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春宴 >

第27章

春宴-第27章

小说: 春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山顶上的村庄。持续上坡的路途,有时走在黄土裸露的坡道上,有时进入葱茏茂密的树林。六月夏日,一丝风都没有,空气极为凝滞。黏湿汗水贴在肌肤上,一会儿身上衣服全部渗出汗迹。潘老师稳步走在前面,庆长闷声跟随,两个人都背着不轻的负担,往山顶深处行进。随着海拔增高,视野越显空旷。大片独特的梯田结构呈现眼前,稻苗在风中起伏。

春梅村寨出现在前方。密密麻麻木结构房子连接蔓延,屋顶覆盖的木皮被经年风雨霜雪浸染呈现黑灰色,生长出绒密绿色苍苔。小学在村子入口不远处。广场上有一面红旗,沿着山腰边缘建出的一排木头房子。树影下传出孩子响亮诵读的声音。

以前春梅小学只是几间土屋,屋顶由竹桩垒成,地面是碎石泥地,没有门,几个教室用帆布隔开。在寒风呼啸的冬天或者缠绵雨季,学生和老师苦不堪言。信得过来之后,因为逐渐扩展的影响力,为春梅小学找到捐助,最终重建房子。一度时间,电视台报纸杂志各种媒体蜂拥而至采访,不同的人探访,不同的奖项要授予她,各种活动邀请出席。当地领导觉得自豪,极欲把信得捧成一个有贡献的特殊人物,以此为当地做广告谋福利。信得却备受困扰。

种种演变已完全违背本意。她不需出名,也不想被当做宣传工具,只想继续静静在深山教书。最终采取绝决,拒绝一切活动和探访。村庄在一番泡沫般喧嚣而虚浮的名声震荡之后,重新恢复日常。

信得上课。潘老师带庆长去宿舍。木楼里的窄小房间,破旧粗陋,没有洗漱卫生设备。公共厕所是由木片遮搭起来的大坑,粪水横流,苍蝇到处飞。他们有食堂,自己蒸米饭吃。春梅隐藏在层层深山之中,经常断电,洗澡需要去特定的接山泉的地方。夏天酷热,冬季寒冷。土地贫瘠,只能种玉米和土豆。孩子读完小学,要下山去读书。除了信得,目前都是本地男教师。

他说,这里的环境艰苦,生活条件简陋,课务繁重,学校里基本留不下人。那些因为受信得的影响自动涌来的志愿者们,三三两两,待了半年或一年,也都走尽了。

他解释这一切的时候,表情平静。

庆长把背囊卸下来靠在墙角,伸手推开木窗。窗外是逶迤山峦和古老枫树的枝叶。高山围绕之中的异族村寨,远踞荒芜山顶,显得与世间格外疏离。

信得的面容特别。细长凤眼,额头高而开阔,眉毛粗直,狭长脸形线条浑然。脸上散落黑色小痣,数颗极为明显。她穿当地妇女的土布衣服,布鞋,头发盘成发髻。皮肤黝黑粗糙。人很消瘦。刚到中国,她也曾在初中教英文课,但后来一直选择待在春梅。这个村级小学有207个孩子,8个老师。加上信得,一个不领取任何工资和补助的义务工作者。她教自然,美术,音乐,综合实践课。每星期上15节课。

这里是高山之巅。她说,我喜欢待在高山的顶上。

庆长每周一到两次,和信得一起去爬山。已是秋天,山谷里漫漫无际淡黄色芒草,在风中如潮水般起伏。山漆树、乌桕、毛果槭、榉树的叶子都已被冷霜侵红。深浅不一的红色,使山林在阳光之下呈现出饱满杂染的颜色。两个习惯远行的女子体力都好。带了水壶和干粮,一前一后闷声爬上最高峰。脱掉鞋子,一起坐在山顶巨岩上,默默无言,或交谈几句,看蓝天白云,看底下山峦起伏,天地苍茫一色。

她也跟信得一起去家访。走10多里崎岖山路,抵达僻远村落的学生家里,有时在学生家里留宿。真是赤贫如洗的家庭,房子用木板拼成,不能遮风蔽雨,四壁空空,灶台被烟灰染得赤黑。几乎没有任何家具。家里的大人基本都外出打工,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孩子要做很多农活,或者带着弟弟妹妹一起去上课。来回路途遥远,中午没有饭吃。也没有鞋子穿。

