什么来着?矬子,这个叫法倒是很贴切。

第三0五章麦芽糖带来的革命(下)

第三0五章麦芽糖带来的革命(下)

奏折上,王况还建议李世民验证了一下少食多餐和一日三餐给兵士带来的体力和效率上的差别,同样王况是从后世一个科普节目里知道的这个,米国的科研小组给一队灭山林大火的消防员同样分成了两组,一组是一日三餐,一组则是在口袋里带着分成小包的食物,隔个一两小时就吃一次。~~

最后的结果是,一日三餐的那组人,吃饱了就昏昏欲睡,干活没力。而少食多餐的那组,一整天都感觉到精力充沛,最后的统计结果,少食多餐的那组的效率比以前一日三餐的效率提高了至少四分之一,而一日三餐的则没有任何变化。

这个结果,让李世民和一起观摩验证的兵部将领们面面相觑,个个都是喜形于色,这个少食多餐的办法,简直就是为行军饼和麦芽糖的推广应用量身定做,有了这个办法,在和北方胡人对垒起来后,大唐兵士的体力将不再是劣势,至少也能和他们持平,加上大唐的精良兵器,还有充足的粮草供应,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尤其是将草料都改为糟粕之后,运粮草的部队将有更多的精力来给兵士运送冬天的御寒衣物,这样一来,温饱问题就全都解决,大唐的军队起跑线,比之外族就要领先了不少。

王况给李世民的奏折还另外带了一页纸写的说明,这是单独给李老2看的,里还很明确的提了出来林家为什么要将其余的两成份子献给朝廷,这算是给李老2一个很好的台阶。王况并没有很清高的说什么不敢独占利益了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而是实实在在的说林家目前的力量,还没办法保证占了那么大的利益而不被人觊觎。

如果说以前只有个行军饼的话,其中的利益并不是很大,而且林家又分了那么多出来,所以,看在这点的面子上,即使有人觊觎,那么其他同样有份子的人就会维护林家的利益,毕竟,那只不过是一年百来贯的利润,比之于建林酒楼和林家铺子赚的钱来,只少不多。

可若要是加上了麦芽糖的利润,那就不得了了,按王况的设想,一斗(九斤多不到十斤)粮食,可得大约三到五斤的麦芽糖和五到七斤的糟粕(灰雀凭空捏的产量,不准数,不用拍),一斗粮食的价格,如今因为天下大丰,已经降到了三文钱,随着新耕种法的推广加深,粮食的价格恐怕还能进一步的下降,而王况给行军坊定的麦芽糖价格是供应给兵部的每斤四文钱,对外发售的价格则是每斤十文,比起每斤十几二十文的蔗糖来也便宜不少,但却是因为甜度的原因,替代不了其他糖类,如果按这么算的话,这里面,即便是一斗粮食只产一斤麦芽糖,那也是利润可观。

为什么要定每斤十文,王况也做了说明,如果麦芽糖被番外买去,其成本将超过十文,如此一来,即便是番外国家想学了大唐的做法,给每个兵士都配上麦芽糖,以他们的财力,也是没法做到,如果他们还是按照原来的兵响配发的话,给每个兵士配的麦芽糖只够他们支撑原来配粮食的十分之一天数,因此,即便他们肯舍得发大力气,下大本钱,最多只能给极少数的兵士配上,这点的影响对整个大唐军士全配发麦芽糖来说,不足一提。

再者,麦芽糖的发售还可以规定只能是大唐子民才能直接从行军饼坊购买,其他人想买的话,就至少要经过一手,那么一斤的成本就还要上升不少,如果再限制一下,每人凭借地方开出的凭条能购买的数量的话,将麦芽糖变成半配给制供应的商品,就能大大的加剧那些番外人购买的成本,更进一步的限制了麦芽糖的外流。

半配给制很简单,每个大唐子民从事什么职业,什么营生,在当地衙门都有备案造册的,想买麦芽糖的,就去衙门开凭证,从事农耕的,每人每年可以直接从行军饼坊限最多买一斤的麦芽糖,从事航运行商等生意的,则可以适当放宽等等,反正就是根据其一年出门的天数来划分区别。

至于说有人想从行军坊批发麦芽糖出去卖的,则没这个限制,每斤十文,你想买多少就买多少,但是想做麦芽糖生意,就必须先从兵部拿到许可,并登记在册,同时,对有人一次性大量的从他们那购买麦芽糖的,必须登记。

每人每年一斤的配给数量,大约也只够其在家做点糕点之类的,因此这些人大多都不会愿意将自己的配给转给他人,同样,番外人想要从普通百姓收到足够多的麦芽糖,其所花费力气也是不小,动静肯定很大,很容易被人发现。

而以后,随着米焦(这是闽北叫法,学名应该叫米通,超市里有卖的,不过超市里卖的麦芽糖含水过高,导致了米通不脆,软趴趴的,不好吃,书友想吃好的,建议还是自己做,并不难,只是繁琐了点)做法的推广开来,配给的麦芽糖就更加不会有人愿意去卖,想吃米焦的,还需要另外去买麦芽糖呢,哪里肯将自己的配给分给他人?