沈信得来到此地,工作10年,无疑做出了选择。

她说,新时代是辆轰隆隆势头迅猛的列车,所有人拥挤其中,身不由己,即使前面方向不清,人心惶惶,但有谁可以试图跳车或逃脱。人可以最终相信什么。肯定不能相信互联网,也不能相信电视电台报纸,不能相信主义制度概念形式,不能相信许诺和教条,也不能相信任何评判和结论。任何实际的世间事物,都在变化之中,都不可获得最终的信任。如果找不到真实自我,那么连自己也不可信任。这个自己,只是一个被装入列车失去自由的身份。

因此,她想让孩子们学习的最重要的事,是找到自我。她教他们编歌表达内心所思所想。教他们观察一年四季山林树木变化,用心观察自然细节,把它们画下来。教他们感受水流、泥土、植物、动物,置身其中,与一切亲身接触和体会,通过观察和记录,把种种情感,情绪,意识,心灵的变化和经验,在内心储存起来,转化成一种自我意识。进行感受和创造。

第六十七章 庆长。无人分享共鸣

她教出来的孩子,会更有活力,更有思考力。有些一旦升级去了初中,很容易被老师不喜欢,会被开除。未来其实并没有多少想象空间。能有几个孩子可以走出高山盆地,最终走出地域和身份的界限。一旦成年,出路没有两样。也许终生无法离开这重重高山围绕之中的土地。谋取基本生存,进入成人的世界,喝酒,打架,结婚,生子,劳作,无视环境和心灵与自我的联系,再没有做出自我表达的机会。一起沉入世俗底层,自生自灭。

人被环境困顿,只能在生命最基本欲望之上挣扎存活。生存环境的恶劣,使人失去想象力和对理想的期待。穷困,使人无法远行无法得到机会超越生活限制。

信得不愿意成为一个短期志愿者,因为觉得这些孩子需要真正以生命和他们互相联结的老师,如果能够拿出情感和时间,至少他们的童年或少年时光里,接受到关于审美、自我存在、灵性的发展和培养。这是每一个生命都需要面对的命题,找到真实自我,或尝试这种可能性,而不管他长大以后的生活会如何无望。这也是她坚持10年的原因。

他们需要的不是怜悯或者捐助,应该是切身环境的品质提高和教育的安定存在积极建设。或者更长远来说,需要社会的完善和改进。但这是太大的问题。她和她的孩子们管不了这些。他们只管做好自己的事情。对她来说,她只管做好自己的教育。用去10年。或者用去一生。这是她的方式和行动。即使在这10年里,她不断遭受自我怀疑,挫败和被外界干扰伤害的种种影响。即使这也许会是一个注定失败的行动。

她的意志和愿望,是扑入河流之中的种子,但也许会在遥远的他处开花结果。

庆长与信得一起上课,一起活动,吃睡住行都在一起。她拍照,做笔记,观察,对谈,记录,坚持工作。恶劣的生活环境使她身体衰弱。山上食物单调匮乏,平时多是一锅白菜或其他蔬菜,煮在大铁锅中,蘸着辣椒水吃米饭。缺乏营养和良好的卫生设施,免疫力下降,身体时有炎症起伏。她吃药。也和信得一起抽大量廉价烟草,喝农户自酿的烈性酒。这是住在高山之上的人渐渐会习惯的方式。生活资源极其缺乏,贫困并无出路。

稀少的去县城的机会,她会和定山通一次电话。两个人交谈寥寥,说上三两句已词穷,剩下的不过是问候和叮嘱。这段时期,她内心情感和思省比在任何时候更为强烈丰盛。却无处表达,也无人分享共鸣。

数天前,信得帮助一个学生家里加固屋顶,不慎感染风寒发起烧来。山上已有药物吃了没有用处。庆长下山,去月塘卫生所配退烧药。一场连绵不绝的冬雨,持续整整一星期。雨水在低温中结了冰冻。山谷中白雾茫茫,冰块压垮树枝,路边有冻死的牲畜。庆长一趟来回,持续4个多小时。一路上,走在山林小径间,不断听到树枝被折断的喀喀声音。往回走的时候,天色已黑。突然在依旧翠绿的青栲树林里,看见一只褐色梅花公鹿一闪而过。雄健躯体如同闪电掠过,一对华丽惊艳的犄角,在树叶之间若隐若显。大概是饿极出来寻找食物。庆长站在草径之中顿时立住,为这无心偶遇,感受深深震慑。

呵,她从未见过这样漂亮的动物。但它的出现,是对世间的点缀,却提醒人世的无力动弹。雨水淋湿衣服鞋子,饥寒交迫,困顿贫乏。'。 '她知道回到山顶的归宿是什么:发烧病弱的信得,执着狂热的教育爱好者,一堆柴火由单薄衣衫眼神清亮的孩子烧起,他们一无所有,生活被高山限制,食物是土豆和白菜。这贫乏单调的生活,何时才能得到改变。人的天性和自由,何时才能得到释放。多么艰难。如同石头一样铺在前进道路上做出努力的卑微个体,没有任何口号,却付出自己的健康、时间和一生。

信得说,喜欢孩子们湛亮的眼睛,充沛活跃的生命力;心地像山峦梯田一般自然朴素。老远见到,大声叫唤,老师,老师,声音如同天籁赤诚。我知道它只是存在的一个层面,它无法孤立维持。与此不可剥离的另一个层面,是我如同一滴水珠填塞到这无数人生命所组成的黑暗鸿沟之中,即刻自行蒸发消失。个体毫无作用。我只能做完自己需要做完的事情。

刚刚来到春梅时,以为可以改变这里一些什么。但在这里停留的时间越久,融入它的生活,理解它越深,我渐渐明白,对它不可能带来任何改变。相反,这片土地,以它的力量束缚每一个存在其上的人。我再也离不开这里。它是否真正需要改变,我不得知。我不再轻易持有想改变任何事物的野心和妄想。唯一在发生改变的,只是我自己。

庆长计划半年之后就会回去,后来却决定延长到一年。

信得的存在比她想象中要更为生动丰富,也超出她出发之前的预期。但她知道,最终某天她一定会离开。离开这里的酷暑夏日,蚊虫叮咬,身上全是红肿发痒的团块。寒冬刺骨,没有保暖设备,手足长满冻疮,在黑板上写粉笔字的手指僵硬无力。离开垃圾遍地,粪水横流,物质匮乏,最低底线的生存本能。离开人在地域限制之中的无能为力和无法超越,高山之中劳作挣扎注定的一生。离开她某种理想主义的意愿,个体行动在人世规则之前最终将以牺牲的形象铺垫。

她不是一个被围困在城市里的人,为采访工作也算走过天涯海角。她的生活不归属于世俗范畴。即使有一个名义上的婚姻,也和常人有别。她是对人世感觉颓唐的人,但她不是沈信得。不是一个内心持有单一意志的信徒。在信得强大坚韧的形象之后,必然有一处失陷之处。这是她确信无疑的。她不可能简单找到,信得亦不会愿意袒露。

信得从未对庆长说起个人经历,也许她认为人性的薄弱和缺陷,大多由日常生活而起。唯独工作令她强大,遗忘忽视自身,使她进入某种信仰般深沉而执着的境地。她以此来忽略过去,未来,只余留下每一天每一日竭尽全力的当下。也有可能,信得的行动和意志,是在治疗她觉察到的自身存在和创痛。没有人,生而强大而完美,这样的人不会存在。信得同时让她看到,真正的寻找和弃绝,需要付出的代价。

第六十八章 庆长。欢愉还是超越

冬天来临,高山上有一场大雪先兆。空气凝滞而寒冷刺骨。小木屋如同冰冻洞穴无一丝暖意,幸好学生家长送来厚棉花被子。有时她会突然再次看见他的面容。在深夜,在高山木楼的房间里,在呼啸的山风和雪花的声音中,在雨水彻夜敲打木楼顶板的凌晨,在睡眠的边缘。感觉到他的迫近,低俯下来的面容如此真实,五官轮廓所有细节丝丝入扣全都逼真。她连他眼角的一条笑纹都没有忘记。

他的身体,散发出熟悉的气息和热量从无消亡。如同在梦中,被他用西服猛然裹住,散发着体温的西服上衣衬里有熟悉的古龙水气息。再次触觉到他结实有力的手臂和胸口。这拥抱如此紧实热烈,一如瞻里大雪的夜晚。

在孤岛般的高山村庄,与世隔绝的处境之中,情感的混浊杂乱渐渐沉淀、清省、落定。她一度以为对他的爱恨交加,无法绕行无法穿透,只能停滞在前与它对峙。但随着时间消释,渐渐看清这矛盾的幻象包裹的不过是一厢情愿的愿望和激进的理想主义的爱的期求。清池理所应当要对她的要求和需索付出代价吗。当然他可以选择不做回应,并且畏缩后退。

他们各自完整独立,不存在责任。他只能以甘愿的方式爱她,不能以她需要的方式爱她。这是她的问题,不是他的问题。她在这段感情中最终领会和收获到的意义,和痛苦一起互相纠缠,不可分割,但那依旧值得感恩。仅仅因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