事实上,王况建议实行的配给制里面,已经有了劫富济贫的雏形了,有点类似于二次分配,富人家,想吃好点的,自然肯花大价钱去买麦芽糖,穷人家,如果说按大唐平均一家六口人算的话,一年六斤,紧巴紧巴点,有个一二斤差不多就够了,多的可以用比那些专门从事麦芽糖买卖的商人低一点的价格卖给富人,给家里多点贴补用,算是各取所需。

这个办法并不是完美的,但目前的情况,也只能做到这一点,没办法避免有人仗势欺人,以权势或其他方法去逼迫弱者将起配给让出。任何的制度,都不可能做到完美,做到兼顾所有人的利益。

许多人说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王况并不这么认为,他以为,应该是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才对。试想一下,假如地方豪绅勾结了各级的地方衙门来欺压一户穷苦人家,这穷苦人家被欺负,你让他上哪里去申冤?告到衙门?被买通了;想越级上告?也被买通了;去京城告状?不给你开路引,或者给你来个跨省;急了去杀人?人家既然是有势力的,养了一大帮的打手和恶犬,你怎么杀得到?所以,只能是可怜,不是他们不想抗争,而是真的没办法抗争。

在绝对的力量面前,任何的反抗大多都是徒劳的。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麦芽糖在行军饼坊里开始大批量的生产,那么,林家再占了三成的份子,其利润将是十分的惊人,不要说其他人,恐怕到时候李世民都会眼红起来。

王况毕竟在后世有过许多经验,明白在许多时候,实话实说比起那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更能得到老板的欣赏,前提就是这实话只能老板知道,虽然说实话实说表面上得到的效果和冠冕堂皇的理由得到的效果都是一个样,那就是给了朝廷收回两成利润的理由,但实话实说,却能给李世民留下个好印象,一个诚实本分的印象,这个印象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能爆发出来,给林家给王况谋求到更多的好处。

好处不是只有个官职,只有财富,只有地位的,关键时候,李世民能念着王况念着林家的好而给予一定的保护或者其他地方的睁一眼闭一眼,这比钱啊,爵位啊什么的都强。

不过既然林家如此上道,主动的让出了大部分的利益,李世民也不能不有所表示,他将王况的奏折传给了几个大佬看,当然了,王况那一页的说明,是不会外流的,只有李世民自己知道。

大佬们也惊讶于林家竟然能有如此的气魄,一年几千上万贯的利益说献出来就献出来,而且这还是平时的利益,若要是战事一发,其利益就将成几倍几十倍的增长,可以说,只要大唐连续对外征战一年,林家如果不献出利益的话,绝对能在短时间内一跃成为大唐第二富的人家,当然第一富只能是建安王家,这是大家公认的。即使现在建安王家的财富在大唐还排不上名次,但他们相信,只要王况愿意,随时都可以成为首富。

既然要表示,那么财物肯定是不行的,以林家现在的财力,除了一些违制的东西搞不到外,其他的还不是想要就能有?既然金钱不行,那就只有地位了,林翰是从商的,商贾人家不得为官,这个改变不了,林明又刚升级,而且大家心知肚明,不用几年,林明又能往上升,林荃淼呢,刚入仕,资历不够,而且据说在小梅关也是搞得有声有色,前途也是光明的,那么就只剩了个林老太爷。

于是商议的结果,林老太爷得了个正八品上的给事郎的散官,林府大门上的牌匾也由李世民御笔亲题,有了这个牌匾,等于林家就有了个基本的保护伞,谁想动林家,那就要考虑考虑一下皇帝的态度了。

第三0六章木小郎君

第三0六章木小郎君

在给大家讨论的的话题里,李世民还隐瞒了一点没拿出来,这是王况再三要求的,理由是涉及到今后几年十几年乃至几十上百年的西南安定。

而且由于王况所说的实在太过骇人听闻,即便是前面和麦芽糖有关的验证都证明了王况是正确的,但李世民对这最后一条还是将信将疑。他决定还是要派了心腹之人亲自去验证一番才行。

王况所说的就是和高原反应相对应的平原反应,平原地区的人上到海拔三千米左右以上时,就会因缺氧而发生高原反应,这也恰恰是大唐立国以来几次和吐蕃的交战只能采取守势的原因,大唐的军士,如果都上到高原,战力还不足原来的一成,和吐蕃兵在高原对阵,基本是完败。

平原反应俗称醉氧,与高原反应的症状也有些相似,主要就是从高原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